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
上聯:上級壓下級,一級壓一級,級級加碼,馬到成功。
下聯:下級蒙上級,一級蒙一級,層層滲水,水到渠成.
=======================
台前虛下憂民淚.幕後深藏受賄錢.法律無情民有眼,豈容脂粉掩真顏。
=======================
蒿草遍地蒿毛短,正是貢物欲下時。
=======================
人家養子愛聰明,我為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害到公卿。
=======================
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
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明清很多小說注重描寫商人的活動,揭露官場腐敗和社會黑暗,並初步表現出抨擊封建 製度、掙脫封建禮教束
C |
試題分析: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明清時期封建製度日趨腐朽,反映在思想領域,產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工商業發展,商品經濟繁榮,思想領域產生了追求個人自由和現世幸福、逐利生財等新思想。這些新思想的產生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無關,故選C。 點評:明清之際出現了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進步思想家,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一定影響。他們的思想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促使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產生,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性。 |
如何理解“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一句的思想感情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基本解釋: 見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善:羨慕。行休:將要結束。這兩句大意是:羨幕自然界的生物順乎時序茁壯生長,感歎自己近垂暮之年,不能有所作為。陶淵明厭惡官場汙濁,棄仕歸隱,然而內心深處大濟蒼生的潛意識時時騷動於心。麵對“本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景觀所表現出來的無限生機,驀然產生欣羨之情,歲暮無成的慨歎、惆帳情不自禁地湧上心頭。此名句長於準確細膩地傳導人物心理,詩人觸景生情,由景及人,采用對比的藝術手法,反迭出人生的失意落拓。兩句於平淡的詩風中流露出抨擊門閥製度的情緒,詩的深層流動著積極用世的潛在信息。
官場現形記的點評鑒賞
《官場現形記》尖銳地抨擊了封建社會末期極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製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們官職有高有低,權勢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見錢眼開,視錢如命”、魚肉百姓的吸血鬼。 舉人出身的王仁開館授徒,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他說讀書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處則十分誘人,“點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錢賺,還要坐堂打人,出起門來,開鑼鳴道。”本書是上不得台麵的話,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課堂宣講。不難想象,這種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門徒,除了禍國殃民之外,還能有別的什麼出息?讓這種人充斥官場,官場該當是何等的醜態。讀書科舉而為官原是封建社會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當然是更加等而之下。如捐官,即用錢來買,按官階定價,隻要買方有大把鈔票,賣方自可不問鈔票來源是否合法,你肯買,出得起價,我則敢賣,放手讓你做官。還有一途名曰“軍功”,即用官位當獎品頒發打仗立功的人員。而這些軍功之士大多是屠殺平民的劊子手,讓劊子手做官辦事,誰敢指望他會將事情辦得公正明白,貪官汙吏們雖各有特點,但亦有相同之處,如讓他們理財,他們會大飽私囊;讓他辦案,他們會放縱真凶,汙陷良人;讓他們修河,他們會使大堤潰裂,水淹良田;讓他們督軍作戰,他們會讓自己的部隊一潰千裏。
官場腐敗,自然道德淪喪。居上位者,隻知珠玉妖姬,升官發財,所謂政績,無非是禍國殃民。胡統領嚴州剿匪,縱兵屠洗村莊以冒功邀賞。在下者則巧於逢迎,吮癰舐痔,奴顏媚骨成為做官第一要訣。湍製台家蓄十美,屬員過翹特地到江南買了兩個絕色女子進獻,湊成“十二金釵”。更為齷齪的是冒得官,竟將親生女兒報效上司。人心叵測,遍地陷阱。兩個紅州縣周果甫、戴大理鬥法,都是口蜜腹劍、笑裏藏刀;時筱仁恩將仇報,對故主落井下石;刁邁彭賣友求榮,斷送把兄。書中那一群胸無點墨的酒囊飯袋:劉大侉子、黃三溜子、田小辮子、唐二亂子等,更是晚清官場特產的一宗活寶,捐例大開的必然產物,錢虜市儈,袍笏登場,官場的文化品位也蕩然無存了。綜觀全書,人性的墮落與異化到了怵目驚心的地步,作家直斥為“畜生的世界”(第六十回)。 《官場現形記》是一部專門暴露官場黑暗的力作,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的官僚政治進行了總體解剖,上自軍機大臣,下至佐雜胥吏,全方位地攝入筆底。書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為藍本。
《官場現形記》所寫的不是個別的貪官汙吏,而是整個政治體製的腐朽,無官不貪,無吏不汙,賣官鬻爵、貪贓納賄已成為官場的運行機製。通過慈禧太後之口,道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裏來的清官?”(第十八回)何藩台與其胞弟三荷包,內外聯手,將府州縣缺明碼標價出售。賈潤孫攜十萬兩銀進京謁見,立刻被一幫手眼通天的掮客包圍,他們專門替朝中大老兜攬生意,進納苞苴。軍機處儼如坐地分贓的議事廳。書中兩大參案,都是最肮髒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省參案,本是朝廷有意照應欽差,“好叫他撈回兩個”。書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場群醜圖。 《官場現形記》表現手法是現實主義的。其寫的多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隻是改易姓名而已,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如周中堂影射翁同等。至於冒得官、區奉人(諧趨奉人)、賈筱芝(諧假孝子)、時筱仁(諧實小人)、刁邁彭(諧刁賣朋)、施步彤(諧實不通)等,其行徑一旦形諸筆墨,皆使時人感到似曾相識,默契會心,倍增興味。它以紀實性而風靡於世。嗣後,模仿之作紛出,一時蔚為大觀。
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慈禧太後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白話文學史》)。《官場現形記》簡直成了懲辦貪汙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一逮一個著。 在結構安排上,《官場現形記》與《儒林外史》相仿,采用若幹相對獨立的短篇故事蟬聯而下的結構方式。《官場現形記》作為一個大的語篇結構,其目的是徹底、全麵地暴露整個晚清官場的黑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小說繼承了《儒林外史》的結構形式,但又有一定的突破和發展。從表麵上看,小說在漫不經心地從此一人寫到彼一人,從些一事扯到彼一事,其記事遂與一個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但是小說絕不是漫無標準地隨意聯綴許多話柄雜湊起來的,而是一個堪稱有機的整體結構。其修辭特點是借助時空的轉移,由一點推移開去,形成為線,再由線推移開去,形成為麵,而在這點、線、麵的推移中,隱隱然呈現出一幅幅富於立體感、流動感的官場現形圖。具體地說,文本中這種時空的推移,每每以地方為起點,而以北京為終點不斷畫圈,成地方到北京再地方的軌跡,從而將筆觸涉及從地方到中央,從胥吏到大臣,亦即從橫的平麵上遍及了全國的各個角落,從縱的軸線上遍及了官僚體係的各個等級。同時,又從表層寫到深層,從公開寫到隱秘,從合法寫到非法,將整個官僚體製中形形色色的大官小官、胥使差役的行為心態,一一予以暴露。這種弧圈式的軌跡的推移,把大量散亂的原始素材化為有序的藝術整體,自然混融,不落痕跡,實在是匠心獨運,妙不可言。
此外,同一詞語在同一語篇反複出現,突出的文章的主題。例如“錢”在作品中出現1723次,作為中心話題,將整個作品連接成一個整體,足以說明整個晚清官場又經變成了一個大賣場,在這個依靠金錢可以買賣官職的結構中,誰有錢誰就可以買官做,當上官之後可以返本,開始賣官獲利,如此循環。在這些代表著權錢交易的詞語大量出現的同時,小說同樣也暴露整個晚清官場的黑暗。 李伯元作為諷刺文學家出現在世界近代文壇,他那富有東方色彩的諷刺藝術之刻畫入微,寓莊於諧,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優秀諷刺文學之林。也為中國諷刺文學史的扉頁抹上了輝煌的亮色。
其語言亦仿效《儒林外史》並有所發展,充分運用了誇張、漫話式的諷刺手法,往往寥寥幾筆,就將人物的音容體態勾勒出來,白描傳神,是其所長;又善於描寫細節,使筆下的人物生動傳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如胡統領嚴州剿匪數回,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人物映帶成趣。胡統領涎色貪財,昏聵顢頇,而又喬裝張致,擅作威福;周老爺陰險勢利,工於心計;文七爺紈絝闊少,風流自喜;趙不了寒酸猥瑣,人窮誌短;莊大老爺老奸巨猾,八麵玲瓏,都栩栩如生。襯以浙東水鄉風光,江山船上的鶯鶯燕燕,構成相當生動逼真的社會風俗畫卷。作家尤擅長於渲染細節,運以頰上添毫之筆,有入木三分之妙。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寫佐雜太爺的酸甜苦辣,極盡揶揄之能事。“跌茶碗初次上台盤”是一幕精心設計的人間喜劇,通過跌茶碗這一細節,將小人物受寵若驚的扭曲心態,描摹盡致。小說還充分運用了誇張、漫畫化的鬧劇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麵。如浙江巡撫博理堂,自命崇尚理學,講究“慎獨”功夫,卻偏有“叩轅門蕩婦覓情郎”一幕好戲。 魯迅評價:“相比這兩部小說(《儒林外史》和《官場現形記》),盡管各有所長,多有風骨,但從廣度和深度看來,還是李伯元冠其首。因為他本身的經曆,決定了他充塞愛國情的反骨。”(魯迅評)
胡適認為,《官場現形記》是一部社會史料。它所寫的是中國舊社會裏最重要的一種製度與勢力。它所寫的是這種製度最腐敗、最墮落的時候,捐官最盛行的時期。這部書是從頭到尾詛咒官場的話。全書是官的醜史,沒有一個奸官,沒有一個好人。這也是當時的一種趨勢”。譴責小說雖有淺薄、顯露、溢惡種種短處,然他們確能表示當日社會的反省的態度,責己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社會改革的先聲。
陳子展認為,《官場現形記》也是一部社會史料,它所寫的去是這時最下流的上流社會:官場。他所寫的官場現象,正是滿清亡國現象。
阿英同意陳子展的說法,《官場現形記》一書,雖有許多缺點,然實足使讀者能以了晚清的政治以及社會。政治腐敗到若何程度,有些怎樣的事實反映著,在《官場現形記》有之。外人何以奴視中國,中國官司又是如何的逢迎外人,《官場現形記》亦有之。以著怎樣的原因,造成官吏的貪汙,人民的受害,《官場現形記》更有之。
鄭振鐸,《官場現形記》和《儒林外史》一樣,一方麵擁護封建道德,但又暴露了封建社會末期的各種矛盾與黑暗現象,表現了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人民的生活,描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以及老百姓如何反抗洋人,說明了真正反抗帝國主義的是老百姓。
《官場現形記》講的什麼?
作品以官場為對象,著重揭露各種官僚的"齷齪卑鄙"、"昏聵糊塗"(《官場現形記》),集中暴露晚清官場的汙濁,吏治的敗壞,統治集團的腐朽。
作品涉及的官僚十分廣泛,外官從"未入流"的佐雜,到州府長吏、直至督撫方麵大員;內官從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樞的軍機、大學士。
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為了升官發財,無不蠅營狗苟,迎合、鑽營、蒙混、羅掘、傾軋,極盡卑汙苟賤之能事。軍機大臣華中堂在京城開個古董店,專門經營買賣官缺的生意。
黃胖姑公然說出"一分行錢一分貨"(25回)。最高統治者也公開提倡"撈錢"。一個旗員出身的兵部大堂兼內務府大臣,被派了赴浙江查辦重大案件的欽差。
就是因為在京裏苦了多年,"上頭有意照應他","好叫他撈回兩個"。這個欽差到浙江後,"隻拉弓,不放箭",很快逼上來二萬兩銀子的賄賂。
所以連慈禧太後也不得不承認"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裏來的清官"(18回)。胡統領奉命赴嚴州剿"匪",心裏恐懼,一路上吃喝玩樂,有意拖延。
待得到"匪"已遠去的情報,卻兼程進軍,縱容兵丁"洗滅村莊,奸淫婦女",並亂拉良民,指作"強盜",以報功邀賞(12~18回)。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出生於書香門弟之家,由於幼年喪父,無法讀書,隻好投靠在山東城陽做官的堂伯父李翼青處棲身。李伯元在26歲那年,他參加考試,中了第一名秀才。
翌年赴江陰鄉試,按成績,應名列金榜,可是典試官借口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連子侄,結果名落孫山。此後,李伯元到上海另謀出路。
通過與社會廣泛接觸,加之在維新思潮的推動下,李伯元意識到,“欲喚起民眾,促使全國上下覺悟到中國將被瓜分之禍”,報刊是一種“發聵振聾、行之有效”的宣傳利器。
於是,1896年初夏,李伯元第一次進了《指南報》社當了一名編輯。翌年6月,他獨立創辦起一份《遊戲報》。李伯元所辦的《遊戲報》,別出心裁,獨具一格。
他不僅事必躬親,自己既當主編,又任主筆,還時時告誡助手們“新聞必事事核實,言談必一針見血,不混淆黑白,語涉詼諧,意存懲勸”。《遊戲報》問世後,頗受讀者的歡迎。
為了對官場進一步的暴露和諷刺,他獨辟蹊徑,另外辦了一份《世界繁華報》,連載《庚子國變彈詞》和《官場現形記》兩部長篇小說。李伯元原計劃寫120回,但寫到50多回就過世了,尤其友人歐陽巨源續成60回。
作者介紹:
祖籍江蘇武進(今屬江蘇常州市),鹹豐年間,遷居山東。李寶嘉3歲喪父,隨母親與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東曆任知縣、同知、知府等職。
寶嘉受堂伯父撫養教育,擅長八股詩賦,能書畫篆刻,多才多藝。光緒十八年(1892)李翼清辭官歸籍,寶嘉一家也跟從由山東返回常州。鄉居期間,曾從傳教士學習英文;並考中秀才。
光緒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編撰《指南報》,次年五月創辦《遊戲報》,並設"文社"。光緒二十七年(1901),他將《遊戲報》轉讓,另辦《世界繁華報》。
這些報紙是中國小報的鼻祖,它"假遊戲之說,以隱寓勸懲"(《論〈遊戲報〉之本意》),雖然談風月,說勾欄,載社會新聞,但也嘲罵腐朽的官僚買辦,暴露社會種種黑暗。
為創作譴責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上海的10年間,因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重大事件,他不滿意清朝的腐敗。
帝國主義的侵略,以痛哭之筆,寫嬉笑怒罵之文,一麵辦報,一麵從事小說創作。作者在小說《活地獄》的"楔子"裏有詩說:"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
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千救眾生。"他創作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時弊,洗刷汙濁,改進政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與他的社會改良主張一致的。
他希望學習西方的文明與進步,"興利的地方興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補朝廷之失,下救社會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不讚成激進的改革,連變法維新也感到過激。
至於民主革命更被斥為"破壞天理國法人情"(《文明小史》),這種想法,不僅是一種幻想,而且給他的創作帶來局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官場現形記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全詩?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出自《昆明大觀樓長聯》,作者為清代孫髯老先生,全文如下:
1、《昆明大觀樓長聯》全文
上聯: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2、全文翻譯:
(1)上聯:五百裏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湧,敞開衣襟,推開冠戴,這茫茫無邊的碧波,多麼令人欣喜啊!看吧:東方的金馬山似神馬奔馳,西邊的碧雞山像鳳凰飛舞,北麵的蛇山如靈蛇蜿蜒,南端的鶴山如白鶴翱翔。
詩人們!何不選此良辰登上高樓,觀賞那螃蟹似的小島,螺螄般的沙洲;薄霧中的綠樹垂柳象少女梳理秀發一般搖曳;還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蘆葦,以及點綴其間的翠綠小鳥和幾抹燦爛紅霞。
盡情觀賞吧!切莫枉費了滇池四周飄香的金色稻穀,明媚陽光下的萬頃沙灘,夏日婀娜的蓮荷,春天依依的楊柳。
(2)下聯:數千年的往事,湧上我的心頭,舉起酒杯,仰對長空感歎,那些曆史長河中諸多的英雄,而今還有誰在呢?試想:漢武帝為了開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長安挖鑿昆明湖操練水軍;
唐中宗派兵收複洱海地區,立鐵柱以記功;宋太祖手揮玉斧,麵對版圖,將西南劃在界外;元世祖率大軍跨革囊及筏渡過金沙江,統一了雲南。
這些偉業豐功,真是費盡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雲一樣的短暫,連幕簾都來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
就連那紀功的殘碑斷碣,也都傾頹在夕陽暮靄之中。到頭來,隻留下幾聲稀疏的鍾聲,半江暗淡的漁火,兩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3、全文注釋
(1)五百裏:《雲南通誌·地理誌》:“滇池為南中巨浸,周廣五百餘裏。”
(2)幘:古時的一種頭巾。
(3)神駿:指昆明東麵的金馬山。
(4)翥:飛舉。
(5)靈儀:指昆明西麵的雞碧山。
(6)蜿蜒:指昆明北麵的蛇山。
(7)縞素:指昆明西麵的白鶴山。
(8)蟹嶼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島或小沙洲。
(9)風鬟霧鬢:比喻搖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綠色的鳥雀。
(11)丹霞:丹紅色的雲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蓮花。
(14)漢習樓船:據《史記·平淮書》載,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樓船”以操習水軍,打通從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徑。
(15)唐標鐵柱:《新唐書·吐蕃列傳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蠻寇邊,“九征毀絙夷城,建鐵柱於滇池以勒功”。
(16)宋揮玉斧:玉斧為文房古玩,作鎮紙用.《續資治通鑒·宋紀》: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帝鑒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17)元跨革囊:《元史·憲宗本紀》,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8)斷碣殘碑: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隨時間而斷裂殘破。
(19)孫髯,字髯翁,號頤庵,自號“咒蛟老人”、“萬樹梅花一布衣”。生於清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0餘歲。孫髯一生勤奮,著述甚豐,有《金沙詩草》、《永言堂詩文集》;
(20)大觀樓: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濱,在今昆明大觀樓公園內。園林初辟於明代。大觀樓初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樓前懸掛孫髯長聯為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書寫刊刻,至清鹹豐七年(1857)毀於兵燹。
擴展資料:
《昆明大觀樓長聯》創作背景
孫髯翁的長聯大約寫於公元1765年,當時官場腐敗,民不聊生,詩人完全是有感而發,一氣嗬成;在寫景的同時觸景生情,抨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規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筆。
在當時來講,這是一種明顯的叛逆思想,具有“ 犯上”的嫌疑, 必然為當權者及其幫凶所不容。由於髯翁長聯已廣為流傳,深得人心,他們又不敢公然撤消這副著名的長聯,於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辦法,仿照孫髯翁的格式。
大觀樓長聯氣勢磅礴。上聯寫滇池風物,似一篇滇池遊記;下聯記雲南曆史,似一篇讀史隨筆。全聯180字,如一篇有聲、有色、有情的駢文,妙語如珠,誦之琅琅上口。該聯想像豐富,感情充沛,一氣嗬成,被譽為海內外第一長聯。
上聯突出一個“賞”字,欣賞美景,溢於言表,描繪一幅頗富滇池風物特色的風景畫。作者登臨樓上,首先寫眼前那茫茫空闊無邊的滇海,寫作者敞開衣襟、推開頭巾觀海的高興勁。
憑樓四望之後,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裏,那一處處螃蟹和海螺狀的島嶼邊緣,點綴著如少女鬟髻鬢發般搖曳多姿的楊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蘆葦,似禽鳥那五彩繽紛的羽毛點綴著水中的雲天和紅霞。
這裏,作者在描繪了眼前池中的勝景後,再次由己及彼,概歎:不要枉費了美好的勝景啊——那四周飄香的稻穀,那波光萬頃 的浪濤,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風中的楊柳。作者通過寫景抒情,那心曠神怡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作者乘興看夠了眼前的美景之後,立即聯想起雲南風雲變幻的曆史,發出了無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傑們,都隨滾滾的曆史長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視一代的漢武帝,為了打開西南通途,曾在長安鑿昆明池,訓練水軍;大唐皇帝曾冊封南詔,立鐵柱刻頌功德;
宋太祖竟手揮玉斧,劃疆立界,讓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肅經四川,占雲南滅大理,招降吐蕃,繼伐中原。這一係列宏偉壯觀的景象,費盡了英雄們的移山心力,然而,這一切猶如彩樓簾外縈繞的朝雲,不等珠簾卷起,便在蕭蕭的暮雨中消失了。
大觀樓長聯是詩、是畫、是曆史的鏡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曆史命運,這種遠見卓識,隱寓於聯中的字裏行間。正因如此,該聯在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換,但始終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對聯史上的位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昆明大觀樓長聯
儒林外史所寫的雖然是那一個時期的人事!抨擊的又是唧不個時期的社會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作家吳敬梓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諷刺長篇小說。儒,古代讀書人的通稱。儒林,即指當時的文化教育界。外史,非正史也。合起來,書題的含意是:文化教育界、文人學者中的一些奇聞軼事和有趣的故事。
《儒林外史》產生的年代,正是中國封建專製製度已腐朽衰敗,麵臨崩潰和滅亡的時候,作為專製統治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封建科舉製度,其僵死、荒唐、血腥、殘忍的本質已暴露得非常充分。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反映當時的曆史、社會的一麵鏡子。
《儒林外史》應運而生,成為一部全麵批判和清算封建禮教和封建科舉製度的罪惡的偉大作品。書中極為生動地描寫和刻畫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科舉製度毒害下的形形色色的文人、學士,其性格特征和精神麵貌鮮明而又生動,真是可笑、可憐、可悲、可憎的一群!放眼世界文學史的無比豐富多彩的巨大花園,以諷刺批判為特色的優秀作品數不勝數。就嘲諷的辛辣和批判的深刻性,以及與當時社會貼近的緊密程度來說,《儒林外史》都堪稱是絕對經典和一流的。另外,作為一部鴻篇巨製,《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也是絕對經典和一流的。藝術貴在創新,沒有創新也就沒有藝術。
《儒林外史》與一般的長篇小說不同,它在結構特點和表現手法上也是富有創意和徹底創新的。
《儒林外史》對於士林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含淚的批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裏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家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麵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罵世也”。作者雖然極盡諷刺之能事,卻是要挽救被諷刺的這一群,正所謂“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誌”。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手筆描寫了八股製度下眾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展開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抨擊了製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品。
《儒林外史》曆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
《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裏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周進和範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向我們褒貶什麼,但每個形象都飽含著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著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了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製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汙、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製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谘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製度的烏煙瘴氣和隻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範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嗬斥。範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把範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範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範進中舉的喜報,範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範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範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範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製度的受害者呀!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也稱章回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更花了他十幾年的時間完成。小說假托明,實際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製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1750年)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金兆燕官揚州府學教授時,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爭傳寫之”。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鐫刻的臥閑草堂本。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部份人認定為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托明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醜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麵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莊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製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汙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隻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盡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裏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結構鬆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幹,“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
夏誌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六章《儒林外史》談到“盡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學士的小說,但如果從作者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繪這方麵來看,它似乎更應是一部風俗喜劇。”胡適認為後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傳》,都是繼承《儒林外史》的餘緒。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給予高度評價,“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魯迅還在《中國小說的曆史變遷》評價:“諷刺小說從《儒林外史》而後,就可以謂之絕響。”
對《儒林外史》提出批評者也不少,有學者指出《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張鐵臂吹噓自己能將“囊中之物,加上我的藥末,頃刻化為水,毛發不存矣。”的故事完全鈔自馮翊的《桂苑叢談》“崔、張自稱俠”一條。錢鍾書說:“中國舊小說巨構中,《儒林外史》蹈襲依傍處最多。”同時錢鍾書指出:“近人論吳敬梓者,頗多過情之譽。”據考,第七回有二處,第十三回一處,第十四回一處,第四十六回一處。沿襲的有情節,也有對話。另有襲用古人詩句處。
季羨林指出《儒林外史》第八回的蘧公子道:“是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與尤侗《艮齋雜記》、褚人獲《堅瓠集》十集卷一中袁籜庵的故事雷同。《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寫的女詩人沈瓊枝與《隨園詩話》卷四雷同。《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與《酉陽雜俎》卷一雷同。
<聊齋誌異>是一部?集以?為主
蒲鬆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是一部花費蒲鬆齡一輩子心血的“孤憤之書”。蒲鬆齡40歲時,《聊齋誌異》已經大部分完成,他後來還不斷增補和修改。
《聊齋誌異》一開始隻是在民間傳抄,直到蒲鬆齡去世五十年後,才在浙江成書問世。本書定名為《聊齋誌異》是因為“聊齋”是蒲鬆齡書屋的名稱,“誌”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聊齋誌異》共16卷,有491個短篇。全書體裁複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有雜記、寓言等多種文體,故事來源也不一,有得之傳聞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獻的,但較為有名的重要的作品往往是蒲鬆齡創作的。
《聊齋誌異》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故事新奇,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聊齋誌異》題材大多來自民間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傳說,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少作品,寓意深刻,對人們有啟發教育意義。
從性質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節,是對各類奇異傳聞的簡單記錄,如我們學習的25課《狼》;另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短篇小說,是有曲折情節的奇異故事,如《胭脂》、《促織》。除了少數居於兩類之間外,這兩類在篇數上各占約半數。
從內容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抨擊當時社會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二是批判科舉製的弊病和罪惡,三是宣揚婚姻自由,四是闡釋自己的倫理道德觀。
《聊齋誌異》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將古代小說中“誌怪”“傳奇”和“人情”融為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而優雅的文言風格,藝術造詣在曆代文言小說之上,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它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全書充滿豐富的想象力,且具極強社會批評性。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它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而生動。
《聊齋誌異》一問世就很快風靡世間,三百年來經久不衰。在我國古典小說裏,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像《聊齋誌異》這樣,古今皆熱,雅俗共賞,老少都愛。近兩百年來,許多藝術門類從《聊齋誌異》汲取藝術營養,《聊齋誌異》中的故事成為曲藝、戲曲、電影、電視等眾多藝術的表現熱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抨擊當今官場的句子 諷刺官場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