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刺客列傳》雲:
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語泄,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讎,豈不殆哉!”
這裏的“生得”也是生擒的意思,可以參證。《史記選》校釋雲:“‘多人不能無生得失’,人多了就保不住不出岔子。‘生得失’,計較利害(一說,被活捉後的失言)。‘生得失則語泄’,一計利害,便不能保密而說中間不免漏泄了。”這大約是沒有從偏義複詞去考慮,隻同等地去看“得失”二字,所以解作“利害”,未必符合原意。即使把“生得失”解作“出岔子”,也不是“計較利害”;解作被生擒,也不是怕“被活捉後的失言”。“失”是差錯,不是“失言”,逼出口供也不是失言
褒義詞有哪些?
褒義詞有哪些 :聰明、偉大、敬愛、保護、團結、尊敬、善良、勇敢、讚賞、堅強、謙虛、鼓勵、謙遜、勤奮、果斷、雄心、純潔。
尊敬
尊敬(Respect),指尊崇敬重 ,尊敬長者。指晚輩對長輩的敬重或下級對上級的崇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尊敬原意是用尊來敬高貴的人,延伸為敬重、敬愛等多種意義。
謙虛
謙虛是一個漢語詞彙,拚音是qiānxū,指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沒有虛誇或自負。還指當一個人有信心地做出決定或采取行動之前,能夠主動向他人請教或征求意見的習慣。
謙遜
謙遜是一個漢語詞彙,拚音是qiān xùn。意思是謙虛、不浮誇、低調、為人低調,不自滿。是一種自我的認識,良好的品德。
拓展資料
褒義詞:
褒 義 詞(commendatory term)bāo yì cí
褒義詞:是詞性帶有讚許,肯定感情的詞。賦予詞語什麼樣的感情色彩,跟人們的道德觀念有關,道德觀念變了,詞的感情色彩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詞帶不帶感情色彩,取決於一定的語言環境。
描寫英雄人物
含褒義:
1、一身正氣
2、臨危不懼
3、 光明磊落
4、 堂堂正正
5、大智大勇
描寫人的容貌的成語
1、 閉月羞花
2、出水芙蓉
3、明眸皓齒
4、美如冠玉
描寫人的語言的成語
1、口若懸河
2、 對答如流
3、滔滔不絕
4、 談笑風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褒義詞
《三國演義》知識競賽題答案、
三國演義知識競賽題
1·曾經和關羽,張飛兄弟兩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將為?
呂布
2·黃巾賊程誌遠為何人所殺?
關羽
3·赤壁之戰中,誰獻策詐降曹操?
黃蓋
4·曹操因人進獻一吉祥物,勞師動眾的搭建了一座巨台,其名為?
銅雀台
5·「洛神賦」其中洛神是意指誰的妻子?
曹丕
6·孔明最後一次北伐時病死在哪裏?
五丈原
7·在作戰中眼睛被流箭射中,說:「父精母血不可棄」而把眼睛吃掉的是?
夏侯敦
8·孫權稱帝後,下列何者被任命丞相?
顧雍
9·曹操謂曰「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之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者!」為何人?
於禁
10·三國時期,從未得到過漢玉璽的是誰?
劉備
11·孔明征南蠻時曾七擒七縱孟獲,當孟獲第七次被馬岱抓住時,他對馬岱說什麼話?
能不能換張新麵孔丫
12·關羽的養子是誰?
關平
13·那一位君主,劉備沒有去投靠?
孫堅
14·七步成詩的是?
曹植
15·歇後語--劉備的江山是?
哭出來的
16·當曹操擒得呂布想收為義子時,劉備建了什麼言使呂布被宰?
他專殺義父
17·是誰向曹操報告孫策襲取許都之心,後被孫策所殺?
許貢
18·使張遼及趙雲成名的戰役各是什麼?
逍遙津之役,長板橋之役
19·孫堅得大漢玉璽,其上有「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四字,為何人所寫?
李斯<==不確定
20·諸葛亮隱居時常把自己比作?
管仲
21·請問曾經當過劉備軍師的「單福」其實是何人?
徐庶
22·三國歇後語,「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23·夏侯敦被何人射去一眼?
曹性
24·請問赤壁之戰誰行苦肉計詐降曹操?
黃蓋
25·周瑜娶的小喬是誰的女兒?
喬國公
26·稱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但是到最後還是投降張飛的將領是?
嚴顏
27·是誰替劉備說降了馬超?
走進“三國”知識競賽題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804
走進“三國”知識競賽題
第一部分:了解題
1、填空:
(1)《三國演義》的作者是____,是____朝人。
(2)《三國演義》共有___回。
(3)關羽又被稱為____。
(4)《三國演義》中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叫____。
(5)《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是哪三國?____
(6)《三國演義》總共描寫了____個人物。
(7)公元____年,三國又合而為一。
(8)諸葛亮對孟獲是__擒__縱,才使他心服口服。
2、簡答:
(1)關羽的坐騎和使用的兵器分別叫什麼?
(2)被封為蜀國五虎上將的分別是哪五位?
(3)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臥龍先生”和“鳳雛先生”的分別是哪兩位?
(4)“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在《三國演義》中運用非常普遍,說說在赤壁之戰中運用的三十六計,隻要說出一條就得分。
第二部分:郵票中的三國
收集三國係列郵票,用一兩句話說出該張郵票的主要情節。
(《白帝托孤》、《秋風五丈原》、《孔明班師》、《三分歸晉》)
第三部分:搶答題
計分辦法:至少說出五個,否則不得分。
1、《三國演義》中的十大戰爭。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關羽失荊州、漢巴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北伐、關東聯軍伐董卓、淮南之爭、曹魏滅蜀、西晉統一中國)
2、說說《三國演義》中三國人物的名字。
(蜀國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魏延;東吳孫權、周瑜、程普、甘寧、黃蓋;
魏國曹操、張遼、許褚、於禁、司馬懿)
第四部分:講三國故事
每隊派一個代表上台講《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講解生動精彩者得分。
第五部分:說三國歇後語
1、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3、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4、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5、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6、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7、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8、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第六部分:表演課本劇
根據《赤壁之戰》的內容進行表演,每隊派三人分別扮演曹操、周瑜、黃蓋,其他人演士兵。根據表演情況打分。
第七部分:三國對聯
給出上聯,請對下聯
1、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曆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2、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3、誌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5、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6、隻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
7、三分割拒迂幬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8、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部遺黎
第八部分:三國文化(加分題)
1、“三曹”介紹:人物名稱及相互關係、文學代表作名稱
2、背誦諸葛亮《出師表》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3、說出五個三國成語。(望梅止渴、言過其實、樂不思蜀、作奸犯科、扇火止沸)
4、自選一位三國人物進行介紹
出師表最能體現“老臣心”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翻譯一段古文 南史·列傳第四十 劉顯的那一段,翻譯成現代文
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完成下麵問題。
劉顯,字嗣芳,沛國相人也。幼而聰敏,六歲能誦呂相絕秦、賈誼過秦。琅邪王思遠,吳國張融見而稱讚,號曰神童。族伯儒學有重名,卒無嗣,齊武帝詔顯為後,時年八歲。天監初,舉秀才,解褐中軍臨州王行參軍,俄署法曹。
顯博涉多通。任昉嚐得一篇缺簡,文字零落,曆示諸人,莫能識者,顯見雲是古文尚書所刪逸篇。昉檢周書,果如其說。昉因大相賞異。丁母憂,服闋,尚書令沈約時領太子少傅,引為少傅五官。約為丹陽尹,命駕造焉,於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顯問其五,約對其二。陸倕聞之擊席喜曰:“劉郞子可謂差人,雖吾家平原詣張壯武,王粲謁伯喈,必無此對。”其為名流推賞如此。五兵尚書傅昭掌著作,撰國史,顯自兼延尉正,被引為佐。及革選尚書五都,顯以法曹兼吏部郎。後為尚書儀曹郎。嚐為《上朝詩》,沈約見而美之,時約郊居宅新成,因命工書人題之於壁。
顯與河東裴子野等連職禁中,遞相師友,人莫不慕之,顯博聞強記過於裴。時波斯獻生師子,帝問曰:“師子有何色?”顯曰:“黃師子超不及白師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隱起字,無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滯,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遷尚書左丞,除國子博士。時有沙門訟田,帝大署曰“貞”。有司未辯,遍問莫知。顯曰:“貞字文為與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諧至聞之,恨不相識。歎曰:“粱德衰矣。善人,國之紀也,而出之,無乃不可乎。”王遷鎮郢州,除平西府諮議參軍,久在府不得誌。大同九年終於夏口,時年六十三。(節選自《南史·列傳第四十》)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監初,舉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
B.昉檢周書,果如其說——檢:查閱
C.約為丹陽尹,命駕造焉——造:製定
D.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聊:姑且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劉顯“博涉多通”的一組是( )
①琅邪王思遠、吳國張融見而稱賞,號曰神童
②顯見雲是古文尚書所刪逸篇
③於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
④嚐為《上朝詩》,沈約見而美之
⑤遞相師友,人莫不慕之
⑥顯曰:“黃師子超不及白師子超。”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顯六歲就能誦《呂相絕秦》、賈誼《過秦論》,被稱為神童,八歲時過繼給了雖有名望而無子嗣的族伯劉璩。天監初年,被舉薦為秀才,從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經得到一篇文字脫落的殘缺簡書,沒有人能夠辨識。後來在周書中發現了原文,果真和簡書上說得一致,十分驚異。
C.沈約擔任丹陽尹時,與劉顯相互對答。沈約自負地認為雖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試一試,結果劉顯勝過了他,陸倕高興地拍著席子稱讚劉顯非同一般。
D.劉顯擔任國子博士時,發生了僧人訟田一案,皇帝寫了一個“貞”字,主管的官員不解其意,但劉顯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給了僧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顯案文讀之無滯,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2)善人,國之紀也,而出之,無乃不可乎。
答案:
1.C
2.A
3.B
4.(1)劉顯察看文字,瀆起來不停滯,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讚許他。
(2)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楷模,卻被調出,恐怕不可以吧。
譯文
劉顯,字嗣芳,是沛國相人。劉顯小時候就聰敏,六歲就能讀《呂相絕秦》和賈誼的《過秦論》。琅邪王蕭思遠、吳國的張融見到他便稱讚他,劉顯被稱為“神童”。族伯劉瓛在儒學界很有名望,但沒有兒子繼承,齊武帝下詔,讓劉顯做他的後人,那年劉顯八歲。天監初,考中秀才,任命為中軍臨川王行參軍,不久就轉為法曹。
劉顯涉獵廣博並且對很多領域都通曉。當時任昉得到了一篇殘缺的簡書,但是是殘缺的,文字脫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給很多人看,沒有能辨識的。劉顯看見以後,說是《古文尚書》裏刪掉的“逸”這一篇。任昉檢看《周書》,果真像劉顯說的那樣。任昉因此相當賞識劉顯。
劉顯母親去世,服喪期結束後。尚書令沈約那時候當太子少傅,引薦劉顯為少傅五官。沈約當了丹陽尹,命令劉顯駕車去那裏。在座位上問劉顯關於經史的10件事,劉顯對上來9條。沈約說:“我年老糊塗健忘,不能接受測問了;雖然如此,但是姑且試問幾件,不能到十件。”劉顯問了五件,沈約僅對上來2件。陸倕聽說這件事後,高興地排著席子說:“劉顯可以稱得上是奇異的人,就是我們家平原到到張壯武那裏去,王粲見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沒有這樣的對答。”劉顯為名流推崇賞識就像這樣子。五兵尚書傅昭當著作郎,修築國史,劉顯當時兼職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幫助修國史。到了選尚書五都的時候,劉顯以法曹兼職吏部郎,後來當了尚書儀曹郎。曾經作《上朝詩》,沈約加了十分欣賞,當時沈約在郊外的房子剛剛建成,於是讓擅長書法的人把這首詩寫在自己郊區房子的牆上。
劉顯與河東裴子野等人一直宮中任職,相互像師傅朋友一樣親近,沒有人不羨慕的。劉顯的知識淵博,還要比裴子野強些。有一天,波斯國進貢獅子,皇帝問大臣說:“獅子都有什麼顏色的?”劉顯說:“黃獅子的卓越比不上白獅子的卓越。”魏國人進獻古器,有突起的字,沒人知道讀什麼,劉顯查看文字,讀起來沒有停滯。考證年月,一字不差。武帝很是讚許他。
劉顯升職尚書左丞,還當了國子博士。那時候有僧人訴訟田地的案件,皇帝寫了一個“貞”字。官員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問遍百官也沒人知道。劉顯說:“‘貞’字拆開就是人上人,就是讓你把田給出家人。”皇帝因為嫉妒他的能力,驅逐了他。魏國的使者李諧來到梁國出使,聽說這件事,為不能與劉顯相識感到遺憾。感歎道:“梁國的德行衰敗了!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楷模,卻被調出,恐怕不可以吧。”劉顯當了平西府諮議參軍,在平西府長時間不能施展抱負。大同九年在夏口去世,時年年六十三歲。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你百度一搜就出來了,高考網啊,百度文庫啊
過秦論中的判斷句
《過秦論》知識點總結
一、知識點: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請關注它們各自出現在文中何句中:
從(縱) 衡(橫)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沒(歿)
2. 古今異義詞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黃河以西一帶 今:河的西麵
贏糧而景從——古:擔負 今:輸贏的“贏”
山東豪俊並起——古:崤山以東,即東方 今:指山東省
流血漂櫓——古:盾牌 今:使船前進的工具
3.詞類活用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名作狀)
贏糧而景從 (名作狀)
雲集響應 (名作狀)
內立法度 (方位詞作狀語)
外連衡 (方位詞作狀語)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詞作狀語)
鬥諸侯 (動詞作使動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動詞作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 (形容詞使動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詞使動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被動句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3)賓語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難句譯注
1)外連衡而鬥諸侯
鬥:使動用法,使……爭鬥.文言中,不及物動詞的後邊有賓語時,這種不及物動詞大都是使動詞.這裏,在“鬥”的後邊帶有賓語“諸侯”.
譯文:對外采取連衡的策略來使(其他六國)諸侯相互爭鬥.
2)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於是:連詞,相當於“因而” “之”,助詞,的.。
譯文:這樣一來,秦國就毫不費力地取得了(魏國)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會盟而謀弱秦
會盟:聚在一起訂立盟約.“盟”,動詞,訂立盟約.文言中,當用“而”把(或動詞短語)和名詞連接起來時,這種名詞就用作動詞.。
弱:使動用法,使……弱。
譯文:(他們便)聚在一起訂立盟約來謀劃削弱秦國(的勢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敗兵. 北:敗逃,這裏指潰敗的軍隊.這句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追”和“逐”為互文,“亡”和“北”為互文。
譯文:追逐逃亡的敗兵。
5)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陳:陳列,布置. 利兵:銳利的兵器.
而誰何:即“其誰奈之何”,也就是“那(陣勢)有誰敢惹他”.
譯文:用忠臣的臣子,帶領精銳的士兵,陳列著銳利的武器,緝查盤問往來的人們.
6)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為:當作,雲:作“集”的狀語,譯為“像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譯文:(他們砍伐樹木作為武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浮雲一樣聚集起來響應(他們的號召),(大家)擔著糧食像影子隨形那樣跟著(他們起來造反).
7)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铩也
於:介詞,在形容詞之後引出比較對象,相當於“比”.
譯文:鋤頭 槍把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呀!
二、小測驗:
1、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籬 躡(shè)足
B.遷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鋒鏑 (zhé)
C. 甕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隸 勁弩(nǔ)
D.萬乘(shèng) 銛(guā)利 鉤戟(jǐ) 阡(xiān)陌
2、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名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詞類活用之名詞作狀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內立法度,……外連橫而鬥諸侯。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6)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4、詞類活用之名詞作動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5、 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動詞 ,找出句中那個活用的詞,並解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動用法 ,找出句中那個使動用法的詞,並解釋
外連橫而鬥諸侯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吞二周而亡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詞多義
(1) 製
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
秦有餘力而製其弊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嶽陽樓記》)
(2)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諸侯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5)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蒙故業,因遺策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以為
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為桂林、象郡
……,以為固 守之勢異也。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年少即以育詩屬文聞於世人。後見用於文帝,力主改革,被貶。改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自傷無狀,憂憤而死。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著有《新書》十卷。代表作有《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陳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過秦論》總結了秦代興亡的教訓,實則昭漢之過。《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是批評時政之作,提出用“眾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鞏固中央集權製。要“驅民而歸之農”,鞏固政權。其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氣勢洶湧,詞句鏗鏘有力,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魯迅曾說,他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漢書·藝文誌》著錄有賦七篇,被貶長沙途中渡湘水時作《吊屈原賦》,以自諭。謫居長沙三年,作《鵬鳥賦》,假托與鵬鳥的問答,說明“萬物變化之理”,對死生榮辱,萬物眾生,皆不在意。發自肺腑,哀傷之情躍然紙上。假辭賦之要,抒憂國之情。其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劉向編為《新書》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輯有《賈長沙集》,今人輯有《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過秦論
【題解】
《過秦論》,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於《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於《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麵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曆史經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製度,鞏固統治的借鑒。
【原文】
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嚐,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謬、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飄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不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不銛於鉤、戟、長铩也;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穀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借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並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君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製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鬥。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並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郡邑。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嚐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結成聯軍。在這時,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為各國)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以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穀關去攻打秦國。秦人大開關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富餘的力量利用對方弱點來製服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麼大事。
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最尊貴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種種刑具來迫害全國人民,威風震懾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衛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裏;胡人(再)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著名的城邑,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鹹陽,去掉刀刃和箭頭,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踏上華山修城牆,借用黃河做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牆,下臨不可測量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禦工事)。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裏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裏的銅牆鐵壁,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滴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臍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可以斷言,一統天下的秦王朝並不是弱小得(無力抵抗),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穀關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滴戍邊的卒子的(作戰能力)並不比九國部隊更強;(至於)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假使拿山東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淵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區區之地,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然後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穀關作為宮牆;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裏,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高中一年級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嚐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嚐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
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王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嚐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
與王決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秦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背誦段數翻譯:
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秦國的禦史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國的音樂,請(允許我)捧著盆缻(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娛樂。”
秦王生氣了,不答應。於是相如捧著盆缻上前,趁勢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可要把頸項裏的鮮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殺相如,相如瞪起兩眼在喝一聲,他們嚇得直倒退。於是秦王很不高興地敲了一下缻。
藺相如回頭招呼趙國的禦史寫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群臣說:“請獻出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獻出秦國的鹹陽為趙王祝壽。”
擴展資料: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歎服。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現紙上。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主要特征進行極力渲染。
如在對事跡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征為核心展開描述。正如他在本傳傳末所論讚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也。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在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事件進行描述時更是緊緊扣住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特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層層襯染,極力蓄勢,造成人物形象的張勢。
司馬遷在文中極盡渲染之能事,層層蓄勢,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勢為己用之睿智:為國紓難,利用國際輿論,借使秦負曲之勢,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償城,相如以“璧有瑕,請指示王”誆得玉璧後,抓住秦王貪婪的弱點。
欲以璧擊柱,借“秦恐璧破”之勢威脅秦王;抓住秦國二十餘君“不堅明約束”之過,借理在我方之勢,使人懷璧歸趙;澠池之會,借“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逼秦王就範,為一擊缶;借“趙亦盛設兵以待秦”之勢,迫使秦不敢動武。
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馬遷筆勢陡轉:多謀善斷、意氣風發的藺相如竟對無理取鬧的廉頗一再退忍避讓,連門客都感到羞愧。當門客要離開他時,才袒露他“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相如的絕頂智慧和賢相風采凸現在讀者的眼前。
參考資料:廉頗藺相如列傳_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爭臣論對下列句子中 請翻譯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