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典故,不是原話,沒有下一句。
三國演義 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也並非指徐庶,而是說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關於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詩句
間諜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找到一首當代詩壇名家詩人寫的關於描寫“潛伏”的古詩詞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參考:諜文/李者也滄海波詭複雲譎,人之一己似舟艓。
戰戰兢兢心翼翼,惶惶恐恐血喋喋。
多少折戟沉於沙,幾人功成可化蝶。
業之險者臥之底,世之難者間之諜。
【注】潛伏諜報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大理道57號。
樓房已有80餘年曆史,著名建築師閻子亨設計。
20世紀30年代,這裏是國民黨軍統天津站首任站長、戴笠六大幹將之一王天木的舊宅。
王天木曾組織和參與過兩次重要的暗殺活動,一次是將大漢奸、原湖南督軍張敬堯槍殺於北平六國飯店;另一次是暗殺“維新政府”外交部長陳籙。
由龍一撰寫、孫紅雷和姚晨主演的電視劇《潛伏》,其真實的曆史背景就是天津。
身在曹營,心在漢 的故事?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徐庶,徐元直,原為劉備的謀士,曹操想得到他,故意把他母親騙至曹營,以家書引徐歸曹。
劉備長送不舍,徐庶說:我雖身歸曹營而心在漢哪!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才引出“三顧茅廬”的經典故事。
當然,關羽也是迫不得已身在曹營心在漢,但那晚了好久了!
身在曹營心在漢下一句
這是一個典故,不是原話,沒有下一句。
三國演義 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也並非指徐庶,而是說關羽。
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
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
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
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
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
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身在曹營,心在漢同意思的是
這一句話是沒有上一句的,是描寫三國時期中的關羽的,意思是關羽雖然在曹操的營地,但心裏想的還是劉備。
相關故事:公元200年,曹操征劉備,劉備戰敗。
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
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
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
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裏萬裏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
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
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
後來又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
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國誌》裏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回腸。
身在曹營,心在漢是誰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與劉備,被拜為軍師。
所寫,他在沒去曹營的時候已經讓劉備去請諸葛亮,而且已經請到.曹操南下攻劉備的時候,劉備棄新野,奔樊城,走當陽,收夏口的時候,庶於其母走散,其母為操所獲,逼庶投操,庶無奈,為其母,奔了曹操,當陽長阪坡的時候,趙雲殺了個七進七出,為什麼沒有掛,原因是徐庶出了很大的力,當時曹操看趙雲如此厲害,就想生擒趙雲,但是殺了很久沒擒到,謀士就說用弓箭射殺,徐庶說: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將他說服,歸丞相所用,曹操當時下了一令箭:隻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
所以趙雲和阿鬥才能衝出長阪坡,要不是徐庶,10個趙雲也離不開長阪坡。
這是他給曹操出的第一策。
第二:赤壁鏊兵之時,龐統獻連環計,出來後被徐庶抓住了手,說:黃蓋用苦肉計,XX下詐降書,你有用連環計,你們是唯恐曹營燒不盡啊?龐統把徐庶拉到一邊說,君當真要說破我計?庶曰:如果我說破你計我就不會來找你了。
反正曹營要燒了,你教我一個脫身之計?龐統就告訴徐庶,你在軍中散布流言,說西涼馬騰,韓遂要發兵取長安。
於是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
好像終生就給曹操出這兩個計策,後來演繹裏麵就沒在寫到他了。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三國時期哪一位著名武將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三國時期是關羽。
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
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
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
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身在曹營心在漢,下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