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說得準的事情告訴學生,
將說不準的事情交給科研,
將說不清的事情寫進散文。
什麼是蒙昧和野蠻,什麼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鬥,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地為它呼喊幾聲。
——《文明的碎片·題敘》
●蒙昧—野蠻—文明,這實在是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人類專家常常把它們作為人類早期演進的三大階段,那麼,我們當然早已進入文明,而且千萬年下來,早已進入一種充分成熟的文明。我們的一切舉止行為,好像應該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蒙昧和野蠻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時時滋生。它們理所當然在把嘲謔和消解文明作為自己生存本能。沒想到文明對此毫無警覺,它太相信那個所謂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對周圍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題敘》
●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並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於與蒙昧和野蠻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而在於蒙昧和野蠻錯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題敘》
●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這便決定,文明的傳播是一個艱難困苦甚至是忍辱負重的過程。
——《文明的碎片·題敘》
●社會上萬事萬物各自的理由組合不成文明。文明是對瑣碎實利的超越,是對各個自圓其說的角落的總體協調,是對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基元性原則的普及,是對處於日常迷頓狀態的人們的提醒。然而,這種超越、協調、普及、提醒都是軟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文明的碎片·題敘》
●剝除文明的最後結果,就是容忍邪惡,無視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類曆史上一切由人類自己造成的悲劇,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題敘》
●最強大的哲人也無力宣稱,他可以從整體上營造一種文明。人們能做的極致,也就是為社會和曆史提供一些約定俗成的起碼前提。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義的基石、文化的共識、理性的入門,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常情常理。沒有這一切,社會無以構成,人類無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應該來參與構建文明前提的事業。
——《文明的碎片·題敘》
●文明的火種會不會在漠然者的心頭重新點燃?文明的前提會不會使他們恍然收起振振有詞的各自理由?具體來說,我們的一切文化行為會不會在人們心中產生真正的積極反應?
——《文明的碎片·題敘》
●稱為文明古國,至少說明在我們國家文明和蒙昧、野蠻的交戰由來已久。交戰的雙方倒下前最終都麵對後代,因此我們身上密藏著它們的無數遺囑。
——《文明的碎片·題敘》
●我曾隱隱地感覺到,我們的故鄉也許是一個曾經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於何時,碎得如此透徹,像轟然山崩,也像漸然家傾。為了不使後代看到這種痕跡,所有碎片的殘夢被湖水淹沒……區區如我,畢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隻是在與蒙昧和野蠻的搏鬥中碎得於心無愧。無法躲藏於家鄉的湖底,無法奔跑於家鄉的湖麵。那就陳之於異鄉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來踢去,也能鏗然有聲。偶爾有哪個路人注意到這種聲音了,那就順便讓他看看一小片潔白和明亮。
——《鄉關何處》
●蒙昧往往有樸實的外表,野蠻常常有勇敢的假相,從曆史眼光來看,野蠻是人們逃開蒙昧的必由階段,相對於蒙昧是一種進步;但是,野蠻又絕不願意就範於文明,它會回過身去與蒙昧結盟,一起來對抗文明:外表樸實的對手和外表勇敢的對手,前者是無知到無可理喻,後者是強蠻到無可理喻。更麻煩的是,這些對手很可能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地潛入人們的心底,使我們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曆史。
——《鄉關何處》
●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補,有可能無法修補,然而即便是無法修補的碎片,也會保存著高貴的光彩,永久地讓人想像。能這樣,也就夠了。
——《鄉關何處》
●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
●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抹去或改寫人類文明史,但有權利總結教訓。重要的教訓是: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造在內。如果這種創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結果必定適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濃度曾經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適合居住。
——《簡單與自然》
●本來,人類是為了擺脫粗糲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對立麵是荒昧和野蠻,那時的自然似乎與荒昧和野蠻緊緊相連。但是漸漸發現事情發生了倒轉,擁擠的鬧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蠻。現代派藝術寫盡了這種倒轉,人們終於承認,寧肯接受荒昧和野蠻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蠻化的所謂文明世界。如果願意給文明以新的定位,那麼它已經靠向自然一邊。
——《簡單與自然》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種表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對這一切災難的爆發式反抗,就是回歸自然。
——《簡單與自然》
●我們正在慶幸中華文明延綿而未曾斷絕,但也應看到,正是這個優勢帶來了更沉重的過度積累。因此新世紀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是卸去重負,輕鬆地去麵對自然,哪怕這些重負有曆史的榮譽、文明的光澤。即便珍珠寶貝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時候也應該舍得卸下,因為當人力難以承受的時候,它已經是一種非人性的存在。
——《簡單與自然》
●中國在新世紀必然獲得更大的發展。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控製和提醒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惡果出現,這才是新文明的崗位所在。
——《簡單與自然》
●不僅僅是荒原。荒原深處有斷壁廢堡、憧憧黑影、閃閃目光。硬說自己沒有恐懼,是不真實的,但我的恐懼有一大半被震驚所掩蓋,震驚人類文明的藝術構崩坍得如此淒涼。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曆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也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其實,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懷疑的。不必懷疑的是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個從古到今的災難。
——《千年一歎·自序》
●這種撫摸經常會引發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麵的?哪些代價是負麵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
——《千年一歎·自序》
餘秋雨有一段讚美大自然的句子是什麼?
餘秋雨
將說得準的事情告訴學生,
將說不準的事情交給科研,
將說不清的事情寫進散文。
什麼是蒙昧和野蠻,什麼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鬥,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地為它呼喊幾聲。
——《文明的碎片·題敘》
●蒙昧—野蠻—文明,這實在是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人類專家常常把它們作為人類早期演進的三大階段,那麼,我們當然早已進入文明,而且千萬年下來,早已進入一種充分成熟的文明。我們的一切舉止行為,好像應該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蒙昧和野蠻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時時滋生。它們理所當然在把嘲謔和消解文明作為自己生存本能。沒想到文明對此毫無警覺,它太相信那個所謂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對周圍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題敘》
●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並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於與蒙昧和野蠻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而在於蒙昧和野蠻錯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題敘》
●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這便決定,文明的傳播是一個艱難困苦甚至是忍辱負重的過程。
——《文明的碎片·題敘》
●社會上萬事萬物各自的理由組合不成文明。文明是對瑣碎實利的超越,是對各個自圓其說的角落的總體協調,是對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基元性原則的普及,是對處於日常迷頓狀態的人們的提醒。然而,這種超越、協調、普及、提醒都是軟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文明的碎片·題敘》
●剝除文明的最後結果,就是容忍邪惡,無視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類曆史上一切由人類自己造成的悲劇,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題敘》
●最強大的哲人也無力宣稱,他可以從整體上營造一種文明。人們能做的極致,也就是為社會和曆史提供一些約定俗成的起碼前提。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義的基石、文化的共識、理性的入門,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常情常理。沒有這一切,社會無以構成,人類無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應該來參與構建文明前提的事業。
——《文明的碎片·題敘》
●文明的火種會不會在漠然者的心頭重新點燃?文明的前提會不會使他們恍然收起振振有詞的各自理由?具體來說,我們的一切文化行為會不會在人們心中產生真正的積極反應?
——《文明的碎片·題敘》
●稱為文明古國,至少說明在我們國家文明和蒙昧、野蠻的交戰由來已久。交戰的雙方倒下前最終都麵對後代,因此我們身上密藏著它們的無數遺囑。
——《文明的碎片·題敘》
●我曾隱隱地感覺到,我們的故鄉也許是一個曾經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於何時,碎得如此透徹,像轟然山崩,也像漸然家傾。為了不使後代看到這種痕跡,所有碎片的殘夢被湖水淹沒……區區如我,畢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隻是在與蒙昧和野蠻的搏鬥中碎得於心無愧。無法躲藏於家鄉的湖底,無法奔跑於家鄉的湖麵。那就陳之於異鄉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來踢去,也能鏗然有聲。偶爾有哪個路人注意到這種聲音了,那就順便讓他看看一小片潔白和明亮。
——《鄉關何處》
●蒙昧往往有樸實的外表,野蠻常常有勇敢的假相,從曆史眼光來看,野蠻是人們逃開蒙昧的必由階段,相對於蒙昧是一種進步;但是,野蠻又絕不願意就範於文明,它會回過身去與蒙昧結盟,一起來對抗文明:外表樸實的對手和外表勇敢的對手,前者是無知到無可理喻,後者是強蠻到無可理喻。更麻煩的是,這些對手很可能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地潛入人們的心底,使我們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曆史。
——《鄉關何處》
●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補,有可能無法修補,然而即便是無法修補的碎片,也會保存著高貴的光彩,永久地讓人想像。能這樣,也就夠了。
——《鄉關何處》
●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
●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抹去或改寫人類文明史,但有權利總結教訓。重要的教訓是: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造在內。如果這種創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結果必定適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濃度曾經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適合居住。
——《簡單與自然》
●本來,人類是為了擺脫粗糲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對立麵是荒昧和野蠻,那時的自然似乎與荒昧和野蠻緊緊相連。但是漸漸發現事情發生了倒轉,擁擠的鬧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蠻。現代派藝術寫盡了這種倒轉,人們終於承認,寧肯接受荒昧和野蠻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蠻化的所謂文明世界。如果願意給文明以新的定位,那麼它已經靠向自然一邊。
——《簡單與自然》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種表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對這一切災難的爆發式反抗,就是回歸自然。
——《簡單與自然》
●我們正在慶幸中華文明延綿而未曾斷絕,但也應看到,正是這個優勢帶來了更沉重的過度積累。因此新世紀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是卸去重負,輕鬆地去麵對自然,哪怕這些重負有曆史的榮譽、文明的光澤。即便珍珠寶貝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時候也應該舍得卸下,因為當人力難以承受的時候,它已經是一種非人性的存在。
——《簡單與自然》
●中國在新世紀必然獲得更大的發展。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控製和提醒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惡果出現,這才是新文明的崗位所在。
——《簡單與自然》
●不僅僅是荒原。荒原深處有斷壁廢堡、憧憧黑影、閃閃目光。硬說自己沒有恐懼,是不真實的,但我的恐懼有一大半被震驚所掩蓋,震驚人類文明的藝術構崩坍得如此淒涼。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曆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也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其實,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懷疑的。不必懷疑的是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個從古到今的災難。
——《千年一歎·自序》
●這種撫摸經常會引發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麵的?哪些代價是負麵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
——《千年一歎·自序》
餘秋雨 經典語錄
自然與人生的一體化,很容易帶來誘人的神秘色彩。人類原始藝術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這種自然與人生的初次遭遇。時代的發展使這種神秘感大為減損,但是,隻要讓自然與人生真切相對,這種神秘感又會出現。自然的奧秘窮盡不了,人生與自然的複雜關係也窮盡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蕩滌不了。
——出自餘秋雨《藝術創造論》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出自餘秋雨《洞庭一角》
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出自餘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出自餘秋雨《狼山腳下》
人有多種活法,活著的文明等級也不相同,住在五層樓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評三層樓的低下,何況你是否在五層樓還缺少科學論證。
——出自餘秋雨《書海茫茫》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麵上把自己找回。
——出自餘秋雨《山居筆記?小引》唯美的句子
老人的年齡也有積極的緩釋功能,為中青年的社會減輕負擔。不負責任的中青年用不正當的寵溺敗壞了老人的年齡,但老人中畢竟還有冷靜的智者,默默固守著年歲給予的淡然的尊嚴。
——出自餘秋雨《關於年齡》
餘秋雨短篇散文+賞析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裏,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那個時候,國內興起了一股所謂的“散文熱”。那時的情形是,鋪天蓋地的散文雜誌、綜合文學雜誌以及青年愛情婚姻家庭報刊的不斷出現,加之報紙的擴版,副刊、周末版的興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成了人人可以搭乘的公共汽車。散文“熱”了。可是,這種“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應有的樂觀: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散文呢?沒有了深廣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銳度,深廣的痛苦和壯美的歡樂成正在被溫情化享樂化,人類的大欲變成了個人的私欲,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裝飾。兼有所謂“小女子散文”的拙劣表演,雞零狗碎的家長裏短,更是倒了大眾的胃口。正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家庭肥皂劇一樣,時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種通俗的文本,一種無聊的媚俗。
就在這個時候,一種被評論家命名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開始閃亮登場,它就是以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散文樣式。她一經問世,便以獨特的視角、灑脫的行文、深刻的內涵、沉重的文化底蘊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治學精神,餘秋雨說:
“在研究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
於是,他
“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中國文化真實的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間,人、曆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
(餘秋雨《文化苦旅<自序>》)於是,餘秋雨從書齋走向了“遺址。”於是,一批文筆清麗,立意深邃的散文佳品從他的筆下誕生了。《陽關雪》就是其中的一處景觀。
陽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為古代通往西北邊疆的要道,因其地處玉門關的南麵而得名。和《道士塔》、《莫高窟》一樣,本文也是取材於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的,這樣做其實是很冒險的,因為早已有許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而餘秋雨的聰明在於,他隻選取了有限的自然景觀,結合與之相關的人文景觀,並將二者進行雙向的相互闡釋,從而創造了一種人文山水畫卷,讓人在此流連。作者在開篇便說起古代文人的“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當他們卸掉了烏紗,隨意塗劃的詩文便可以千古留芳。這看似不經意的起筆,實際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題旨,也為後麵的論述埋下的伏筆。作者繼爾從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寫起,進一步闡述曆代文人“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的魔力。接下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維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話題也就轉到了正題上。這種開頭的寫法在餘氏散文中隨處可見,就像電影鏡頭,從很遠處慢慢拉近。當作者向一老者打聽去陽關的路線時,卻被告知“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說著看了看天,又補了一句“這雪一時下不停。”作者自然不作理會,轉身鑽進雪裏。那雪肯然是不大了,況且作者也無意於寫自然的雪,所以一筆帶過。
然後就是在沙漠裏行走,然後就看見了古戰場遺留下來的墳堆。麵對此情此景,作者展開了想象翅膀,在曆史的時空裏遨翔。他用深情而又錘煉的語言描述了昔日鐵馬金戈的殺敵場景以及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
讀到這裏,我想起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高適《燕歌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王昌齡《塞下曲》)、“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王維《壟西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範仲淹《漁家傲》)等動人的詩句。
作者仍不肯罷休,他還把陽關的墳堆和中原內地的墳地做了比較,前者是“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後者則“在重重美景中發悶”。在作者眼裏,陽關的墳堆也具有奪人魂魄的魅力。
“陽關古址”終於尋到了,其實,這裏真的沒有什麼好看的了。烽火台還在,已經坍了大半葦草在寒風中抖動,再有就是西北的群山積著層層疊疊的皚皚白雪。作者當然不是為了看這些景致才來的。借助於眼前的景觀,作者關注的是曆史留
要一些比較好的句子
我不要結局,過程就是結局,讓我盡情的去_--三毛
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兩個人都走不動也扶不動了,穿上幹幹淨淨的衣服,一齊躺在床上,閉上眼睛說:好吧!一齊去吧!
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
走了的是我們
愛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那麼辛酸那麼苦痛,隻要還能握住它,到死還是不肯放棄,到死也是甘心。
孩子真情流露的時候,好似總是背著你們,你們向我顯明最深的愛的時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麼時候,我們能夠麵對麵的看一眼,不再隱藏彼此,也不隻在文章裏偷偷的寫出來,什麼時候我才肯明明白白的將這份真誠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向你們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有時候我們要對自己殘忍一點,不能縱容自己的傷心失望;有時候我們要對自己深愛的人殘忍一點,將對他們的愛.記憶擱置
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
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麵工作一麵遊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
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
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這……”
當時我還小,你愛天我愛地還愛笑
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如果我不喜歡,百萬富翁我也不嫁
如果我喜歡,千萬富翁也嫁
在一個個漫漫長夜,思念象千萬隻螞蟻一樣啃噬著我的身體。
假如我選擇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這對於我,將是一種幸福
《拾荒記》:等我長大了,我要做個拾破爛的……
提起當年事,依舊淚如傾
不求深刻 隻求簡單
夢裏花落知多少
真是生死兩難呀
快樂是禁地,生死之後,找不到進去的鑰匙
鎖上我的記憶,鎖上我的憂傷,不再想你,怎麼可能再想你,快樂是禁地,生死之後,找不到進去的鑰匙 。
後來,我有一度變成了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女人,於是我走了,走到沙漠裏頭去。
流去的種種,化為一群一群蝴蝶,雖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東西,可是依然為著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覺著生命所有的神秘與極美已在蛻變中張顯了全部的答案。
我迎著朝野站在大海的麵前,對自己說:如果時光不能倒流,就讓這一切,隨風而去吧.
《雨季不再來》:“……四周的窗全開著,雨做了重重的簾子,那麼灰重的掩壓了世界,我們如此渴望著想看一看簾外的晴空,它總冷漠的不肯理睬我們盼望。而一個個希望是如此無助的否定掉了,除了無止境的等待之外,你發現沒有其他的辦法再見陽光。……”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這時候我注視著眼前的雨水,心裏想著,下吧、下吧,隨便你下到哪一天,大地要再度絢麗光彩起來,經過了無盡的雨水之後。……”
他許久不曾這樣含情脈脈的看著我了,哪隻那日我頭發飛散,狀如女鬼.....
荷西,瑪麗安葛羅,你的妻子紀念你!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啊!
紅塵十丈,茫茫的人海,竟還是自己的來處
世上的幸福悲歡總結起來隻有幾種,而千行的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那打不開的淚結,
雨中的日了總是濕的,不知是雨還是自己總在弄濕這個流光......
因為上帝恒久不變的大愛,我就能學著去愛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風淡雲輕,細水長流何止君子之交,愛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間
所有的理想全實現了應當立即死去
寂寞,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裏麵
生活,是一種緩緩如夏日流水般地前進,我們不要焦急我們三十歲的時候,不應該去急五十歲的事情,我們生的時候,不必去期望死的來臨,這一切,總會來的。
我笑,便麵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是這句話,讓我覺的她是最美的。
路是由足和各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腳走出來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
看到那名片上正有那幾個字,我感覺有些刺眼.沒想到,就在我收了那張名片三天後,我也有了那樣的身份......
"連死的勇氣都有,何況活呢?”
<守望的天使》-------湯米,你現在不知道,你將來知道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畢竟,先走的是比較幸福的,留下來的,也並不是強者,可是,在這徹心的苦,切膚的疼痛裏,我仍是要說——“為了愛的緣故,這永別的苦杯,還是讓我來喝下吧!”
——《不死鳥》
餘秋雨《把傷痕當酒窩》正文。
餘秋雨版
簡介
文章名:《把傷痕當酒窩》
作 者:餘秋雨
詳 情:選自《千年一歎》
正文
在安曼串門訪友,路名和門牌號都沒有用,誰也不記,隻記得哪個小區,什麼樣的房子。要寄信,就寄郵政信箱。這種隨意狀態,與阿拉伯人的性格有關。
但這樣一來,我們要去訪問蒯先生家,隻能請他自己過來帶路了。他家在安曼三圓環的使館區,汽車上坡、下坡繞了很多彎,蒯先生說聲"到了",我和陳魯豫剛下車,就看到一位紅衣女子迎過來,她就是蒯太太,本名杜美如,誰也無法想象她已經七十一歲高齡。
他們住在二層樓的一套老式公寓裏,確實非常樸素,就像任何地方依舊在外忙碌的中國老人的住所,但抬頭一看,到處懸掛著的書畫都是大家名作。會客室裏已安排了好幾盤糕點,而斟出來的卻是阿拉伯茶。
杜美如女士熱情健談,陳魯豫叫她一聲阿姨,她一高興,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她在上海出生,到二十歲才離開,我問她住在上海杜家哪一處房子裏,她取出一張照片仔細指點,我一看,是現在上海錦江飯店貴賓樓第七層靠東邊的那一套。正好陳魯豫也出生在上海,於是三人交談中就夾雜著大量上海話。我們感興趣的,當然是早年她與父親生活的一些情況;她感興趣的,是五十年不講的上海話今天可以死灰複燃,曼延半天。
以下是她的一些談話片斷,現在很多不了解杜月笙及其時代的讀者很可能完全不懂,但我實在舍不得在地中海與兩河流域之間的沙漠裏,一個中國老婦人有關一個中國舊家庭的絮絮叨叨。
"我母親一九二八年與父親結婚。在結婚前,華格鎳路的杜公館裏,已經有前樓姆媽沈太太、二樓姆媽陳太太、三樓姆媽孫太太,但隻有前樓姆媽是正式結婚的,她找到還未結婚的我母親說,二樓、三樓的那兩位一直欺侮她,為了出氣,她要把正式的名分作為一個禮物送給我母親。我母親那麼年輕,又是名角,也講究名分。一九三一年浦東高橋杜家祠堂建成,全市轟動,我母親堅持一個原則,全家女眷拜祖宗時,由她領頭。那年我兩歲,我母親生了四個,我最大,到台灣後,蔣家隻承認杜家我們這一房。
"父親很嚴厲,我們小阿見他也要預約批準。見了麵主要問讀書,然後給五十塊老法幣。所以在我心目中他很抽象,不是父親,父親的教育職能由母親在承擔,而母親的撫育職能則由阿姨在承擔。後來到了中學,家裏如果來了外國客人,父親也會讓我出來用英語致歡迎詞。有時我在課堂上突然被叫走,是家裏來了貴客,父親要我去陪貴客的女兒。母親一再對我說,千萬不要倚仗父親的名字,除了一個杜字,別的都沒有太大關係,要不然以後怎麼過日子?這話對我一輩子影響很大,我後來一再逃難、漂泊,即使做乞丐也挺得過去。
"父親越到後來越繁忙,每天要見很多很多客人。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才急匆匆從上海坐船去香港,在船上已經可以看到解放軍的行動。他還仔細地看了看黃浦江岸邊的一家紡織廠,他母親年輕時曾在那裏做工。在香港他身體一直不好,因嚴重氣喘需要輸氧,但又不肯戴麵罩,由我們舉著氧氣管朝他噴。母親問他現在最希望的事是什麼,他說希望阿冬過來說話,阿冬就是孟小冬,母親就答應了。父親還就這件事問過我,我說做女兒的是晚輩,管不著。後來他就與孟小冬結婚了。父親去世後孟小冬隻分到兩萬美元,孟小冬說,這怎麼夠……"
陳魯豫打斷說,我們談點愉快的吧,譬如,你們兩人是怎麼認識的?
這下兩位老人都笑了,還是杜美如女士在說:"那是一九五五年吧,已經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我們幾個上海籍女孩子到南部嘉義玩,參加了一個舞會,見到了他。但我是近視眼,又不敢戴眼鏡,看不清,隻聽一位女伴悄悄告訴我,那位白臉最好,她又幫我去拉,一把拉錯了,拉來一位正在跟自己太太跳舞的男人……當然我最後還是認識這位白臉了,見了幾次麵,他壯著膽到我母親那裏準備提婚,正支支吾吾,沒想到母親先開口,說看中了就結婚,別談戀愛了。原來她暗地裏作了調查……"
蒯先生終於插了一句話:"我太太最大的優點,是能適應一切不好的處境,包括適應我。"
"是啊,"杜女士笑道,"我遭遇過一次重大車禍,骨頭斷了,多處流血,但最後發現,臉上受傷的地方成了一個大酒窩!"我們一看,果然,這個"酒窩"不太自然地在她爽朗的笑聲中抖動。
她五十多年沒回上海了,目前也沒有回去的計劃,而不回去的原因卻是用地道的上海話說出來的:"住勒此地勿厭氣。""厭氣"二字,很難翻譯。她說,心中隻剩下了兩件事,一是夫妻倆都已年逾古稀,中華餐館交給誰?他們的兒女對此完全沒有興趣;二是隻想為兒子找一個中國妻子,最好是上海的,卻不知從何選擇。她把第二件事,鄭重地托付給我。
我看著這對突然嚴肅起來的老夫妻,心想,他們其實也有很多煩心事,隻不過長期奉行了一條原則:把一切傷痕都當作酒窩。
酒有點苦,而且剩下的也已經不多。
祝他們長壽,也祝約旦的中華餐廳能多開幾年。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安曼,夜宿Arwad旅館
許嵩版
簡介
文章名:《把傷痕當酒窩》
作 者:許嵩
詳 情:此文章是許嵩高二時期看到餘秋雨文章的題目“把傷痕當酒窩”後,聯係自己的親身經曆,有感而發之作,之後被作為江蘇省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的閱讀題目。
正文
我伸了一下懶腰,望著窗外陰暗的天。快要下雨了,而此時已近黃昏。
心情不錯。是的,我搬家了。
桌前放著一本書,其中的一章,標題赫然是《把傷痕當酒窩》。正當我準備看看這個標題背後的內容時,父親叫我:出去找一個拾廢品的人來,家裏正有一堆沒用的舊東西。
下了樓,我走在一條極其平凡的街道上。一些高雅人士所鄙薄的低俗人等,全部在這條街上濟濟一堂,先是五家大排檔,然後是一排小吃攤,再過去就是農貿市場。這些人有時的確粗俗,譬如他們的三輪車撞到你卻不說對不起隻是表情怪異的一笑;譬如你買東西跟他們討價還價到最後他們會蠻橫的說,我不賣了。後來我漸漸想通,前者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城裏繁瑣的禮貌用語,因此他們隻能投以抱歉的微笑,但是這一笑遭遇到了城市人翹起的嘴角和傲慢的眼神,所以這個笑容頓時變味;後者更好理解,因為城市人砍下的價格已然超過了他們接受的底線。
一個老人緩緩的從我身邊走過。一手牽著條狗,另一隻手裏搓著健身球,背部倔強的挺直,眼角流露出幽默的笑意。
這種笑意的內涵,正由這條平凡的街道默默的注釋著。
拾破爛的終於在這裏被我搜索到。這位老人頭發全白,我很少看見如此純粹的白了,一種慈祥的感覺洋溢在他的臉上。他的身後,悠悠然跟著一個孩子,這是老人的孫子。
天更暗了,一些雨點開始打落在我們的臉上,我們三個默然前行,再也沒有說話。
到家了。老人囑咐孩子等著,然後隨我上樓。進門時我發現老人的鞋子很髒,我不希望他將泥土帶進我的新家。老人似乎明白,脫下鞋子,赤著腳進來。雖然這時早已立秋,天氣轉涼。
父親讓他稍坐,便進房裏整理廢品,隻剩我和他孤坐客廳。忽然想起晚上我要上課,便丟下老人自己到房裏穿戴整齊。
然後準備出發。我覺得我應該戴上手表。一個中學生的時間,若不珍惜,很容易從指尖溜走。
這時老人已把東西弄好,付了錢,準備走。父親見外麵雨大,便讓他稍作歇息。他沒推辭,便和父親隨便聊聊。
他的孫子的父母死了。孫子八歲,還沒上學。此時,他們還沒吃飯。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認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營造不同的環境,所以多樣;不幸的家庭總是相似,因為單一。
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在找我的手表。我很不願意這樣想,老人拿了我的手表。因為有兩個證據:其一,我記得我的表就放在老人坐的椅子旁邊;其二,老人的褲子口袋裏露出一截銀光閃閃的東西,我想那是我的表帶!
我不鄙視窮人,但是窮人要是不知自重,我們也不必憐憫。而且我沒有時間等了。想到這兒,我很有風度地說,老人,請還給我,我的手表。
我認為這是我平生說過的最委婉的一句話,能把對他的傷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想他可能隻是一時糊塗,順手牽羊,我們不必大動幹戈。
老人看看我,憂傷的沉默。我想他一定為他罪行的敗露感到可恥。
然而父親還沒懂得我的意思,竟然問我,你在說什麼?我很平靜的重複了一遍。
父親責令我住嘴。然後令我把他的包拿來,我知道事情可能會有點微妙的變化。
打開包,我的手表。原來父親今天上班時看見我的表不走了,就拿去表店換了一塊電池。
我何以那麼草率的認為是老人拿了手表呢?我說我不鄙視他們,然而骨子裏對他們還是信任不過的。是的,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正當我準備道歉,老人笑了。這種幽默的笑意,似曾相識。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而笑,這種笑意的內涵,正由他伸向褲子口袋的手默默的注釋。他掏出來了,不是我認為的“表帶”,隻是一個不鏽鋼的勺子!
我不知道我的話對他造成了多少傷害。對於一個貧窮的人,最大的侮辱莫過於說他用不正當的手段去擺脫貧窮。
然而我對他的這種傷害,被他化為了一個笑容。
《把傷痕當酒窩》這篇文章我還沒看,但是我已經找到了最好的解釋。
雨更加大了,祖孫倆推著車子一路小跑。天空升起了一顆早熟的星星,而那黑夜,也在重重的幕簾後麵靜靜的注視著一切,不忍心走來。
江蘇省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中此文章題目
1.“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認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營造不同的環境,所以多樣;不幸的家庭總是相似,因為單一。”為什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卻認為恰恰相反?
2.“《把傷痕當酒窩》這篇文章我還沒看,但是我已經找到了最好的解釋。”“最好的解釋”指什麼?作者以“把傷痕當酒窩”為題,有何用意?
3.寫出下列句子的含義
(1)天空升起了一顆早熟的星星,而那黑夜,也在重重的幕簾後麵靜靜的注視著一切,不忍心走來。
(2)這位老人頭發全白,我很少看見如此純粹的白了,一種慈祥的感覺洋溢在他的臉上
4.“眼角流露出幽默的笑意”“正當我準備道歉,老人笑了。這種幽默的笑意,似曾相識”這幽默的笑意究竟指什麼?為什麼說它幽默?
5.作者能夠理解所謂“粗鄙之人”而又說“骨子裏對他們還是信不過的”,這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案
1.表麵不幸的家庭不一定徹底不幸,因為隻要他們的精神猶在,他們便是幸福的,所以並不是幸福的家庭都相似,有的表麵幸福,有的表麵不幸;而不幸的家庭,都因為他們的精神與靈魂失去了支撐,從而不幸,不幸的成因都相似,所以不幸的家庭反倒相似 。
2.答:“傷痕”象征“我”對老人的傷害,“把傷痕當酒窩”象征老人對“我”的寬容.以“把傷痕當酒窩”為題,表現了作者對老人寬容的讚美,也體現了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
3.答:這句話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黑夜以人的情感,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黑夜若隱若現,遲遲不降臨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對老人的歉意和同情,渲染了氣氛。
恨一個無情男人的句子
1:最近我和你都有一樣的心情,那是一種類似愛情的東西。在同一天發現愛再結局,那是愛並不是也許!可不要忘記你要相信你自己,給我一些類似愛情的回憶!這個世界很無情,謝謝你!說一聲愛你,我很想聽!
2:剪一縷秋香,凝一回雁影,唯恐隻有在芳菲四溢的秋季才能感到:那如夢如幻,如生如死的詩韻。秋水盈盈,脈脈不能相語,注定接受詩者的賞玩詠歎。紅過的葉片,枯焦為黃,為蒼白,飄零在無情的季風中。
3:敞亮洋房暗淡了,潔白窗簾熏黑了。噴雲吐霧上癮了,吸煙變本加利了。哪知健康受損了,肺葉全部變黑了。已經無法彌補了,癌魔無情下手了。5.31世界無煙日:遠離香煙毒害,關愛健康生命。
4:
這天,太冷了。就連路旁的小花小草都縮緊了身子。凜冽的北風呼呼地刮著,怒嚎著,如咆哮的獅子。風想一把把刀,無情的傷害我,風又像調皮的孩子,我已經把
衣服攥地緊緊的了,可風還是能跑到我體內。街上的行人縮著脖子,倒著走,路邊玩耍的孩子也都跑回了家。行人漸漸少了,我也加快步伐跑回了家。
5: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壞不是指心腸狠毒,自私無情什麼的。而是指油嘴滑舌,花言巧語。一般的好男人以為說情話是油嘴滑舌,輕浮肉麻的表現,所以不願去做。對別人這樣說是不對,可是對自己老婆,就要油嘴滑舌一點。為什麼不能做個心好嘴滑的男人呢?
6:歲月無情人有情,對你思念沒有停。雖然不能天天見,分分秒秒把你念。發個信息同你聊、拾起這座相裏思橋,不能天天見到你。隻好說聲我想你,天天想你。
7:秋雨打著她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裏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隻好枯禿地站在那裏。
8:
多少人,現實與理想的糾結中,感歎著時間的無情。想來應有不少人是吧,而我應是其中的一員。我憂傷著時間的匆匆,青春不知何時籠罩在暮色裏。拉成長長的影
子,然後漸漸地縮小變淡直至看不見,而我站在最後的餘光中,努力地想留住最後一抹亮色。我仿佛成了一個佝僂者,喘息地走著每一步。我想哭泣,卻沒有溫柔的
手指擦去眼角的淚。
9:可茫茫的心緒,繞不過愛得崎嶇,蒼白的夜色裏,總搖曳著歲月無情的魅影,我用心收藏著美好,可美好的夙願總是與我時常擦肩而過。於是,愛痛了,心傷了,愛在歲月的流水裏靜靜的改變了摸樣,我也是癡癡的望著,傻傻的悲傷著,感懷著。
10: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11: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烤著大地,花兒低下頭來,樹葉打起了卷兒……惟獨小草挺拔地站著,頭驕傲地朝著太陽。突然,一陣狂風暴雨隨之而來,風肆虐地刮著,雨無情地下著,它漸漸倒了下去。我剛想去看看它怎麼了,卻看見它頑強地站在雨中。
12:風無情,雨無情,人間處處有真情;山無憑,水盈盈,通力合作不會停;送彩霞,迎黃昏,說出祝福行不行,願我們的合作依然順利前行。
13:愛情人有目共睹,有情人快樂相處,無情人終生痛苦,癡情人風雨無阻,薄情人臭名昭著,豪情人依稀可數,真情人非我莫屬,祝情人節快樂!
14: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15:秋雨打著她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裏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隻好枯禿地站在那裏。
16:翻過那些蒼涼的扉頁,回過頭來,感覺曾經的歲月是一場空。但,我並不想放手,可是時間卻無情的鬆開了我的手。
17: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處。清明時節,緬懷逝去的親人,更感歎時間的無情,生命的匆匆。逝者如斯,我們不能留住過往,擁有的更值得倍加珍惜。
18:
轉眼寒風習習,殘酷無情的冬天來了,原來美麗的河塘,那碧綠的荷葉被霜打得垂頭喪氣,像收了的破雨傘,折杆落葉。和春天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隻看見忙忙
碌碌的農友們在池塘邊把水抽得一幹二淨,幾筐魚兒滿滿的,這就是喜悅的見證,再看農友們卷袖卷褲,一手拿著鐵勺子,一手拿著鐵鏟在烏黑的池塘中挖起藕來,
折斷後藕斷絲連。藕又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19:曆經歲月的無情,你不敢刻求得到更多,隻想要一個溫柔的微笑,好溶化已凍結的心。
20: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大家一起手拉手;你獻愛心,我獻愛心,大家一起心連心;災難無情,戰爭無情,全世界人民有真情。各位同胞心齊聚,戰勝災難樂融融。
21:6969反轉無情由,歲月如歌長奔流,今朝有你樂心頭,孤苦寂寞的生活打個圈,理想未來來召喚,從今以後,生活爛漫,開心隨水奔流。
22:冬天,讓一切都白了。陽光漫無目的的尋覓著,隻為一片所熟悉的樹葉,它想穿透雪層。可是厚厚的白雪無情的將陽光反射回去。陽光不甘心,用自己的堅強,自信,融化了大地最後一朵雪花。於是,生命又開始蘇醒。美麗的陽光再次戰勝了困難,一絲絲暖意閃入人心。
23: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24:它不像仙人掌那般無情,不像蓮花那般嚴肅,它象征著愛,無言的愛。親人的愛,朋友的愛,情人的愛,師生的愛,想說出來,卻又無可言諭。而玫瑰正是這種愛的寄托,代表著愛與被愛,淚與悲傷,真情與奉獻。
25:
曾經的青春很短暫,也很無情,自以為邁開了腳步,就可以浪跡天涯,向著前方自由的奔跑,可是在萬般阻擾的挫折上,隻能用著膽怯的目光看著“層層浪,疊疊
高”的物質文明社會,不敢融入進去,可是逃避了現實的約束,就能高枕無憂了麼?一昧的消沉,失落,偽裝出虛偽的自己,可最後受傷的人還是自己。
26:歲月無情人有情,對你思念沒有停。雖然不能天天見,分分秒秒把你念。發個信息同你聊、拾起這座相裏思橋,不能天天見到你。隻好說聲我想你,天天想你。
27:6969反轉無情由,歲月如歌長奔流,今朝有你樂心頭,孤苦寂寞的生活打個圈,理想未來來召喚,從今以後,生活爛漫,開心隨水奔流。
2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9:
地球上指可數的野生動物資源大國,在想方設法保護他們的同時,也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慘遭撲殺,踐踏,掠奪……人類在破壞環境時,也在破壞國家的保護動物,
大熊貓。素有"國寶"之稱等等命運同樣不佳,如果再破壞生態環境,這些世代賴以繁衍的家園也遭到瘋狂的掃蕩,株連九族的下場並不鮮見,是我們人類殘酷無情
的破壞他們。
30:消防知識常宣傳,安全工作天天講。火災無情人有情,引導群眾快疏散。斷開電閘煤氣源,消防水帶打開栓。抱緊龍頭澆火焰,119電話不能忘。報警求援是上策,說清地點迎消車。
31:油漲價沒道理,生活必須,米漲價無情緣,缺糧危機,醋漲價,那次非典襲擊,茶漲價能理解,品位升級,如今日本鬧鬧局,鹽價飆升沒道理,苦了那些炒鹽族,屯鹽給自己危機。
32:你對我是愛情,還是無情.在你的心裏我是不是隻是一個替代品而已。
33:
當那些花草樹木還在默默的沉睡之中,那冷酷無情的寒風還在呼呼的吹著,迎春花就最先開滿了花穗。在滿目荒涼的土地中,點綴著那麼一簇淡黃的小花,它們盡情
地綻放,是那麼的清新,充滿了生機,給大地上了一點兒淡雅的顏色,不得不叫人另眼相看。那些小花,就像那小喇叭在演奏“春天的交響曲”。
34:愛情的火苗越旺越美,幸福的火苗越燃越烈,篝火的火苗越燃越亮,照明的火把越著越明。日常生活的火苗一定要注意防範,119消防日,謹防無情的火苗!
35:
那些在事業上有成的人無不是珍惜時間的楷模。文學家魯迅曾說過:“時間好象海綿裏的水隻要用力擠就能擠到”。在這知識迅速更新、社會日新月異變化的今天,
如果不抓緊時間去學習充實自己,將會被時代所淘汰。每一個想在學習上有所成績,在工作上有所作為的人,都應該珍惜時間,莫讓時光無情地流逝。如果不珍惜,
等到年老時再去後悔那麼將是悔之晚矣。
3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7:秋雨打著她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裏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隻好枯禿地站在那裏。
38:無論是寒風的張狂,還是黑夜的無情,都無法吞噬我們的信仰,摧毀我們的意誌,隻因我們心中有夢,就能戰勝一切,所向無敵!
39:春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0:
每當冬天到來,我的手幾乎是反映最強烈的,原本光滑柔嫩的手,被冬天的寒風無情的留下道道傷痕。每次看到自己的手,都忍不住咒罵幾句這該死的冬天。腫的像
饅頭的手不知遭了多少人恥笑。再厲害一些,手便開始裂了,皮膚好像被手撕裂一般,讓人恥笑不說,自己還要忍受它帶給我的疼痛,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讓我恨不
得把手剁掉。而這一切,都是冬天一手造成的。
41:秋風漸漸,滿天飛葉墜落於土壤之中。夕陽將溫和的餘暉灑在它們的身上,葉子金燦燦的,綻放出最後的一道光芒。那是它們留給塵間不可磨滅的風景線。緊閉雙眼,忽然想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2:歲月無情人有情,對你思念沒有停。雖然不能天天見,分分秒秒把你念。發個信息同你聊、拾起這座相裏思橋,不能天天見到你。隻好說聲我想你,天天想你。
43:父愛無邊,時光無情,如今的老爸已兩鬢發白,如果你是那顆滄桑的老樹,我願變成一隻百靈鳥永遠棲息在你的枝頭為你歌唱年輕,願你快樂永駐!
44: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45:歲月無情人有情,對你思念沒有停。雖然不能天天見,分分秒秒把你念。發個信息同你聊、拾起這座相裏思橋,不能天天見到你。隻好說聲我想你,天天想你。
46:小雪節氣,保持聯係,溫馨關懷,必不可少,暖衣暖胃,健康約會,感冒無情,溫暖出行,友情珍貴,價值連城,祝福雖好,自愛是寶,祝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好生活!
47:
曾經多情如斯,傷痕累累,才終於學會無情。有一天,沒那麼年輕了,愛著的依然是你,但是,我總是跟自己說:我也可以過自己的日子。惟其如此,失望和孤單的
時候,我才可以不掉眼淚,不起波動,微笑告訴自己,不是你對我不好,而是愛情本來就是虛妄的,它曾經有多熱烈,也就有多寂寞。
48:冬季火災頻頻發,消防安全不可落。宣傳教育不能少,人人遵紀要守法。水火無情不說話,三光政策把你殺。消防安全宣傳日,防患未然有辦法。
49:經典:一個人走在荒涼的沙漠,無情的角落,眼角含著滾燙的熱淚,他在祈禱,愛來吧,愛來的熱烈些吧,突然,風吹來,吹來縷縷清香,果然又是你的味道!
50:天變得越來越黑,烏雲翻滾著。“劈啪劈啪”,雨越下越大,像潑,像倒,從天空傾瀉而下。風肆虐地刮著,雷公大聲地吼叫著,附近的花兒們都被嚇得發抖。一朵朵嬌嫩的花,被無情的刮走了。
5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52:不知又是何時,青春的臉上留下了許多歲月的印轍。歲月的無情,生活的磨練,一點一點的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和我們的心。
53:春天來得正是時候,鮮花和野草在暖暖的春意裏快樂歌唱。春天把自己無情地燃燒,把微熱的撫摸給了嗷嗷待哺的鳥兒。春天是無私的,她要看著萬物複蘇、生靈歡悅。
54:風雨無情天有情,你的恩愛最關情,刮風下雨總會停,對你思念不會停,發條短信送給你,風調雨順愛更濃,風雨兼程送心願,祝你天天好心情!
55: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後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麵,一定比不相幹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56:
時間如流水般飛快,轉眼間,你我將各奔東西,募然回首,思緒般的記憶已蕩然無存,懷念你清脆的聲音;懷念你矯健的身軀;懷念你神采飛揚的麵龐,懷念我和你
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我們一起經曆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畢業考試。六年來,我們攜手並進,六年來,我們患難與共,六年了,你依舊是那樣的單純,而我,卻早
早的成熟,懂得了什麼是悲歡離合。我們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圖書館裏,我們欣賞巴爾紮克,品味餘秋雨,笑談塞萬提斯。時間真很的無情,奪人所愛,不過,我們
可以讓生命更多彩一些。既然無法避免,就要勇敢麵對,又何必為無法改變的事實去唉聲歎氣呢?母校把我們擺渡到了成功的彼岸,離開她,我們會更堅強,更穩
重,做好曬太陽的準備了嗎?我的朋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57: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58:
善良是黑暗中的一絲光亮;善良是失意時的一句安慰;善良是寒冷中的一隻火把;善良像一束美麗的鮮花既讓人感到順心,也使人開心。迷失的人善良在他心中仿佛
不存在,那顆原本善良的紅潤的心失去了光澤,塗上了一層黑黑的陰影,在人們需要幫助時,無情的放任不管。這是多麼的可悲!善良應該是每個人的本性。
59: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壞不是指心腸狠毒,自私無情什麼的。而是指油嘴滑舌,花言巧語。一般的好男人以為說情話是油嘴滑舌,輕浮肉麻的表現,所以不願去做。對別人這樣說是不對,可是對自己老婆,就要油嘴滑舌一點。為什麼不能做個心好嘴滑的男人呢?
60:時光,總是淺薄無情,光陰散落,我們都是時間的過客,曾經的柔腸寸斷,曾經的轟轟烈烈,不知道到頭來是不是虛幻一場?
餘秋雨《三峽》原文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課本裏就能讀到。
當我真的坐船經過白帝城的時候,依然虔誠地抬著頭,尋找著銀袍與彩霞。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猛地,山水、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湧成一團,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劇,說的是戰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鬱悶而死,把兒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給諸葛亮。抑揚有致的聲腔飄浮在回旋的江麵上,撞在濕漉漉的山岩間,悲忿而蒼涼。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鬱,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江流。
華夏河山,可以是屍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可憐的白帝城多麼勞累,清晨,剛剛送走了李白們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隻是,時間一長,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他們的衣帶經常熏焦,他們由高邁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無聲。中國,還留下幾個詩人?
幸好還留存了一些詩句,留存了一些記憶。幸好有那麼多中國人還記得,有那麼一個早晨,有那麼一位詩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說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沒有舉行過歡送儀式,卻終於被記住千年,而且還要被記下去,直至地老天荒。這裏透露了一個民族的饑渴:他們本來應該擁有更多這樣平靜的早晨。
在李白的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麼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並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並不帶有政務和商情,隻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了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餘光中《尋李白》詩雲: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幾句,我一直看成是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於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就在何處,水在哪裏,道路就在哪裏。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裏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備著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衝撞。隻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於詩人。詩人在三峽的小木船上,剛剛告別白帝城。
二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裏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裏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於冗長的文章。這裏所彙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裏,也不會讓人厭倦。
翟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穀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裏的太陽和月亮,在這裏也擠捱不上。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彙的。隻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麼也甭想,什麼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於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一角觀禮。被選上的當然是女性,正當妙齡,風姿綽約,人類的真正傑作隻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佩鳴響,說她雲雨歸來時渾身異香。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隻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隻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隻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神女”一詞終於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溫熱的肌體,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三
終於,人們看累了,回艙休息。
艙內聚集著一群早有先見之明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出過艙門,寧靜端坐,自足而又安詳。讓山川在外麵張牙舞爪吧,這兒有四壁,有艙頂,有臥床。據說三峽要造水庫,最好,省得滿耳喧鬧。把廣播關掉,別又讓李白來煩吵。
曆史在這兒終結,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不久,船舷上隻剩下一些外國遊客還在聲聲驚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過去了。也許是這裏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衝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豔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曆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裏過去了。也許是這裏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汨羅江,一時把那裏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起一些衝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拚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麼模樣?
在船舷上驚叫的外國遊客,以及向我探詢中國第一名勝的外國朋友,你們終究不會真正了解三峽。
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穩地行駛,客艙內談笑從容,煙霧繚繞。
明早,它會抵達一個碼頭的,然後再緩緩啟航。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
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了。
拓展資料: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餘秋雨以擅寫曆史文化散文著稱,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後廣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歎》等散文作品。
創作特色:
第一,餘秋雨先生在寫作散文之前,就已經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學者。一切能夠用學術方式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早已在幾百萬言的學術著作中說清楚。
因此,他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讚揚他的那句話:“詩化地思索天下”。他筆下蘊藏的“詩化”靈魂,是“給一係列精神悖論提供優美的儀式”。
第二,餘秋雨先生寫作散文前已經有過深厚的人生體驗。他出生在文化蘊藏深厚的鄉村,經曆過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災難之後被推舉為廳局級高校首長,還感受過辭職前後的蒼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國和世界,把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國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選的寫作題目,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即使講曆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理隔閡。這與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龍散文”、“小資散文”、“文藝散文”、“憤青散文”有極大的區別。
第三,餘秋雨先生在小說、戲劇方麵的創作,皈依的是歐洲二十世紀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義”美學。誠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說:“為生命哲學披上通俗情節的外衣;為重構曆史設計貌似曆史的遊戲”。
2005年4月應邀赴美國巡回演講:
1、4月9日講《中國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在紐約大學亨特學院);
2、4月10日講《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所在》(在北美華文作家協會);
3、4月12日上午講《空間意義上的中華文化》(在馬裏蘭大學);
4、4月12日下午講《君子的腳步》(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5、4月13日講《時間意義上中華文化》(在耶魯大學);
6)4月15日講《中國文化所追求的集體人格》(在哈佛大學)
6、4月17日講《中華文化的三大優勢和四大泥潭》(在休斯頓美南華文寫作協會)。
個人生活:
妻子馬蘭,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是迄今國內囊括舞台劇、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的唯一人;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市文化局、美華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最佳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馬蘭主要的舞台劇演出,大多由餘秋雨親自編劇。夫妻倆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句子迷餘秋雨 餘秋雨散文優美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