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的泛稱:廁所、溷、圊、廁、清、便所、毛司、灰圈、茅廁、茅坑、糞坑、沃頭(先秦時期)、西間、西閣(古人認為廁所應設於西方或南方)、舍後(民間廁所多設於屋後)、更衣室(唐代已有)、雪隱(宋)、溷廁、廁溷、廁屋、廁軒、「五穀輪回之所」(《西遊記》中孫悟空之戲言)、井屏(公廁)、屎坑(較俗)、「一號」、「大號」、洗手間(現代)、衛生間(現代)、盥洗室、化妝間等等。
古人如何表述 “上廁所”及怎麼上廁所的?
【評論是善意,轉發是鼓勵,收藏是讚賞,關注是動力!謝謝!】
最近有個段子,說如今最保值的資產是“茅房”,此“茅房”不是廁所,而是“茅台+房子”。
如今最保值的資產“茅台+房子”。
說到了“茅房”,就順帶來說說中國古人是如何來表述“上廁所”以及用啥擦屁股的,萬一穿越了,起碼能暢快的解決“上廁所”這個大事。
拉、撒,今人通常將其稱之為“上廁所”或者“解手”,相關潔淨物品是廁紙,不是印度阿三的手指。下麵,沿著時間的脈絡,來看看中國古人是如何表述“上廁所”以及用啥來擦屁股的。
-01-秦漢及先秦時期,稱為“如廁”、“更衣”,用木片、竹片等擦屁股
秦漢及先秦時期,上廁所的一種的說法叫做“如廁”。如,是去往某處之意,即所謂“凡有所往曰如”,如廁就是上廁所,代表人物是漢高祖劉邦。
司馬遷在描寫鴻門宴時寫道:“坐須臾,沛公起如廁”。看看,鴻門宴上,劉邦借上廁所的由頭從項羽的軍營跑了。劉邦成功的實施了一次“屎尿遁”。
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到了漢代,解大小便的另一種說法是“更衣”。
這還是司馬遷告訴我們的。在《史記·外戚世家·衛皇後》中描寫漢武帝臨幸衛子夫時的情景:“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這裏有個問題,這個“更衣”怎麼不能是換衣服呢?
劇照漢武帝和衛子夫
《論衡》中的描述就顯得非常直白、平易近人:“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這便明白無誤了,所謂“更衣之室”便是指廁所,那麼,“更衣”就是如廁、大小便啦!
那時候的古人,上完大號,是用木片、竹片等擦屁股,還有植物葉子啊、石頭片啊,但不是紙(古人的菊花真的不是一般的硬)。用紙擦屁股,起碼是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後的事了。秦漢時期的紙不是一般的貴啊。
廁籌古人擦屁股的不是寫字的竹簡
-02-唐宋時期,稱為“行圊”、“登東”,這時紙張已經全麵肩負起擦古人屁股的重任了。
從唐代以後,廁所的通俗說法叫做“圊”(音青),廁所因多建在院子東角,因此又稱“東圊”。
為什麼把廁所叫做“圊”呢?“圊”字,外麵一“口”,中間一“青”。“口”字,四麵圍合,可以理解為關著門的房屋或建築;“青”字,假借於“清”,精通文字學的南唐人徐鍇就說:“廁古謂之清者,言汙穢常當清除也”。
這樣一看,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個建築,四麵都圍起來,常常關閉著門,裏麵又有汙穢,需要時常清除,不是廁所又是什麼呢?真是忍不住感歎,古人造字真是極盡隱諱之能事!
《西遊記》(雖然是明人小說,背景卻是唐朝)第六十七回中,唐僧師徒四人離開小西天路經稀柿同,老者描述稀柿同的惡臭,說:“但刮西風,有一股穢氣,就是淘東圊也不似這般惡臭”。東圊是廁所,淘東圊就是掏廁所。
由於東圊多建在東邊,因此上廁所也叫做“登東”。
中世紀的法國公廁用這玩意菊花要多硬才行啊
這時,紙張已經全麵肩負起擦古人屁股的重任了,唐宋時期古人菊花的待遇和秦漢時期比那就高了太多了。同時期的法國,公廁中是用麻繩擦屁股,對,就是上圖的麻繩,感覺到菊花一緊了嗎?
證據就是《警世通言》裏描寫王安石下位後,路過一村鎮上廁所時的情景:“荊公見屋旁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看到沒有,王安石討要的是“毛紙”。
王公安石討要的毛紙
-03-明清至今,成為“出恭”、“淨手”、“水火”、“方便”,擦屁股還是用紙,沒像印度阿三那樣用手指
出恭的說法源於明代。
明代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士子如廁通便,須先領牌,故稱通便為出恭。且稱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老北京人又把“放屁”雅稱為“虛恭”。宮女、太監在帝王麵前放屁出虛恭也是要掉腦袋的,是大不敬。
哎!菊花惹的貨,腦袋來背。
出恭嘍
上廁所也稱為淨手,《金瓶梅》中描寫西門慶偷摸到行醫的胡老人家:隻見他家使的一個大胖丫頭走來毛廁裏淨手,蹶著大屁股,猛可見了一個漢子趴伏在院牆下,往前走不迭,大叫:“有賊了”。
西門慶口味是真的重的,連人家淨手也有興趣看!
黃永玉出恭圖
水火的說法來自《水滸傳》第八十四回:石秀說道:“我教他去寶藏頂上躲著,每日飯食,我自對付來與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間爬下來?肥幀薄?/p>
方便是上廁所比較通行的說法,現在依然在用,《西遊記》第五十三回:那婆婆即取兩個淨桶來,教他兩個方便。
這個時候,廁紙依然是人們潔淨菊花的首選,除非你在野外沒紙,那就看看有沒有闊大的植物莖葉了。哈哈!
此物野外配菊花甚好
上麵都是古人關於上廁所的委婉說法,都是婉辭,至於稍欠文雅甚至粗鄙的說法就更加不勝枚舉了,各位可在評論中盡情發揮。
想來咱漢語之博大精深,自認老二,估計就沒誰是老大了。畢竟五千年的文明之下,關於如何把那一泡或者那一坨交代出去,都能說的如此富有文化內涵的真是少見的。
不對,忘記東北邊的棒子國度了!思密達!
古代上廁所的雅稱還有哪些
古代人上廁所的雅稱有出恭。
出恭是古代人上廁所的雅稱,從元代開始,科舉考試的考場就設立的有出恭和入敬的牌子。是為了防止參加科考的學子擅自的離開自己的座位,在古代科舉考試的時候。
如果學子們想要上廁所就必須先領取出恭的牌子,古代時候把大便稱之為出大恭,把小便稱為出小恭。
沒屎沒尿大小都不需要方便的放屁,則稱為虛恭,就連便溺之桶也被稱為恭桶了。這樣,帶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便有了他意,與廁所衛生間連在一起了。
擴展資料:
出恭這個詞原本和上廁所沒有什麼關係,之所以稱為了上廁所的代稱,是因為隋朝建立的科舉製度。隋煬帝楊堅創立了科舉製度,對國家選拔人才、社會階層流動、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古代科考也和現在高考一樣,基本上就是一考定終身,無論國家、個人,都非常重視,所以科考場麵也是非常壯大,盛況空前。當時科考都是每個人一個小房間,俗稱“號舍”,考試的這幾天,考生是不能輕易離開號舍的。
據史料記載,位於南京的江南貢院是全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有號舍20644間,也就是說同時可以容納兩萬多考生,再加上監考人員,這麼多人,上廁所就成了人們最頭痛的問題。
古代科舉考試的時候,也是允許大小便的,號舍內都備有一小桶,小便在號舍內自行解決,就怕遇到大便,那就有點麻煩了,還要把試卷交給考官,然後在監考人員陪同監督下去大便,完事再接著考。
不過到後來,從元代起,科舉考場開始越來越人性化,考場內設有出恭、入敬牌子,以防止學子們擅離座位。學子們再要大小便,就不用監考人員陪同了,直接領塊牌子即可,上寫“出恭入敬”,憑牌就可以進出廁所和考場。
好像古代衙門裏打出的威武、肅靜的牌子,主要為了表示莊嚴,恭敬。雖說是內急,但作為文人學子,還是要有文人的作風,就算去廁所,也要恭恭敬敬,不失禮儀,出入安靜,不能幹擾他人,這也體現了國家對科考的恭敬和尊重。
雖然這個牌子上的出恭入敬並不是去廁所的意思,但是大家一舉這個牌子,就知道是這人要上廁所了,所以慢慢大家就把上廁所看出出恭入敬了,四個字說起來又不順口,幹脆就直接取前麵兩個字,於是,出恭一次慢慢就流傳開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出恭
古人上廁所不說上廁所,而是說什麼
1、出恭
出恭是上廁所的雅稱。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
2、登東
登東釋義為解大手。舊時建築,廁所多在屋子東角,故稱東圊,簡稱東。因此舊時有“登東”、“登了個東”等語表示去如廁等意“。
3、更衣
更衣指換衣服;換衣服的地方;上廁所的委婉說法。避諱語指去廁所大小便。
4、解手
解手是世人皆知的常用通用俗語,意即大小便,或曰“上廁所”;雅稱為“出恭” 或“內急”。閱讀一些湖廣填四川文章時, 對“解手”一詞的由來,多稱是移民被捆綁上路,在漫漫長途上他們免不了要屙屎灑尿,內急時便會要求押解官差,解開被捆綁的雙手後方便。
5、如廁
如廁是上廁所的意思。“如”,在古語裏有“遵從、依照”的意思;而“入”,就是“進入”。如廁,就是解手。入廁,直譯就進廁所。進廁所未必上廁所(也有可能遞草紙)。因此,如廁,即上廁所。比入廁更貼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出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更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解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如廁
廁所在古代叫什麼名字呀
1、“茅坑”或“茅廁”
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2、井匽
井匽”就是廁所的古稱,又稱“偃”。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姬孺“將食,漲,如廁,陷而卒。”從史料看,周代的宮廷廁所已設有漏井,穢物可自然落入池內。《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
精短的八個字傳神地記述了晉景公離奇的境遇。清代的《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說:“今山西各處之廁,皆下掘坎深約六七尺,廣如之,而橫兩板於坎上,履之以溲溺……下望黝然,深可沒頂,疑晉時遺製。”由此可見,晉景公的悲劇,緣於先秦時廁所的過於簡陋。
西方早期的廁所,出現在公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是相當簡單的設施:地麵上的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動的罐子。相對野外隨地解決,這種簡易設施邁出了人類如廁文明的第一步——將排泄物置於可操作的範圍,防其四溢漫流,改善了定居點的環境。
3、溷
據考證,廁所在秦漢時期稱為廁、溷、囿。“溷”在先秦時代一般專指豬圈,後來則指豬圈與廁所兩重含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的純農業定居者,我國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糞肥技術。至少在戰國末期,人們發現豬糞尿和人糞尿等在豬圈中充分混合發酵後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農家肥。
於是,秦漢時期出現了帶豬圈的廁所——“溷”。即建造時把廁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讓糞便由此落入其下的豬圈,供豬食用。
4、馬桶
國的移動廁所,有一個簡單而響亮的名字——“馬桶”。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裏記載了臨安城的都市風貌:“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隻用馬桶……”這是中國史料中第一次出現“馬桶”這一稱呼。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非舶來品。
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射死一隻猛虎後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裏麵,表示對猛虎的蔑視,自此,夜壺有了“虎子”之名。唐朝時,因皇家有先人叫“李虎”,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
以“馬”代“虎”,標誌著“虎子”具有了大便和坐便的功能,恰如騎馬。隨著時代的發展,馬桶漸成如廁主角,而曆代王室權貴的馬桶更是極盡奢華之能事。
《西京雜記》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到了漢末,帝王們所用的封閉式馬桶,其形製和禮儀不斷登峰造極,如廁時不僅要更衣、焚香,旁邊還要有多人陪侍。馬桶底下多鋪設香木製成的炭灰,為除臭、消聲窮盡了想象力。
5、“路廁”和“都廁”
中國古代最早提到公廁的文獻是《周禮》,稱建於道路旁邊的公廁為“路廁”。漢代城市公廁名叫“都廁”,那時公廁已開始有專人管理。《墨子·旗幟》就曾記述漢代公廁:“在道外設屏,以30步為周長,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
我國南陽東漢墓中出土的公廁,男女兩個廁坑左右並列,其中一個便坑前有尿槽,另一個沒有,形製與現代已無區別。
參考資料 人民網-廁所的曆史:經幾千年演化 國人曾用"廁籌"拭穢
古代人把上廁所叫什麼
古代上廁所叫“解手”,最初是因為在押送犯人時都是用繩索把手捆起來後穿在一起行走,有犯人需要大小便時就會要求把手先解開,然後由押解人員監督去,後來“解手”就是上廁所的意思了;
還有就是過去對於廁所都是避諱和感覺不潔,都在離住地遠點距離用茅草蓋個小房子,所以也叫上“茅房”;
其他的如:出恭(乃明代學子監學規,每班與“出恭入敬”牌一麵,以防生員擅離本班。考試時,場內亦設此牌。士子欲離席入廁,需領得此牌方可行,是件該畢恭畢敬去辦的事情)。
“方便”“更衣”“便溺”“如廁”等等!
古時候人們是怎麼上廁所的?
很早以前的有錢人家,上廁所是要換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廁所修得富麗堂皇,一般都有十多個身著豔麗服裝的婢女準備好了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門口迎候。從這一細節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為“更衣”。京師無廁 在16至19世紀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時期,商業一片繁榮的背後,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的無序。偌大一個北京城,公共廁所寥寥可數,以致有“京師無廁”的說法傳世。事實上,情況遠比這嚴重得多。由於寥寥幾個公共廁所還都是收費的,如果不是出於體麵或是別的什麼顧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人滿大街找半天之後走進去的。“故人都當道中便溺”,不僅普通百姓這樣做,一些官員也帶頭這樣做。不僅男人這樣隨便,甚至女人也將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夾雜著小便,人糞夾雜著牛溲馬尿,北京城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公共廁所,還是一個巨大的垃圾站。直到清朝末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北京各街道遍修廁所,不準隨地便溺。而且,出現了大糞車,以搖鈴為號。皇家氣象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嚐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曆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漢高祖劉邦位列“中國流氓史”頭把交椅,他的做法實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麵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同時也為了不至於掉進廁所中,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眾人麵前了。這個流氓皇帝的後代漢武帝劉徹,更是別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時接見高級官員。 關於皇家廁所的不同尋常之處,《世說新語》有所透露。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晉武帝招為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之夕,頭一回使用公主的廁所。初見時,覺得富麗堂皇,比之民間住宅都強得多,進去,才發現原來也是有臭氣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時,見廁所裏有漆箱盛著幹棗,隻當是“蹲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個盛著“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裏,一飲而盡,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幹棗是登坑時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近世的肥皂。 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可知至遲從那時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廁所打交道了。“虎子” 後來變了稱呼喚作“馬桶”,據說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裏麵,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隻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裏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兒用來盛酒喝。稍後把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花蕊夫人一見這玩意兒被大宋天子供在幾案上,忙說,這是先王的尿盆啊!驚得趙匡胤怪叫:“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馬上將盆子擊碎了。用什麼擦屁股? 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是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的產品才被運用於人們最實際的生活:如廁。後人揣測,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所以才使得廁紙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之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南唐後主李煜曾經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麵頰檢驗質量,看看是否光潔滑爽。這堪稱是禮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稱道的了。 到了清朝時候,就都已經開始用紙拭穢了,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比如《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劉姥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裏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掘新坑成財主 廁所管理員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這絕對是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學習,值得全民把玩。明末清初有一個叫做穆太公的人。他是鄉下人,有一天進城,發現城裏的道路兩旁有“糞坑”,且是收費的。老先生進去痛快了一把之後,並沒有一走了之,他立在這簡易廁所外麵呆了半天,發現來解手的人不少,於是,他憑借自己特有的商業敏感度,確立了自己後半生的飯碗——“倒強似作別樣生意!” 回到家之後,穆老先生請工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小牆隔斷,牆上又粉起來,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鬥方貼在這糞屋壁上,並請一個讀書人給廁所題寫了個別致的名字:“齒爵堂”。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書先生寫了百十張“報條”四方張貼,上麵寫著:穆家噴香新坑,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 這一手很有吸引力,農家人用慣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現成的草紙用,加上廁所環境實在優雅,“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來上糞坑,穆太公便又蓋起了一間女廁所。 值得說明的是,穆太公的廁所是免費的。那他老人家費這麼大勁兒,如何體現經濟利益呢?原來,早在城裏上廁所的時候,他便已經領悟到,在鄉下,廁所收費是行不通的。但是,糞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糞便收集起來,賣到種田的莊戶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鹽來置換。一勞永逸,久而久之,便獲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強似作別樣生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古代人寫廁所的好句子 古代的廁所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