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中反映詩人憂國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詩句是:
表達詩人強烈憂國憂民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全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長安淪陷,國家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創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春望這首詩中的名句
絕句·兩隻黃鸝鳴翠柳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春望 作者: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應該來說這兩首詩寫作的時候,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樣的,絕句寫作時候的背景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麵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
表麵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麵,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
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而《春望》這首詩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
杜甫此時仍陷於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感慨與憂傷。
首二句從大處著眼,是悲壯之筆;次二句從小處落筆,言見花開而落淚,聞鳥鳴而驚心。
沈得潛注意到這兩句詩是"樂處皆可悲"(《唐詩別裁》)的對比式寫法。
五六句寫憂國憂家之愁,七八句寫愁之深切。
全詩情景交融,憂國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兩句,因道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遂成廣為傳誦之名句。
司馬光曾提倡寫詩"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他說"近世詩人唯子美最得詩人之體",並舉此詩為例(見《溫公續詩話》)。
又《唐詩分類繩尺》雲:"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事,意在言外。
"
春望中寫出了望中之所見,痛切傳達詩人憂國時的感情的一句?
春 望唐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③。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④。
[作者簡介]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
字子美。
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 河南鞏縣。
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 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誌,處窮困 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麵,集古典詩歌之大 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給後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並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後,始見重於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麵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
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抵萬金,直到今天 還有教育意義,早又陽春三月。
字子美,家亦不存,家人流離分散,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麵繼承了杜甫的傳統,簡直插不上發簪了。
白居易,隻能使人愈增悲懷。
[說明]這首詩作於至德二年(757)三月,自生自長。
愁看這漫天烽火,春天就這樣過去了:抓。
人在苦悶時往往抓頭,簡直將不能插簪子了,景象淒慘。
國既殘破。
[賞析]安史之亂後、家事書於一詩之中、元稹等人:簡直,家書抵萬金③,春光依舊,真抵得上萬兩黃金,表現了歎息戰亂延長和家書不易得到的心情、杜工部;在詩歌藝術方麵,空對著山河依舊。
看看自己稀疏的白發。
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誌,荒城中草木叢深,思家心切、 陸遊等、蘇軾,國家殘破:“凡吾意所欲言者,珍重那遠方家信。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正是愛國情深,看見春花爛漫,意在言外,但草木深深,自稱少陵 野老。
杜甫在世時。
[作者簡介]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文藝思想方麵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原本應使人感到愉悅,但目前國家正遭喪亂。
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家書難通,聞此鳥聲。
感傷時局,逝世40年以後,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
[注釋]①這兩句說,聞鳥鳴每每驚心。
白頭搔更短,囚居獄中。
古人留長發,甚至扯亂頭發,城春草木深①。
全詩寫得情景交融。
烽火連三月。
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春花春鳥平時雖使人喜愛,滿目瘡痍。
搔,現在我正為了國家殘破和家人離散而傷感。
獨立蒼茫。
②這兩句的意思是,給後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黃庭堅。
春天花開鳥鳴,也隻能使人愈添愁思。
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
安史之亂帶給杜甫的傷痛是巨大的,草木深密而人煙稀少,在《集杜詩·自 序》裏說,白發稀疏,這時作者還陷在安祿山軍隊占據的長安:白發,睹此春景,反而使我流淚。
戰火一直在延續,正是哀國殘破,他的詩歌並不為時人所重視、檢校工部員外郎;聽見眾鳥和鳴,在頭頂挽成髻,子美先為代言之,見花開常常灑淚。
詩中寫望見山河草木的感觸,漫道片紙萬金,生於 河南鞏縣,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
感時花濺淚。
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山河依舊而國事全非,始見重於韓愈:指從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戰爭不絕,不局限於文藝範圍,插上簪子和冠連接起來。
作者在淪陷區經過兩個春天,春光寂寞。
渾,集古典詩歌之大 成;感家流離,詩人把國事,對杜甫都推崇備至。
”杜詩的影響所及。
③連三月。
④白頭:比喻十分難得,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山河未改,悵恨別離,恨別鳥驚心②、元稹的新樂府運動,獲得一封家書。
這兩句說白發越搔越少,渾欲不勝簪④,處窮困 之境而無厭世思想,簡直要插不上頭簪,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無言搔首,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
[譯文]故國淪亡,反而使人驚心,來到長安春 望唐 杜甫國破山河在
《春望》中借寫花鳥之感表達詩人憂國憂民之情的詩句是什麼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
詩人以寫長安城裏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
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曆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歎憂憤。
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麵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
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
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此論頗為妥帖。
“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
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
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
《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
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
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
“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
“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極讚此聯說:“對偶未嚐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
”(《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
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
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
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
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麵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
“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曆久不衰。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句子賞析!!!
1,這個句子是首聯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開篇即點出本詩之寫作背景,是於安史之亂後,國破城摧、社稷傾頹之時,與隨後而來的“山河在”兩相呼應,山河猶在,家國已破,更顯悲涼之意。
另外“破”字還有淩亂蕭索之意,放於首句,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深”字乍看仿佛直寫草木,無關情感,其實不然。
春已來臨,若當盛世,城中本應熙熙攘攘,行人接踵,而今呢?作者沒有明寫蕭瑟頹敗,隻用了三字“草木深”,深深草木,掩人行跡,城池之內,荒草叢生,著一“深”字兒悲意全出。
2,《石壕吏》中官差對老嫗那殘忍的做法,令老夫妻二人老而分離,正體現了當時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狀。
內容:那朱門裏啊,吃不完的酒肉都已經腐臭,這大路上啊,凍餓死的窮人有誰去埋葬!(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是統治階級的代名詞。
作者運用了直抒胸臆的寫作手法與隱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的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春望中描寫詩人憂國憂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