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現在看來已經早已進入曆史記載的朝代。不過它滅亡之日距離今天還不到百年。然而清朝留給後人除了百年的恥辱,還有更多的曆史思考。清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大一統朝代最長久的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從明萬曆44年起兵到明崇禎17年得國,龍興遼東,三代人不懈努力終於以東北偏隅之地並吞海內,天下一統。順治1644年入主中原到宣統1912遜位期間經曆10個皇帝,一共268年。期間既有康乾盛世獨步天下的輝煌,也有道鹹衰世彷徨無奈的屈辱;最後光宣末世壽歸正寢的結局。
清朝自開國以來,漢人的反抗鬥爭一直都沒有停止,包括在康乾盛世也不斷有各種起義發生。 清朝從嘉慶帝開始,下麵的君主才能都比較平庸。既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無作為守成。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經危機四伏。白蓮教,天理教起義,全國上下,烽火四起。在嘉慶18年(1813年)連皇宮都被天理教教民攻入。從道光20年(1840年)開始,清朝是每況愈下,先是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往後太平天國起義,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賠款;八國聯軍進北京以及《辛醜條約》賠款等等。內憂外患,此伏彼起;嚴重消耗了國家的元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全國各地聞風而動,紛紛響應向清廷宣布“獨立”;清朝統治頓時土崩瓦解。清朝曆代皇帝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以及對於廣大漢人的防範心理。幾百萬滿人統治百倍以上的漢人,令他們時時刻刻如履薄冰,不敢懈怠。所以他們搞大屠殺、文字獄,都是用武力來逼迫漢人向他們靠攏。力圖在肉體和精神上消滅漢人的反抗意識,在成功的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同時也抹殺了人民的自主意識,製造出了大批隻會唯唯諾諾的奴才。如果把戰戰兢兢提防人民反抗的精力放到認識與國外的差距,抵禦外患上來也不會鬧到後來的地步。清朝是曆史上唯一沒有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騷擾的王朝,但他們遭到了來自海上商業民族的挑戰。《中英南京條約》僅僅還隻是一個開頭。之後不平等條約一發不可收拾。最可悲的是,清朝統治者到最後也沒認為自己是中國真正的主人,一直把自己看做外來人。在列強入侵時,"寧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論調充分暴露了他們的心態。子賣爺田心不疼,簽下了不計其數的賣國條約。他們一直都認為自己賣的是別人的地方,自己真正的老家在遼東。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文明落後於西方,對外戰爭所以屢屢失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的條約造成全國人民對於清朝徹底的失望,在到了後期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再加上貪汙腐敗盛行,使廣大的漢民族民族主義的覺醒。修編《清史稿》的清朝遺老不由得感慨:“本朝以兵興,亦以兵敗。”從一定程度上講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直接滅亡清朝,卻埋下了顛覆清朝專製政府的種子。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漢族官僚逐步掌握了軍權,而滿清的根基--八旗子弟早在康熙時期就已經基本垮掉了。原來的開國雄師成了一幫一事無成、百無一用的紈絝子弟。通過太平天國對於清朝的打擊,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起用漢人精英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漢人精英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清朝的軍權;最後漢人新軍起義最終敲響了清朝的喪鍾。
尤其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如同暮日西沉,廣大漢族同胞都以為清朝的末日到了。之後又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各種內憂外患紛至遝來;一浪接連一浪不斷衝擊著腐朽不堪的清朝的反動統治。在各種力量的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越發搖搖欲墜,。清朝末年光緒年間,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廷最後垂死掙紮曾經兩次變法。試圖通過變法維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勢。第一次戊戌變法在1888年,僅僅維持103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維新被血祭,變法以失敗告終。第二次是在1905年,在慈僖太後主持下變法,其中原先戊戌變法提出來的廢除科舉製度被徹底執行。廢八股科舉,得罪了天下所有一輩子寒窗苦讀的讀書人,數不清的讀書人因此自殺尋死,出身科場的讀書人無一不切齒痛恨。科舉製度是清朝入關之後為籠絡漢族讀書人的選擇,甚至還規定進士前三甲一定出自漢族書生,因此鞏固了王朝的統治,很多讀書人為了求得功名,也就此放下了民族之爭。如今既然杜絕仕途出身之路,滿漢之分的老帳又開始清算起來,清王朝的統治越發搖搖欲墜。科舉製度的好處並不僅僅在於招賢納士,而是給普通大眾構築了一條通往上層官僚階層的通道,雖然成功的幾率很小。但畢竟多數人不甘心平庸一世,尤其是那些自覺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對於統治者來說,這股力量如果運用的好,可為我所用,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等,假如運用不好,則是危害統治秩序的潛在力量;比如黃巢、洪秀全和孫文。黃巢一個落第舉子居然攻陷京師長安,差一點顛覆了唐朝的社稷。唐朝在他的打擊下加快了滅亡的進程。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烽火燃遍中國十一省,北伐軍居然攻打到了天津。逼的清朝鹹豐皇帝宣布京師戒嚴,盡管以後起義被撲滅了,卻嚴重撼動了清朝統治根基。而孫文屢屢發動起義,盡管失敗了多次,但是最後的辛亥革命還是成功了。貌似強大的清朝這匹二百多年的駱駝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看似兩個貌不起眼的布衣,最終把清朝送進了曆史。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到1911年,居然還存活了72年現在看來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跡。當時天下形式如同河決魚爛,處於無法收拾的局麵了。就連當年李鴻章都哀歎,認為中國遭遇上了三千年來未有之奇變。外有列強環伺侍強陵弱,內有革命起義風起雲湧。李鴻章是全力剿滅太平天國,挽救清朝於頻臨滅亡三大巨頭之一,在甲午戰爭之前,其他的兩個巨頭曾國藩和左宗棠都已經辭世。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李鴻章身上,當時日本蠢蠢欲動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國——朝鮮。身為清廷重臣的李鴻章手握重兵,拒絕出兵保護朝鮮,坐視烽火在朝鮮半島上燃燒。他的幕僚馬氏兄弟曾經提建議讓朝鮮宣布獨立,或者清朝直接出兵占領朝鮮,收為清朝第十九個行省;斷絕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然而李鴻章在當時卻說:“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證它有二十年的壽命,何況是高麗?”結果一語中地,朝鮮很快被日本占領。而清朝滅亡的日期還真的被他說中了,17年之後的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的最後一天。隆裕太後偕同6歲的宣統帝溥儀在乾清宮頒布退位詔書。
退位詔書全文如下: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清朝以少數民族崛起於關外而後入主中原,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完成了
國家的統一大業,社會經濟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曆史上蔚為壯觀
的康乾盛世。但是就在國家鼎盛之際,統治階級放棄了文治武功和積極的進取精
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驕。而奢侈必然導致貪婪,驕傲必然走向懈怠,最終
因貪婪而腐化,因懈怠而落後,使盛世如過眼煙雲,很快滑向衰落。愈演愈烈的
貪汙腐敗之風刮得英勇無敵、剽悍善戰的八旗子弟成為揮金如土、戰則必敗的敗
家子;也使原來簡潔高效的官場變得官無不貪,吏無不惡,文治武功俱廢。結果
是清王朝因腐化而衰敗懈怠、落後挨打,最後在不間斷的外國侵略和內部變亂中
徹底覆亡。清朝由盛轉衰的曆史,反映了腐敗消解國家統一意誌和前進動力、導
致社會災難和王朝傾覆的不變真理。
清朝的興起與康乾盛世的鼎盛
清初,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出現了在中國曆史上足以傲視漢唐的康乾盛
世。清朝的興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從順治到乾隆前期的統治者推行
了較為得當的政治、經濟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簡潔廉明是清朝興起和邁
向盛世的關鍵因素。
清朝於關外白山黑水之間的崛起強盛是一部驚天動地的創業史。從努爾哈赤
起兵(1583年)到建立後金政權(1616年),隻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從建政到入
關問鼎、底定中原(1645年),也隻用了一代人的時間。
清朝以區區十幾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在兩代人的時間裏興起並君臨中原,得
益於其精兵簡政、軍政合一的八旗製度和威猛善戰的八旗兵,即所謂“馬上得天
下”。清朝入主中原後能使統治很快臻於治境,出現國家空前統一、社會經濟繁
榮、人口持續增長的康乾盛世,則主要依靠清廉高效的政治體製、適宜的民族統
一政策和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
因為是“小兵臨大國”,清初統治者保持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勤奮與謹
慎,也充滿了新興力量的勃勃生機。在政治上,清初統治者非常注意籠絡人心,
爭取大多數漢人的合作。與朽敗、貪腐、黑暗的晚明社會政治相比,入關的清朝
代表著希望和新氣象,清軍不僅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而且還受到群眾特別是士
紳階級的歡迎。盡管有剃發、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但是清朝迅速廢除明朝
“三餉加派”等苛捐雜稅,實行“滿漢一體”和“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
政治經濟政策,這些都極大地贏得了人心,使自己的統治穩定下來。
清初的國家機構還帶有關外滿族人簡明廉潔的傳統,軍政機構精幹、高效。
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及後來的軍機處,就比明朝的內閣六部精簡有效
得多。清初宮廷人員隻有明朝的1 /10~1 /20,花費隻及明朝的1 /8 ,廷苑
規模隻有明朝的3 /10(《清朝文獻通考》卷39,康熙29年、康熙49年)。一個
不那麼追求奢華、排場的最高統治層,其工作效率和對全社會的示範作用是顯而
易見的。統治機構的精幹使政府開支可以大大減少,清政府可以實行輕捐薄賦、
休養生息政策,人民的負擔也得以減輕。清初統治者目睹了明末戰亂連連、生靈
塗炭的慘象,親身經曆了創業建國的千辛萬苦,深知創業打天下的艱難,因此他
們能夠兢兢業業、清正廉潔、勵精圖治。
麵對因為長期戰亂嚴重破壞而使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的殘破的社
會經濟,清王朝采取了變更土地產權(即實行更名田)、招徠流民獎勵墾荒、軍
民大力屯墾、興修水利、輕捐薄賦直至“永不加賦”(1712年)、“攤丁入畝”
等一係列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經過不斷努力,清朝的耕地麵積和人口都
有持續迅速的增加。1645年全國在冊耕地隻有4 .03億畝,1688年恢複到6 .08
億畝,1754年增加到7 .08億畝。加上不在冊耕地,到乾隆年間全國耕地實際上
在10億畝左右。清代人口從1651年的6000萬增加到1691年的1 億左右,1761年達
到2 億,1801年達到3 億(孫毓棠、張寄謙:《清代的墾田與丁口記錄》,載《
清史論叢》1979年第一輯)。另據經合組織(OECD)發展中心1996年的一份研究
報告,1820年時,中國GDP 占世界總量的28.7 %(與現在美國占世界的比重相
當),人口占世界總數的35.5 %((美)A ·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
》,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頁)。實際上這時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如果以1790
年的數據進行比較,中國的比重還要高得多。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耕地麵積
和人口數量的增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標誌。在農業生產發展和工商業繁榮的
基礎上,清朝社會財富和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國庫存儲豐富。1777年
(乾隆42年)國庫存銀多達8182萬兩,成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繁榮昌
盛的有力見證。
清朝入關從順治到乾隆中期,經過4 代人100 多年的勵精圖治和休養生息,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長,中國曆史進入自唐宋以來又一個高峰
———康乾盛世。在清初100 多年的持續上升和繁榮時期,清朝戰勝了內外一係
列困難和挑戰,清朝的國力和聲威也達到鼎盛。一個空前廣闊、統一、繁榮、強
盛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東方。
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之一:腐敗
大清帝國在空前的繁榮盛世下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奢侈、驕怠、貪汙、
腐敗等罪惡的毒瘤藉盛世瘋長,正日益腐蝕破壞著國家和社會的肌體。當朝廷上
下對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於盛世而自我感覺良好時,清王朝卻從盛世
的頂峰迅速滑落,很快從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緊隨鼎盛,一切都發生在
乾隆年間,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由盛轉衰的曆史悲劇驚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經濟繁榮,是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幾代人勵精圖治、
奮發圖強的結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時,朝廷上下,從皇帝到各
級官吏好大喜功,統治者放鬆了吏治,丟棄了先前廉政簡政的傳統,奢靡貪汙之
風日益盛行。由於乾隆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終朝兵事不斷。所謂十全武功,曠
日持久,勞民傷財。乾隆朝歲入雖比前代有所增加,但開支增加得更快,國庫積
儲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到嘉慶改元時,接過的已是一個龐大的空架子,以至
於嘉慶不得不拿和?開刀,補充國用。同時,在乾隆朝歲入增加的背後,是非正
常的收入來源(包括捐輸、商人報效、鹽斤加價、公攤養廉甚至賣官鬻爵等亂收
費項目)不斷增加並成為定例。這些不正常的收入雖能緩解一時之急,但對政府
和國家社會而言則無異於飲鴆止渴。國家財政依賴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見到清
朝腐敗並必然最後走向衰亡的端倪。
導致清王朝急劇衰落的更基本、更有決定意義的原因是整個官僚機構乃至整
個社會在封閉自大的環境下的奢靡驕怠和貪汙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後,
昧於時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變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貪圖眼前的
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貪奢淫靡和腐敗之風遍及官場
內外,使貌似強盛的清王朝潛伏著社會變亂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機。
康熙晚年,奢侈腐敗之風已經興起,後來經過雍正時期的厲行節約和嚴刑峻
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製。到乾隆時,隨著經濟繁榮和財力充裕,奢靡腐敗之風
重新抬頭並愈來愈甚。乾隆六巡江南,遊山玩水,沿途接駕送駕、進貢上奉、大
興土木,豪華與排場空前,糜費特甚。乾隆帶了頭,其示範效應無與倫比,大小
官吏借接駕和其他機會,極盡奢華之能事。他們為了講排場、比闊氣,竭力攤捐
派差、貪汙受賄、敲詐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貪賄公行,吏治日廢,奢侈淫靡、
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的歪風邪氣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儉節約、清正廉明的
正氣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無論王公貴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
無不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滿族親貴,沾染的奢侈淫靡的習氣
最嚴重。滿人阿克當阿任淮關監督十餘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計其數,豪富無敵,
人稱“阿財神”。漢族官宦豪族的奢華情形也大同小異。大小官吏上任之時大多
兩手空空,離任返鄉則車拉船載,浩浩蕩蕩。
與統治階級奢靡生活相伴隨的是權力機構中普遍的貪贓枉法和腐敗黑暗。在
清王朝表麵繁榮實際在走下坡路的過程中,腐敗就如癌細胞一樣在國家和社會肌
體裏擴散,損害著國家機體的健康。雍正時期曾經銳意改革積弊,實行“耗羨歸
公”、大幅提高官員薪酬(“養廉”),借此整頓吏治,並以鐵腕手段打擊貪汙、
追贓索賠,使貪腐之風一時有所收斂。到乾隆時,官僚機構日益膨脹老化,行政
運轉日益低效。並且由於皇帝帶頭奢靡腐化,官僚機構所潛伏的腐敗細胞失去抑
製,獲得瘋長的環境條件,朝野上下,賄賂公行,貪汙成風。乾隆中後期,陸續
發生貪汙腐敗的大案要案。1757年,發生雲貴總督恒文和雲南巡撫郭一裕的“金
爐案”。兩人在操辦進貢金爐過程中,低買高賣,摻雜使假,中飽私囊。同年又
發生山東巡撫蔣洲在山西巡撫任上貪汙庫款案。案發後,恒文被賜令自盡,蔣洲
被誅,郭一裕充軍。隨後又有連續3 任兩淮鹽政高恒、普福、盧見曾的“鹽引案”,
貪汙達1000萬兩(相當於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 /4 ),案發後3 人均被誅。但
是此後貪汙大案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1781年,時任浙江巡撫的王?望
前在甘肅任內貪汙賑災糧案發,牽連官吏60多人,王?望等22人被誅,涉案的陝
甘總督靳爾謹自盡。並且此案還案中套案,查辦此案的閩浙總督陳輝祖在抄家過
程中以金換銀,將王的贓物據為己有,事發後陳輝祖被賜令自盡。1782年又發生
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於易簡貪汙國庫案,國泰於案發後自盡。1786年閩浙總督
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因索賄被誅。1792年,浙江巡撫福崧因索賄、侵吞公款案
發自盡。雖然誅戮了一批巨貪大蠹,並且不少是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但官場
貪汙腐敗之風仍然愈演愈熾,因為乾隆和和?即是貪汙腐敗的總根子,他們懲貪,
實際上借機“宰肥鴨”,乘機大撈一把,其結果無異於縱貪。這些大案要案不過
是貪汙腐敗案的冰山一角。上述案發被誅督撫,均屬事情敗露不可掩蓋,其餘得
到風聲彌縫無跡當數不勝數。和?在乾隆庇護下當政20多年,搜刮的私財價值達
1億兩,相當於當時政府2年的財政收入。就連其兩個仆人被抄沒的財產也達700
多萬兩。故當時有民諺稱:“和?跌倒,嘉慶吃飽。”
當時官場明明十分腐敗,可乾隆還一味裝聾作啞,粉飾太平,不聽勸諫。1790
年禮部侍郎尹壯圖上疏乾隆,勸諫道:“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
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歎。各省風氣,大抵皆然”(趙爾巽:《
清史稿》卷109 )。乾隆看後大怒,先以“挾詐欺公,妄生異議”罪判“斬立決”,
後為避免成全尹壯圖忠諫美名,免去死罪,降職處分。
在這種隻聽好話不聽規諫、諱醫忌藥、官官相護、上下包庇、隻知斂財納賄、
不管百姓死活的風氣下,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讒上欺下,朝綱不振,效率低下,
百務廢弛。曹振鏞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大紅人,位極人臣,其為官之道就
是“多磕頭,少說話”。清朝中後期就是由這些人來治理國家,其後果可想而知。
腐敗還是引起清王朝軍事渙散、軍隊戰鬥力下降的直接原因。軍隊是國家機
器的支柱,是國家強盛和社會安定的保證。到乾隆中後期,隨著政治腐敗而來的
是軍事懈怠和武備廢弛。清初的八旗兵是強悍善戰的軍隊,入關時所向披靡,戰
功赫赫,為底定中原和統一全國立下了豐功偉績。但僅僅經過一代人的時間,八
旗和滿族因種種優渥與特權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輩威猛凜凜、英勇善戰的氣
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戰鬥中,八旗兵軍紀已散,軍力已大不如前。此
後,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驕怠,他們憑借權勢,橫行無忌,無惡不作;不僅軍
紀敗壞,訓練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賭,包伶嫖娼,甚至敲詐勒索,蹂躪
百姓。原來剽悍英武的八旗兵變成不能打仗、隻會擾民的老爺兵,八旗子弟成了
遊手好閑的紈絝子弟和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後來,朝廷一有戰事,便主要依靠綠
營兵。但綠營兵在腐敗的社會大環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軍餉,兵匪勾結,貪汙
中飽,弊端叢叢,也淪為徒有其表,隻能嚇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軍隊。嘉慶皇
帝還是皇太子時,曾經隨乾隆閱兵,所見到的卻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
地”的鬧劇(《嘉慶朝東華錄》,卷7 ,嘉慶4 年正月)。由於八旗和綠營均因
腐敗而退化,喪失戰鬥力,到白蓮教起義時,清朝不得不主要利用鄉勇和團練。
到鴉片戰爭時,八旗、綠營、鄉勇、團練都不中用,數十萬清軍被萬餘名英國遠
征軍打敗。清朝從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由於帝國主義入侵和太平
天國起義等內亂,清朝局麵日益失控,腐敗也日甚一日,軍事、政治、財政權力
逐漸外轉下移,中央權威日益縮減,在內憂外患的衝擊和內部腐敗的侵蝕下,清
王朝一步步走向衰敗覆亡的不歸路。
官僚統治機構的奢靡腐敗的必然後果,就是強化對小民百姓的壓榨和剝削,
致使廣大民眾生活日益貧困。官僚、貴族、地主、富商大量兼並土地,失地無地
的農民越來越多,還有大量的農民因無法忍受橫征暴斂而棄田逃亡,失去生計,
四處流浪。社會上流民數量急劇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階級矛盾日益
尖銳,一場社會大風暴正在醞釀。1796年2 月,一場曆時9 年、席卷湖北、四川
等5 省的白蓮教起義爆發。清朝調動16個省的兵力,耗銀2 萬萬兩才勉強將起義
撲滅。白蓮教起義剝開了清王朝繁榮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虛弱的本
質,成為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份退位詔書由光緒二十年狀元張謇的幕僚楊廷棟起草初稿,再由張謇潤色修改,文章的確是大手筆、名家風範一覽無餘。中國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稱帝到1911年一共長達2123年的封建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描寫清朝腐朽的詩句有哪些?
1.《有感》年代: 清 作者: 譚嗣同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2.《雜詩》年代: 清 作者: 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3.《過史相國墳》年代: 清 作者: 陸廷掄廣陵城北一孤墳,雲是先朝舊督臣。
塚中斷碑題漢字,路旁荒草拜行人。
滄波嗚咽三江戍,碧血淒涼萬古春。
一自前軍星墜後,至今無複見綸巾。
4.《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年代: 清 作者: 梁啟超亞洲大陸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盡瘁國事不得誌,斷發胡服走扶桑。
5.《別意》年代: 清 作者: 譚嗣同誌士歎水逝,行子悲風寒。
風寒猶得暖,水逝不複還!況我別同誌,遙遙千裏間。
纜祛泣將別,芳草青且歇。
修途浩渺漫,形分腸斷絕。
何以壓輕裝,鮫綃縫雲裳。
何以壯行色,寶劍丁香結。
何以表勞思,東海珊瑚枝。
何以慰遼遠,勤修惜日短。
墜歡無續時,嘉會強相期。
為君歌,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描寫清朝腐朽的詩句
1.《有感》 年代: 清 作者: 譚嗣同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2.《雜詩》 年代: 清 作者: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3.《過史相國墳》 年代: 清 作者: 陸廷掄 廣陵城北一孤墳,雲是先朝舊督臣。
塚中斷碑題漢字,路旁荒草拜行人。
滄波嗚咽三江戍,碧血淒涼萬古春。
一自前軍星墜後,至今無複見綸巾。
4.《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年代: 清 作者: 梁啟超 亞洲大陸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盡瘁國事不得誌,斷發胡服走扶桑。
5.《別意》 年代: 清 作者: 譚嗣同 誌士歎水逝,行子悲風寒。
風寒猶得暖,水逝不複還! 況我別同誌,遙遙千裏間。
纜祛泣將別,芳草青且歇。
修途浩渺漫,形分腸斷絕。
何以壓輕裝,鮫綃縫雲裳。
何以壯行色,寶劍丁香結。
何以表勞思,東海珊瑚枝。
何以慰遼遠,勤修惜日短。
墜歡無續時,嘉會強相期。
為君歌,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
描寫古代清朝福晉的段落。
(是清朝的,不要描寫漢服的)(是段落不...
最後一張(側福晉)描述:一樹瓊花自在綻放,女子安靜地站在那裏,潔白的猶如未染塵的瑞雪。
似瓊如玉,高潔脫俗,雨帶啼痕,白妝素繡,天界遺香,人間奇葩。
著雨的花瓣顯得格外清絕,素素地搖曳在春風裏,不時送來陣陣冷香。
生辰之日的我格外素淨,此刻顯得更是獨立百花中,不與群芳同列。
描寫王府的句子
史書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就是相貌醜陋,眼睛還近視。
此外,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實際並不像影視劇上表現的那樣,“鐵齒銅牙”。
他所服侍的乾隆皇帝首先喜歡滿洲人,其次才喜歡漢族人。
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那麼,乾隆皇帝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漢族大臣呢?能夠討乾隆皇帝喜歡的漢族大臣有兩類:一類是相貌英俊、儀表堂堂、有學問的,比如王傑、董誥;第二類是世代均為清朝高級官吏的,比如劉墉,雖然他長相不怎麼樣,還有些駝背,但他符合這第二個條件呀!其實,乾隆皇帝不僅僅對漢族官員如此,對滿洲官員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喜歡的滿洲大臣也是兩類:一類是相貌英俊、儀表堂堂、又有學問的,比如和、福康安;第二類是世代均為清朝高級官吏的滿洲貴族,比如阿桂。
可惜,紀曉嵐完全不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他既不相貌英俊、儀表堂堂,其家也不屬於世代為官的。
有人疑問:不對呀,紀曉嵐不是個長得很帥氣的人嗎?前麵我們不是還說了曆史上的紀曉嵐比張國立版的紀曉嵐還要英俊瀟灑嗎?怎麼,有問題嗎?還真有些問題。
紀曉嵐的長相到底是什麼樣的,曆史上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紀曉嵐風流倜儻、一表人才、風趣幽默;第二種說法則認為紀曉嵐貌醜、近視、口吃……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曆史的真實呢?“貌寢短視”的紀曉嵐要想確認紀曉嵐的相貌到底如何,就需要邏輯嚴謹的曆史考據學。
曆史考據學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如第一手材料的原則,就是說,你要證明你的觀點,所用曆史材料必須是最早的第一手材料,不能是輾轉引用的別人觀點;又如“孤證不立”的原則,就是說,單一的曆史材料不能成立。
我們先分析這第一種說法:通過考證,紀曉嵐長相英俊瀟灑的說法還真能得到某些第一手曆史材料的認可。
能夠證明紀曉嵐風流倜儻、一表人才、風趣幽默的典型史料是清朝一個名叫江藩的所著《國朝漢學師承記》一書。
江藩這個人生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比出生於雍正二年(1724年)的紀曉嵐要小三十七歲。
他的一生,除了輔助紀曉嵐修纂《四庫全書》,就是寫出了《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宋學淵源記》三卷等著作。
《國朝漢學師承記》第六卷記載,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
這段材料證明紀曉嵐具有說話詼諧幽默的特點。
這是一段當時人記載的材料,屬於曆史考據學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強的可信度。
但按照“孤證不立”的原則,隻有這一段曆史材料還不足以證明紀曉嵐風流倜儻、一表人才、風趣幽默這一說法成立。
我們還需要找到其他當時人記載的材料。
為此我們找到了一首詩,作者是洪亮吉。
洪亮吉生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紀曉嵐要小二十二歲。
他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進士後就一直在紀曉嵐手下工作。
洪亮吉與紀曉嵐有個共同點,就是二人都曾因為獲罪而被發配到新疆。
洪亮吉素以詩聞名,著有《北江詩話》。
洪亮吉在《續懷人詩十二首·紀尚書昀》裏也稱讚紀曉嵐是“子雲筆劄君卿舌,當代無人可共論”,證明紀曉嵐說話具有詼諧機智的特點。
這兩段考證可以說完全符合了第一手材料的原則和“孤證不立”的原則。
至此,我們是否可以說紀曉嵐真的是風流倜儻、一表人才、風趣幽默了呢?且慢,注意到沒有?江藩、洪亮吉這兩個人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他們在年齡上都比紀曉嵐小二三十歲;第二,他們在參加工作後經常與紀曉嵐接觸,當時他們都是紀曉嵐的部下。
因此,細分析一下,是否還有這種可能:他們在非常尊重紀曉嵐的前提下撒了謊,亦或是捧了紀曉嵐的場。
在曆史學家而言就是“為名人諱”。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這兩個人寫的材料隻說到紀曉嵐“風流倜儻、風趣幽默”,並沒有說到紀曉嵐“一表人才”!而據另幾位曆史考據學家的考證,真實的紀曉嵐有三大缺陷:第一,紀曉嵐貌醜。
據清史專家鄧之誠先生考證,紀曉嵐“貌寢”。
所謂“貌寢”,就是相貌醜陋,野史上有人說紀曉嵐是個黑胖子。
第二,紀曉嵐近視。
這得從《東華續錄》中記載的海升毆死其妻吳雅氏案件說起。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學士阿桂的姻親海升毆死其妻吳雅氏,謊稱吳雅氏是自縊身亡。
乾隆皇帝派左都禦史紀曉嵐去複驗,證明的確是自縊。
吳雅氏的弟弟貴寧不服,上告,隨後乾隆皇帝又派阿桂、和會同刑部共同查核,發現屍身並無縊痕,結果阿桂被罰俸五年、革職留任。
而對紀曉嵐,乾隆皇帝則說“紀昀本係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況伊於刑名事件素非諳悉,且目係短視,於檢驗時未能詳悉閱看”雲雲,則雖交部嚴加議處,實已為之開脫。
這裏乾隆皇帝說紀曉嵐是“短視”,“短視”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近視。
這個材料出自皇帝的聖旨,可以判斷是真實可信的!
描寫古代女子柔美,清漣的詞語,句子有哪些?
描寫古代女子柔美,清漣的詞語有:輕柔如雪,眉目如畫,氣質純美,如煙如霧、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城傾國、國色天香、環肥燕瘦、窈窕淑女、秀麗端莊、豔若桃李等。
描寫古代女子柔美,清漣的句子有: 1、容麗若春花,燦若朝霞,淡淡的粉色唇瓣上漾起漣漪般迷人的笑容。
2、如風,如雪,如雲,又如夜色下悄然綻放的絕美幽曇,璀璨,神秘。
3、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柔美:優美,柔和美好。
應修人 《歡愉引》:“沒有一朵花不是柔美而皎清,沒有一個人底心不象一朵春的花。
” 朱自清 《失名跋》:“祗有兒童純潔柔美的小心裏,才有這樣輕妙的句子流露。
” 王蒙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收音機亮了,一種夢幻的柔美的旋律從遠處飄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