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們先從天時的角度來看,在魏吳蜀三國之中,孫權的天時其實是最差的。所謂天時我們這裏指的是政治憑藉和事會機運。曹操是西漢著名相國曹參的後人,20歲不到就開始在中央政府任職,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取得了很多好的政治名聲。後來又靠著豐厚的家底起兵,抓住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和優勢而一舉統一了北方。而劉備則是帝室之胄,又有“興複漢室”的正統之義,所以他也取得了不少天下人的支持和同情,為他的迅速崛起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魏國的著名謀臣劉曄就曾經說過,孫權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這說明孫權的政治憑藉並不是很厚重。孫權是年少掌權,既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也沒有劉備帝室之胄的正統之義,所以我想孫權至少在天時上是不能和曹操劉備相比的。
二、我們再從地利的角度來看,東吳的地利其實也是相對比較差的。這裏所謂的地利不光是指山川地形的險要,還要包括各種社會資源和人物俊才。
東吳據有長江之險,這對其防守來說本為其地利一長,但從進攻的角度來看,地處低下而仰攻蜀漢和曹魏,這又成為了一短。
我們先和蜀漢政權相比,長江天險肯定是遠不如蜀道之難了,而蜀漢又在其長江的上遊。一旦吳蜀之間關係不睦,蜀漢就可以順江而下毫不費力的攻擊東吳。其實當年劉備的夷陵之戰也是有勝機的,他沒有采納著名謀臣黃權的建議,率軍冒險穿過陸遜防線順流直取荊州,從而打亂東吳的防禦部署。而東吳要西攻蜀漢則要逆江而上,而且還要翻過三峽地區的崇山峻嶺。蜀漢滅亡的時候,東吳以絕對優勢兵力拿不下永安就是一個明證啊。
再和北方的曹魏相比,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源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文化發達、地大物博、人物茂盛、資源豐富,對南方又是居高臨下的勢態。所以在曆代的南北對峙中,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政權戰勝了南方的政權。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南方統一北方是朱元璋的明朝,但當時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朱元璋是廣大漢族人民的代表,而元朝其實是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當時統治上也已經很腐敗了,所以人心的向背是很明顯的。而當時華夏大地上到處出現的漢族農民起義軍,讓元朝政權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裏人。
~~~~~~~~~~~~~~~~~~~~~~~~~~~~~~~
好象長江邊上的孫權就沒見過"胡塵"吧?
^_^
三、我們再從人和的角度來看,孫權的人和也在魏吳蜀三國之中,至少在初期也是處於劣勢的。這裏所說的人和是包括得到賢才支持和人心歸服。
孫權雖然也得到了很多江東的才俊,但這些賢才大多是孫堅孫策去世後留下的舊部和北方到江東避難的非本土人才。君臣內部在東吳創業初期的時候也算是上下一心,否則也就沒有赤壁之戰的成果。但江東內部最大的問題是江東士族的抵製態度和土著山越屢屢叛亂,所以孫權的人和也隻得到了一半,他花了很大的精力要進行鎮壓山越叛亂和東吳政權的本土化,其實這也嚴重的影響了孫權爭奪天下的精力和進程。
等他好不容易的鎮撫了內部屢屢叛亂的山越,揮兵準備西進荊州的時候,曹操此時已經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並且親率大軍南下兵不血刃的降服了荊州的劉琮。使得孫權未能抓住北方軍閥大混戰的時機,及時的占據荊州甚至益州,喪失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機運啊。
其實在曹操南下荊州之前,東吳方麵和荊州的劉表也曾經小規模的打過幾仗,東吳都是以勝利而告終。這可以說明東吳如果沒有內部之憂,我認為傾全力出擊是有可能拿下荊州的。
四、東吳大批的謀臣和驍將都先後過早的謝世凋零,使得東吳爭雄天下的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了。
先是最驍勇的小霸王孫策突然英年早逝幾乎使孫氏集團土崩瓦解。周瑜、魯肅和呂蒙三位文武兼備的大將,他們製定了東吳政權的立國方針,偏偏又都是最早辭世。我們就以公元229年孫權稱帝的時間為界限,東吳最著名的12虎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就有10人凋落在孫權稱帝之前。
曹魏地廣物博,又處於華夏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才一輩輩的成長。吳蜀地處狹小偏遠,國內的賢才很多都不是本土所產,因此一旦大批的凋零後人才難繼。可以說是吳蜀相繼滅亡於北方的重要原因。
五、孫權和他的兄長孫策相比明顯不善於臨陣突擊,所以戰功不著。這就直接影響了孫權爭奪天下的進程。
說到這裏我不禁就想起了孫策在公元200年突然遇刺,臨死之前曾經對孫權說過的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東吳方麵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是周瑜指揮的,偷襲荊州殺掉關羽是呂蒙指揮的,夷陵之戰打敗劉備是陸遜指揮的。所以孫權的有生之年臨陣指揮的戰爭主要是進兵淮南和曹魏爭奪合肥。其中和曹魏之間較大的戰役就有11次之多,結果大多都是失敗或者無功而返。
其中最糟糕的一次是公元215年孫權乘曹操西征漢中的時候以10萬大軍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李典和樂進以7000守軍打敗孫權大軍。孫權在逍遙津險些成了俘虜,手下大將陳武戰死,淩統率300親兵奮力保駕,300親兵全部陣亡,淩統重傷泅水渡回南岸。這是一次在絕對優勢情況下的失敗,說明孫權的應變將略不是他的長處。
在這11次淮南戰役中,東吳隻是小勝了一次,就是公元214年由於曹魏合肥大將張遼救援不及,東吳偷襲攻破了江北的皖城,活捉了曹魏廬江太守朱光和俘獲了數萬男女人口。從以上這個戰績數據上來分析,孫權的戰功真的是慘不忍睹啊。
縱觀中國曆史,但凡在亂世中的開國之君,無不善馭戎機。孫權雖然也算是膽氣豪壯,可惜所遇對手道高一尺,孫權無所施其巧,在決機兩陣之間把握不住時機,因而建功不著,大業難成啊。
孫權是個守成之主,擴張基業的能力不強.孫吳還一個問題是一直沒有解決荊州問題,江東的門戶一直在別人手上,可以說是心腹之患.而孫堅孫策兩代人都沒能解決,時間都耽誤了,輪到孫權,基本上沒什麼機會.
中國曆史上自南而北的統一是很困難的.
六、在魏吳蜀三國鼎立剛剛形成的時候,我估計可能是由於蜀漢益州漢中地勢的塞閉險要和易守難攻,而東吳的實力相對蜀漢要強大一些,所以曹魏方麵的戰略計劃就是先滅吳後攻蜀。同時也由於長江防線的漫長,所以曹魏也是在重點的防守東吳。
在曹魏的重點防禦下,孫權一直也確實是無隙可乘,不能建立奇功,在淮南戰場幾十年來東吳和曹魏大小數十戰,東吳的兵鋒始終未能打到徐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雖然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了,但卻是他六次北伐中進展最大的一次,這也和曹魏防守蜀漢相對鬆懈有一定的關係啊。公元234年吳蜀聯手北伐,曹魏就是采取的西守東進的戰略,司馬懿負責在西線和諸葛亮相持,而曹睿則親自率軍出征孫權,孫權聞風而退。在曹魏的嚴密防守下,無論是孫權還是陸遜皆出師無功,更不用說其它的諸將領了。
在蜀漢滅亡之前,曹魏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隻有公元230年曹真司馬懿的進攻和公元244年的大將軍曹爽率領10多萬大軍出征。而僅僅曹魏的曹丕在位的六年中曾經先後三次大舉伐吳,雖然都是無功而返,但其先吳後蜀的戰略計劃是非常明顯的。
為何三分天下,最有機會統一的是曹操和劉備,而不是孫權?
當我們一提到中國的文學名著,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名垂千史的四大名著,其中的三國演義更是我們從小就經常閱讀,裏麵的劉備,關羽,張飛的三者桃園結義,劉備三顧茅廬更是出現在了小學課本之上,而且經常成了各個年齡段飯前茶後的交流內容。
很多人交流三國的時候,都會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英雄人物,有的人喜歡浪子闖天下的呂布,有的人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的人喜歡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每個人喜歡的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很多人經常會提到,在三國的末期,劉備和曹操這兩個煮酒論英雄的人先後死去,為什麼東吳的老大孫權還是沒有能力去統一天下呢?
其實曆史總是非常的巧合,這三國的三大元帥都在公元223年離開了這各自打拚的天下。而孫權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對於孫權的能力,其實大家都有目共睹,我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學過這樣的一首詩詞,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看來對於這個孫權,就算是對手的曹操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那時候年僅19歲的孫權,就要帶領著數十萬的吳國走向繁榮的日子。雖然說那個時候孫權的吳國相比於魏國和蜀國,是比較弱的一方,但是經過自己的苦心經營,最後都能和他們兩個國家肩並肩頭碰頭。
在劉備和曹操死去之後,我們自然會把目光都放在擁有極高軍事才能的孫權,但是很有可能卻忽略了很關鍵的一點。天下英雄並非隻有這三個,曹操集團的重任交給了從小出類拔萃的曹丕,而蜀國將領都聽從著名揚天下的諸葛亮,和他們比智慧能力,確實不比曹操和劉備輕鬆多少。當劉備死去之時,蜀國剛剛和吳國建立了很好的關係,所以孫權肯定不可能先打這個國家。而再看看剩下的魏國,那個時候居然有老賊司馬懿,這個同樣神機妙算的人。
而這個時候,在史書上記載,孫權的身體也是越來越差了,甚至有一天都起不了身,不能招呼所有的官吏進行開會,在這個時候吳國卻蒸蒸日上,也算是他的用心去經營了,大家也都看在了眼裏。
哎!所以說三分天下,最有機會統一的是曹操和劉備,而不是孫權。思前想後都深深的歎了口氣,真的是為孫權感到了一絲無奈!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本文和本人無關,如有侵權請聯係作者刪除!
急…辯論賽 曹操劉備孫權誰最有能稱霸三國 統一天下需詳細…
袁紹兵敗曹操後,北中國全數落入曹操手中。且曹操手下兵多將廣,謀士如雲。若非赤壁惜敗,天下早就姓曹的了。
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孫權能力極強,能以外來人士的身份獲得江東本土人全力支持,十分不易。可惜江東畢竟隻占一隅,和中原在兵員數,經濟實力上完全無法抗衡,尤其是富饒的荊北未能占領,隻取得貧瘠的荊南,雖然平定山越,發現台灣,收複交趾,遠航遼東日本等地,開疆拓土,但是對實力增長作用不大,一切輜重幾乎都要出自揚州,負擔很重。
且東吳每次北伐,曹魏總是以主力防守,皇帝禦駕親征。對蜀漢往往隻派偏師。長久的戰爭耗盡東吳實力。
魯肅向孫權提出統一天下的策略和諸葛亮有什麼不同
魯肅提出的是中分天下之策
孫權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對魯肅說:“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複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為將軍考慮,隻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又說:“我如今盡一方之力,隻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三國裏,曹操、劉備都懷有雄心壯誌,想要統一天下,而孫權為什麼隻想守成?
並不是孫權隻想守成,而是處在他當時的條件下,他不得不采取守勢,以待有利時機,進而逐鹿中原。隻是,直至最後,他都未能等到時機。
可以說,孫權所處的東吳,在當時看似安定平和,時機波濤洶湧。不僅是當時的少數民族山越人叛亂頻發,及內部矛盾亦很尖銳。
孫氏本是江東人,但其早期支持者,如廬江周瑜、臨淮魯肅、汝南呂蒙、南陽諸葛瑾等,都是皖北大族,或稱淮泗勢力。由於孫堅早年離開江東,返歸後一度與以吳郡顧、陸、朱、張為首的本土士族對立。史載其“平定吳會,誅其英豪”。孫策、孫權也殺了不少當地名流,所以說,當時東吳的內部矛盾是非常尖銳的。雖然孫權開啟了“江東化”進程,如嫁女與陸遜,倚仗顧陸朱張等本地士族,但是其根本的利益矛盾並未消失,雖然中期趨於平穩,但直至末期又爆發了出來,特別是繼承人問題,這令東吳上層勢力大為削減。
而於外,當時的同一條件,根據周一良先生所說,“論當時統一全國的條件,蜀不如吳,吳不如魏。”(《論諸葛亮》),在當時,人口是決定其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三國末年人口,蜀94萬,吳220萬,魏443萬,其差距及其之大。並且,當時孫吳政權的最大優勢是經濟最為繁榮,但是,當曹魏的募民屯田成功施行,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其綜合實力遠遠趕超南方時,三國鼎立局麵被打破,為曹魏統一奠定了基礎。
並且,在當時,孫吳政權是最沒有政治優勢的,不管是曹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蜀漢所謂的漢室正統,都給予他們一個能夠光明正大出兵的借口,但東吳在當時隻能先聯漢,後和魏。可以說,在名份問題上,東吳處於極其之劣勢。
由此可見,孫權並非隻想守成,而是當時的各種因素導致他不得不處於守勢。
孫權為什麼不想統一天下?
孫權當然想一統天下,但是但是曹魏擁有天下十分之八的土地,正值巔峰,實力強大。蜀漢又能依險自守,是根本沒機會
三國裏,曹操、劉備都懷有雄心壯誌,想要統一天下,而孫權為什麼隻想守成?
孫權不是隻想守成,隻是他已經喪失了天時地利,被困死在了江東。由於孫策早死,孫權幼主即位,東吳內部叛亂四起,孫權忙於穩固自身政權,無心四顧。等孫權騰出手來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勢力範圍已經擴展到兩淮地區。兩淮地區可以說是江南政權至關重要的門戶,守江必守淮,淮南失守,整個江南地區就時刻麵臨著江北的威脅,依靠兩淮地區,江北政權可以從容不迫的囤積糧草船隻,渡江攻擊。曆史上東晉、南北朝時南朝政權、五代時南唐、南宋、明朝初年、南明在建國之初,便開始爭奪或經營兩淮地區,其中南宋最為成功,依靠兩淮防禦體係,成功抵禦了金、元的進攻,而南朝陳喪失了兩淮地區,隋朝騎兵隨時可以呼嘯而下,飲馬長江,隔江相望,最終兩代而亡。
孫權正式掌握大權以後,發江東的兩翼十分空虛,沒有戰略屏障,曹操可以自淮南渡江而擊,劉表可以順流而下。江北勢大,一時難圖,所以孫權一掌權,便決心擴大戰略縱深,除去上遊對江東的威脅,發動了對荊州江夏的攻擊,占領柴桑,取得了對上遊的防禦據點。
正當孫權決心慢慢吞掉荊州的時候,曹操南下了,曹軍的威脅,孫權被迫和劉備結盟,擊退了曹操,本身也獲得了荊州部分地區,但荊州關鍵地區仍被盟友劉備控製,上遊的威脅並沒有完全解決。
孫權此時決心進攻江北,奪取兩淮,構建江北戰略防禦體係和北方戰略進攻基地。江東地區主要步兵和水軍,麵對江北快速機動的騎兵部隊,以當時的軍事技術,難以構建岸上據點,隻有發揮水軍優勢,由江入泗,由泗水入淮河,減小補給壓力,直撲彭城,占領江北重地,切斷江北沿岸部隊的後路,全殲曹操江淮集團,由於剛經曆赤壁之戰,兩淮地區部隊的數量和士氣都不足,一旦突入,兩淮地區將會瞬間落入孫權手中。但由於張遼死守合肥,掐住了由江入泗的水路,孫權空有強大的水軍,卻無法發揮,隻能退兵。
孫權江北攻略失敗後,轉而望向上遊,上遊的威脅一直在潛伏著,麵對盟友的節節勝利,曹操的險惡誘惑,孫權出兵荊州,可惜荊州最重要的戰略要地襄陽卻落在曹操手中,由襄陽攻江陵易,由江陵攻襄陽難,東吳幾次北上襄陽,都未成功。
至此,孫權的擴張結束,孫權後期的軍事活動主要圍繞著奪取荊州襄陽或者兩淮合肥。
所以說孫策說孫權“決機與兩陣之間”不如他,是有道理的,孫權的幾次擴展都沒有搶到戰略要地,次次被曹操卡主脖子,是戰略眼光問題。
當前期名將慢慢凋零,進攻乏力之後,孫權隻能守成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孫權有關於統一天下的句子 為什麼孫權沒能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