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係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係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麵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曆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複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複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複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裏”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谘”,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隻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麵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係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係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隻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範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麵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麵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範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誌,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誌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麵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麵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係,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準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名師指導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麵)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係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係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參考資料:http://www.etiantian.com/jxyl/msdy/g3yw01.htm
文言文翻譯句子
原文〕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譯文〕郭橐駝,不知最初叫什麼名字。他患有傴僂病,聳著背脊,彎著腰,臉朝下走路,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裏人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駝”。橐駝聽到後說:“很好啊,給我取這個名字當然很恰當。”於是他索性放棄了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原文〕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譯文〕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裏種植花木以供玩賞以及種植果樹出賣水果的富豪人家,都爭著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駝種的樹,即或移植,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又早又多。別的種樹人即使暗中觀察模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原文〕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譯文〕有人問他種樹的訣竅,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本事能使樹木活得久、生長快,隻是能順應樹木的天性,來讓它的本性盡量發展罷了。大凡種植樹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給它培土要均勻,它帶的土要是舊的,給它築土要緊密。已經這樣做了之後,就不要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種好以後離開時可以頭也不回。將它栽種時就像撫育子女一樣細心,把它種完後就像丟棄它那樣不再去管。那麼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會喪失了。所以我隻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什麼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訣竅;隻不過不抑製耗損它的果實罷了,也並不是有什麼能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訣竅。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種樹時樹根卷曲,又換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過分就是不夠。如果有與這做法不同的,又愛得太深,憂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離開之後又回頭去看看。更過分的做法是抓破樹皮來驗查它是死是活,搖動樹幹來觀察栽得是鬆是緊,這樣樹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遠離了。這雖說是愛它,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實際上是仇恨他。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啊,其實,我又有能特別做些什麼呢?”
〔原文〕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譯文〕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隻知道種樹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裏,看見那些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很憐愛百姓,結果卻給百姓帶來災難。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割,早些煮蠶繭抽蠶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好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放下飯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人丁興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這樣困苦,又這樣疲勞。如果這樣比較,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原文〕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譯文〕問的人說;“這不是很好嗎?我問種樹,卻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於是,我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文言文句子翻譯器在線翻譯
“去,拜辭墮地”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麵,豈非命也歟。
範文正公文集敘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範、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佑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麵,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範文正公。"其後三年,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於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嚐試為之,而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今其集二十卷,為詩賦二百六十八,為文一百六十五。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發於口者也。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非能戰也,德之見於怒者也。元佑四年四月十一日。
求修改病句(有修改方法的)150句,和高中文言文句子翻譯150句(越短越好)···O(∩_∩)O謝謝
最佳答案病句類型
(一)語序不當
語序不當常見的情況有:
1、定語和中心語的位置顛倒:
例:我國棉花的生產,長期不能自給。(“棉花的生產”應為“生產的棉花”)
2、把狀語放在定語的位置上:
例:應該發揮廣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將“充分”調至“發揮”前,並刪掉一個“的”)。
3、多層定語語序不當:
例:展出幾千年前剛出土的文物。(應將“幾千年前”調至“文物”前)
4、多層狀語語序不當。
例:我們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強欺侮的國家了。(應將“任意”調至“欺侮”之前)
5、關聯詞語位置不當:
例:他如果不能實事求是,事業就會受到損失。(“他”應移到“如果”的後麵)
6、主客顛倒:
例: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於中國青年是不陌生的。(應改為:中國青年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
7、分句位置不當:
例:對於自己的路,他們在探索著,他們在判斷著,他們在尋找著,他們在思考著。(應改為:對於自己的路,他們在思考著,他們在判斷著,他們在探索著,他們在尋找著。)
(二)搭配不當。
1、主謂搭配不當:
例:他的革命精神時刻浮現在我眼前。(“精神”與“浮現”不能構成主謂關係,可將“精神”改為“形象”)
2、動賓搭配不當:
例:紀念三領先節的到來。(“紀念”的隻能是“三八節”,不能是“到來”)
3、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
例:我們嚴肅地研究了職工們的建議,又虛心地征求了專家們的意見。(“嚴肅”不能修飾“研究”,可以改為“認真”、“慎重”等)
4、一麵與兩麵搭配不當
例:做好生產救災工作決定於幹部作風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麵性的,“是否深入”是兩麵性的。此外“作風是否深入”也講不通,應該是“幹部是否深入群眾”。這句話有兩種改法:把第一個分句改成兩麵性的“生產救災工作做得好不好,決定於幹部是否深入群眾。”或將第二分句改成一麵性的,不過句子結構要調整為“幹部深入群眾是做好救災工作的決定條件”。)
5、關聯詞語搭配不當:
例:既然你來了,我也該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應將“也”改為"就”)
(三)成分殘缺或贅餘
1、成分殘缺
(1)缺主語:
例:由於她這樣好的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應改為“由於這樣好的成績,她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
(2)缺謂語
例:舊社會,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過著”)
(3)缺賓語:
例: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大力發揚了敢拚敢搏,終於奪得了冠軍。(應在“敢搏”後加“的精神”)
(4)關聯詞語殘缺:
例:這次學術會,收獲很大,時間並不長。(應在“時間”前加“盡管”一詞)
2、贅餘
(1)堆砌
例:現在漁民自己選出了行政組長,負責掌握漁民的生活及生產的管理。(“掌握”應刪去。)
(2)重複
例:一年來,婦女工作已打下了相當的工作基礎,獲得了一定的工作經驗。(第二、第三個“工作”應刪去。)
(3)可有可無
例:父親逝世離現在已整整九年了。(應刪去“離現在”。)
(四)結構混亂
(1)句式雜糅
例:你不認真學習,那怎麼可能有好成績是可想而知。(把反問句和判斷句式糅在一起,破壞了句子結構和語氣的完整。如果用反問句,應是“那怎麼會有好的成績呢?”如果用判斷句,應是“成績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語句雜糅
例:上海文藝出版社會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華裔作者之手。(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張接受,有人反對,他同意這種主張。 (“這種主張”到底是指“接受”,還是“反對”,交代不清。)
2、句子歧義: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媽媽心裏很著急。(究竟是“妹妹”心裏著急呢?還是“爸爸”“媽媽”心裏著急呢。還是“媽媽”心裏著急呢?可在“爸爸”和”媽媽”中間加逗號,也可在“爸爸”前加逗號)
(六)不合邏輯: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個死難者中幸免的一個。(既然“幸免”,自然是沒有死,怎麼能說是“死難中的一個呢”?)
2、範圍不清:
例:從事業的發展上看,還缺乏各項科學專家和各項人才。(各項人才包括科學家,不宜並列,應說“各學科的專家和其他人才”)
3、強加因果:
例:我兩次看見他從這個工廠走出來,我才知道這個熱心幫助病人的老人原來是個工人。(憑兩次看見老人從工廠裏走出來就斷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當:
例:幾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無時無刻”即“任何時候都”,句子表述剛好相反,可將“忘”改為“在”)
文言文的字詞和句子翻譯該如何記
文言文翻譯第一要領就是字字落實,翻譯句子的時候,文言文當中每一個字都能夠翻譯成現代漢語能夠對應的詞語。第二,根據每一個字的意思都翻譯出來之後,我們再翻順暢,一個是句式要遵守原來的句式,有的句子沒有關聯詞語。把相應的關聯詞語加進去。再一個,文言文當中很多省略句式,省略的是詞語要看懂,這樣的句子常常是翻譯的重點,第一要信,非常的可信,跟原文是忠實的,第二個是答,所謂答就是通暢,原來是什麼句式,丟了什麼東西,按照現代漢語翻譯的時候一定要補充進去。
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含法字的文言文語句及翻譯
法 :
古寫作“灋”(會意。從“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麵;從“廌”(zhì),即解廌,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能用角去觸理曲的人。基本義:刑法;法律;法度) 又有記載雲“法”是一種與鹿和牛類似的神獸,在古代人們將它作為斷案的工具,每當辦案時出現多個嫌疑人的時候,人們通常把它放出來,它如果用犄角頂誰,誰就是罪犯。
1、同基本義
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東漢·許慎《說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書·呂刑》
法者,刑罰也。所以禁強暴也。——《鹽鐵論·詔聖》
殺戮禁誅謂之法。——《管子·心術》
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大戴禮記》
失期,法當斬。——《史記·陳涉世家》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度則悖。——《呂氏春秋·察今》
2、法令;規章;製度
漢法令非行也。——漢·賈誼《治安策》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戰國·墨翟(dí)《墨子》
3、標準;模式/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4、方法;辦法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孫子·九變》
其法,用膠泥刻字。——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夢溪筆談·采草藥》
5、尊稱佛家的事物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稱繼承衣缽的弟子為法嗣。後亦泛指繼承人);法界(佛教指整個現象界);法華(佛經名。《妙法蓮華經》的簡稱。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6.、效法
則文王不足法與?——《孟子·公孫醜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法其所以為法。——《呂氏春秋·察今》
垂諸文而為後世法。——唐·韓愈《答李翊書》
7、依法處治
[商鞅]將法太子。——《史記·商君列傳》
翻譯題目中的古文(最好講翻譯古文句子的方法)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麵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麵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麵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麵語。
翻譯文言文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
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歎詞和擬聲詞。
判斷句——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被動句——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和主謂倒裝。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二、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係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三、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稱為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是不一樣的。
四、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五、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六、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
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紮紮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準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地譯出古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文言文翻譯句子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