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與自己同樂的人.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閑的人罷了.
參考資料:\
記承天寺夜遊 一句原文一句翻譯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開衣服想要睡覺,月光從門口照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以與自己同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閑的人罷了。
希望能幫到你,(*^__^*)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蘇軾與張懷民
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裳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門戶,便高興得起來走動。因為想到沒有可以和我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裏散步。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隻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係著的東西解開。
記承天寺夜遊(5張)這裏譯為脫。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進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裏指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裏。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裏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裏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髒形,麵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為“原來是”。表推測。(語文版課文課下注釋為表推測,但無詳細解釋,或有人將其解釋為大概)(原因推測或結果推測,原來是,原因是) 也:是。 但少閑人:隻是缺少清閑的人。但,隻。 閑:清閑。 閑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裏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記承天寺夜遊的字詞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無月,何處無鬆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欣然:愉快地
念:想念
遂:於是
至:到
相與:於是
空明:清澈透明
交橫:縱橫交錯
蓋:原來是
閑人: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如:像
耳:語氣助詞
記承天寺夜遊重點句子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解析:采納了擬人的修辭伎倆,妙在“入”字,將月光寫活了,並且突出了蘇軾的豁達的胸懷。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解析:寫景抒情。“空明”寫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將月下竹影、樹影比喻為水中藻荇交錯,很妙。觀賞如此細致清楚,可見二人“清閑”盡現。
3.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
解析: 敘事簡淨,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哪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非常“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地,卻隻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究詘瞳,都曆曆如見。實際上對生活有熱愛、追求之意,可謂“點睛”之筆。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分段
一段:交待時間地點及夜遊原因——尋友賞月---事【記敘】
二段;描繪庭中月色——庭中月色-----景【描寫】
三段:惋惜無人賞月——月下抒懷-----情【事情議論】
主旨:用美景襯托了自己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翻譯這個句子這個句子,描寫
描寫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翻譯: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描寫出了月色皎潔明亮 清涼明淨的特點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的劃分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2011-05-09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淩雲誌。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謫,一生曆典八州,他身行萬裏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醜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 :記承天寺夜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 2、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 檢測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 念無與樂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 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 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隻)(罷了)
檢測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隻不過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師:通過剛才的檢測,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鍾準備,我們舉行朗讀比賽。 (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根據朗讀要求,作點評。) (三)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1) 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 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麵對所見夜景,蘇軾生發了怎樣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這種感慨的?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句分析)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淨……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麼? (2)改一改,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改了之後的句子和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淨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後當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而改了之後,就沒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夠生動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閑人”卻不可多得啊! 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禦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台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理解“閑人”:
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閑”是相對於“忙”來說的。它包含著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誌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閑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結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請你探究一下什麼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範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師:解讀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五)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曆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曆史的天空!麵對生活的風雨坎坷,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