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龔自珍 假如說,朝陽的美是迸發的活力之美,青春之美,那麼,夕陽便是寧靜之美,柔和之美。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曾有一句:“在我看來,黃昏的天空,好比一扇窗子,一盞點亮的燈,燈下的一次等待。”
而我,就因為黃昏中夕陽的美態,甘願去接受這樣的等待。夕陽西下,是如此的美,隨著流光逝去,她漸漸隱藏她的光芒,卻不曾忘記用生命去燃燒自己,來給予人類黑夜前的一次壯麗。我曾經可愛地形容過她,好像一個小小的蛋黃,有種入口即化的柔嫩感覺,放在手上怕化,含在嘴裏怕融,真係一件寶貝。可就 像李白在《古風》裏所說:“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美好總是稍縱即逝,很快,夕陽醉人的麵容便被夜幕所遮蓋,把她的一部分甜美留給了月亮。
我喜歡夕陽,她是周邦彥裏“一抹殘霞,幾行新雁,天染雲斷,紅迷陣影,隱約望中,點破晚空澄碧”的驚豔;我愛夕陽,因為她是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我眷戀夕陽,隻因她有韓偓“花前灑淚臨寒食,醉裏回頭問夕陽”的哀愁。這一切的情,一切的愁,都傾注在夕陽的餘光中,猶如她溫和的柔光,滲進每一個人的心中,那種共鳴,回蕩人們心房的每個角落。
在夕陽下,我愛幻想,愛做夢,愛思考,愛熔鑄靈感。泰戈爾寫到過:“我的白晝之花落下了它那被人遺忘的花瓣,這花在黃昏裏便成熟為一顆記憶的金果。”是啊,白晝是朝陽的鼓動下,我們太忙太活潑,以至於我們無法靜下心來思考人生,思考未來,無法心如止水的反思過去。恰恰,夕陽給了我們時間,給了我們安靜,用她一貫的沉穩來觸動我們思緒,讓我們靜下來,在飄渺的歸鳥啼叫聲中升華著自己的三觀。黃昏下,白晝落下的記憶花瓣,朝花夕拾中,便會沉澱下白晝種種過往,繼而在黃昏的微風中,成為一顆熟透的金果,等著收獲人生的喜悅,再驀然回首,一切大起大落如清風淡雲而已。
我相信,夕陽是思緒與靈感的熔爐。思量過人生,我喜歡把它寫下,就當一份青春的記憶,不負年華的厚愛給予人生的精彩。也許隻有在夕陽下才能做到,我隻有在這時才能把我思緒的繡線理清,慢慢在心裏繡一幅我希望的藍圖,我才能將靈感傾注,流入我美麗的字裏行間中。這是夕陽的魔力啊,夕陽下,古今誰 免餘情繞,馬致遠不能,龔自珍不能,韓偓不能,就連我也不能,誰能在夕陽下不動情,落葉歸根的思鄉情,朝朝暮暮的思念情,山河壯麗的豪放情,潮起潮落的感慨情,驀然回首的豁達情……落日在眼裏,感情在心裏,睹物思人。這種情,隻有夕陽能給。
即將離開故鄉的我,依戀著故鄉的夕陽,那風簾動、碎影舞斜陽的陶醉,,與周邦彥一樣的感情,深深刻在在我的心裏。落日斜陽,落葉歸根,也許這樣的恬靜,才能讓我擁有一方小小的閑適,沏上一壺綠茶,時而高聲誦讀泰戈爾的詩集,時而品賞周邦彥的自由,時而為魯迅的《朝花夕拾》而夢回童年而落淚。讓我的那被綠茶溢滿斜陽的味道,我想,那一定是一種讓人溫潤的味道。
夕陽下,古今誰免餘情繞。那一片金黃下,總能讓人憶起往事,浮想翩翩,那是一種幸福,又是一種憂鬱。滿懷傷感的思緒終於是觸碰到了昔年的落日餘暉,江水粼粼,簾影浮動,歸鳥孤鳴,白色的裙擺掠過地上的小雛菊…..
日落黃昏後下一句
描寫黃昏的詩句 1、樂遊原 唐代: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隻不過接近黃昏。
2、暮立 唐代: 白居易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
譯文: 黃昏的時候獨自站在佛堂前麵, 滿地都是槐花,滿樹都是蟬。
可能四季的愁苦心情, 其中最令人斷腸的就是秋天了。
3、生查子·元夕 宋代: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譯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
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4、如夢令·纖月黃昏庭院 清代:納蘭性德 纖月黃昏庭院,語密翻教醉淺。
知否那人心?舊恨新歡相半。
誰見?誰見?珊枕淚痕紅泫。
譯文: 黃昏時的庭院,纖月當空,兩人情話綿綿,醉意也漸漸消減。
現在,情人已長久未來相會,不知那人心,是真情?還是假意?舊恨新歡,舊情新怨,交織在一起,說不清,理還亂。
有誰能見到我憂傷思念,長夜難眠,臉上紅淚漣漣,浸濕了珊瑚枕函。
5、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
在下麵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每當落日黃...
D題目橫線前的句子,隻點明了總的情景和時間,顯然還缺地點,答案中的第④句就點明“山腳下”,這樣,答案就隻能是C或D。
先看C,第④句的最後一詞是“煙幕”,而第⑤句卻又轉寫“香味”,不合適;第③句又寫這“香味”“繚繞到煙囪上”,不合情境;接著寫①句的“炊煙”彌漫在“四周”,又不合情境。
可見,C的思路是很混亂的。
D項中,“縷縷炊煙”“繚繞在煙囪上”,符合情境,然後“香味”“繚繞在煙囪上”,符合情境,然後寫“香味”“彌漫在四周”,也符合情境。
故答案選D。
詩歌中黃昏的意象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黃昏意象的相思情節 胡花 摘要:黃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於對太陽的崇拜,他的意象內涵最先在《詩經?君子於役》中確立為日暮相思的內容。
經過後世語言不斷的豐富發展,黃昏意象相思的內涵也不斷的豐富發展,到了唐宋詩詞中,這個意象已經完全定型 。
關鍵詞:黃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艱難追求 生命意識 時代氣息 “音塵自此無因問,淚灑川波夕照明。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黃昏意象是一個重要的慣常語,用黃昏意象的詩歌隨手可拈,光盛唐詩歌中寫黃昏意象的就有兩百多首,可見古人是非常喜歡用這個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那麼,黃昏意象如何而來,又如何發展,包含了怎麼樣的情感內涵呢?這篇文章就此內容做一個全麵的探討。
( 一) 黃昏意象及其嬗變 黃昏,本來隻是作為一個時間名詞而出現在中國古書上的。
《易經?隨卦》雲:“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響晦入宴息。
”這裏“響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昏。
在解釋“黃昏”這個詞時,《漢語大詞典》上說:“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時候。
”《大辭典》上說:“太陽將落,天色快黑時分。
”在這裏,黃昏隻是一個冷冰的時間名詞而已,並未賦予它任何人類的感情。
而最早賦予它人類感情的是《詩經?君子於役》。
《詩經?君子於役》描寫的是黃昏時分,思婦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到:“傍晚懷人,真情真景。
”姚際恒的《詩經通論》說:“日落懷人,真情實況,描寫如畫。
晉唐人田家語詩,恐無此真實自然。
”由此確立了思念主題為黃昏意象的原始意象,從而開辟思婦懷人的寫作主題。
清代的許瑤光在《雪門詩抄》中評論此詩說:“雞棲於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
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黃昏。
”自《詩經?君子於役》之後,中國古代文人多借助黃昏這個意象來表現思婦懷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學特別是《詩經》《楚辭》中,黃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現的是男女之間的相思,例如《楚辭?九歌》中的湘夫人“與佳期兮夕張”,寫的就是這種男女相思。
到兩漢以後,這種相思內蘊得到擴展,已經不限於表現男女戀情,而且包含了遊子征人對親朋好友的鄉思鄉愁。
比如吳邁遠的《胡笳曲》:“日當故鄉沒,謠見浮雲陰。
”許庭的《臨江仙?詠柳》:“夕陽影裏,愁煞宦遊人。
” 不僅相思這個主題的內蘊隨時代而不斷擴展,黃昏意象的其他內蘊也隨著古人語言的發展,心理變化而不斷得到充實,由最初的相思主題發展到《楚辭》裏求索的主題,其後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黃昏意象早不限於相思和求索這兩大內容了,對生命的感悟對時世的領悟都是這個意象所包含的內容。
在古代詩詞中,“黃昏”意象不僅在內容方麵得到全麵發展,它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斷的變化的。
由《詩經?君子於役》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昏”的原始意象是起興的作用。
人生於大自然中,則天地與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鳥獸,日月山川及人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詩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鮮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發了創作的因子,表現先民對純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詩歌也自然起興。
《詩經.君子於役》對牛羊鳥等黃昏的自然景物描寫是如此自然生動,麵對此景,思婦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辭》之後,黃昏意象已由興的作用轉向隱喻象征作用。
詩人的憤怒與不滿鬱結於心,礙於外界壓力,不能明白曉暢的抒發,隻好借意象來委婉的表達,特別是對時空情境的感傷,對時間無法把握的惶恐有時間隔離的傷痛都隻喜歡借黃昏的描寫來表現。
自古以來,時間和命運幾乎都是相連的,作品中常見以時間更迭空間的轉換來暗示生命的無常。
或以時間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間的變化來象征命運力量的可怕。
例如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就是以“黃昏”這個時空意象暗示生命的無常,美好事物的無法掌控。
黃昏的隱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隱是比較特別一個詩人。
唐代最常見的黃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這也得益於唐代語言的極度豐富,詩歌技巧的高度發達。
在唐代詩人筆下,黃昏這個意象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敗意象結合,旨在展示自然物與人化自然的盛時已過,凋敝滿眼。
黃昏之景滲透了無限傷心,從中折射出了詩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詩人之情與黃昏之景達到了高度統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歲月悠悠,曆史上的傑出詩人名士都隨風而逝了,可是他們在夕陽黃昏下的吟唱卻千古不衰。
黃昏作為一個帶有濃鬱的傷悼氣氛的意象被廣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黃昏意象表現出的日暮途遠的艱難追求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投入到政治進取上。
而黃昏作為時不我待的參照物,催動著詩人惜時進取。
《離騷》:“吾令曦和彌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此詩歌中,屈原通過日暮黃昏下的上下求...
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東山再起時,殺的落日黃昏碎,誰幫我在接一句...
初秋的小草不像春天的那樣鮮嫩、夏天的那樣柔軟,草地上這兒一片鵝黃,那兒一片翠綠,好像一塊黃綠錯雜的地毯。
風,輕輕地、溫和地吹著,是美麗的灰姑娘姍姍而來;樹木開始脫下她綠色的夏衣,換上了金色的秋裝。
秋光絢麗,金鳳送爽,如海的高粱舉起火把,無邊的大豆搖響銅鈴。
秋雨把梧桐樹的衣裳大黃了,給秋天添上了一身神秘的彩裝。
金風拂過,枝頭落葉飛舞,鳥雀引吭高歌,美妙的音符蕩進了農民心裏,籃裏的果實在陽光下反射著豐收。
秋風雖帶走了豔麗的花朵,卻迎來了燦爛的笑容。
描寫秋天山上的句子
秋天來了,天高雲淡,蔚藍的天空中,大雁成群結隊地飛往南方,它們有時排著“一”字形,有時排著“人”字形。
秋天,大部分樹葉都漸漸地變黃了,有的已經枯落下來了,唯有楓葉紅了起來,火紅火紅的,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真是“霜葉紅於二月花”啊! 在秋天裏,大部分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花瓣已經落下,而各種各樣的菊花卻在爭奇鬥豔,裝點了城市,美化了環境。
秋天是莊稼成熟的季節,也是農民伯伯最喜愛的季節。
高粱漲紅了臉,苞米咧開了嘴,黃澄澄的玉米粒,象一顆顆金豆子,穀子笑彎了腰,正向我們鞠躬,大豆被風吹得樂出了聲…… 秋天真好,我喜愛秋天。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坦露,冬那麼內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麼嫵媚,夏那麼火熱,冬那麼含蓄。
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侗鄉的秋風和煦輕柔,藍天白雲飄逸悠揚。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泰戈爾的夕陽黃昏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