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
田曉菲
第一次知道這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是在我七歲的時候。那天,偶爾從抽屜裏翻出一張泛黃的照片,上麵是一片沉靜而美麗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似曾相識的風景,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從自己那充滿渴望的內心悄悄升起。母親告訴我:這,就是北大。
十歲,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過。身邊的阿姨喚我快看快看,我卻固執地扭過頭去,口裏說著:才不呢!現在若看了,以後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
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那份稚氣十足的自信,似乎預示了一段奇妙的塵緣。隻是我沒有想到,我會這麼快就實現了童年的夢想;而且,在白駒過隙的彈指一瞬,這已是我來到北大的第三個秋天。
驀然回首,我仿佛認出了兩年前的自己:短短的頭發,天真的目光,還不滿十四歲,完全是個一腦子浪漫念頭的小女孩,對什麼都充滿了興趣與好奇。紛揚的白雪裏,依稀看到她穿著藍色羽絨衣,在結冰的湖麵擲下一串雪團般四處迸濺的清脆笑聲。如今,秋風又起,樹枝樹葉交織出金色的穹隆。落葉遍地,踩上去很柔軟,好像此時此刻不勝涼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級新生穿著軍訓時領來的綠軍衣滿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級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親切的三十五樓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了。我似乎應該對你說點兒什麼,北大。不是已經和你朝夕相處整整兩年了嗎?不是已經長成亭亭少女、就要度過自己的十六歲生日了嗎?但平時常在嘴邊的歌這會兒全都沉默了。我望著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兩年裏積攢下來的那麼多話,竟全部悄悄沉澱了下來。
才進校門,高年級同學就帶著我們參觀北大圖書館。當時,好像還看了一個介紹圖書館的紀錄片。入學之初那句頗為雄壯的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在圖書館大樓的映襯下驟然顯得蒼白無力。我緊閉著嘴,心頭湧起一種近乎絕望的感覺:四百萬冊圖書!實在難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讀過的,大概連這個數目字的最小的零頭都不到吧!不知怎麼,我回憶起了1983年在青島過夏令營時發生的一件事情:記得那時燈已熄了,我們在黑暗裏躺在床上,隨意聊著天兒。我和領隊的那個小小的女老師正說得津津有味,我上鋪的女孩卻忽然哭了起來。我們驚訝地問她怎麼了,她嗚咽著答道:“你們知道得那麼多,可我什麼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師的談話早忘得一幹二淨了,可那女孩子的嗚咽反倒長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當我隨著麵孔尚未記熟的新同學一起走出圖書館的時候,我似乎剛剛理解了那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抽泣的女孩……
於是,自從小心翼翼地佩帶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車窗外一掠而過的建築,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夢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識來對付的、不折不扣的現實。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許多階段,那麼與北大的際遇,便是又一個新的開始。
可不,是開始——開始做美得有點迷離的夢,開始對從未涉足過的世界進行探尋。當我在圖書館裏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許灰塵的書架間徜徉,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童話裏的女孩,懷著激動不安的心情啟開了閃閃發光的仙宮大門,有時,並不急著翻檢借閱,隻在書垛給我留出的窄窄小徑上慢慢地走來走去,以目光撫愛每冊圖書。中文的、英語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聲音,向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漸漸地,我的心情也變得和它們一樣:沉靜,愉悅,安詳。
就這樣,簡單而又美好地,北大為一個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擁抱永恒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從這微風吹拂的窗口,透進一片純潔的真理之光。宇宙與人開始以全新麵目向我揭示和呈現,我開始思索,開始疑問,開始摒棄,開始相信。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裏,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擺脫這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有時,我特別願意靜靜地站在圖書館閱覽室的門口,看那些伏案讀書者專注而入迷的神情;也願意一邊走向第三教學樓,一邊聽身旁經過的人高聲爭論著什麼問題,——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們爭辯的題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學生特有的純潔,言談的犀利與機智,精神狀態的生機勃勃;更願意站在廣告欄前,一張一張細細地讀那些五顏六色的海報,為的是永不厭倦地重溫北大清新自由的氣氛。
寫到這裏,不由吐了吐舌頭,因為北大老師們的肖像,也一視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寫生畫冊上:有的紳士風度,有的和藹可親,這個怪癖,那個瀟灑,或於談笑風生間“檣櫓灰飛煙滅”,或於古樸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風格……我喜歡由這些親切的手牽引著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徑,我喜歡師生之間那種平易而自然的關係。嚴謹治學,誠懇做人,我第一次體會到了“老師”二字的真正含義。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盡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因此,當有人問我大學兩年收獲了什麼又失落了什麼的時候,你叫我怎能以輕巧的“得失”二字,來衡量這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
“沒有什麼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陰、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係之舟。”
不止一次把這些詩句悄悄念給你,北大。千言萬語,有時隻能凝聚為這最濃最濃的幾行。是的,我是一隻不係之舟,曾經那樣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裏,但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濤。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發現新的大陸,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不過,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是永遠無法忘記的。“讓我俯首感謝所有星球的相助”,為了我能在北大校園裏度過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正是在北大,我從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裏,流淌在我的血液裏,和愚蠢又美好的少年的回憶一起,永遠無法分割開來。
“啊,也許有一天/意誌是我,不係之舟是我/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
是的,總有一天,北大,我也會離你而去。你卻永遠年輕著,微笑著,擁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夢想,激勵一屆又一屆學子的抱負,也撫慰一年又一年桃李開落的惆悵。那麼,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是夢是真,又有什麼相幹!我隻要像當初一樣,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樓下小立片刻,那麼我相信,所有逝去的歲月都會重新開花結果,所有往昔的夢幻都會再現,我將不顧頭上蒼蒼的白發,再次像個十六歲的女孩那樣,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987年10月於燕園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526619.html?si=2
這篇文章,是中國作家協會天津會員—田曉菲女士所寫的。
我初讀幾遍時,作者田曉菲女士抒發什麼情懷,敘述什麼,議論什麼,我真是渾然不知。
以至於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腦子裏一片空白。
直至我在宿舍裏讀11遍時,我才知道全文以抒情和敘述為主,議論為心,組成了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這句話寫出了北大給了作者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作者對北大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深深的感謝和依戀。
這篇文章以“我”對北大的眷戀做為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
這條線索很明晰,真切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我們小讀者都是剛從小學畢業的,是很難理解較難理解的文章,所以僅僅有這點是不行的。
作者還用空行把全文分成三段,使我們小讀者更易理解這篇文章,使此文其意自見。
“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語言,向我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
”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也使我走向了書的海洋。
學習了《十三歲的際遇》後,你對北大又有了怎樣的認識,請完成下麵...
1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賞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目。
自在:安閑舒適。
過兩句大意是:要想成為有作為的人,就不能追求安閑舒適;光想安逸,就不能成為有作為的人。
這兩句通俗淺近的口語包含著很深的意思,說出了一條樸素的真理。
這裏所說的“人”,當熱不是指一般的人,而是指有德有才或有成就有名望、社會地位較高的人。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
- -味追求自由自在,滿足於舒適閑散的生活而不思進取的人,自然會一事無成,難以自立於社會。
本名句可供勸勉青少年不要貪圖安逸享樂而要發奮刻苦地學習時引用,也可用以勉勵人們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
2 芙蓉影破歸蘭槳,菱藕香深瀉竹橋。
【賞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蘭槳:以木蘭製的槳。
這兩句大意是:池中蓮花的影子被歸舟的蘭槳蕩破,菱藕深處的陣陣幽香瀉過竹橋。
這是大觀園藕香榭柱子,上的一副對聯,生動地描繪了藕香榭的美麗秋色。
可借用其意境寫荷塘,寫水鄉,寫公園裏的秋景。
3榮華易盡,須要退步抽身。
【賞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榮華:比喻興盛顯達。
抽身:離開。
這兩句大意是:興盛顯貴是很容易消失的,必須及早退身。
人世變幻,榮辱無常,榮華富貴,難以久長。
明智的人須要及早見機行事,在榮華還沒消失時,及時跳出這個圈子,等到榮華銷盡,到來的必然是困窘和恥辱,那時要抽身也就晚了。
這種現象在世事變幻無常的封建社會尤其普遍。
這兩句多用於勸人不要貪念。
4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賞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
這兩句大意是:如果把假的當成了真的,那麼其的也成了假的;如果把無當成是有,那麼有也成了無。
這兩句話說出了事物之間相對的道理:真和假本不相同,但如以假為真,那麼真也被模糊了價值,弄得真假不分。
正因為社會上存在這種以假為真,黑白不分的現象,這兩句話有一定的代表性。
5鏡裏恩情,更那堪夢裏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
隻這帶珠冠,披風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
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駕積兒孫。
氣昂昂頭戴管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
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隻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賞析】這首曲是唱李紈的。
《晚韶華》,意思是晚年要榮耀一番。
李紈出身於官僚家庭,其父李守中為園子監祭酒(類似國立貴族子弟大學校長)。
自幼其父就教她讀《列女傳》之類的書,受封建倫理道德的黛陶,成為一名典型的淑女。
青春喪偶,她能安之若素,隻知道孝敬公婆和撫養兒子,此外一概不聞不問。
她果然就是"稿木死灰"嗎?其實不然,她隻不過是把苦痛和悲哀深深掩抑在內心裏不流露罷了。
這種無法渲泄的痛苦,才是最深沉的痛苦。
三十三回裏,寶玉遭毒打,王夫人叫著賈珠的名字大哭:"若有你活著,便死一百個我也不管了!"這話猶如一針紮在李紈心上,她禁不住放聲痛哭。
這大概是她苦痛心情僅有的一次流露。
李紈苦了一輩子,盡管晚年母以子貴,還是抵消不了她的悲劇命運,接著就死了。
作者以"氣昂昂"、"光燦燦"、"威赫赫"之類的字眼形容賈蘭升官,諷刺之意很明顯,其實最多不過再來一次"苦枯"的小循環而已。
6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還了命,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賞析】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這是《紅樓夢曲》總收尾的曲子。
《飛鳥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騰"的另一種說法,與"樹倒猢猻散"同義。
這首收尾的曲子是對以賈家為代表的封建貴族階級命運的概括,也可以說是一首帶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主題歌。
作者一生由"飲甘饜肥"的貴族子弟跌落成一個"舉家食粥"的落拓文人。
他看到封建社會處處充滿矛盾鬥爭,一切都在運動,都在產生和消失。
這種客觀的辯證法印在作者頭腦中,就形成了他樸素的辯證法觀念。
在第十三回中作者通過秦可卿之口說:"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人力所能常保的。
"這就是說"物極必反",有始必有終,有盛必有衰,這個客觀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
這首《飛鳥各投林》的曲子等於宣布:凡是封建統治階級所拚命追求和維護的一切,都是注定要滅亡的。
曹雪芹依據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忠實地描繪了大觀園內外的社會生活,正像他自己宣稱的:"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蹬跡,不敢稍加穿鑿",因而《紅樓夢》所反映的貴族家庭的興衰始終,是符合曆史的辯證法的。
作者寫他們的"極盛",正是要反襯他們的"極衰";寫他們的"赫赫揚揚",正是要反襯他們的"煙消火滅"。
賞析詩句“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歸園田居(其一)原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選自《陶淵明集》。
陶淵明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去彭澤令歸隱,其時四十一歲。
《歸園田居》大約作於歸隱的次年。
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
陶淵明所寫的大量歌頌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歸園田居》選自《陶淵明集》。
陶淵明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去彭澤令歸隱,其時四十一歲。
《歸園田居》大約作於歸隱的次年。
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
陶淵明所寫的大量歌頌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注評】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適俗:適應世俗。
動賓短語作“韻”的定語。
韻:指氣質,性格、情趣等。
性:生性,性格。
本:本來,副詞。
.丘山:這裏指山林。
○以追述往事開篇,言自己從小就厭惡世俗官場,本性喜愛大自然,體現出詩人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塵網:塵世的羅網,指官場。
官場生活汙濁而又拘束,猶如羅網。
去:離開,指離別故園的丘山。
三十年:應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義之年(405)辭去彭澤令歸田,剛好過了十三年。
○寫詩人對以往誤入仕途的深刻反省。
“塵網”一詞,是首句“俗”的具體化。
詩人將官場斥為 “塵網”,見其憎恨之情。
“三十年”,極言時間之長,加重了“誤”的份量,見其追悔莫及的心情。
以上為一層,寫自己的本性與誤落“塵網”的矛盾。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漏。
羈鳥:關在籠裏的鳥。
羈,束縛。
舊林:過去棲息的山林。
池魚:被捕撈來放養在池裏的魚。
故淵:過去生活的深潭。
這兩句的“戀”與“思”“舊”與“故”均為互文。
○承前敘詩人誤落官場“塵網”,意如“羈鳥”“池魚”,得不到自由,於是思戀“舊林”“深淵”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見其急切思歸田園的心情。
詩以 “羈鳥”“池魚”作比,貼切形象,既與前麵的“塵網”呼應,又為後文的“樊籠”伏筆。
開荒南野際,守拙(zhuó)歸田園。
南野:一作“南畝”,泛指田野。
際:間。
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
拙,指不善於在官場逢迎取巧。
“守拙”句是說自己寧願抱守愚拙的:性歸隱田園,而不願混跡在巧弄機謀的仕途之中。
○敘詩,現在終於離開仕途歸耕田園,流露出無限的欣愉之情。
“守拙”一詞,與詩的開頭兩句呼應,既是對“俗”的尖銳諷與否定,又是返樸歸真“愛丘山”本性的再現。
以上為層,寫自己歸耕田園的決心。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方宅:住宅周圍方,旁,周圍。
宅,住宅。
○寫詩人歸隱後,隻有微薄的產業,簡陋的家室,表現了詩人淳樸的生活,淡泊而又舒暢的心境。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蔭:樹蔭,引申為遮蔽,蔭蔽。
羅:羅列,排列。
○寫詩人田居的環境。
屋後榆柳,相互掩映,凝綠於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爭豔於春,令人逸興遄飛,心馳神往。
曖(ài)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暖曖:模糊不清隱約可見的樣子。
遠人村:遠處的村莊。
村莊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稱“人村”。
依依:輕柔的樣子。
墟裏:村落。
煙:指炊煙。
○寫遠望之景,靜中寓動,一切都呈現出安寧、柔和的情調。
“暖暖”一詞,寫出了輕煙淡霧迷漫飄忽下,鄉村似隱似現的杳遠景象,極富詩意。
“依依”一詞,畫出了炊煙嫋嫋中的村落的安閑景象,與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這是主謂倒裝的句子,還原過來是“遠人村暖暖,墟裏煙依依”。
這種主謂倒裝句是詩詞中常見的特殊句式。
這種倒裝與詩句的節奏、押韻都有關係。
從節奏方麵看,“暖暖——遠——人村”,節奏是二一二,。
讀起來順口;還原為“遠——人村—— 曖暖”,節奏是一二二,就讀不順暢了。
從押韻方麵說,如不倒裝,“依”字押不上韻;倒裝以使“煙”成為韻腳,就能同上文的“田”“間”“前”等相押了。
由於詩人們常用這種例裝句,它也就成為了舊體詩的特殊句式之一,並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風味。
運用得恰當,句子的詩味似乎更濃一些。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顛:本義是頭頂,引申為泛指頂部。
○寫近聽之景,以動顯靜。
“狗吠”“雞鳴”都襯出了田居的寧靜和詩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以上為三層,寫田園生活的情景。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戶庭:門庭,門戶和庭院。
塵雜:塵俗雜事。
虛室:虛靜的內室,陳設簡單而安靜的屋子。
這兩句說,歸田以後,因無世俗雜務的糾纏,閑暇的對間就顯得多了。
○隱居家中,無世俗雜務煩擾,自然清靜。
久在樊(fán)籠裏,複得返自然。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
這裏比喻仕途。
複:又,副詞。
得:能,助動詞。
返自然:回到大自然,指歸耕田園。
這兩句是說,辭官歸田,有如長期關在籠中的鳥獸又重返大自然一樣...
初一語文試題
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裏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
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裏,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
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
有自尊,不願受他人語言侮辱而選擇那種苟活。
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
發展自己的文化思想,進行文化建設。
魯迅是一個偉大的人,是一個作家,講述一些自己的思考經曆希望對人有所幫助,創作了一些作品,還是一個合格的公務員,盡職盡責,他的官職也是相當大的,社會教育司的僉事兼下轄第一科科長,其中僉事由大總統任命,相當於現在副司級兼正處級,這個行政職位很重要,當時全國沒有宣傳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署等部門,所以當時宣傳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署等的那些事務都歸教育部管,教育部分普通教育、專門教育、社會教育三個司,前兩司管的單是學校教育,也就是說其他這些事務就都歸社會教育司管,魯迅的工作,包括考察戲劇、審核小說,管美術、音樂和演講,管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戲院、影院、說書場,幾乎所有的文化活動和娛樂設施都歸他們司來管,1912年8月2日大總統公布的《參議院決議修正教育部官製》規定,社會教育司的工作分為9個方麵:(一)關於厘正通俗禮儀事項。
(二)關於博物館、圖書館事項。
(三)關於動植物園事項。
(四)關於美術館、美術展覽會事項。
(五)關於文藝音樂演劇等事項。
(六)關於調查及搜集古物之事項。
(七)關於通俗教育及演華講會事項。
(八)關於通俗圖書館巡行文庫事項。
(九)關於通俗教育之編輯調查規劃等事項。
一些臨時任務,如製定國徽國歌。
從1915年到1916年,魯迅主持召開了12次會議,形成了《勸導改良及查禁小說辦法議案》《公布良好小說議案》《小說股辦事細則》和《審核小說標準》等文件,後來,魯迅辭掉了小說股主任的職務,但仍然被任命為幹事,負責全國小說的審核,1915年創刊的新青年等這種雜誌就屬於魯迅工作管理範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十三歲的際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