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漿
玉液
杯中物.
中國釀酒曆史悠久,人們在飲酒讚酒的同時,總要給所飲的酒起個饒有風趣的雅號或別名。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繹而成,或者根據酒的味道、顏色、功能、作用、濃淡及釀造方法等而定,如歡伯、杯中物、金波、秬(jù)鬯(chàn )、白墮、凍醪(láo)、壺觴、壺中物、酌、酤、醑(x )、醍醐、黃封、清酌、昔酒、縹酒、青州從事、平原督郵、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糵(niè)、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藥、酒兵、般若湯、清聖、濁賢等等。
例如,“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後人以此代指酒。“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醍醐”,特指美酒。“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香蟻”、“浮蟻”,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綠蟻”、“碧蟻”,指酒麵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等等。
古人對酒的不同稱謂,其實也勾勒出了酒的百般用途、千般好處。
忘憂物:因為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陶淵明在《飲酒》詩這樣說過,“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宋代大文豪蘇軾將酒稱為“掃愁帚、釣詩鉤”。他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鬥。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酒不但能為他掃除憂愁,而且能鉤起其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故東坡先生如此稱呼它。
當然,酒也有它的負麵作用,古人也曾稱酒為“狂藥”,因酒能亂性,飲後經常使人狂放不羈,放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嚐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從古至今,酒後無德、酒後失禮、酒後亂性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國釀酒曆史悠久,品種繁多,自產生之日開始,就受到先民歡迎。人們在飲酒讚酒的時候,總要給所飲的酒起個饒有風趣的雅號或別名。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繹而成,或者根據酒的味道、顏色、功能、作用、濃淡及釀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綽號在民間流傳甚廣,所以文在詩詞、小說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酒俗文化的一個特色。
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他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其後,許多人便以此為典,作詩撰文。如宋代楊萬裏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詩之四中寫道:“貧難聘歡伯,病敢跨連錢”。又,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複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始於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陶潛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中寫道,“忍斷杯中物,眠看座右銘”。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濃灩灩”。
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秬鬯一卣”。〔傳〕:黑黍也。鬯,香草也,築煮合而鬱之曰“鬯”。「箋」:秬鬯,黑黍酒也,謂之鬯者,芬香條暢也。王賜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廟,告其先祖。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據北魏《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中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裏。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因此,後人便以“白墮”作為酒的代稱。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傳】:春酒,凍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經》寫道,“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據《文選·左思<魏都賦>》記載,“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張載在《酃酒賦》中寫道,“中山冬啟,醇酎秋發”。
酌:本意為斟酒、飲酒,後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問、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酤,酒。
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李白在《送別》詩中寫道,“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楊萬裏在《小蓬萊酌酒》詩中寫道,”餐菊為糧露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寫道,“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迎我歸”。
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蘇軾在《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中寫道,“苦戰知君便白羽,倦遊憐我憶黃封”。又據《書言故事·酒類》記載,“禦賜酒曰黃封”。
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據《禮·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據《周禮·天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賈公彥注釋說:“昔酒者,久釀乃孰,故以昔酒為名,酌無事之人飲之”。
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啟》中寫道,“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李善注:縹,綠色而微白也。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隱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宋代蘇軾在《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中,寫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的詩句。
曲生、曲秀才:這是酒的擬稱。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曲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為是妖魅,俟曲生複至,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於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後來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為酒的別稱。明代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詩句。清代北軒主人寫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曲秀才”的詩句。蒲鬆齡在《聊齋誌異·八大王》一節中,也寫有“故曲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的詞句。
曲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遊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曲蘖: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說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曲蘖”。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蘖必時”後來也作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曲蘖,細酌老江幹”。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曲蘖有毒,安能發性”。
春: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人們常以“春”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撥悶》詩中寫道,“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這本來是對劣質酒的貶稱。馮時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惡酒曰茅柴”。亦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吳聿在《觀林詩話》中寫道,“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號市沽為茅柴,以其易著易過”。在明代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的記載。
香蟻、浮蟻: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韋莊在《冬日長安感誌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詩中寫道,“閑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
綠蟻、碧蟻:酒麵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眺《在郡臥病呈沈尚書》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吳文英在《催雪》中寫道,“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鉤”。
天祿: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誌》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為“天祿大夫”。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製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寫道,“奠桂酒兮椒漿”。李嘉**在《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中寫道,“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漿本來是指淡酒而說的,後來亦作為酒的代稱。據《周禮.天官,漿人》記載,“掌共主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邂逅,又複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忘憂物:因為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晉代陶潛在《飲酒》詩之七中,就有這樣的稱謂,“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掃愁帚、釣詩鉤:宋代大文豪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鬥。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它。後來就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元代喬吉在《金錢記》中也寫道,“在了這掃愁帚、釣詩鉤”。
狂藥:因酒能亂性,飲後輒能使人狂放下羈而得名。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嚐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詩中也寫到了“廉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詩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唐代李延壽撰的《南史·陳慶之傳》附《陳暄與兄子秀書》有此稱謂,“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唐代張彥謙在《無題》詩之八也有此稱謂“憶別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的詩句。
般若湯:這是和尚稱呼酒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誌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竇革在《酒譜·異域九》中也有“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台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清聖、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禦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晉代陳壽在《三國誌·徐邈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渡遼將軍鮮於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後人就稱白酒或濁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唐代季適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遊在《溯溪》詩中寫有“閑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中國有關酒的典故很多。有些典故甚至演繹成了酒名。譬如“不拜將軍”,據說“不拜將軍”在晉代時是指偷來的酒。此說出於《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鍾會偷酒的故事。此外,曆史上著名的“貂裘換酒”講的就是晉阮孚縱酒浪飲,“嚐以金貂換酒”兩遭彈劾均為元帝寬恕,終改前非佐成大業。漢朝的“灌夫罵座”,寫的是漢武帝時大夫灌夫與丞相田紛有隙,一次灌夫敬酒不成便借酒發瘋,痛罵田紛的故事。
"燒酒",燒春",始用於唐代,但是唐代所說的燒酒,燒春是否指蒸餾酒還有爭論。
宋代以後,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阿剌吉酒(元代<<飲膳正要>>;
南番燒酒(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原注為"阿裏乞");
軋賴機(元代<<軋賴機酒賦>>);
法酒(明初<<草木子>>,原書又稱為" 哈剌基");
汗酒,氣酒(清代<<浪跡叢談續談三談>>中引元代人李宗表詩);
火酒(明代<<本草綱目>>);
酒露(清代<<滇海虞衡誌>>);
高梁酒,高梁滴燒(清代<< 隨園食單>>)。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往往是蒸餾酒的統稱
白酒和老白幹,這是現代才啟用的名稱。
糟燒或糟燒酒,是黃酒過濾後的酒糟經再次發酵, 並經蒸餾得到的蒸餾酒。有的書
將
糟燒酒稱為“酒汗”。
形容人得寸進尺不要臉的名人名言警句
1、滿招損,謙受益。
2、永勿屈服於悲愁,要一直抗拒,否則這習慣變會得寸進尺。
3、不要屈服於憂愁,要堅定地抗拒它,否則憂愁這習慣就會得寸進尺。
4、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5、敬酒不吃吃罰酒。
6朋友之間,相求小事,順水人情,理當成全。
過分要求,得寸進尺,是存心喪失朋友最快得捷徑。
7、銀錢如糞土,臉麵值千金。
8、過了四十歲的人應該對自己的顏麵負責。
9、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
10、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11、貪心不足蛇吞象。
12、得隴望蜀,見異思遷。
13、我們幹大事的從來不要臉,臉皮可以撕下來扔到地上,踹幾腳,揚長而去,不屑一顧。
14、打狗還看主人麵。
15、為了麵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麵子的事情。
...
古人關於君子的名言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誇誇其談為恥。
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並不為此而感到慍怒,感到鬱悶,感到煩惱,這,不也是胸懷坦蕩的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樹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現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大意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自己怎麼做,失敗了,也是檢討自己的過失。
小人做什麼事情,總是指望別人,失敗了,也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指出了對過失的正確態度,是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格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
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比賽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後登堂,比賽完後走下堂互相敬酒。
這樣的爭,也還是君子之爭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君子不會致力於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誌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看中義 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隻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隻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寬廣,光風霽月; 小人的心胸狹窄不平,常懷憂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裏,可能有言行不一,達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裏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
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
君子常坦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常泰然,小人常憂勞。
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
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謹於自守。
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於求乞。
君子常懷念於德性,小人常懷念於鄉土。
君子常重義,小人常重利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禮記·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為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論語·述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論語·憲問》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
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
《易·同人·彖》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
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嚐一日忘其君。
《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
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
《貞觀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莊子·山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荀子·天論》 太多了,說不完
清明節名句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百蝴蝶, 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正月十五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 (唐)李 商 隱 月 色 燈 山 滿 帝 都, 香 車 寶 蓋 隘 通 衢。
身 閑 不 睹 中 興 盛, 羞 逐 鄉 人 賽 紫 姑。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駕一葉小舟泛遊在茫茫江水上的名句是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駕一葉小舟泛遊在茫茫江水上的名句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尊以相屬。
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朝代:宋代作者:蘇軾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
清風陣陣拂來,水麵波瀾不起。
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
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
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麵,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
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麵。
(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裏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嗬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淒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
能使深穀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淒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麼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麼?(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
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裏,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
(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
(唉,)哀歎我們的一生隻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
(我想)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
(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隻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
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麵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麵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隻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
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
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隻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淩亂。
(蘇子與同伴)在船裏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注釋[1]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烏台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
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
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
有關懲罰的詩句有哪些?
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
天網:天道之網。
恢恢:形容非常廣大。
疏:指網眼稀疏。
這兩句大意是:主宰宇宙萬物的天道之網廣大無邊,雖然它的網眼稀疏,但任何罪惡它都一點不會漏失。
②刑賞之本,在乎助善而懲罰。
唐·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這兩句大意是:懲罰與獎賞的根本,在於獎威人們作好事,懲處那些作惡事的人。
此二句點出刑賞的本質同題是勸善懲怒。
③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
德國哲學家 恩格斯④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德國哲學家 天文學家 伊曼努爾·康德⑤傲慢者的狂言妄語會招惹嚴重的懲罰。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⑥自然界中沒有獎賞和懲罰,隻有因果報應。
關於懲罰的名言英國作家 瓦謝爾⑦人每違背一次理智,就會受到理智的一次懲罰。
英國政治學家、哲學家 托·霍布斯⑧幸福不是獎賞,而是結果;苦難不是懲罰,而是報應。
美國法學家,律師 英格索爾⑨懶惰受到的懲罰不僅僅是自己的失敗,還有別人的成功。
法國小說家 朱爾·勒納爾⑩沒有所謂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是考驗、懲罰或補償。
懲罰名言法國思想家 文學家 哲學家 伏爾泰帶有懲罰的四字詞語:懲前毖後、罰不當罪、賞罰分明、嚴懲不貸、哀矜懲創、懲一警百、懲一戒百、除邪懲惡、懲一儆百、懲忿窒欲、懲惡勸善、二罪俱罰、罰一勸百、罰不責眾、恭行天罰、龔行天罰、敬酒不吃吃罰酒、進善懲奸
《勸酒》的全文解釋是什麼?
1、譯文:高舉彎把金杯為您敬酒,滿滿斟上請您不要推辭。
花兒開放曆經多少風雨,人的一生更會曆盡別離。
2、原文:《勸酒》唐·於武陵勸君金屈卮, 滿酌不須辭。
花發多風雨, 人生足別離。
3、賞析:於武陵一生仕途不達,沉淪不僚,遊蹤遍及天南地北,堪稱深諳“人生足別離”的況味的。
這首《勸酒》雖是慰勉朋友之作,實則也是自慰自勉。
正因為他是冷眼看人生,熱情向朋友,辛酸人作豪放語,所以形成這詩的獨特情調和風格,豪而不放,穩重得體。
後兩句具有高度概括的哲理意味,近於格言諺語,遂為名句,頗得傳誦。
4、作者:於武陵,名鄴,以字行,京兆杜 曲人。
大中時,嚐舉進士,不稱意,攜書琴往於商洛、巴蜀間,或隱於卜中,存獨醒之意。
詩多五言,興趣飄逸多感,每終篇一意,策名當時。
《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後一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詩壇豪傑李白在《將進酒》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這個“天生我才必有用”更成了至今人們自我肯定和鼓勵他人的名言!那麼,上帝既然降生出“我”來,必有所用。
可想像李白說此語時的飛揚神采和灑脫豪邁!他一生並不順利,但是貴在有這種自信,才能成就大業。
更可貴的是李白說的是自己,卻鼓舞了他人。
細想一下,上帝每降臨每一個人,不論男女、無分胖瘦、不管學曆多少、不管富貴還是貧賤……雖路途平坦或崎嶇有別,但隻要努力,不被困難嚇倒、退縮,永不言棄,每個人必有其用武之地!
學校要求做孝老愛親的手抄報,我已經寫了主題,名言,故事,怎樣...
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
中國古代就有“臥冰求鯉”、“親嚐湯藥”等24孝的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做人的一個準則。
因為老年人,是對我們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我們的國家,共和國的大廈是用他們辛勤的勞動甚至生命建造起來的。
今天,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勞動能力了,全社會就應該關心他們,有能力的人就應該照顧他們,讓他們幸福地度過晚年。
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老人。
尊敬老人;我們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學歸來,都主動向長輩問好;尊敬長輩,聽他們的話;有好吃的,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爺爺、奶奶做事。
乘坐公共汽車時,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等等。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們敬愛的**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
1959年,**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湖南韶山。
在短暫逗留的日子裏,他特地請家鄉的老人吃飯。
在他向一位70多歲的老人敬酒時,那位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
"**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
全心全意地照顧鰥寡孤獨的老人,用**說:“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句話來衡量和要求自己多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 。
我國已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
切實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讓他們度過幸福、美滿、安詳、健康的晚年,共享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會發展規律,就是尊重曆史。
父母生養了子女,子女必須孝敬父母,這是兒女們應該盡到的責任。
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智慧和經驗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築成了社會的生命線,老年人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需要人們去關愛。
老人,是我們的長輩,他們辛勤勞動了一輩子,為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對老人的關心與照顧,又是繼承前輩們"財富"的需要。
“老年人是一座活著的圖書館”、“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 所以我自豪地告訴大家,敬老愛老的美德是黑夜裏的一盞燈;是寒冬裏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
美德,其實就是需要幫助時,伸過來的一隻溫暖的手;需要談心時,遞上來的一顆火熱的心;需要關心時的一句親切慰問。
隻有在這種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才能遠離孤獨,才能欣慰地走完屬於他們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歡聲笑語。
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敬老,愛老,助老。
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讓我們在新世紀高舉敬老愛老的旗幟,獻出我們全部的愛心與孝心,拋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觀念,弘揚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為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條件。
名言: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
(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 2、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康德) 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孟郊) 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意大利諺語) 5、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尊老愛幼能體現出個人的品德 1、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司湯達) 2、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
(戴維·德克爾) 3、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俗語)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5、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茹貝爾) 尊老愛幼重在關愛 1、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
(馬卡連柯) 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馬卡連柯)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俗語)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印度諺語) 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
(馬卡連柯) 尊老愛幼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2、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
(泰國諺語) 3、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5、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