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四字成語以什麼待什麼
【成語】:以逸待勞
【拚音】:yǐ yì dài láo
【解釋】: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望采納 O(∩_∩)O謝謝
《以逸待勞》的成語故事及含義(要詳細)
【注音】yǐ yì dài láo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計叢書·以逸待勞》封麵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養精蓄銳、用逸待勞 【反義詞】疲於奔命 【同韻詞】輕於鴻毛、腹背之毛、膽戰心搖 【燈謎】最佳的養生之道 【歇後語】屏風馬氣死巡河炮[1]? 【原典】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注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
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製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麵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 以逸待勞
,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占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衝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2]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正音】逸:不能讀作“tuì”。 【辨形】待:不能寫作“侍”,“代”。[2]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清·吳敬梓 以逸待勞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11月10日,紅三軍在苗店、郝砦與尾追之敵發生激戰,敵軍以逸待勞,向紅三軍發起猛烈攻擊,紅軍戰士以大無畏的精神予敵以頑強反擊,終於擺脫這一股敵軍追擊,紅八師師長覃蘇等在戰鬥中光榮犧牲。 ◎打仗,如能有效地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等軍事策略,就可以克敵製勝。
編輯本段計名由來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在曆代兵書和史書之中,對於以逸待勞這一理論的闡述和實例記載非常之多。如《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古代“佚”與“逸”相通,意思是部隊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勞則於佚相反,是部隊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憊。以逸待勞的方法有許多,《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占地而趨戰者勞。”搶先占領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南北籌兵論·上》說:“聞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勞,以逸待勞。”先實行防禦,後發製人,也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但是,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因此,《孫子》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編輯本段用計概述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 以逸待勞的王翦
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 .虛實篇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麵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 《史記》 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 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衝,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衝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麵,不一定隻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場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拚,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後主持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美國人麥科馬克,在他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裏學不到的學問》一書中,道出他成為暴發戶的一個成功秘訣:“自己的地盤有地利。” 在經銷活動中,最大的“地利”莫過於使自己能夠以逸待勞,從容地應付遠道而來的生意對手。運用以逸待勞之計,不在自己的地盤裏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隻需設法使對方感受到猶如遠道跋涉般的疲憊就行了。比如,你是一個采購員,到外地去采購貨物。你在排除競爭夥伴的獨居買方“皇帝”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設法調動你的貨主,使其疲於奔命。你可以以檢查樣品質量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拿出一件件貨物讓你觀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處;你還可以以落實貨源為由,催他四處檢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還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請他如此這般再做一遍。貨主為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折騰得焦頭爛額。這筆生意若做不成,便覺得十分冤枉,於是在價格等許多方麵你就有利可圖,貨主也會做出讓步,從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勞之計。
編輯本段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後來到作戰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先行者就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雙方作戰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勝力量強勢的“勞者”。所以,作為一位善戰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律,善於挑選一到數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於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裏,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於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於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於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區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區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區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並非萬能的,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代戰爭,信息化作戰成為戰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於誰更擁有對戰爭的主導、主創和人文優勢!
編輯本段計策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少 以逸待勞
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隻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誌,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隻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麵,不一定隻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編輯本段三國案例
劉關張結義多少年,始終就象親哥們似的。待三國鼎立基本形成時,鎮守荊州的任務落在二弟關羽身上。但關羽違背了諸葛亮為他製定的東和北拒的策略,結果是丟荊州走麥城,最後兵敗身死。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不顧勸阻,舉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開始時,蜀軍士氣旺盛,東吳難以抵禦,連折數員大將,甘 以逸待勞
寧、潘璋、馬忠皆在此役中戰死。蜀軍兵鋒所指無人能當,此時東吳生死存亡之秋,舉國震驚。 在此危急時刻,經闞澤舉薦,孫權拜年輕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兵馬與劉備決戰。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公室貴族,他們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堅守不戰更是不理解,認為陸遜怯懦無能。 陸遜說:“我雖一介書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認為我有長處,就是能忍辱負重。各位將軍要各守隘口,牢守險要,不許妄動。違令者斬!” 這時,天氣炎熱,士兵取水困難,劉備便命令將營紮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軍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裏間,接連設營,從正月到5月,與東吳相持不下。 劉備要求決戰,無奈對方就是不理,氣得夠嗆,派吳班領數千弱兵在平地立營,引吳軍出來,自帶精兵埋伏於山穀之中,準備切斷吳兵退路。但吳兵就是不出戰。陸遜勸告眾將,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隻能觀望。 劉備見吳兵不出,隻好把埋伏的兵撤出來。兩軍又相持了一個來月,陸遜觀察形勢,見蜀兵沒了開始時的銳氣,準備反守為攻。可將領則認為進攻還是開始的時侯,現在不能有利。可陸遜胸有成竹,先派兵試探了一下,沒有成功,馬上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全體吳軍一齊出戰。這一仗燒得蜀軍狼狽逃竄,並斬了好幾名蜀將。 這一戰破了蜀軍40座大營,迫使蜀軍幾名戰將投降,劉備逃到了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戰。蜀軍是大敗呀。 陸遜不算完,繼續猛攻,劉備千方百計才算逃了出來。書中描寫是多虧了孔明的八卦陣。 此次戰役,陸遜用的就是以逸待勞之計: 一是知道劉備遠來,水土不服,當然想速戰速決,此時要戰,吳軍非輸不可。 二是陸遜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軍,讓蜀軍深入(現在叫誘敵深入)。 三是拖垮蜀軍,蜀進攻不成,戰鬥力下降,意誌力減退,這時決戰吳兵就肯定勝了。
編輯本段商場案例
福特的袖裏乾坤 上世紀20年代初,福特麵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麵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豔的新型汽車 福特牌A型車
,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惟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隻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它顏色耐舊些。”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裏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劃。”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麵上銷售,不至於讓人說我們公司快倒閉了。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很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後煉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鐵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的出廠,市麵所賣的都是存貨。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後工人並沒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同年12月應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的長期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的局麵。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麵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有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準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後發製人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強行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較強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後發製人”或者是“ 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商戰中經常應用的。“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 因此,決勝之關鍵除了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鎮定冷靜之外,還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勝”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麵,不一定隻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製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守什麼兔的成語
守株待兔
【拚 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 釋】: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形容不作為、幹等著的成語。
【成語】:以逸待勞
【注音】:yǐ yì dài láo
【釋義】:逸:安閑;待:等待;‘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近義詞】:養精蓄銳、用逸待勞
【反義詞】:疲於奔命
【同韻詞】:輕於鴻毛、腹背之毛、膽戰心搖
【燈謎】:最佳的養生之道
【成語】:養精蓄銳
【注音】:yǎng jīng xù ruì
【解釋】:養:休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指使身心得到滋補或休息,以增進體力恢複健康。(養足精神,積蓄力量。參考資料: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巔》)
【近義詞】:厚積薄發、休養生息、以逸待勞
【反義詞】:竭盡全力
【成語】:袖手旁觀
【注音】:xiù shǒu páng guān
【解釋】:把手籠在袖子裏,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出自】: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示例】:蓀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樣,我不能~。 ——茅盾《子夜》四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你經常說的這些成語,原來都源於佛教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空中樓閣】
出於《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麵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麵二重,隻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皆大歡喜】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 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 普賢菩薩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掛羊頭賣狗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曾說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內(市)也。”但形成現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五燈會元· 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後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
【順水推舟】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原為禪語,見《續燈錄》卷七:“到這裏喚著順水放船。”又如金·萬鬆老人《從容錄》:“本要以毒攻毒,長慶隻解順水推船。”“順水推舟”在禪宗那裏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
【看風使帆】
原為禪語,意為隨緣,對機。語本《五燈會元》卷十六:“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這是法雲法秀禪師上堂開示的法語。法秀屬禪宗雲門宗門下。該宗祖師文偃有“雲門三句”,名噪叢林,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看風使帆”是解釋“隨波逐浪句”的。後變為“隨風倒舵”、“看風轉舵”、“見風轉舵”等,比喻順著勢頭行事,多含貶義。
【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同時,佛教又說因果必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如《因果經》說: “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陳如品》說:“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這就是說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報,有原因必有結果。後來以“前因後果”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支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台;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賊難防】
本為禪語,見《五燈會元·梁山緣觀禪師》:“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而言,謂六根的貪欲。如《雜阿含經》卷四三謂:“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六內賊者,譬六愛欲。”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欲,追逐聲色等塵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後因以指家庭內部的小偷或內奸最難防範。
【森羅萬象】
即紛然羅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萬物。如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在宇宙的森羅萬象中,我的胃痛當然不過是小事,或者簡直不算事。”森羅萬象一詞出於三國時譯出的《法句經》:“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這兩句經偈怎麼理解呢?
原來,森羅萬象是“色”,即一切物質現象,而物質現象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馬祖道一禪師指出:“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燈會元》卷三)所謂“一法”,即指能現森羅萬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張“三界唯心”,反對“心外取法”。 “森羅萬象”也作“萬象森羅”。
【聚沙成塔】
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象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注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積腋成裘的道理,注意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
【醒醐灌頂】
“醒醐”是從牛乳中反複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Pan”、“佛性”等。至於“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後來,詩文中多以“醒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如唐.白居易《嗟落發》詩:“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鏡花水月】
亦作“水月鏡花”。《大日經》等佛經載有十喻:幻、陽炎、夢、影(謂鏡中之形像)、乾達婆城(海市蜃樓)、響、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浮浪、虛空花(病眼昏花,於空中所見的種種花狀幻象)、旋火輪。密宗以此十喻觀想此世界虛幻不實,而離貪染執著。故此中“鏡”乃指鏡像,“花”指虛空花。《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後來人們多解作鏡中花,水中月,用來比喻詩文中空靈的境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鸚鵡學舌】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 ’”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維妙維肖,也無補於事。後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雲亦雲,沒有自已的見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製度的是唐代百丈懷海 (720-814) 禪師。
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後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製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製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
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於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
【一報還一報】
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於“天人感應”的理論。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入以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 “報應”說不同。
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隻因柳翠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乃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一刹那】
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刹那”“刹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刹那”短到什麼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刹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 “刹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末嚐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十惡不赦】
“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經》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
如《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與“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所謂“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
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十惡”的名稱,始見於《隋書·刑法誌》,晚於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誌》:“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
【三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醜好鬥,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牛”(見《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法苑珠林》卷九)。後來,人們就用“三頭六臂”來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習氣】
猶言習慣,係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 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
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隻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指物體若分若合或人際關係即不親熱也不疏遠。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於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 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後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牛鬼蛇神】
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後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杜牡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複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醜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於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火中生蓮】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 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俗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 羅虯《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 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係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雲峰悅禪師語錄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功德無量】
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惰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
【本來麵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本來麵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麵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麵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麵目”。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係、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
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係。如**《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導師】
最早見於佛經,其本義是引路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為讓眾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磐經,使得無為,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
【劫後餘生】
佛教認為世界經曆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於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並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循環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後餘生”的。圖景。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隻眼”。如宋·楊萬裏《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別具隻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常人多了一隻眼。在佛書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羅(Mahes-vara)豎生在額頭上的那隻“頂門眼”。《在智度論》卷二描繪道:“摩醯首羅天,秦(漢)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騎白牛。”神話小說中“灌口二朗神”的三隻眼的形象,當源於此。那隻“頂門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論》卷五)。意即超塵脫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誌·吳誌·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
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聖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後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淨土】
“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於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汙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
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淨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 “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勝妙景像。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淨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後形成淨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美好之地稱為淨土。
【現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 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 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海。《法華經· 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佛教為了救渡眾生出於苦海,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惡業造成的。那麼,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
一呼百諾的意思及成語解釋
一呼百諾?[ yī hū bǎi nuò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yī hū bǎi nuò ]
*
一人呼喚,百人應答。形容有錢有勢,仆從很多。
出 處
唐·拾得《詩五十四首之五十一》:“人生浮世中;個個願富貴;高堂車馬多;一呼百諾至。”
例 句
大家聽他這麼一喊,都~。
急急!填寫以下詞語!
有(條)不(紊)
(寒)來(暑)往
半(吞)半(吐)
舍(己)為(人)
說(長)道(短)
自(始)至(終)
(老)(少)皆宜
能(上)能(下)
以(逸)待(勞)
(橫)七(豎)八
(樂)極生(悲)
2.所填詞意思相近
(聚)精(彙)神
(奇)峰(異)石
千(山)萬(水)
無(憂)無(慮)
(天)高(地)遠
(萬)古(長)青
(精)兵(簡)政
鬼(哭)神(號)
日(積)月(累)
高(瞻)遠(囑)
(崇)山(峻)嶺
七(手)八(腳)
用 任勞任怨 深惡痛疾 甜言蜜語 無緣無故 守株待兔 這五個詞語組成一段語句通順的話。求大神
【額 。。到守株待兔那裏是別處借來的】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無緣無故的,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有一種任勞任怨的品質,不會毫無目的的守株待兔,對有不良目的的甜言蜜語一直深惡痛疾,堅持纔是勝利。
能使所填詞語能解釋前麵成語,如眉開眼笑(高興 ) 衝鋒陷陣 神機妙算 任勞任怨 百折不撓 迫不及待
衝鋒陷陣(打仗) 神機妙算(聰明) 任勞任怨(老實)百折不撓(堅韌或是頑強) 迫不及待(著急)
有關馬的成語
一馬當先 天馬行空 走馬觀花 老馬識途 萬馬齊喑 汗馬功勞 戎馬倥傯 龍馬精神 萬馬奔騰 一馬平川 倚馬可待 馬馬虎虎 秣馬厲兵 信馬由韁 裾馬襟牛 鞍馬勞困 歸馬放牛 散馬休牛 大馬金刀 牛馬襟裾 快馬加鞭 六馬仰秣 鞍馬勞頓 騎馬找馬 萬馬齊瘖 戎馬倥傯 鞍馬勞神 係馬埋輪 金馬玉堂 鞍馬勞倦 雀馬魚龍 寶馬香車 買馬招兵 戎馬生涯 駟馬難追 司馬青衫 打馬虎眼 躍馬揚鞭 竹馬之交 陣馬風檣 走馬看花 穀馬礪兵 下馬看花 下馬馮婦 代馬依風 意馬心猿 車馬盈門 犬馬之勞 策馬飛輿 買馬招軍 班馬文章 鞍馬之勞 裘馬輕狂 躍馬彎弓 三馬同槽 車馬如龍 一馬一鞍 盤馬彎弓 騎馬尋馬 走馬上任 裘馬清狂 倚馬千言 倚馬七紙 立馬萬言 竹馬之友 汗馬之勞 老馬為駒 飲馬投錢 五馬分屍 戎馬生郊 車馬輻輳 肥馬輕裘 犬馬之誠 竹馬之好 走馬章台 駑馬鉛刀 駑馬十舍 狗馬聲色 放馬後炮 戎馬倉皇包含“?馬??”的成語:
得馬失馬 老馬嘶風 駑馬十駕 代馬望北 汗馬之功 飲馬長江 四馬攢蹄 求馬唐肆 立馬追駒 車馬駢闐 鐵馬金戈 仗馬寒蟬 秣馬利兵 放馬華陽 得馬折足 裘馬輕肥 司馬稱好 裘馬聲色 老馬戀棧 立馬蓋橋 馳馬試劍 犬馬之養 跑馬觀花 犬馬之報 立馬造橋 率馬以驥 野馬無韁 衣馬輕肥 戎馬劻勷 駑馬戀棧 失馬塞翁 拍馬溜須 駟馬軒車 車馬填門 犬馬之戀 匹馬單槍 風馬不接 風馬雲車 犬馬之疾 瞎馬臨池 犬馬之年 食馬留肝 叩馬而諫 犬馬之力 駟馬仰秣 善馬熟人 駑馬鈆刀 秣馬脂車 駟馬高車 得馬生災 立馬追鐙 駟馬不追 犬馬戀主 匹馬一麾 匹馬當先 殺馬毀車 走馬赴任 駟馬高門 束馬懸車 駟馬莫追 走馬到任 駟馬高蓋 匹馬隻輪 束馬縣車 犬馬之決 匹馬單槍
包含“??馬?”的成語:
車水馬龍 蛛絲馬跡 兵荒馬亂 馬去馬歸 牛溲馬勃 猴年馬月 拿下馬來 牛頭馬麵 人仰馬翻 鞍前馬後 烏頭馬角 乞兒馬醫 烏白馬角 牛高馬大 牛童馬走 牛溲馬渤 兵慌馬亂 兵強馬壯 枚速馬工 蛇毛馬角 牆頭馬上 人歡馬叫 獐麇馬鹿 天粟馬角 裹屍馬革 不食馬肝 襟裾馬牛 士飽馬騰 人困馬乏 東風馬耳 不識馬肝 權移馬鹿 人強馬壯 龍神馬壯 效犬馬力 神龍馬壯 車在馬前 弓調馬服 秋高馬肥 車填馬隘 車殆馬煩 車馳馬驟 人語馬嘶 車塵馬跡 驢年馬月 車塵馬足 車怠馬煩 車煩馬斃 蜘絲馬跡 車轍馬跡 驢唇馬嘴 驢前馬後 人喊馬嘶 人荒馬亂 驢唇馬觜 風吹馬耳
包含“???馬”的成語:
厲兵秣馬 指鹿為馬 心猿意馬 青梅竹馬 塞翁失馬 聲色犬馬 害群之馬 臨崖失馬 懸崖勒馬 臨崖勒馬 金戈鐵馬 千軍萬馬 單槍匹馬 騎馬找馬 北叟失馬 盲人瞎馬 青衫司馬 害羣之馬 烏焉成馬 青絲白馬 伯樂相馬 塞翁之馬 尻輿神馬 曆兵秣馬 諱樹數馬 招兵買馬 問牛知馬 丹書白馬 土牛木馬 洗兵牧馬 二童一馬 素車白馬 香車寶馬 溜須拍馬 玉堂金馬 非驢非馬 識途老馬 勵兵秣馬 騎馬尋馬 橫刀躍馬 鮮衣怒馬 塞翁得馬 服牛乘馬 管仲隨馬 尻輪神馬 吹牛拍馬 問羊知馬 聲色狗馬 童牛角馬 飛鷹走馬 文君司馬 指鹿作馬 得馬失馬 識塗老馬 橫戈躍馬 厲兵粟馬 避世金馬 窗間過馬 素絲良馬 光車駿馬 風檣陣馬 曆兵粟馬 見鞍思馬 練兵秣馬 招軍買馬 寒蟬仗馬 朽索馭馬 輕裘肥馬 礪戈秣馬 弊車羸馬 風車雲馬 舞刀躍馬 燕昭好馬 風車雨馬 放牛歸馬 脫韁之馬 五花殺馬 休牛歸馬 呼牛作馬 僅容旋馬
高車駟馬 止戈散馬 鳩車竹馬 橫槍躍馬 鮮車怒馬 鮮車健馬 呼牛呼馬 鬥雞走馬 以鹿為馬 持戈試馬 千兵萬馬 短衣匹馬 鮮衣良馬 束兵秣馬 膏車秣馬 單槍獨馬 敲牛宰馬 以毛相馬 休牛散馬 枕戈汗馬 高頭大馬 銅圍鐵馬 單槍匹馬 懸車束馬 以渴服馬 選兵秣馬 橫戈盤馬 泥車瓦馬 軟裘快馬 毀車殺馬 懸兵束馬
回答者: ythxmzyg - 首席運營官 十二級 2009-8-29 20:28
檢舉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之馬 脫韁之馬 鐵馬金戈
天馬行空 童牛角馬 土牛木馬 天粟馬角 銅圍鐵馬
烏白馬角 舞刀躍馬 五花殺馬 文君司馬 萬馬奔騰
五馬分屍 萬馬齊喑 問牛知馬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馬角 烏焉成馬 問羊知馬 洗兵牧馬 選兵秣馬
懸兵束馬 香車寶馬 鮮車健馬 鮮車怒馬 懸車束馬
下馬馮婦 下馬看花 係馬埋輪 下馬威 信馬由韁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效犬馬力 朽索馭馬 懸崖勒馬
鮮衣良馬 鮮衣怒馬 心猿意馬 以渴服馬 以鹿為馬
飲馬長江 一馬當先 倚馬可待 一馬平川 衣馬輕肥
倚馬千言 倚馬七紙 飲馬投錢 躍馬彎弓 野馬無韁
以毛相馬 意馬心猿 一馬一鞍 躍馬揚鞭 玉堂金馬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燕昭好馬 招兵買馬 枕戈汗馬 止戈散馬
獐麇馬鹿 招軍買馬 指鹿為馬 指鹿作馬 走馬到任
陣馬風檣 走馬赴任 走馬觀花 仗馬寒蟬 走馬看花
走馬上任 竹馬之交 走馬章台 竹馬之友 蛛絲馬跡
駑馬十駕 駑馬十舍 牛溲馬勃 牛溲馬渤 牛頭不對馬麵
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馬麵 牛童馬走 拿下馬來 匹馬單槍
匹馬當先 跑馬觀花 拍馬溜須 盤馬彎弓 匹馬一麾
匹馬隻輪 千兵萬馬 騎曹不記馬 乞兒馬醫 秋高馬肥
千軍萬馬 犬馬戀主 裘馬輕肥 裘馬輕狂 裘馬清狂
裘馬聲色 求馬唐肆 騎馬尋馬 雀馬魚龍 求馬於唐市
求馬於唐肆 犬馬之報 犬馬之誠 犬馬之疾 犬馬之決
犬馬之勞 犬馬之力 犬馬之戀 騎馬找馬 青梅竹馬
犬馬之年 犬馬之養 敲牛宰馬 輕裘肥馬 青絲白馬
青衫司馬 牆頭馬上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權移馬鹿 人歡馬叫
人荒馬亂 人喊馬嘶 人困馬乏 戎馬倉皇 戎馬劻勷
戎馬倥傯 戎馬倥傯 戎馬生郊 戎馬生涯 軟裘快馬
人強馬壯 人仰馬翻 人語馬嘶 束兵秣馬 士飽馬騰
素車白馬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神龍馬壯 駟馬不追 司馬稱好
四馬攢蹄 死馬當活馬醫 駟馬高車 駟馬高蓋 駟馬高門
殺馬毀車 食馬留肝 駟馬莫追 駟馬難追 司馬牛之歎
司馬青衫 善馬熟人 失馬塞翁 三馬同槽 束馬懸車
束馬縣車 駟馬軒車 散馬休牛 率馬以驥 駟馬仰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 射人先射馬 聲色狗馬 素絲良馬
聲色犬馬 識途老馬 識塗老馬 塞翁得馬 塞翁失馬
襟裾馬牛 裾馬襟牛 金馬玉堂 僅容旋馬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尻輪神馬 叩馬而諫 快馬加鞭 尻輿神馬 厲兵秣馬
曆兵秣馬 勵兵秣馬 練兵秣馬 曆兵粟馬 厲兵粟馬
驢唇不對馬嘴 驢唇馬觜 驢唇馬嘴 礪戈秣馬 露馬腳
龍馬精神 老馬戀棧 老馬識途 立馬萬言 六馬仰秣
驢年馬月 驢前馬後 龍神馬壯 驢頭不對馬嘴 溜須拍馬
臨崖勒馬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馬不解鞍 馬勃牛溲 馬浡牛溲
馬不停蹄 馬塵不及 馬遲枚疾 馬齒徒增 馬齒徒長
馬到成功 馬到功成 馬耳春風 馬耳東風 馬放南山
馬翻人仰 馬腹逃鞭 馬革裹屍 馬工枚速 枚速馬工
馬革盛屍 馬後炮 馬角烏白 馬角烏頭 馬跡蛛絲
馬空冀北 馬龍車水 馬鹿異形 馬鹿易形 馬馬虎虎
秣馬厲兵 馬麵牛頭 馬毛蝟磔 馬毛蝟磔 買馬招兵
買馬招軍 馬牛襟裾 馬牛其風 馬去馬歸 馬前潑水
馬前卒 馬入華山 馬如流水 盲人騎瞎馬 盲人瞎馬
瞎馬臨池 馬如遊龍 馬如遊魚 馬水車龍 馬上得天下
馬上房子 馬上功成 馬上看花 馬瘦毛長 馬上牆頭
馬首是瞻 馬首欲東 馬咽車闐 馬仰人翻 馬足車塵
馬中關五 馬捉老鼠 馬足龍沙 馬壯人強 泥車瓦馬
牛高馬大 牛馬襟裾 駑馬戀棧豆 駑馬戀棧 駑馬鉛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鞍馬勞頓 鞍馬勞倦 鞍馬勞困
鞍馬勞神 鞍馬之勞 鞍前馬後 鞭長不及馬腹 弊車羸馬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兵荒馬亂 兵慌馬亂 伯樂相馬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班馬文章 寶馬香車 兵強馬壯 避世金馬
不食馬肝 不識馬肝 北叟失馬 車塵馬足 車馳馬驟
車殆馬煩 車怠馬煩 車煩馬斃 持戈試馬 窗間過馬
車馬輻輳 策馬飛輿 車馬駢闐 馳馬試劍 車馬填門
車馬盈門 吹牛拍馬 車水馬龍 車填馬隘 車塵馬跡
車轍馬跡 車在馬前 東風吹馬耳 東風馬耳 東風射馬耳
鬥雞走馬 打馬虎眼 大馬金刀 得馬失馬 得馬生災
得馬折足 代馬望北 代馬依風 單槍獨馬 單槍匹馬
丹書白馬 短衣匹馬 二童一馬 風吹馬耳 風車雨馬
風車雲馬 非驢非馬 風馬不接 放馬後炮 放馬華陽
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牛 肥馬輕裘 風馬雲車 服牛乘馬
放牛歸馬 風牛馬不相及 風檣陣馬 飛鷹走馬 光車駿馬
膏車秣馬 高車駟馬 弓調馬服 歸馬放牛 穀馬礪兵
狗馬聲色 裹屍馬革 高頭大馬 毀車殺馬 寒蟬仗馬
橫刀躍馬 橫戈盤馬 橫戈躍馬 汗馬功勞 汗馬之功
汗馬之勞 呼牛呼馬 猴年馬月 呼牛作馬 橫槍躍馬
害群之馬 諱樹數馬 見鞍思馬 鳩車竹馬 金戈鐵馬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打一四字成語以什麼待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