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誌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為‘文’。”
論語之中關於友誼的句子
1.友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擇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論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交友:“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有關仁愛的句子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有哪些體現“在孤獨中卻又苦中作樂”的詩句?
1,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出自唐代: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白話文釋義: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隻是隨著我身。我隻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2,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出自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
白話文釋義:戴著一頂鬥笠披著一件蓑衣坐在一隻小船上,一丈長的漁線一寸長的魚鉤;高聲唱一首漁歌喝一樽酒,一個人在這秋天的江上獨自垂釣。
3,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高歌誰和餘,空穀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出自宋代:辛棄疾《生查子·獨遊雨岩》
白話文釋義:人在溪邊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藍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裏。藍天上有飄動的白雲,人正行走在那飄動的白雲裏。我放聲高歌,誰來應和?隻聽空幽的山穀清音響起。那響聲不是來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聲悅耳無比。
4,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出自唐代:王維《秋夜獨坐》
白話文釋義: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頭上白發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成不滅不生。
5,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出自唐代王維的《竹裏館》
白話文釋義: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裏?隻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論語》中有關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古文今譯:孔子說:“隻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隻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2、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古文今譯: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麵。有收獲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古文今譯: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4、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譯: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6、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有誌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損害仁,而應舍生忘死來維護仁義。”
7、子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文今譯:子夏說:“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係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中關於君子的句子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裏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長第五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泰伯第八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子罕第九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鄉黨第十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誌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後。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憲問第十四 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衛靈公第十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將伐顓臾。冉有李路見於孔子曰∶“李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李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陽貨第十七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既沒,新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衛子第十八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禮不勤,五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子張第十九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堯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隻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裏,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製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隻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製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製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求簡短的論語原句及翻譯 50句謝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學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巧言令色, 鮮仁矣!
【譯文】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7.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很危險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 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1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1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譯文】 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20.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 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麵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 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 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君子隻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 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 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麵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譯文】 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譯文】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麵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譯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譯文】 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就不閉塞落後了。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譯文】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4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4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譯文】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誌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50.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譯文】 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謝的。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53.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54.寢不屍,居不容.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譯文】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
56.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
58.過猶不及.
【譯文】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譯文】 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6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孤獨的句子_論語 論語裏經典的句子2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