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下比興。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鋪陳直敘;“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設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也就是觸景生情,托物興感,啟發聯想和想象。《詩經》中的民歌運用賦、比、興手法,形象鮮明生動,使鳥獸草木的神態色采、天地山川的萬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不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從《詩經》起始的賦比興,特別是比興手法,已成為我國詩歌表現手法的基本準則,對後代的詩歌發展,影響很大。
《詩經·蒹葭》欣賞
作者:佚名 人氣:763 日期:2006-2-21 9:33:42 出處:會員轉發 [大 中 小]
原詞《詩經· 蒹葭》欣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遊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遊,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仿佛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遊,總無法接近她,仿佛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複,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麵兩章隻換少許字詞,反複詠唱。“未晞”,未幹。“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薑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誌,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麵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遊也遊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癡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資料:http://ht88.com/article/article_5017_1.html
秦風蒹葭,比興手法和作用/好處
賦,是與比興並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
賦陳,一作鋪陳。
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
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
鋪排係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
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 賦比興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
興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一、《詩經》中的賦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詩集傳》說: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
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
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
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
二、《詩經》中的比興 《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
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為什麼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
先讓我們來看一首詩。
《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
”為什麼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麵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麵的雞鳴聲。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
興在這裏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麼聯係。
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
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係,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一定聯係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裏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為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賦比興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
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今人普遍認為“風、雅、頌”是關於《詩經》內容的分類;“賦、比、興”則是指它的表現方法。
求兩個比興句.?.
景物描寫是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
好的景物描寫可以向讀者真實地展現出豐富的生活畫麵,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主題。
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雖然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曆史了,但是其中有的詩篇成功地運用了景物描寫,它不僅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風景、風俗畫麵,把絢麗多彩的生活呈現在讀者麵前,還點明了時間和地點,形象逼真地表現出事物的變化和思想感情的變化。
這些都有助於創造出一個幽雅、濃鬱、含蓄、深邃的意境,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在美的藝術享受中,自然就貪略了詩的深層底蘊,收到言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一、《詩經》中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學作品的景物描寫,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對同樣的景物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這就是說。
境界是由真景物與真感情密切結合而成的。
所以好的文學作品緊扣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寫,使情和景緊密結合,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種強烈的氣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讀者、表現主題。
例如《衛風·碩人》一詩,是讚美衛莊公夫人莊薑的,因為全詩經讚美為基調,所以描寫的景物應該是新鮮的、活潑的,給人以歡悅、美好的感受。
詩的最後一章是這樣描寫的: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鮪發發。
葭揭揭。
庶薑孽孽,庶士有。
這裏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描寫黃河水勢洶湧澎湃、浩瀚無涯的壯麗景色,以襯托莊薑出嫁時的氣派之盛。
“施罛,鮪發發。
葭揭揭”是莊薑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是一派生機勃勃、活潑向上的歡樂景象,這正是對莊薑出嫁時喜興心情真實而形象的烘托。
以上景物描寫還對莊薑的美麗、身世的高貴以及浩浩蕩蕩高大健美的隨嫁隊伍都是很好的烘托,給人以含蓄優美的藝術享受。
又如《衛風·氓》中勤勞善良的女主人公被休棄回家、路過淇水的時候有兩句景物描寫:“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主人公被休棄是一件非常不幸和痛苦的事情,在路上又遇到了浩浩蕩蕩、洶湧澎湃的淇水,水花濺濕了她的車圍子,好象淇水對她這個不幸的女人也有意采取了暴虐恣肆的態度。
這就把女主人公悲傷的感情融於景——無情的淇水之中,景又反過來有力地烘托出她遭受不幸的悲苦淒涼的心情,給人以哀惋、淒楚的感覺。
以上兩例都涉及到了關於水的景物描寫,因為兩詩所表現的主人公的心情不同,她們對水的感受也不一樣;同樣是關於水的景物描寫,因為是烘托了兩個不同心情的人,所以景物描寫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樣的。
下邊我們再看看《王風·君子於役》一詩,該詩第一章有這麼三句精彩而感人的景物描寫:“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下一章略同)《君子於役》是表現役夫的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的思想感情的,這三句景物描寫是從雞棲、日夕、羊牛歸來的景物烘托出思婦的思念和牽掛的思想感情的。
“日之夕矣”是說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正是行人當歸、合家歡聚的時候,當歸不歸,就使思婦懷人的希望落空,就不能不加深思婦的思念之情了。
另一方麵,“日之夕矣”的景色,在思緒滿懷的思婦看來,是暮色已降,周圍是蒼茫迷蒙的景色,是給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是給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這就自然地增加了思婦的懷人之情。
從“雞棲於塒”,“羊牛下來”兩句裏,生動真實地描寫出:思婦看到,在紅日落山的時候,成群的雞、羊、牛都回來了,上窩的上窩,進圈的進圈,各有歸宿,自己的丈夫卻連禽畜都不如,還遠在天涯一方,不能歸來。
這麼幾句景物描寫,通過對思婦愁思環境氣氛的渲染,很容易引起思婦的聯想,即即景生情,所以發出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的感歎,達到了物我交融的情境,從而有力地烘托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之情。
以上各例均出自《風》詩,就是以賦見長的《頌》詩也不乏景物描寫的佳例。
例如《周頌·良耜》有這麼幾句: 獲之挃挃,積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良耜》是一首周王在秋收之後答謝社稷之神的樂歌。
詩人是懷著一種豐收的喜悅的心情來進行景物描寫的,所以全詩充滿了讚美的情調。
“挃挃”是收割莊稼的聲音,好象今天說的鐮刀唰唰響,這就表現出一個喜氣洋洋的大豐收的收獲場麵;“栗栗”是形容收獲的數目之多,這就是把大豐收收更具體化、形象化了。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是作者懷著喜悅的心情用誇張的手法,進一步描繪大豐收的具體景象。
“百室盈止”,“百室”在這裏也是誇張,極言其多,這句是說所有的倉房都裝得滿滿的。
常言說:“手中有糧,心裏不慌。
”所以“婦子寧止”,豐收了,糧食滿了倉房,老婆孩子自然是高興,安閑無事了。
以上有關大豐收的景物描寫,就把詩人在大豐收之後的喜悅心情形象而自然地表達了出來。
二、《詩經》的景物描寫可以含蓄而生動形象地顯現出時間及其變化,更好地表現詩的主題。
在詩歌中,有時根據表達需要,要點出時間的變化。
有時,時間的變化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通過...
詩經中有關描寫愛情的句子、很美的。
多給我說點兒
1、《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譯文】 茂盛桃樹嫩枝椏,開著鮮豔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和順對待您夫家。
茂盛桃樹嫩枝椏,桃子結的肥又大。
這位姑娘要出嫁,和順對待您夫家。
茂盛桃樹嫩枝椏,葉子濃密有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和順對待您全家。
這首詩選自《國風·周南》,是女子出嫁時所演唱的歌詩。
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
每個新娘當時應該在想:既為你妻,定當與你一起孝順父母,共同開創未來美好的生活。
在新婚喜慶的日子裏,伴娘送新娘出門,大家簇擁著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紅燦燦的花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娶到這樣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順美滿呢!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男家多生貴子(舊觀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興旺。
枝葉茂密的桃樹比興新娘子將使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盛。
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祝福他們的愛情象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
2、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
善良美麗的少女,小夥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采收。
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
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
善良美麗的少女,鍾聲換來她笑顏。
分析: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鍾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
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
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
3、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分析:這位女子仿佛不大會“推銷”自己,到了婚嫁的年齡還嫁不出去,隻能在心裏一個勁兒地著急。
開始時,她還想出嫁時選擇一個好日子,但很快,她便有些等不住了,也管不了什麼吉日不吉日的了。
她似乎還想在向自己求婚的男人前麵撒撒嬌,但易逝的青春如同成熟的梅子紛紛落地,越來越稀少,她很快便沒有那個興趣了,巴不得人家開口呢!這個女子若為足不出足的那類,她將自己這份真實的情感寫下來,等待有人前來求婚,而當那一天真正到來,她也許會被羞得滿麵徘紅——這是多麼的可愛!而她若為敢於在山間向眾多的男子唱此類情歌的那類,這將是何等地大膽與直白!我沒有理由懷疑她的相貌,因為,詩或曰歌已使她非常之美了。
美麗的詩歌要比美麗的征婚廣告強千萬倍。
4、詩經·國風·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以為美,美人之貽。
分析:漂亮的女孩似乎很頑皮,她將詩作者約到了城樓,自己卻藏了起來,在暗中望著詩作者“搔首踟躕”。
她送給詩作者一支“彤管”(紅色的筆管)和幾根茅草,在詩作者的眼裏不但彤管很美麗,而且她更美麗了。
5、《子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 子寧不來? 佻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詩詞譯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 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 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我來回踱著步子嗬, 在這高高城樓上啊。
一天不見你的麵嗬, 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詩詞鑒賞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他的戀人。
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
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隻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隻有一天不見麵,卻好...
《詩經》中全篇采用比興手法的詩是
蒹葭《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
全詩三章,每章八句。
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
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隻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複推進。
比興手法的運用是這兩首詩的共同的特點之一,請指出下列詩句中沒有...
《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
比興手法的例子
舉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采用了比興,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 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有的詩是個別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托之意。
擴展資料: 在寫作中采用比興手法的作品後代有很多,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激發讀者想象,不由得人不從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這樣就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悲劇氣氛,起了統攝全詩、引起下麵故事的作用。
又如《歸園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來表現詩人厭惡官場、回歸自然的心情。
也有單句並沒有用比興手法,而整個形象都是比,如《迢迢牽牛星》,整首詩借牛郎與織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團聚的民間故事來比喻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的相思之情,含蓄蘊藉而又哀婉動人。
總之,比興手法的運用,加強了古代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了古代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國的古代詩歌永遠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
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
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
《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
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