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暴的陽光普灑在這遍眼都是的綠瓦紅牆之間,那突兀橫出的飛簷,那高高飄蕩的商鋪招牌旗號,那粼粼而來的車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張張淡泊愜意的笑容,無一不反襯出盛唐大眾對泱泱盛世的得意其樂。
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曠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
街道向貨色兩邊延伸,始終延長到城外較安靜的郊區,可是街上仍是行人一直: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欣賞汴河風景的。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央,兩邊的屋宇星羅棋布,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
熱風拂麵,行走在唐人間,蕭睿眼望著體味著這盛唐洛陽的繁華喧囂,心頭沒來由地一喜,又是一歎:洛陽,是當時的世界名城,絲綢之路的東端,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然而,這座名城又無數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兩軍對壘的戰場,宏偉的宮殿,繁華的市區,幾度化為丘墟,又幾度繁盛。
蕭睿隨意走進了路旁的一家酒肆,喝了幾壺寡淡的酒,吃了一盤讓洛陽人久吃不厭的醬牛肉,默然跪在胡凳上,耳邊聆聽著酒肆中酒客們那帶些市井**的調戲聲,還有那些下等歌姬趺坐在席上的俗不可耐的唱腔,眼望著酒肆敞開的大門外那悠閑而來又悠閑而去的行人。
求描寫古代夜市的句子,要帶有繁華熱鬧的意思,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回答雖簡單 望采納
描寫古代繁華都市的句子
舞榭亭台,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燦爛的燈光與柔和的夜色交相呼應
求描寫古代城市佳節場麵繁花的句子,詩詞也可以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
古代大街描寫熱鬧的句子,盡量字數多些,寫小說用的。注意是古代,不要詩
石城的大街上也同其他城鎮一般的熱鬧,、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美景的文人墨客。
描寫古代城市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麵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裏,東西約漢代六裏,故稱“九六城”。城牆用土夯築,厚約14~25米。東、西、北三麵城牆,遺跡尚存;南麵城牆因洛河改道被衝毀,但仍可複原其位置。經實測並複原,東城牆長約4200米,南城牆長約2460米,西城牆長約3700米,北城牆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裏。全城共設12個城門。東麵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麵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麵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麵2個自東至西為穀門、夏門。夏門遺跡保存較好,經鑽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它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據鑽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以後不斷擴建,於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模最大的前殿。南宮的遺跡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麵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於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據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模宏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穀門大街之西,北麵接近城牆,平麵呈長方形,其範圍較南宮為大。據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裏,有複道相連。據實際的勘察看來,“七裏”應為“一裏”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嶽的《閑居賦》說“麵郊後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模不超過東漢。西晉時城的形製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築銅雀台等“三台”(見鄴城遺址)的經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築了金鏞城。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於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勘探和研究證明,由於魏晉時戰亂頻仍,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牆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台,其形製和效用如同後世的“馬麵”,這是中國古代城製上的一個創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門;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穀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製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平麵呈長方形,四麵築牆,東牆和西牆各長1400米,南牆和北牆各長660米。在南牆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模甚大。
由於宮城的範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的大街。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由於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於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牆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麵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麵則分布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由於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
據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裏,南北十五裏”,範圍極廣。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築牆,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裏。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麵朝後市”的傳統。綜上所述,北魏洛陽城的形製和布局,和兩漢以來的都城相比,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為隋代的大興城、唐代的長安城和洛陽城(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見隋唐洛陽城遺址)開創了先例。
南郊的禮製建築和太學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台,都建於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平麵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麵築圍牆。據記載,辟雍四麵門外有水溝,其上架橋。曹魏和西晉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晉武帝三臨辟雍碑及其碑座。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遺址平麵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台基,為主體建築之所在。明堂的這種形製,正與《水經注》“尋其基構,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靈台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遺址平麵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麵築圍牆,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兩層。下層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鋪砌的“散水”。上層比下層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麵各5間,用長方磚鋪地。東麵房屋壁麵塗青色,西麵塗白色,南麵塗紅色,北麵塗黑色,是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學說設計的。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台。西晉末年的戰亂,使靈台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太學遺址範圍很大。經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麵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麵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據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於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後屢經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於太學,稱“熹平石經”。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稱“正始石經”。西晉初年,依漢魏之製興太學,而鹹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並存。
長安城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於此。現存城址有西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長安本秦之鄉名,秦時有興樂宮。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築城牆。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新莽改長安為常安,於南郊建九廟。東漢建都雒陽(見洛陽城),仍以長安為西京。獻帝一度遷都於此,其後西晉惠帝、湣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城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掘。
西漢長安城平麵不規則,東垣平直,其餘三麵牆隨地形河渠曲折。經實測,周長25千米餘,約合漢代六十二裏強。城外挖有護壕。每麵城牆有3門,由北至南,東牆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西牆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由東至西,北垣為洛城門、廚城門、橫門,南垣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發掘證實每門設3個門道,每道寬6米,可容4個車軌。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門內對長樂、未央二宮,其餘8門各與城內一條筆直的大街相通。每條街均分成3條並行的道路,中為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開十二之通門”,即指長安的道路和城門。
分為長樂宮和未央宮
[編輯本段]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分布占全城麵積的2/3。城東南部為長樂宮,漢高祖時曾為視朝聽政之所,惠帝以後為太後之宮,占全城麵積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宮為朝會之所,占全城麵積1/7,其前殿規模宏偉,殿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現高約15米。未央宮北闕附近有貴族邸宅,即所謂北闕甲第。桂宮位於未央宮北,西隔城牆與建章宮相望。平麵長方形,周長5300米。桂宮之東有北宮,長樂宮北又有明光宮。長樂、未央二宮之間建有武庫,平麵長方形,內設7座庫房,庫房以夯牆隔成若幹間,放置木質武器架。已發掘出武器架石礎及銅鐵兵器、鐵鎧甲等。
城內商業
[編輯本段]
城內工商業區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據文獻記載共有九市。這一帶發現有許多錢範、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
居民區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文獻記載,長安有閭裏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餘。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麵積過於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宮規模宏偉,已勘查出位置和範圍。城西南至東南一帶為上林苑,內有離宮別館數十處。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宮苑,昆明池是為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決長安城水源不足問題。南郊則有明堂、辟雍、靈台和王莽九廟等禮製建築。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新莽以後,宮室、城門、武庫先後被毀。其後曆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複西漢盛況。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天佑元年(904)朱溫挾昭宗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唐長安城遂為廢墟。該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及近郊。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進行正式勘查與發掘。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麵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麵有3座城門,除南麵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麵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廓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餘米,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裏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朱雀大街兩側的四列坊麵積最小,隻設東西兩個坊門,坊內有橫街。皇城兩側諸坊麵積最大,四麵開門,內置十字街。當時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軍事管製製度,坊門有兵把守,早開晚閉。廓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占兩坊之地。市內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鋪。文獻記載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後這裏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遊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裏坊製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采用中軸對稱布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裏坊控製居民。其居民區占城內麵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唐末長安城被毀後,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並向東、向北擴展麵積約1/3。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明西安城平麵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漢唐長安城資料看這裏
http://baike.baidu.com/view/32247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084.html
一段了一百字的古代城市描寫,和60字左右的現代城市描寫
古代城市:城、市首先它是有了城才有市。市是被城牆包裹在內的,城牆當然主要是用來防禦的,各個時代砌城的材料不同,不過共同點就是如果是大型城市比如都城一類的城牆都是用當時最為堅硬的磚或者石頭壘砌而成,城牆頂部設有城門樓,一般戰鬥時期都是大將的臨時住所,和平時期是值守城門的校尉的臨時辦公點。城外有護城河,護城河河底都有削尖的竹子插在河底戰鬥時期若是有敵人掉進護城河必死無疑。護城河上有吊橋供白天進出的百姓,到了黃昏吊橋就被在城頭上的士兵用繩子和滑輪拉上去,第二天再放下來,一般半夜城門和吊橋如果沒有特殊的命令是絕對不會打開的,若是有商賈或百姓回來的時候吊橋已經被升上去了就隻能再護城河邊過夜第二天再入城。
現代城市:沒有了城牆,古時候的市外有城牆是為了防禦敵人,到了現代科技發展冷兵器退出曆史的舞台之後城牆已然遠遠無法防禦熱兵器,所以現在的城市名為城市已經沒有了城,不管何時都可以自由通行,平地上蓋上了萬丈高樓,寬廣的柏油馬路,行人來來往往,汽車車水馬龍。
……你這不是描寫 是介紹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寫古代城鎮的句子 描寫古代繁華街道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