【修養】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有關”道德修養”的句子
1、《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論語·子張》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5、《論語·子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裏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此作主要為語錄體,集中表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等。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
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
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隻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
這裏,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製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
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隻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
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製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製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論語中有關終身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6、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關於學習的句子。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論語中品德修養的句子有哪些?
1、《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論語·子張》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5、《論語·子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裏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論語中闡述個人道德修養的句子
《論語》的內容主要涉及道德,修養,教學,禮樂,政治,人格這六個方麵。
作品簡介:《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遊,子夏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全文加以潤色。
故漢儒曰:論語章句出於子夏。
作品特點: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聖人很謙虛的求教。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
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複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複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
)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
”因為“求也退,故進之。
”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論語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古文今譯]孔子說:“隻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 [個人淺析]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
隻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論語原文]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古文今譯]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麵。
有收獲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 [論語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古文今譯]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
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 [論語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語句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2、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 譯文: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誠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言必信,行必果。
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論語》 譯文: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5、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 譯文: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有關道德修養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