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我自學文言文的,現在試著給你翻譯下,過後請自查證,如有失誤,請見諒:
我毛文龍拜禮兩次給您寫這封信:我讀可汗的來信,感到很不明白。那些驕傲失信,使人生疑的地方,我怎麼會不知道呢?何況和談的事情,是兩國都願意的事。對兩國都有好處的事,您若不願意做,那麼也就算了!為什麼要用假話蒙我?事情成功之前,尚且像這樣,一旦掉進陷阱裏,難道能按禮儀對待我嗎?來信上說:如果送回女真人,兩國之間還可以來往;不然的話兩國就斷交等等。你的話錯了!我和劉德庫起初和談時曾說過:我們兩國之間的事如果能成功,不僅送回女真人,連我也是沒地方可去等話。現在和談的事沒有成功之前,就想強行索要女真人,怎麼能確立互相和談的真心呢?至於闊科那件事,我雖然有錯,但在那件事上,你的錯過也不少。前代可汗活著時,我派遣的一名女真人,兩名漢人,都被殺了。在這之後,你三次派遣使臣想要和談。使臣到達長江之後,又殺了我方的百名哨兵。一邊商談兩國修好的秘密事情,一邊不斷攻打鐵山,這是做欺詐之事,反複不定。有德之人沒有像這樣隻憑武力胡亂行事的,這確實能使人震驚。我雖然才能平凡,智謀淺鄙,但是內心忠實正直,毫無欺誑的想法,沒有違逆上天的義理的行為。你要是真的依靠我,就讓我趕快登岸,又哪裏一定要急匆匆地索回所有的女真人呢?我也用不著舍不得這些女真人。隻是如果把他們送回給你,我又用什麼來遮掩我國人民的耳目呢?《論語》記載:想要快速把事情解決掉,反而辦不成;如果隻看到小小的利益,那麼大事是辦不成的。你曾經沒有聽說過嗎?我本來想派人觀察你,看你有什麼想法,以及我是否應該把女真人送回給你的情況,如果你不想和談,那麼各自做長遠的打算。現在我讀了你的來信,認為人順從善還是順從惡,隻在於天,不在於人。可惜啊,我上次寫信提到的事,你一次都沒有回複我,卻用好聽的話蒙我,是一定想同我做敵人,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我也聽說了你那邊的事情,又怕什麼呢!現在我同你說了這麼多的話,無沒一句話是虛假好聽和威嚇的話。現在你卻因為一個闊科就懷疑我,是多麼不明智啊!為了這麼一個人勞累往返奔波,對事情的確是沒有幫助。假使你能與我一心創建萬世不敗的事業,將會怎麼樣呢?現在我想對你什麼都聽從,但是你不肯,倘若你無論進退都處於困境之中,這時你想對我什麼都聽從,我難道會願意嗎?你應該好好想想。你如果認為我的話是對的,就立刻下定決心,明明白白地給我一封信,要趕快送來,我還要看你怎麼樣做事,再答複給你。不然的話,我就殺了你派來的所有的人,這樣才足以使你嗜殺的心感到羞愧吧?我先前寫信說過以後你不能再派大官前來,南官和南人在皮島,有事就悄悄派人過來,慢慢說明白,可以做的話就立刻去做等話。先前都已經講清楚了了結的事,還疑心什麼?但是可汗你仍舊送信來,話說得不明確,我很疑惑,所以再派人去你那裏。
文言文翻譯: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
出自——《宋史·寇準傳》
起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知識學問不夠啊。”等到寇準出使到陝西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準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裏麵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先生在教導我啊。”
人物品質:
1、寇準具有寬容大度、謙虛謹慎、不恥下問、有自知之明 等品質。
2、寇準寬厚
3、張詠足智多謀,敢於指出別人的缺點與不足,說話注意方式,不會正麵指出其不妥之處,語氣委婉得體。
文章道理:
我們要坦然麵對並改正自己的錯誤,而發現他人錯誤時也要及時並委婉的提醒。
文言文翻譯:臣具以表文 辭不就職 願陛下矜憫愚誠 聽陳微誌
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文言文翻譯,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似情,則告訴不許。
【釋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職,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
【作者】《陳情表》魏晉:西晉·李密
【節選】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賞析】
《陳情表》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表述了自己小時候的悲慘命運,表示不能不照顧年老的祖母,所以不能勝任官仕的原因。先有“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感觸,後有先盡孝後盡忠的承諾,終有“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於言表;感君之恩,動人心魄。也因為這份“情”,晉武帝做出“停詔,允其不仕”的決定,同時也讓千古文人讚歎之聲聲聲不已了。
臣具以表聞的聞字是不是名詞做狀語的句子
”聞“字是使動用法:使……聞,使……知道
相同的例子比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字
以下是詞類活用的資料,若時間不夠可略過:
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
1、名詞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後,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
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庫籍:登記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遊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為名詞,現做動詞,可譯為“打洞”。
2、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是指名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謂語前,起一種修飾或限製作用時的用法。這種用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詞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詞,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擬,可用名詞前加介詞去理解,翻譯成“像……一樣”。
例1:其一犬坐於前。(《狼》)犬:原為名詞,在這裏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像狗一樣”。
例2: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鬥、蛇:原為名詞,在這裏做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像北鬥七星那樣、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2)表示方位、處所,可譯成“到……”“在……”。
例1: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兩小兒辯日》)東:原為方位名詞,在這裏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到東方”。
例2: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山:原為名詞,在這裏做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據,可譯為“用……”。
例1:乃丹書帛曰“陳涉王”。(《陳涉世家》丹:原為名詞,朱砂。在這裏用作狀語,可譯為“用朱砂”。
例2: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為名詞,在這裏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譯為“向……”,多為方位名詞左狀語。
例1:複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前:原為方位名詞,在這裏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向前”。
例2: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嶽陽樓記》)北、南:原為方位名詞,在這裏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向北”“向南”。
(5)表時間,多為時間名詞。
例1: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原為名詞,在這裏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每天”。
例2:與亮情好日密。(《隆中對》)日:原為名詞,在這裏作狀語,修飾謂語,可譯為“一天天地”。
3、形容詞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
(1)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美:讚美
(2)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多:推崇,讚許
(3)例:複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原為形容詞,在這裏用作動詞,可譯為“走完”。
(4)數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
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量的事物。
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一的意思。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貳:背離
(2)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專一
(3)動詞、形容詞作名詞:
4、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製,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
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例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例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收藏、經營的金玉珍珠
例4:屠懼,投以骨。(《狼》)屠:原為動詞,現作名詞,可譯為“屠戶”。形容詞作名詞
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例1:“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例2: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紅:綠葉、紅花。
例3: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高:高處
例4: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險:原為形容詞,現作名詞,可譯為“險阻”。
5、使動用法:
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1: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望嶽》)蕩:原為動詞,激蕩。這裏用作使動動詞,可譯為“使……激蕩”。
例2: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飲:原為動詞,這裏活用為使動動詞,可譯為“使……飲”。
(2)名詞使動用法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並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裏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臣:使……稱臣。
(3)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急:使……急。
6、意動用法:
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看作什麼。可譯為“以……為……”“認為……是……”
(1)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麼。
例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原為名詞,客人。現作意動動詞,可譯為“以他的父親為賓客”。
例2:後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2)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
例1:“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
例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十則》)恥:原為形容詞,現作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下問是恥辱”。
7、為動用法:
所謂為動,是指有的動詞帶賓語時,含有“為賓而動”的意思。但要注意,這“為賓而動”並不是動詞本身“為賓而動”,而是說它表示的動作行為是主語為其賓語而產生的,如上麵提到的“君子死知己”中的“死”,就是主語“君子”為其賓語“知己”而產生的,“君子死知己”,即“君子為知己而死”。
為動有三種,即名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為動用法和形容詞的為動用法。
(1)名詞的為動用法是指有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帶賓語時,含有“為賓而動”的意思,如:
例①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屈原《離騷》)
例②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簡析:例①中的“名”“字”是名詞用作動詞,分別帶有賓語“餘”,“名餘”就是“為我命名”,“字餘”就是“為我取字”。
例②中的兩個“履”是名詞用作動詞,分別帶上賓語“我”和“之”,都表示“為……穿履”之意,“履我”即“為我穿上鞋”,“履之”即“為他穿上鞋”之意。
(2)動詞的為動用法,就是活用的動詞所表示的意義是主語為了賓語而產生的動作行為或發展變化,其賓語不是動詞的支配對象,而是主語產生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目的、原因或替代對象。如:
例①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出師表》)
例②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韓非子?五蠹》)
例③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左傳?隱公元年》)
例④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泰誓》)
簡析:以上四例中帶點的動詞都是為動用法。例①的“死”表示主語為賓語“節”而死,說明死的目的,即為節操而死;
例②中的“怒”是“為……而怒”,“之”是賓語,它表示怒的原因,也就是因為他不成才才發怒的。
例③中的“啟”表示“為……而啟”,“之”是它的賓語,“啟之”即“為他開門”,它表示主語的替代對象。
例④中的兩個“作”在句中表示“為……而作”,“作之君”“作之師”即“為之作君”“為之作師”,也就是給他們樹立君王,給他們樹立師表的意思。
(3)形容詞的為動用法:就是用如動詞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是主語為賓語而產生的。如:
例①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例②稷勤百穀而山死。(《國語?魯語》)
簡析:例①“苦”字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有“為……而苦”之意,“苦秦”即“為秦而苦”,“秦”是賓語,是主語產生“苦“的原因。
例②中的“勤”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百穀”是其賓語,是“勤”的目的,“勤百穀”是“為百穀而勤”之意。
詞類活用的用法:
1、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規律
規律: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譯法: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形容詞作定語。
例句:
A、形容詞
①賓語位置
例: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舊交情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長處、短處
②主語位置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愚人
乃棄其步兵,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輕裝精銳的部隊
B、動詞(賓語位置)
未嚐有堅明約束者。 盟約
2、使動用法
概念: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古漢語中,動、形、名都可能帶賓語活用為使動。
例子:項伯殺人,臣活之。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例: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讓,回去
(特殊)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之)也。 讓,發出聲音
②形容詞、名詞的使動
例:春風又綠江南岸。 讓,變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讓,活,讓,長肉
3、意動用法(動、形、名)
①主觀上認為賓語如何如何
例:且庸人尚羞之。(動詞,以··為羞)
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詞,認為..不好)
②把..當作..
例:吾從而師之。 (名詞,把..當作老師)
名詞活用:
1.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1)名詞後麵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
②今王鼓樂於此。
③冠切雲之崔嵬。
簡析:“蹄”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接了賓語“之”,這時“蹄”起到了動詞的作用,所以應該活用為動詞,是“踢”的意思;
名詞“鼓”帶賓語“樂”,用作動詞:彈奏;
名詞“冠”帶賓語“切雲之崔嵬”,用作動詞:戴。
(2)名詞後麵帶補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履至尊而製六合。
②鄭商人弦高市於周。
簡析: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市”帶補語“於周”,用作動詞:做買賣。
(3)前麵有能願動詞或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簡析:“水”前帶副詞“非”和能願動詞“能”,用作動詞:
遊水;名詞“王”前有副詞“則”,用作動詞:統治天下、稱王。
(4)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疊字,又不是聯合、偏正、複指關係,那麼,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例如: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簡析:名詞“事”迭用,第一個用作動詞:做、從事。
(5)前麵有結構助詞“所”,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置人所罾魚腹中。
簡析:名詞“罾”前有結構助詞“所”。用作動詞:用網捕捉。
(6)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麵有連詞“而”或副詞,有的前麵既沒有連詞“而”也沒有副詞。例如:
秦師遂東。
簡析:方位名詞“東”前麵有副詞“遂”,用作動詞:向東進發。
2.名詞的使動用法
(1)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例如: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
簡析:“王”後跟“我”作賓語,是“使我為王”。
(2)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後麵也偶爾有省略賓語。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簡析“不得而臣”相當於“不得而臣之”;
“不得而友”相當於“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後有時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②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簡析: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3.名詞的意動用法
例如:
①孟嚐君客我。
簡析:名詞“客”後帶賓語“我”,活用作意動詞。“客我”即“以我為客”,意即“把我當做客人”。
4.名詞直接做狀語
(1)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特征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簡析:名詞“席”、“包”、“囊”分別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2)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度、方式,活用為狀語。例如:
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
簡析:名詞“麵”做動詞“刺”的狀語,表示“刺”的方式:當麵。
(3)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活用為狀語。例如: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簡析:名詞“船”作動詞“載”的狀語,表示“載”所用的工具:用船裝。
(4)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析:名詞“日邊”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地點:從日邊。
(5)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良庖歲更刀。
簡析:時間名詞“歲”作動詞謂語“更”的的狀語,表示“更”的性質:每年。
(6)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南取百越之地。
簡析:方位名詞“南”做“取”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向南。
(7)名詞表示情況逐漸地發生變化,活用為狀語。例如:
而鄉鄰之生日蹙。
簡析: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蹙”的狀語,表示“蹙”,這種情況逐漸的發展變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不同詞性的活用:
(一)動詞的活用:
1、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簡析: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2、詞的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簡析: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
“活之”即“使之活”,這裏可譯為“救了他”。
(2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例如: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②晉侯飲趙盾酒。
簡析:“食”,吃,是及物動詞,但這裏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ì;“飲”,及物動詞,但這裏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yìn。
3、詞的為動用法。
例如:死國可乎。
簡析:“死”是為動用法,“死國”即“為國而死”。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容詞活用為名詞例如大行不顧細謹。簡析“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意即“細枝末節”。
2、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①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後,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黃帝。簡析:“高”本是形容詞,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譯作“推崇”。
②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後麵,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願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麵與動詞結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願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麼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
例如: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簡析:“窮”在本句中與“能”相結合充當謂語成分,因此活用為動詞。
③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麵,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稍出近之。簡析:“近”是形容詞,但後帶有代詞“之”做賓語,作動詞。
④形容詞後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簡析:令尹子蘭……終於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麵前詆毀屈原。“短”後跟了介詞結構“於頃襄王”應作動詞。
3、容詞的使動用法,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
簡析:“弱”本是形容詞,在句中做謂語,但是形容詞做謂語,後麵不可以接名詞賓語,而它現在接了賓語“秦”,所以它要活用為動詞,是“使……弱小”的意思;
“綠”是形容詞,後麵接了名詞賓語,應譯“使……綠”。
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簡析:“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
形容詞“美”後帶賓語“我”。“美我”即“以我為美”,意即“認為我美”;
“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
滿意請采納答案,你的采納是我最大的動力!
太祖罷朝文言文實詞翻譯,翻譯
大宗曾罷朝①,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②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驚曰:“皇後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導讀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魏徵正言直諫很多。盡管如此,也經常會觸怒太宗。文皇後能在太宗盛怒之時,指出“君聖臣忠”之道並朝服以賀,也算是獨具卓識之人了。
注釋 :①太宗曾罷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罷朝,指因生氣而散朝。②文德後:即長孫皇後,李世民之妻,死後諡文德,故稱。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見被反對而窩火。
閱讀題: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會殺此田舍漢( )( ) 2.誰觸忤陛下( )
3.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 ) 4.妾聞主聖臣忠( )
二、翻譯
1.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三、用“‖”標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說“_______________”,可見魏徵之正言直諫。
參考答案:
一、1.定要 鄉下佬,指魏徵 2.觸犯 3.文德後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聖明臣方忠誠
二、1.難道有超過魏徵的嗎?經常在朝廷上同我爭辯,使我難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後宮充數,怎敢不為您祝賀呢?
三、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四、“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太宗罷朝翻譯: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發怒說:“定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後問:“誰冒犯了您?”太宗說:“難道有超過魏徵的嗎?經常在朝廷上同我爭辯,使我難堪不痛快。”長孫皇後退下去穿上上朝時的禮服,戴上風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驚地說:“皇後為什麼這樣?”長孫皇後回答:“我聽說皇上聖明臣下才忠誠。現在您聖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後宮充數,怎敢不為您祝賀呢?”
《太宗罷朝》閱讀答案與原文,以供同學們閱讀、練習和參考,希望《太宗罷朝》閱讀答案對大家的練習有所幫助!
文言文在線翻譯器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站不善業,弊在賂秦。”我認為這句話不一定全對,那流過的先王,曆盡艱險得到這片土地,他們的子孫不能守住這片土地,將之劃給秦國,所以秦吞並了六國。然而這樣那麼流過都是貝親滅亡的嗎?老泉說不是這樣的,滅六國的人,六國的國君,我有認為不是這樣的,滅六國的是六國的百姓啊。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見江山社稷的言論,從古時就有了,不是虛言啊。倘若六國的子民都將自己當做六國子民,則秦國就是得了大量,邯鄲,也不能安然入睡啊(直譯啦,自己體會~~)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民心不能團結。所以六國淪陷,不在於劃地予秦,是因為教化不到位啊。若是教化到位了,那麼即使割地,民心依然不會變,秦雖能得到城池,卻也僅限於城池,又稱而沒有命中,有民而沒有民心,則這座城池危險了。民心這麼重要,六國的君主卻不知道,這就是為什麼六國淪喪與秦國的原因、
看那抗戰八年,我泱泱中華大國,有半壁江山淪落,而日本鬼子就是吃不下我國,為啥?民眾不聽從他們啊。戰爭能使人身體屈服,卻不能改變民心。民心就是天道,逆了民心就是逆天,所以小日本倉皇逃跑,不能動我國大好江山,我有敢於幾天前可樂並購彙源一案,此案一出,九州嘩然,都說這是是老外想要滅我國企業的陰謀,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我想,要不是你們天天喝可樂,彙源哪裏到得這一地步,你們的行為,哪裏跟六國民眾有異?問從哪裏來的?說我時齊國人。看你們給誰耕地,都是秦國的土地。用劉國人民的血汗,去喂飼秦國的虎狼之師,然後六國就死翹翹了。
都是自己打得,很費時間的,希望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文言文句子翻譯:臣具以表聞 文言文在線翻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