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尋幾句佛經或哲理的句子,作紋身用,要藏文或者梵文
梵文不是用來紋身的,我可以告訴你西藏最尊的咒語。
中文叫嗡嘛呢叭咪哄,各人音譯稍有差異。
羅馬拚音是ommanipadmehum.梵文是沒能用電腦打出來的,隻能使用圖片,不過,藏文的可以。
關鍵是記在心理,而不是寫在身上。
不過,寫在紙上放在口袋裏也是有用的。
隻是寫就有用的,我知道的隻有這個咒語了。
佛經的經典語句~~~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 覺悟世間無常。
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
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
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
漸離生死。
----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經經典名句關於人生的
人生二和三,寫的太經典http://user.qzone.qq.com/275727017/infocenter當你扛不住的時候就讀一遍http://user.qzone.qq.com/275727017/infocenter中國佛學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才看到第10條 就已經平靜很多http://user.qzone.qq.com/275727017/infocenter夠多了,慢慢看,每天看一點。
祝朋友開心!
求佛經中的經典名句,要有哲理的 要注明出處……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覺悟世間無常。
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
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
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
漸離生死。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佛經 聖經中 關於說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不用太過執著的句子 要又好聽...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所以要無為~要隨緣~無為並非甚麼都不做~上班還是要努力負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平常心~要隨緣~ 好人&壞人'身上都累積了累世的業力(基督教的原罪)~(五百年得一人身…所以佛教有雲:人們下輩子大多是動物)~既然人類身上有這麼多的業力~那麼'往往就不是人類說了算的~(隻能接受神佛的安排…隻剩善念)~
求一些【佛家】經典語句!!
唯佛一乘 藏通別圓 括盡三藏 次第整齊 吾於教下 不甚通達“信為道德功源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真心如大海宇宙如水泡諸佛大自在凡夫卻顛倒不知誰知?知誰不知?諸佛皆知,唯我不知。
自心若知,眾生皆知。
心佛眾生,原來如此!迷人不知,認東為西。
遇佛示路,轉身即是。
拍手大笑,不費力氣。
法界一體,阿彌陀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又叫五蓋,又叫五陰。
為甚麼叫五蘊?因它是蘊結而成的;為甚麼叫五蓋?因為它蓋覆自性,現不出光明;為甚麼叫五陰?因它屬於陰,隱沒伏藏著。
色,指一切有形有色;受,以領納為義;想,以分別思考為義;行,指念念不停,念念遷流,以不停為義;識,以了別為義。
這五蘊—色、受、想、行、識,每一蘊都蓋覆我們本有的自性,我們自性的光明被蓋住了,便把本有的智慧遮住了。
這五種東西非常厲害,所以在八苦中有‘五陰熾盛苦’,好像火一般,能將人燒死,可以把自性燒死。
但它的體性,卻是空虛幻化的,所以說五蘊浮雲空去來,有如浮雲似的,空中去。
空中 來,沒有實體。
http://www.foyin.com/foyin/Chuji/Index.asp 初入佛門者學習(佛音網站)http://post.baidu.com/f?kz=88983223(經文)
佛教的精典語錄有哪些?
佛經全是語錄啊,都是佛說法的紀錄,每一部都很經典。
要入門推薦你看幾部比較容易看得懂的:百喻經,裏麵都是故事寓言,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也都發人深醒、八大人覺經:八句話把修行的要點次序講的清清楚楚。
維摩詰經:道理比較深,但是文字優美,整部經看起來就像一出戲劇一樣。
求關於佛教的句子和詞語。
經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裏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經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製;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後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雲:「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緣生,皆係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隻為了眼光交會的刹那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年齡越長,對於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雲: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隻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製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雲:生不帶來,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