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 原文: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裏,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隻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舍,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麵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舍,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鍾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麵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編輯本段]作者
吳晗(1909~1969年) 中國曆史學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7年秋考入杭州浙江大學。一年後之江停辦,考入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頗受校長胡適賞識。1930年,經燕京大學教授顧頡剛介紹,在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任館員。1931年初,寫成《胡應麟年譜》。時任教於國立北京大學的胡適因此舉薦吳晗為國立清華大學史學係工讀生,專攻明史。大學期間,吳晗寫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學界名流青睞。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講授明史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吳晗應聘到雲南大學任教授,後到西南聯大任教。吳晗因對現狀日益不滿,逐步投入抗日民主運動。1943年7月,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這一時期,寫下許多曆史雜文,以辛辣的筆鋒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統治。
1946年8月,吳晗回到北平,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擔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員。
北平解放後,吳晗以副軍代表身份參與接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曆史係主任等職務。1949年後,曆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曆史學會會長等職。他主持了改繪楊守敬的《曆代輿地圖》,以及標點《資治通鑒》的工作。隨後又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吳晗十分重視曆史知識的普及工作,親自主編了《中國曆史小叢書》和《外國曆史小叢書》。
1957年3月,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他發表《論海瑞》、《海瑞罵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講真話的精神。並在1960年寫成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之後,吳晗和鄧拓、廖沫沙用“吳南星”筆名,在《前線》雜誌發表雜文《三家村劄記》專欄,以歌頌正義光明、匡正時弊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傳》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曆史方麵達到新的高度,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指責吳晗的《海瑞罷官》是**反社會主義的“一株毒草”,是在“為彭德懷翻案”。誣陷吳晗“攻擊**”“**反社會主義”等等。接著,《三家村劄記》也遭到批判。後來又給他扣上“叛徒”“特務”等莫須有的罪名。“**”開始後,吳晗從精神到肉體慘遭摧殘,隨後於1968年3月被捕入獄,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袁震也於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養女吳小彥於1976年9月23日在獄中自殺身亡。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吳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79年9月14日,北京市委在八寶山公墓禮堂為吳晗及其夫人袁震舉行追悼會。其中一副挽詞中寫道:
《罷官》容易折腰難,
憶昔《投槍》夢一般。
《燈下集》中勤考據,
《三家村》裏錯幫閑。
低頭四改《朱元璋》,
舉眼千回未過關。
夫婦雙雙飛去也,
隻留鴻爪在人間。
現在的北京大學內有一個晗亭來記念吳晗。
吳晗家庭情況:
妻子袁震,養女吳小彥,養子吳彰。
文章、著作:
《曆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燈下集》、《春天集》、《投槍集》、《三家村劄記》、《談骨氣》等。
我論辯能力強不善於交際
但是有利有弊吧!克服障礙要自信更多
這是什麼情況,?原因
這是什麼情況,?原因
不善於交際應該是缺少自信,內心自卑,可能與家庭或者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影響吧!論辯是尋找存在感的!沒有輸贏,對錯,又不是律師!哈哈!
論辯的方法
在情景模擬中一項用以衡量人員合作精神的項目是辯論。辯論是個集體項目,著重考察團隊精神和處理衝突能力。
辯論的辯題很重要。一般選擇中性的題目。如“公司應該製定更多的製度來加強管理”、“領導者的權威來自職權本身”、“金錢是萬能的嗎?”等等。
方法如下:
首先將候選人按抽簽的方式分為正反兩方,每組成員相等,3-4名;分兩個小組進行討論、醞釀;每組的各個成員依次發表觀點,即個人發言,最後一位將總結本方的觀點。自由辯論,這時將打亂先後,相互詢問質疑。時間分配一般如下:腫樽急甘奔洌玻胺種櫻?鋈朔⒀悅咳耍搗種櫻?雜殺緶郟叮胺種印?BR> 評委應從下麵幾個方麵進行觀察:候選人是否注意傾聽對方陳述的觀點;自己在表達觀點時與所舉的事例是否一致;進行辯論時是否注意內部合作;辯論是否離開了論題;能否敏銳地抓住對方的漏洞進行反駁;誰是辯論的中心任務等等。
辯論中的立論戰術
辯論是由立論(辯護)和反駁兩個基本環節構成的,其中立論就是為了證明己方的基本立場,它是反駁的基礎和必要的階梯。辯論中如果沒有必要的立論,反駁就會顯得強詞奪理,蒼白無力,而且,辯論中如果自己的立論不穩,自然會被對方攻擊得隻有招架之功,更談不上對對方的攻擊了。可見,立論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辯論的成敗。因此,辯論中要特別注意加強立論的力度。下麵簡單介紹幾種立論戰術:
邏輯嚴密,框架嚴整
立論中,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構建嚴密無懈的理論框架,從而使自己的立論堅實。嚴謹,無任何漏洞可尋,這是使辯論獲勝的關鍵。如“萬家樂杯”電視辯論大賽上,北京大學隊與國際關係學院隊的辯論題目是:“我國現階段應該鼓勵私人購買轎車。”這一題目的關鍵是“轎車”“鼓勵”和“我國現階段”這三個詞。如何找準這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形成一條強有力的立論思路,這是能否構建嚴密的攻防體係的關鍵。最後,作為正方的北大隊根據其內在的邏輯聯係推導出了這樣的思路:現階段發展轎車工業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之一。由於轎車工業“三高一快”的特點,轎車工業被證明是經濟起飛最有力的助推器,轎車的質量和產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的標誌。我國也不例外.要想促進工業發展,必須發展轎車工業。其次,轎車工業要發展,關鍵在市場。如何擴大轎車市場,最便捷的辦法是使轎車“飛人尋常百姓家”。所以,轎車工業同鼓勵私人購買就存在著必然的聯係。在此基礎上,他們再依據其必然的邏輯聯係充分論證了“鼓勵購買”的現實可能性和必要性,並充分考慮了對方立論中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即我國的公路交通的擁擠憎況,轎車的私人消費是否會是一種奢華的超前消費傾向),並對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論述準備。由於北大隊在立論中充分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來確立自己的論證體係,確保了該體係的嚴整周密,所以他們的立論在實踐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辯論,說到底是一種知識、智謀的較量,辯論的一方在立論時如能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謀,在透徹地分析辯題的基礎上,突破對方立論的防線,巧妙地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給對手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便能大大削弱對方的攻擊力。如94長虹杯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南京大學隊迎戰吉林大學隊,吉大隊作為正方的立場是:大學畢業生擇業的首要標準是發揮個人專長。南大隊作為反方其立論思路有很多,比如可以說“首要的標準是社會需要”,也可說“是收入豐厚”“是興趣”等等,但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隊事先準備好的猛烈進攻中。你說“社會需要”,他講擇業是主觀行為,“發揮個人專長”正是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你說“收入豐厚”,他說:對方辯友在養育自己的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以一己私利為先,向人民討價還價,多麼讓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隊將難以招架。最後,南大隊經過縝密的思考,提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觀念:大學生擇業複雜多樣,沒有也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首要標準!並指出,沒有證明大學生擇業應當有一個統一的首要標準,就去強調這個首要標準是“發揮個人專長”,這無疑於在流沙上蓋樓。此語一出,舉座皆驚。由於南大隊的觀點從根本上動搖了對方精心設計的立論,吉大隊毫無準備,頓時亂了陣腳,以致在規範性發言中幾乎未對此進行反駁。南大隊在以前所未有的創新勇氣擊破對方的同時,又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立論:大學生應以個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動社會進步為擇業方向。如此一來,南大隊便很快占據了場上的主動,收到了十分明顯的場上的效果。
另辟蹊徑,李代桃僵
當辯論中碰到一些在邏輯上或理論上都比較難辯的辯題時,在立論過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辦法,引入新的概念來化解困難。比如“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這一辯題就是很難辯的,因為艾滋病既是醫學問題,又是社會問題,從常識上看,是很難把這兩個問題截然分開的。複旦大學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首先做了以下設想:如果讓他們去辯正方的話,他們就會引入“社會影響”這一新概念,從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但不是“社會問題”,並嚴格地確定“社會影響”的含義,這樣,對方就很難攻進來。後來在辯論時他們卻抽到了反方的簽,要闡述“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學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完全否認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也會於理太悖,因此,他們在辯論中引入了“醫學途徑”這一概念,強調要用“社會係統工程’’的方法去解決艾滋病,而在這一工程中,“醫學途徑”則是必要的部分之一。這樣一來,他們的周旋餘地就大了,對方得花很大氣力糾纏在他們提出的概念上,其攻擊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這一戰術的意義就在於引入一個新概念與對方周旋,從而確保己方立論中的某些關鍵概念隱在後麵,不直接受到對方的攻擊。
少下定義,多做描述
在立論(辯護)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即給概念下定義。可以說,下定義是明確我們的基本觀點,澄清我們的基本立場的主要方法。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我們在辯論中熱衷於給每一個概念都下明確的定義,很可能因此給對方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炮彈,而且,把辯題和概念交代得大清楚了,辯論中也就沒有了回旋的餘地。比如“溫飽”這個概念,如果把它定義為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無衣食之困”、那麼對方馬上就可以:“你的社會概念的內涵是什麼?它指一個團體。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也可以問:“你的‘大部分人’的含義是什麼?是人口60%、70%還是80%?”對這些問題,如果你繼續回答,就又可能會暴露出許多新問題,從而完全陷入被動應對的局麵。因此,在解釋概念時,既要說出什麼,又必須隱藏什麼,即采用描述的方法來搪塞。所謂“描述”,也就是不揭示概念的本質涵義,隻是從現象上對概念進行描述,甚至是同義反複的描述。如對“什麼是溫飽”的問題,複旦大學隊是這樣回答的:“溫飽,就是飽食暖衣”。這個口答實際上是同義反複,沒有提供任何新的東西,但它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已清楚地闡釋了這個概念,而對方又抓不住任何把柄實施攻擊。這樣,在後麵的辯論過程中,當複旦大學隊對“溫飽”這一概念作出新的補充和說明時,他們就顯得比較靈活、自由,不至於被對方抓住什麼矛盾。
總的來說,在辯論中要注意恰當使用描述和定義的方法,兩者不可偏廢,但要盡量多用描述,從而達到既講清某些問題,又隱蔽另一些問題的境界,使對方不能迅速地判斷並抓住己方觀點中根本性的東西來攻擊。辯論中的立論是一個靈活多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運用的戰術也是靈活多樣的,上麵列舉的隻不過是實踐中幾種最重要的也最常用的故術,還有很多的好的戰術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不斷地積累、總結,這樣,才保證我們在辯論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論辯中的反客為主的技巧
反客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在論辯賽中,被動是賽場上常見的劣勢,也往往是敗北的先兆。論辯中的反客為主,通俗他說,就是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下麵,本文試以技法理論結合對實際辯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紹幾種反客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例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麼一個回合: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個中國人或者說任何一個種族的人都知道殺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殺人是不對的,“知”是如此容易,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克製內心的欲望而去殺人呢?所以說“行難”啊!(掌聲)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這裏,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係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堅強的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更應該是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知”;守法並不難,作為一個行為過程,殺人也不難,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製內心滋生出惡毒的殺人欲望,卻是很難。這樣,正方寬廣、高位定義的“知難”和”行易”借反方狹隘、低位定義的“知易”和“行難…的攻擊之力,有效地回擊了反方,使反方構建在“知”和“行”表淺層麵上的立論框架崩潰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難行易》的論辯中曾出現過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麵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麵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誠然,實際臨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不是隨時都有“孫行者”“孫悟空”這樣現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說,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我方立場進行精當的歸納或演繹。
比如,在關於“治貧比治愚更重要”的論辯中,正方有這樣一段陳詞:“…對方辯友以迫切性來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訴您,我現在肚子餓得很,十萬火急地需要食物來充饑,但我還是要辯下去,因為我意識到論辯比充饑更重要。”話音一落,掌聲四起。這時反方從容辯道:“對方辯友,我認為‘有飯不吃’和‘無飯可吃’是兩碼事……”反方的答辯激起了更熱烈的掌聲。正方以“有飯不吃”來論證貧困不足以畏懼和治愚的相對重要性,反方立即從己方觀點中歸納出“無飯可吃”的旨要,鮮明地比較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天差地別,有效地扼製了對方偷換概念的傾向。
三、順水推舟
表麵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例如,在“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的論辯中: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辨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神話故事都是誇大其事以顯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絕對不能讓反方迂旋於就事論事之上,否則,反方符合現代價值取向的“方法論”必占上手。從上麵的辯詞來看,反方的就事論事,理據充分,根基紮實,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而均人“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這一條件,自然而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詰問,最後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如此一係列理論環環相扣。節節貫穿,以勢不可當的攻擊力把對方的就事論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謂精彩絕倫!
四、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義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人我方“勢力範圍”,使其恰好為我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論辯中,有這樣一節辯詞:
正方:張勇,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作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
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裏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對方辨友戴著跳槽眼鏡看問題,當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流動都是跳槽了。(掌聲)
正方舉張勇為例,他從江蘇到陝西後,獲得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是事實。反方馬上指出對方具體例證引用失誤:張勇到體工隊,不可能是通過“跳槽”這種不規範的人才流動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下“合理流動”去的,可信度高、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收到了較為明顯的反客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二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付這種提問的一個具體技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應該適應(超越)市場經濟”的論辯中,有如下一輪交鋒:
反方:……我問雷鋒精神到底是無私奉獻精神還是等價交換精神?
正方:對方辨友這裏錯誤地理解了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是說,所有的交換都要等價,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換,雷鋒還沒有想到交換,當然雷鋒精神談不上等價了。(全場掌聲)
反方:那我還要請問對方辯友,我們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為人民服務難道不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嗎?(掌聲)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請君人甕”之意,有備而來。顯然,如果以定勢思維被動答問,就難以處理反方預設的“二難”:選擇前者,則剛好證明了反方“思想道德應該超越市場經濟”的觀點;選擇後者,則有背事實,更是謬之千裏。但是,正方辯手卻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設定,反過來單刀直人,從兩個預設選項抽出“等價交換”,以倒樹尋根之勢徹徹底底地推翻了它作為預設選項的正確性,語氣從容,語鋒犀利,其應變之靈活、技法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當然,辯場上的實際情況十分複雜,要想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一些反客為主的技巧還僅僅是一方麵的因素,另一方麵,反客為主還需要仰仗於非常到位的即興發揮,而這一點卻是無章可循的。
讓道理說服雙方
我們知道,論辯賽的論辯並不需要說服對方,而隻需要說服評委與聽眾;隻要評委與聽眾被說服,論辯也就勝利了。以軟化對立為目的的日常論辯則不一樣,它不僅要求說服對方而且要求自己做好被說服的準備(這一點正是論辯賽的大忌),可以這樣說,在日常論辯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說服,而是雙方都被道理說服。在論辯中,隻有雙方都講道理,對“能夠找到真正的對立,才能夠真正地軟化對立。
因此,日常論辯的要求是:力求讓道理去說服雙方。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講清自己的立場,聽清對方的立場,將雙方的立場辨析清楚,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巧妙地改變自己的立場。
一、自己的立場要講清楚
講清自己的立場,包括講清自己的論點。論據和論證(尤其是論點),講清自己的立場,不致使對方誤解自己,引發不必要的新對立。例如:
四川的小劉和浙江的小楊是好朋友,零花錢經常一塊兒花。一次,兩人買榨萊,小劉買了一袋四川榨菜。小楊很不樂意:“你怎麼不買浙江榨萊?”小劉:“浙江榨菜的味道哪能有四川榨菜純正呢?”小楊:“你真不會吃。浙江榨菜的味道才叫純正呢!”小劉:“我不會吃?我是吃榨菜長大的,吃了幾十年,恐怕是你不會吃吧。”……
雙方都沒有把自己的立場講清楚。什麼叫“純正”?這是一個含義模糊的詞。也許雙方真正的對立是:小劉是四川人,喜歡吃麻辣味的榨菜;小楊是浙江人,習慣吃甜味的榨菜。由於沒有講清立場,反倒引發了新的對立:誰更會吃榨菜?
二、對方的立場要聽清
對於對方的立場,重在一個“聽”字。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聽清對方的立場,有助於正確理解對方,不致發生誤會。
1.對方已說的話,要注意他是在什麼意義上說的。聽話聽音,一方麵指要聽出對方有意義的弦外之音(如雙關語),這一點做到不難。難的是在另一方麵,要聽出說話者本人也不一定意識到的含義,例如:
奧運會亞洲九強賽中國對巴林一役中,李金羽射入兩球讓中國以2:1獲勝。但他又有兩個單刀球沒進,讓中國隊的淨勝球難以超過韓國隊。經常看足球的甲與經常踢足球的乙展開論辯。甲:“李金羽不行,中國前鋒不行。”乙:“李金羽不行?你上去試試看。沒踢過球就不要亂講。”甲:“沒踢過球,難道我就沒看過球嗎?”……
球迷甲說李金羽不行,也許是在跟世界級前鋒作比較;球員乙說李金羽行,顯然是在跟自己作比較,在這個意義上,雙方並無真正意義上的對立。問題糟糕在:由於互相沒有弄清楚對方的話是在什麼意義上說的,反而因虛假的對立而引發新的對立:誰有資格評球----經常看球的還是經常踢球的。
2.對方沒有說出來的,不要貿然替對方下判斷。
首先,與對方肯定的話相對的判斷,對方不一定否定它;與對方否定的話相對的判斷,對方不一定肯定它。因為相對判斷不是相反判斷。舉個例子,老師斥責小明:“作文裏該用句號的地方你怎麼不用句號呢?”日常論辯裏人們往往認為老師的話包括這個意思:小明在作文裏該用句號的地方沒用句號,其實不一定,老師說這句話也許是因為小明的作文裏沒有句號,或者是僅僅在某一處該用句號的地方用了別的標點。在日常論辯裏這類錯誤也很常見。例如:
主人請客。丁一直沒來,主人等得不耐煩:“該來的怎麼還不來。”甲想主人是想說“不該來的卻來了”,於是扭頭就走。主人見狀,說道:“不該走的走了。”乙一聽不樂意了,這不明擺著說:“該走的沒走嗎?”於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追了出去:“我沒說你。”丙一聽,心想是在說我吧,也回家去了。
人們一般從這則流傳甚廣的笑話(其中論辯並未持續,而且語言形式不完整)中引出說話要小心謹慎的教訓;但從另一方麵看,又何嚐引不出聽話要小心謹慎的教訓呢?甲乙丙若不替主人下判斷,對立也就不會不可收拾了。
其次,不要任意擴大對方的話。任意擴大對方的結論,使之變得荒謬可笑,這是論辯賽的常用技巧。日常論辯要求用道理說服雙方,而非一方戰勝另一方,這樣做就不妥了。例如:
甲乙二人買完體育彩票後,甲說:“發行體育彩票好。可以為體育事業籌集大量資金。”乙說:“我看不好,這是在助長群眾的賭博心理。”甲:“畢竟目的不同嘛。買彩票是為體育事業做貢獻,哪能等同於賭博?”乙:“既然發行彩票可以集資,是不是要發行航空母艦彩票,登月彩票?是不是我家修房子缺錢,也來發行彩票呢?”……
在這場論辯裏,乙擴大了甲的論點,甲讚成發行體育彩票,但他不一定讚成凡是缺錢就發行彩票。乙的這種作法是在給軟化對立找麻煩。
三、雙方的立場要辯析清楚
通過講清自己的立場,聽清對方的立場,從而對雙方觀點的優劣得失有個清楚的了解,明白真正對立之所在,這是從道理上軟化對立的關鍵。例如:
1999年高校擴招,輿論褒貶不一。在某電台的直播訪談節目裏,一個高中畢業的外企總經理與一個大學青年講師為此事展開論辨。總經理認為:擴招無甚意義,絕大多數人都沒有上大學的必要,因為他們同樣可以生活得好好的;少數人也沒必要上大學,因為通過努力他們一樣可以有汽車,有洋房。大學講師則持相反的觀點:高等教育應該向更多的人敞開大門,因為人們應該學習更多的知識。在節目的最後,大學講師總結道:“我與總經理的根本分歧其實並不在於是否讚成高校擴招,而在於:到底是知識還是物質生活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
講師與總經理的根本對立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可貴的是講師在表麵的對立之下找到了真正的對立。隻有軟化了真正的對立,才算是真正軟化了對立。辨 析雙方立場,找出真正的對立,這是軟化對立的前提。
四,巧妙地改變自己的立場
日常論辯要軟化對立,所以不講究論辯賽的“守住底線”。打個比方,論辯賽雙方是兩塊拒絕融化的冰(誰融化誰輸);而日常論辯的雙方則是兩團燃燒的火(真理之火),湊在一起火焰才旺。為了軟化對立,日常論辯要求適時變化自己的觀點,以與對方取得一致。以下是兩種較好的作法。
1.把自己的觀點歸結到對方的觀點中去,讓雙方的立場都得到改造。例如:
某公司市場部經理與開發部經理為一種新產品的開發論辨起來。市場部經理認為:在開發一種新產品之前,應先作詳細的市場調查,看看消費者有無這種需求。開發部經理則認為:新產品的開發必須保密,讓顧客和同業競爭對手都感到神秘才好,兩人論辯了一會兒,都感到自己的立場有問題。市場部經理主動提出:開發部經理的主張是正確的,但開發之前最好進行一次一般性的市場調研。
市場部經理把自己的立場從詳細的市場調查調整為一般性的市場調研,以此來符合對方的觀點(要保密),從而軟化了對立。
2.把對方的觀點歸結到自己的觀點中來,以引導對方,例如:
目前在校生近視眼發病率很高,醫生 A認為主要是個衛生問題,是用眼不衛生引起的。醫生 B則認為主要是個教育問題。 A:“近視眼大多是由看書時間過長。看書姿勢不正確等用眼不衛生引起的,自然是個衛生問題。” B:“你想過沒有,如果學生壓力不重,學生會長時間看書嗎?”A:“也會呀,他們也許會長時間看課外書。” B:“既然這樣,學校又為什麼不加強用眼衛生教育呢?”A:“可能教育了沒起作用嘛。”B:“教育居然不起作用,這難道還不是一個教育問題嗎?”
在這場論辯裏,醫生B巧妙地把A的觀點引入自己的觀點之中:即便是個衛生問題,也首先是一個衛生教育問題,從而還是一個教育問題。
當詭辯者引用名言時……
生活中常有爭辯或辯論,這些論爭有時合乎邏輯,有時也有詭辯攙雜其中。詭辯者在理屈詞窮之時,往往引用名言對自己的觀點、論題進行證明,“拉大旗作虎皮”,擺出自己與名人、與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對方“措手不及”而自己“絕處逢生”。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這裏介紹幾種化解的“招數”:
1.針鋒相對法。意即當詭辯者引用名言佐證時,反駁者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論證反駁。這樣把對方給你施加的難以辯駁的窘況,如法炮製地施加給對方。有一次, 幾位男女朋友相聚,爭辯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責任問題,女同胞一致認為父親作為家長應承擔主要責任,男同胞多數則持相反意見,雙方都言之鑿鑿,相持不下,無論東道主如何“調和”(闡明兩者都重要)地無濟於事。忽一女同胞說:“我國古語就說了養不教,父之過而不說母之過,可見做父親的肩負著教育子女的主要責任。”言者有點得意。男同胞們一時語塞,東道主連忙反駁:“這也不盡然。我們知道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愛彌兒》中指出:母不母,則子不子,說明母親對教育子女也負有責任。”這下,女同胞也語塞了。東道主接著闡明自己觀點,“我們都可以證明父親和母親對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與責任,但是隻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責任推給另一方都是片麵的。正如魯迅所說: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這樣旁征博引地反駁與論證,容易使對方心服口服。
2.推至極端法。詭辯得出的結論是荒謬的,即使引用名言來印證也掩蓋不了其荒謬性。某青年夫婦,因新婚不入,男的仍未改單身漢特性,下班後自由自在,不大沾家,甚至與哥們兒通宵娛樂,妻子不滿地批評他,他還大言不慚地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雖然少有陪你,沒幹家務,可心中愛你愛得如冬天裏的一把火。”妻子有些惱了,反駁道:“那你用不著回家了,去等我倆的感情長久吧。”這裏她雖然說的是氣話,使用的卻正是推至極端法。
3.順意反詰法。如一青工常上班遲到,車間主任教育他:“你怎麼總愛遲到?”青工:“睡覺睡過了頭。”主任:“哦,為了睡舒服覺就承便耽誤工人作時間呀?”青工(竊笑):“列寧不是說過嘛,不會好好休息就不會好好
參考資料:http://bbs.qzrc.com/read.php?tid=3571
在心裏有很多話想說出來 無論我如何都說不出來
口才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古今中外曆史上一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
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練口才,徒步30英裏,到一個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難所嚇倒。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除了認真備課外,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麵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麵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他的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年,他年方30,就在同誌主辦的廣州農動講習所工作,他的演講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不僅有超的數學才華,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他還背了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口舌”。
這些名人與偉人為我們訓練口才樹立了光榮的榜樣,我們要想練就一副過硬的口才,就必須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苟,刻苦訓練,正如華羅庚先生在總結練“口才”的體會時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練口才不僅要刻苦,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的形成。當然,根據每個人的學識、環境、年齡等等的不同,練口才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隻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訓練,那麼你就會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長起來。
我們在此介紹幾種符合同學們特點,簡單、易行、見效的口才訓練方法。
(1)速讀法
這裏的“讀”指的是朗讀,是用嘴去讀,而不是用眼去看,顧名思義,“速讀”也就是快速的朗讀。
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是在於鍛煉人口齒伶俐,準確,吐字清晰。
方法:找來一篇演講辭或一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先拿來字典、詞典把文章中不認識或弄不懂的字、詞查出來,搞清楚,弄明白,然後開始朗讀。一般開始朗讀的時候速度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讀得快,最後達到你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停頓,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要盡量達到發聲完整。因為如果你不把每個字音都完整的發出來,那麼,如果速度加快以後,就會讓人聽不清楚你在說些什麼,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義。我們的快必須建立在吐字清楚、發音幹淨利落的基礎上。我們都聽過體育節目的解說專家宋世雄的解說,他的解說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說的“快”,是快而不亂,每個字,每個音都發得十分清楚、準確,沒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們希望達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種快,吐字清晰,發音準確,而不是為了快而快。
速讀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無論在何時、何地。隻要手頭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練習。而且還不受人員的限製,不需要別人的配合,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當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學聽聽你的速讀練習,讓他幫助挑你速讀中出現的毛病。比如哪個字發音不夠準確,那個地方吐字還不清晰,等等,這樣就更有利於你有目的地進行糾正、學習。你還可以用錄音機把你的速讀錄下來,然後自己聽一聽,從中找出不足,進行改進。如果有老師指導就更好了。
(2)背誦法
同學們都背誦過課文。有詩、有散文、有小說。背誦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為老師要求必須背誦,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也有的是為了記憶下某個名詩、名句,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而我們提倡的背誦,主要的目的是在於鍛煉我們的口才。
我們要求的背誦,並不僅僅要求你把某篇演講辭、散文背下來就算完成了任務,我們要求的背誦,一是要“背”,二還要求“誦”。這種訓練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記憶能力,二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記憶是練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沒有好的記憶力,要想培養出口才是不可能的。隻有大腦中充分地積累了知識,你才可能張口即出,滔滔不絕。如果你大腦中是一片空白,那麼你再伶牙俐齒,也無濟無事。記憶與口才一樣,它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後天的鍛煉對它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對這種能力的培養。
“誦”是對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這裏的“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朗誦”。它要求在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聲情並茂的表達。
背誦法,不同於我們前麵講的速讀法。速讀法的著眼點在“快”上,而背誦法的著眼點在“準”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講辭或文章一定要準確,不能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而且在吐字、發音上也一定要準確無誤。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選一篇自己喜歡的演講辭、散文、詩;第二步,對選定的材料進行、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要花點工夫的,需要我們逐句逐段地進行,推敲每一個詞句,從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激發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對所選的演講辭、散文、詩等進行一些藝術處理,比如找出重音、劃分停頓等,這些都有利於準確表達內容;第四步,在以上幾步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也可分步進行。首先,進行“背”的訓練。也就是先將文章背下來。在這個階段不要求聲情並茂。隻要能達到熟練記憶就行。並在背的過程中,自己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格調、節奏,為準確把握作品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大聲朗誦。將你背熟的演講辭、散文、詩等大聲地背誦出來,並隨時注意發聲的正確與否,而且要帶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這個訓練的最後一步,用飽滿的情感,準確的語言、語調進行背誦。
這裏的要求是準確無誤地記憶文章,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們要背誦高爾基的《海燕》,我們首先就應明白,這是篇散文詩。它是在預報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謳的是海燕——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詩都是熱烈激亢的,表達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愛分明。那麼我們在朗誦《海燕》時就要抓住這個基調。當然僅僅抓住作品的基調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一些技巧上的處理,比如劃分段落、確定重音、停頓等等。平平淡淡,沒有波瀾,沒有起伏,一調到底的朗誦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誦《海燕》時把握了它激昂奮進的基調,卻沒有注意朗誦技巧,開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結果到了表達感情的最高點時,就隻能是聲嘶竭力。我們說這也是把握欠準確的緣故。如果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有了準確的把握,那麼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了。
這個訓練最好能有老師的指導,特別是在朗誦技巧上給些指導。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也可以找同學幫助,請同學聽自己背誦,然後指出不足,使我們在改進時有所依據,這對練口才很有好處。
(3)練聲法
練聲也就是練聲音,練嗓子。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聽那些飽滿圓潤、悅耳動聽的聲音,而不願聽幹癟無力、沙啞幹澀的聲音。所以鍛煉出一副好嗓子,練就一腔悅耳動聽的聲音,是我們必做的工作。
練聲的方法是:第一步,練氣。俗話說練聲先練氣,氣息是人體發聲的動力,就像汽車上的發動機一樣,它是發聲的基礎。氣息的大小對發聲有著直接的關係。氣不足,聲音無力,用力過猛,又有損聲帶。所以我們練聲,首先要學會用氣。
吸氣:吸氣要深,小腹收縮,整個胸部要撐開,盡量把更多的氣吸進去。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你聞到一股香味時的吸氣法。注意吸氣時不要提肩。
呼氣:呼氣時要慢慢地進行。要讓氣慢慢地呼出。因為我們在演講、朗誦、論辯時,有時需要較長的氣息,那麼隻有呼氣慢而長,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呼氣時可以把兩齒基本合上。留一條小縫讓氣息慢慢地通過。
學習吸氣與呼氣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園去做這種練習,做深呼吸,天長日久定會見效。
第二步,練聲。我們知道人類語言的聲源是在聲帶上,也就是我們的聲音是通過氣流振動聲帶而發出來的。
在練發聲以前先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先放鬆聲帶,用一些輕緩的氣流振動它,讓聲帶有點準備,發一些輕慢的聲音,千萬不要張口就大喊大叫,那隻能對聲帶起破壞作用。這就像我們在做激烈運動之前,要做些準備動作一樣,否則就容易使肌肉拉傷。
聲帶活動開了,我們還要在口腔上做一些準備活動。我們知道口腔是人的一個重要的共鳴器,聲音的洪亮、圓潤與否與口腔有著直接的,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動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
第一,進行張閉口的練習,活動嚼肌,也就是麵皮。這樣等到練聲時嚼肌運動起來就輕鬆自如了。
第二,挺軟齶。這個方法可以用學鴨子叫“gāgā”聲來體會。
人體還有一個重要的共鳴器,就是鼻腔。有人在發音時,隻會在喉嚨上使勁,根本就沒有上胸腔、鼻腔這兩個共鳴器、所以聲音單薄,音色較差。練習用鼻腔的共鳴方法是,學習牛叫。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說話時,如果隻用鼻腔共鳴,那麼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結果。
我們還要注意,練聲時,千萬不要在早晨剛睡醒時就到室外去練習,那樣會使聲帶受到損害。特別是室外與室內溫差較大時,更不要張口就喊,那樣,冷空氣進入口腔後,會聲帶。
第三,練習吐字。吐字似乎離發聲遠了些,其實二者是息息相關的。隻有發音準確無誤,清晰、圓潤,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圓”。
我們在小學時,都學習過拚音,都知道每個字都是由一個音節組成的,而一個音節我們又可以把它分成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這三部分從結構來分,大體上可以說是,字頭就是我們說的聲母,字腹就是我們說的韻母,字尾就是韻尾。
吐字發聲時一定要咬住字頭。有一句話叫“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發音時,一定要緊緊咬住字頭,這時嘴唇一定要有力,把發音的力量放在字頭上,利用字頭帶響字腹與字尾。
字腹的發音一定要飽滿、充實,口形要正確。發出的聲音應該是立著的;而不是橫著的,應該是圓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處理的不好,就容易使發出的聲音扁、塌、不圓潤。
字尾,主要是歸音。歸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發完整。當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過長。
如果我們能按照以上的練習要求去做,那麼你的吐字一定圓潤、響亮,你的聲音也就會變得悅耳動聽了。
這裏應多做一些這樣的練習:
①深吸一口氣。數數,看能數多少。
②跑20米左右,然後朗讀一段課文,盡量避免喘氣聲。
③按字正腔圓的要求讀下列成語:
英雄好漢 兵強馬壯 爭先恐後 光明磊落 深謀遠慮
果實累累 五彩繽紛 心明眼亮 海蜃樓 優柔寡斷
源遠流長 山清水秀
④讀練口令
A.八麵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坡炮;
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
B.哥挎瓜筐過寬溝,趕快過溝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滾筐空怪看狗。
C.洪小波和白小果,
拿著籮筐收蘿卜。
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蘿卜,
白小果收了一筐紅蘿卜。
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蘿卜多,
還是白小果收的紅蘿卜多。
(4)複述法
複述法簡單地說,就是把別人的話重複地敘述一遍。這種方法在課堂上使用的較多。如老師讓同學們看一段幻燈片,然後請同學複述幻燈片的情節或人物的對話。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在於鍛煉人的記憶力、反應力和語言的連貫性。
其方法是:選一段長短合適、有一定情節的文章。最好是小說或演講辭中敘述性強的一段,然後請朗誦較好的同學進行朗讀,最好能用錄音機把它錄下來,然後聽一遍複述一遍,反複多次地進行。直到能完全把這個作品複述出來。複述的時候,你可把第一次複述的內容錄下來,然後對比原文,看你能複述下多少,重複進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內容複述下來。這種練習絕不單單在於背誦,而在於鍛煉語言的連貫性。如果能麵對眾人複述就更好了,它還可以鍛煉你的膽量,克服緊張心理。
這要求我們在開始時,隻要能把基本情節複述出來就可以,在記住原話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把意思複述出來;第二次複述時就要求不僅僅是複述情節,而且要求能複述一定的人物語言或描寫語言;第三次複述時,就應基本準確地複述出人物的語言和基本的描寫語言,逐次提高要求。在進行這種練習之前,最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所選文章的情況,製定一個具體的要求。比如選了一段共有10句話的文章,那麼第一次複述時就要把基本情節複述出來,並能把幾個關鍵的句子複述出來;第二次就應該能複述出5~7個句子;第三次就應能複述8~10個句子。當然,速度進展得越快,也就說明你的語言連貫性和記憶力越強。
開始練習時,最好選擇句子較短、內容活潑的材料進行,這樣便於你把握、記憶、複述。隨著訓練的深入,你可以逐漸選一些句子較長,情節少的材料,進行練習。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這種練習一定要有耐心與毅力。有的同學一開始就選用那些長句子、情節少的文章作為訓練材料,結果常常是欲速則不達。這就像我們學走路一樣,沒學會走,就要學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這個訓練有時顯得很繁瑣、麻煩,甚至是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我們要有耐心與毅力,要知難而進,勇於吃苦,不怕麻煩。沒有耐心與毅力,那麼你將注定是一事無成的。
(5)模仿法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會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說話。其實模仿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小時候學說話是向爸爸、媽媽及周圍的人學習,向周圍的人模仿。那麼我們練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這方麵有專長的人模仿。這樣天長日久,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其方法是:
①模仿專人。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請他講幾段最精彩的話,錄下來,供你進行模仿。你也可以把你喜歡的、又適合你模仿的播音員、演員的聲音錄下來,然後進行模仿。
②專題模仿。幾個好朋友在一起,請一個人先講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後大家輪流模仿,看誰模仿的最像。為了積極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來評分,表揚模仿最成功的一位。這個方法簡單易行,且有娛樂性。課上、課間、課後都可進行。隻要有三四個人就能進行。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講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鮮有趣,大家愛聽愛學。而且在講以前一定要進行一些準備,一定要講準確、生動、形象,千萬不要把一些錯誤的東西帶去,否則模仿的人了跟著錯了,害人害己。
③隨時模仿。我們每天都聽廣播,看電視、電影,那麼你就可以隨時跟著播音員、演播員、演員進行模仿,注意他的聲音、語調,他的神態、動作,邊聽邊模仿,邊看邊模仿,天長日久,你的口語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且會增加你的詞彙,增長你的文學知識。
這裏要求要盡量模仿得像,要從模仿對象的語氣、語速、表情、動作等多方麵進行模仿,並在模仿中有創造,力爭在模仿中超過對方。
在進行這種練習時,一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象進行模仿。要選擇那些對自己身心有好處的語言動作進行模仿,我們有些同學模仿力很強,可是在模仿時都不夠嚴肅認真,專揀一些髒話進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低級的趣味,我們反對這種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種簡單易學、娛樂性強、見效快的方法,尤其適合我們這個年齡的同學們練習,希望大家能勤學苦練,早日見效。
(6)描述法
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看圖說話,描述法就類似於這種看圖說話,隻是我們要看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圖,還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圖說話高一些。簡單地說,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描述法可以說是比以上的幾種訓練法更進了一步。這裏沒有現成的演講辭、散文、詩等做你的練習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組織語言進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訓練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訓練同學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的條理性。
無論是演講、說話、論辯都需要有較強的組織語言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張懸河之口,組織語言的能力是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畫或一個景物作為描述的對象。第一步,對要描述的對象進行觀察。比如,我們所要描述的對象是“秋天的小湖邊”,那麼我們就要觀察一下這個湖的周圍都有些什麼,有樹?有假山?有涼亭?還有遊人?並且樹是什麼樣子,山是什麼樣子?涼亭在這湖光山色、樹影的襯托下又是個什麼樣子,這秋天裏的遊人此時又該是一種什麼心情呢?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你的心去體驗。隻有有了這種觀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礎。第二步,描述。描述時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要有順序地進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點進行描述。語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萬不要成流水賬,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語言,盡量生動些,活潑些。要講點順序,不要東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東西,讓人聽了以後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個什麼景物。描述的時候允許有聯想與想象。比如,你觀察到秋天的湖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孤獨地坐在斑駁陸離的樹蔭下,你就可能有一種聯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爺爺,也可能想到這個老人的生活晚景,還可能想到“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個詩句……那麼在描述的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一切都加進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實、生動。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詞,我們也是從戲劇、電影中借用來的。是指演員扮演的戲劇或電影中的人物。我們這裏的角色,與戲劇、電影中講的角色,有著相同的意義。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們學演員那樣去演戲,去扮演作品中出現的不同的人物,當然這個扮演主要是在語言上的扮演。
其方法是:
①選一篇有情節、有人物的小說、戲劇為材料。
②對選定的材料進行,特別要人物的語言特點。
③根據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誰最能準確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④也可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以此培養自己的語言適應力。
這種訓練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語言的適應性、個性,以及適當的表情、動作。
這種訓練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別於對朗誦的要求。它不僅要求聲音洪亮,充滿感情,停頓得當;還要求能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動作和表情。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訓練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隻要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我們就會成功。
(8)講故事法
同學們或許都聽過故事,但是不是都講過故事呢?講故事看起來很容易,要真講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常言說:“看花容易,繡花難”呀!聽別人講故事繪聲繪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聽起故事來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飯、睡覺,可是自己一講起來,仿佛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幹幹巴巴,毫無吸引力。因此,講故事也是一種才能,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講好的。學習講故事是練口才的一種好方法
訓練口才的有哪些經典句子呢?
口才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古今中外曆史上一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
這些名人與偉人為我們訓練口才樹立了光榮的榜樣,我們要想練就一副過硬的口才,就必須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苟,刻苦訓練,正如華羅庚先生在總結練“口才”的體會時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們在此介紹幾種符合大家特點,簡單、易行、見效的口才訓練方法。
(1)速讀法
這裏的“讀”指的是朗讀,是用嘴去讀,而不是用眼去看,顧名思義,“速讀”也就是快速的朗讀。
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是在於鍛煉人口齒伶俐,語音準確,吐字清晰。
方法:找來一篇演講辭或一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先拿來字典、詞典把文章中不認識或弄不懂的字、詞查出來,搞清楚,弄明白,然後開始朗讀。一般開始朗讀的時候速度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讀得快,最後達到你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停頓,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要盡量達到發聲完整。因為如果你不把每個字音都完整的發出來,那麼,如果速度加快以後,就會讓人聽不清楚你在說些什麼,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義。我們的快必須建立在吐字清楚、發音幹淨利落的基礎上。我們都聽過體育節目的解說專家宋世雄的解說,他的解說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說的“快”,是快而不亂,每個字,每個音都發得十分清楚、準確,沒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們希望達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種快,吐字清晰,發音準確,而不是為了快而快。
速讀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無論在何時、何地。隻要手頭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練習。而且還不受人員的限製,不需要別人的配合,一個人就可以獨立完成。當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學聽聽你的速讀練習,讓他幫助挑你速讀中出現的毛病。比如哪個字發音不夠準確,那個地方吐字還不清晰,等等,這樣就更有利於你有目的地進行糾正、學習。你還可以用錄音機把你的速讀錄下來,然後自己聽一聽,從中找出不足,進行改進。如果有老師指導就更好了。
(2)背誦法
同學們都背誦過課文。有詩歌、有散文、有小說。背誦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為老師要求必須背誦,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也有的是為了記憶下某個名詩、名句,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而我們提倡的背誦,主要的目的是在於鍛煉我們的口才。
我們要求的背誦,並不僅僅要求你把某篇演講辭、散文背下來就算完成了任務,我們要求的背誦,一是要“背”,二還要求“誦”。這種訓練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記憶能力,二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記憶是練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沒有好的記憶力,要想培養出口才是不可能的。隻有大腦中充分地積累了知識,你才可能張口即出,滔滔不絕。如果你大腦中是一片空白,那麼你再伶牙俐齒,也無濟無事。記憶與口才一樣,它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後天的鍛煉對它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對這種能力的培養。
“誦”是對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這裏的“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朗誦”。它要求在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聲情並茂的表達。
背誦法,不同於我們前麵講的速讀法。速讀法的著眼點在“快”上,而背誦法的著眼點在“準”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講辭或文章一定要準確,不能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而且在吐字、發音上也一定要準確無誤。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選一篇自己喜歡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第二步,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分析、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要花點工夫的,需要我們逐句逐段地進行分析,推敲每一個詞句,從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激發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對所選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進行一些藝術處理,比如找出重音、劃分停頓等,這些都有利於準確表達內容;第四步,在以上幾步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也可分步進行。首先,進行“背”的訓練。也就是先將文章背下來。在這個階段不要求聲情並茂。隻要能達到熟練記憶就行。並在背的過程中,自己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格調、節奏,為準確把握作品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大聲朗誦。將你背熟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大聲地背誦出來,並隨時注意發聲的正確與否,而且要帶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這個訓練的最後一步,用飽滿的情感,準確的語言、語調進行背誦。
這裏的要求是準確無誤地記憶文章,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們要背誦高爾基的《海燕》,我們首先就應明白,這是篇散文詩。它是在預報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謳歌的是海燕——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詩都是熱烈激亢的,表達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愛分明。那麼我們在朗誦《海燕》時就要抓住這個基調。當然僅僅抓住作品的基調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一些技巧上的處理,比如劃分段落、確定重音、停頓等等。平平淡淡,沒有波瀾,沒有起伏,一調到底的朗誦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誦《海燕》時把握了它激昂奮進的基調,卻沒有注意朗誦技巧,開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結果到了表達感情的最高點時,就隻能是聲嘶竭力。我們說這也是把握欠準確的緣故。如果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有了準確的把握,那麼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了。
(3)練聲法
練聲也就是練聲音,練嗓子。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聽那些飽滿圓潤、悅耳動聽的聲音,而不願聽幹癟無力、沙啞幹澀的聲音。所以鍛煉出一副好嗓子,練就一腔悅耳動聽的聲音,是我們必做的工作。
練聲的方法是:第一步,練氣。俗話說練聲先練氣,氣息是人體發聲的動力,就像汽車上的發動機一樣,它是發聲的基礎。氣息的大小對發聲有著直接的關係。氣不足,聲音無力,用力過猛,又有損聲帶。所以我們練聲,首先要學會用氣。
吸氣:吸氣要深,小腹收縮,整個胸部要撐開,盡量把更多的氣吸進去。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你聞到一股香味時的吸氣法。注意吸氣時不要提肩。
呼氣:呼氣時要慢慢地進行。要讓氣慢慢地呼出。因為我們在演講、朗誦、論辯時,有時需要較長的氣息,那麼隻有呼氣慢而長,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呼氣時可以把兩齒基本合上。留一條小縫讓氣息慢慢地通過。
學習吸氣與呼氣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園去做這種練習,做深呼吸,天長日久定會見效。
第二步,練聲。我們知道人類語言的聲源是在聲帶上,也就是我們的聲音是通過氣流振動聲帶而發出來的。
在練發聲以前先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先放鬆聲帶,用一些輕緩的氣流振動它,讓聲帶有點準備,發一些輕慢的聲音,千萬不要張口就大喊大叫,那隻能對聲帶起破壞作用。這就像我們在做激烈運動之前,要做些準備動作一樣,否則就容易使肌肉拉傷。
聲帶活動開了,我們還要在口腔上做一些準備活動。我們知道口腔是人的一個重要的共鳴器,聲音的洪亮、圓潤與否與口腔有著直接的聯係,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動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
第一,進行張閉口的練習,活動嚼肌,也就是麵皮。這樣等到練聲時嚼肌運動起來就輕鬆自如了。
第二,挺軟齶。這個方法可以用學鴨子叫“gāgā”聲來體會。
人體還有一個重要的共鳴器,就是鼻腔。有人在發音時,隻會在喉嚨上使勁,根本就沒有上胸腔、鼻腔這兩個共鳴器、所以聲音單薄,音色較差。練習用鼻腔的共鳴方法是,學習牛叫。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說話時,如果隻用鼻腔共鳴,那麼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結果。
我們還要注意,練聲時,千萬不要在早晨剛睡醒時就到室外去練習,那樣會使聲帶受到損害。特別是室外與室內溫差較大時,更不要張口就喊,那樣,冷空氣進入口腔後,會刺激聲帶。
第三,練習吐字。吐字似乎離發聲遠了些,其實二者是息息相關的。隻有發音準確無誤,清晰、圓潤,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圓”。
我們在小學時,都學習過拚音,都知道每個字都是由一個音節組成的,而一個音節我們又可以把它分成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這三部分從語音結構來分,大體上可以說是,字頭就是我們說的聲母,字腹就是我們說的韻母,字尾就是韻尾。
吐字發聲時一定要咬住字頭。有一句話叫“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發音時,一定要緊緊咬住字頭,這時嘴唇一定要有力,把發音的力量放在字頭上,利用字頭帶響字腹與字尾。
字腹的發音一定要飽滿、充實,口形要正確。發出的聲音應該是立著的;而不是橫著的,應該是圓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處理的不好,就容易使發出的聲音扁、塌、不圓潤。
字尾,主要是歸音。歸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發完整。當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過長。
如果我們能按照以上的練習要求去做,那麼你的吐字一定圓潤、響亮,你的聲音也就會變得悅耳動聽了。
這裏應多做一些這樣的練習:
①深吸一口氣。數數,看能數多少。
②跑20米左右,然後朗讀一段課文,盡量避免喘氣聲。
③讀練口令
A.八麵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坡炮;
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
B.哥挎瓜筐過寬溝,趕快過溝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滾筐空怪看狗。
C.洪小波和白小果,
拿著籮筐收蘿卜。
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蘿卜,
白小果收了一筐紅蘿卜。
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蘿卜多,
還是白小果收的紅蘿卜多。
(4)複述法
複述法簡單地說,就是把別人的話重複地敘述一遍。這種方法在課堂上使用的較多。如老師讓同學們看一段幻燈片,然後請同學複述幻燈片的情節或人物的對話。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在於鍛煉人的記憶力、反應力和語言的連貫性。
其方法是:選一段長短合適、有一定情節的文章。最好是小說或演講辭中敘述性強的一段,然後看一遍複述一遍,反複多次地進行。直到能完全把這個作品複述出來。複述的時候,你可把第一次複述的內容錄下來,然後對比原文,看你能複述下多少,重複進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內容複述下來。這種練習絕不單單在於背誦,而在於鍛煉語言的連貫性。如果能麵對眾人複述就更好了,它還可以鍛煉你的膽量,克服緊張心理。
這要求我們在開始時,隻要能把基本情節複述出來就可以,在記住原話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把意思複述出來;第二次複述時就要求不僅僅是複述情節,而且要求能複述一定的人物語言或描寫語言;第三次複述時,就應基本準確地複述出人物的語言和基本的描寫語言,逐次提高要求。在進行這種練習之前,最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所選文章的情況,製定一個具體的要求。比如選了一段共有10句話的文章,那麼第一次複述時就要把基本情節複述出來,並能把幾個關鍵的句子複述出來;第二次就應該能複述出5~7個句子;第三次就應能複述8~10個句子。當然,速度進展得越快,也就說明你的語言連貫性和記憶力越強。
開始練習時,最好選擇句子較短、內容活潑的材料進行,這樣便於你把握、記憶、複述。隨著訓練的深入,你可以逐漸選一些句子較長,情節少的材料,進行練習。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這種練習一定要有耐心與毅力。有的同學一開始就選用那些長句子、情節少的文章作為訓練材料,結果常常是欲速則不達。這就像我們學走路一樣,沒學會走,就要學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這個訓練有時顯得很繁瑣、麻煩,甚至是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我們要有耐心與毅力,要知難而進,勇於吃苦,不怕麻煩。沒有耐心與毅力,那麼你將注定是一事無成的。
(5)模仿法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會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說話。其實模仿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小時候學說話是向爸爸、媽媽及周圍的人學習,向周圍的人模仿。那麼我們練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這方麵有專長的人模仿。這樣天長日久,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其方法是:
①模仿專人。你可以把你喜歡的、又適合你模仿的播音員、演員的聲音錄下來,然後進行模仿。
③隨時模仿。我們每天都聽廣播,看電視、電影,那麼你就可以隨時跟著播音員、演播員、演員進行模仿,注意他的聲音、語調,他的神態、動作,邊聽邊模仿,邊看邊模仿,天長日久,你的口語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且會增加你的詞彙,增長你的文學知識。
這裏要求要盡量模仿得像,要從模仿對象的語氣、語速、表情、動作等多方麵進行模仿,並在模仿中有創造,力爭在模仿中超過對方。
在進行這種練習時,一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象進行模仿。要選擇那些對自己身心有好處的語言動作進行模仿,我們有些同學模仿力很強,可是在模仿時都不夠嚴肅認真,專揀一些髒話進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低級的趣味,我們反對這種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種簡單易學、娛樂性強、見效快的方法,尤其適合我們這個年齡的同學們練習,希望大家能勤學苦練,早日見效。
(6)描述法
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看圖說話,描述法就類似於這種看圖說話,隻是我們要看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圖,還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圖說話高一些。簡單地說,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描述法可以說是比以上的幾種訓練法更進了一步。這裏沒有現成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做你的練習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組織語言進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訓練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訓練同學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的條理性。
無論是演講、說話、論辯都需要有較強的組織語言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張懸河之口,組織語言的能力是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畫或一個景物作為描述的對象。第一步,對要描述的對象進行觀察。比如,我們所要描述的對象是“秋天的小湖邊”,那麼我們就要觀察一下這個湖的周圍都有些什麼,有樹?有假山?有涼亭?還有遊人?並且樹是什麼樣子,山是什麼樣子?涼亭在這湖光山色、樹影的襯托下又是個什麼樣子,這秋天裏的遊人此時又該是一種什麼心情呢?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你的心去體驗。隻有有了這種觀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礎。第二步,描述。描述時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要有順序地進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點進行描述。語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萬不要成流水賬,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語言,盡量生動些,活潑些。要講點順序,不要東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東西,讓人聽了以後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個什麼景物。描述的時候允許有聯想與想象。比如,你觀察到秋天的湖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孤獨地坐在斑駁陸離的樹蔭下,你就可能有一種聯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爺爺,也可能想到這個老人的生活晚景,還可能想到“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個詩句……那麼在描述的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一切都加進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實、生動。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詞,我們也是從戲劇、電影中借用來的。是指演員扮演的戲劇或電影中的人物。我們這裏的角色,與戲劇、電影中講的角色,有著相同的意義。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們學演員那樣去演戲,去扮演作品中出現的不同的人物,當然這個扮演主要是在語言上的扮演。
其方法是:
①選一篇有情節、有人物的小說、戲劇為材料。
②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分析,特別要分析人物的語言特點。
④可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以此培養自己的語言適應力。
這種訓練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語言的適應性、個性,以及適當的表情、動作。
這種訓練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別於對朗誦的要求。它不僅要求聲音洪亮,充滿感情,停頓得當;還要求能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動作和表情。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訓練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隻要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我們就會成功邁進!
孔孟語錄三則中孔子怎麼看待 義 和 利
孔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不因富貴或貧賤違仁。
第二則:“三人行必有我師’\語錄中的後兩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是“師”的兩個方麵,即一是從其善者,二是去其惡者。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句中,因為肯定了“人人可師”,而人人又都有善與不善兩個方麵,那就必須既從其善又去其不善。“從其善”與“去其不善”都是“師”,故而“人人可師”。
第三則: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為喻,彰明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律,無論運用到哪裏,都有積極的認識和激勵意義。
第四則:鬆柏後凋。當從“真金不怕火煉”方麵去理解。
第五則:身正令行。如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六則:殺身成仁。這裏當然要講究“仁”的實際內涵。
孟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做官要為民父母。在今天,應從“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則:推善及人,從“仁愛”到“仁政”。
第三則:與民同憂樂。後來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四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這段話的論證邏輯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成敗因素中,人和是關鍵;而“人和”的關鍵則在於“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百煉成鋼”、“磨煉出人才“失敗乃成功之母”,這都是符合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格言。
第六則:民貴君輕。
[內容述評]
孔孟的這十二則語錄,涉及麵很廣,內涵十分豐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貫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裏,“仁”主要是做人的標準。<說文):“仁,親也。”(劄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實際上是把這種原本在血緣關係中已有的“親親”之心,發揚為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仁心、愛心。他強調不能因為“富與貴”、“貧與賤”而“違仁”,提倡“殺身以成仁”,顯然是把“仁”崇尚為做人的最高道德準則。在孟子那裏,“仁”主要是善政的標準。他提倡“仁政”、“王道”,實際上是主張用仁愛之心來治國平天下,將“愛人”演化為“愛民”,從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強調“為民父母”、“與民同憂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貴君輕”,顯然是把“愛民”崇尚為政治的最高準則。
不難看出,無論是孔子講做人,還是孟子講政治,都是以“仁”為出發點的,從做人到治國,仁愛之心一脈相承,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學核心。這仁學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人格修養。孔子提倡“好學”,孟子倡導“養氣”,都是重視人格修養的體現。在這十二則語錄中,不僅講仁、講義、講仁政、講愛民是講人格修養,其他幾條,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鬆柏後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都是在講人格修養。可以說,在重視和講求人格修養這個方麵,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華。
當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時空的限製,都是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聯係在一起的一個結構整體,因而即使是精華,也不可能、不應當全盤照搬到今天來;隻能是批判地繼承乙但我們決不能忽視漢儒和宋代理學對孔孟思想的閹割,也不能倒髒水時把孩子一起倒掉,而應當像馬克思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哲學那樣,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內核分解出來,並依據今天的實際情況,因時製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實上,這裏所說的“民本”思想、“好學”精神、“從善”意識、“得道”觀念、“成仁”節操,隻要對“民”、“學”、“善”、“道”、“仁”作出正確的解釋,也許都是十分可貴的精神財富;至於“逝者如斯”、“鬆柏後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於憂患”等所潛沉的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內涵,恐怕也是永遠顛撲不破的。
[藝術特色]
《論語》是語錄體。《孟子》是論辯性很強的論文,但一經摘錄也成了語錄。這些語錄體現了語錄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兩點:
一、深邃的哲理性
語錄的基本特點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義,那就必須短而見深,小而有味,包蘊令人深思乃至驚醒的哲理內涵。這裏所選取的幾則孔孟語錄,就因其識見真灼、哲理豐贍而具有曆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以小見大,體現了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律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敗的根本原理;隻要是為了真理。貧富不移,殺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嗎?隻要是出於真誠,“為民父母”、“身正令行”為什麼不可以作為當官的準則呢?“鬆柏後凋”、“苦其心誌”,恐怕是磨礪、培育真正能擔負“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憂樂與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遠不可或缺的秤。這類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絕非偶然。
二、語言的精練美
古人雲:“通道必簡。”這個“簡”,就是精練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內涵,必須通過精練的語言凝結下來,方能成為上乘語錄。精練之法極多,就這十二則語錄來說,至少有下列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將深遠難盡之意溶化在生動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鬆柏後凋’’等。這類語錄的突出特點,就是意理的疆界無邊,張力極大,有發人邈思、含蘊無窮之感。二是將正反兩個方麵凝聚在簡明的對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這類語錄的特點,在於正反對舉,意理鮮明,雙向·道斷,理在必然,從而強化了道理的全麵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論用什麼手法和句式,都要盡可能地凝縮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語那樣簡潔醒豁,這十二則語錄中的許多斷語,之所以能成為廣為流傳的成語、座右銘乃至對聯·,語言的凝練美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圓。
[譯文]
孔子說:“發大財與做高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應當接受。窮困與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拋掉它,就不應當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以什麼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不能瞬間離開仁德,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要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要這樣。”
孔子說:“三個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師法的地方:選取優良的東西跟著學習,看到不良的東西則可以對照著改進自己。”
孔子站在黃河岸邊說:“一去不複返的就像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說:“年末天寒,然後就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謝的了。”
孔子說:“他自身的行為端正,不用強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孔子說:“有誌之士和仁義之人,沒有為了活命而損害仁義的,隻有用自我犧牲來成全仁義的。”
廚房裏有肥肉,馬棚裏有肥馬,但老百姓卻有饑餓的顏色,田野上有餓死的屍體,這就是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相互吞食,人們尚且對其十分厭惡,而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實行政治管理,卻不免於帶領著野獸來吃人,那他作為老百姓的父母體現在哪裏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敬重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天下可以運轉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齊宣王在雪宮召見了孟子。齊宣王說:“有道德的人也有這樣的歡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得不到這樣的歡樂,就埋怨他們的君王。由於自己得不到歡樂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對的;但作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與老百姓一起歡樂,也是不對的。以老百姓的歡樂為歡樂的人,老百姓也會以他的歡樂為歡樂;以老百姓的憂慮為憂慮的人,老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慮為憂慮。以天下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的憂慮為憂慮,這樣而不能統一天下的人,是沒有的。”
天賜良機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裏長的內城垣,七裏長的外城牆,四麵圍攻它而不能取勝。況且四麵圍攻,一定會有得到天賜良機的時候,然而卻不能取勝,這說明天賜良機不如地形有利。城牆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鎧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卻不得不丟棄城池而逃跑,這說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說:防民流失不能憑靠封地的疆界,鞏固國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險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堅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極點,連親戚也會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極點,整個天下都會順從他。讓全天下所順從的人,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戰,要作戰就一定會勝利。
舜,是在種田人中發現的;傅說,是在築牆人中發現的;膠鬲,是在鹽民中發現的;管夷吾出之於家臣;孫叔敖出之於船民;百裏奚出之於商人。所以說,老天爺將要降下大任務給這個人,一定先要磨煉他的心誌,勞累他的筋骨,餓損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體,有意違背和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以此來啟動他的心智,磨煉他的情性,增長他的實際才能。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取得教訓。內心感到窘迫,頭腦反複權衡,而後方能有所作為。表征於顏色,興發於聲音,而後方能表達明白。在國內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弼的賢士,在國外沒有敵對國家和外來憂患,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衰亡。這樣就可以知道:生機來自憂患,死亡來自安樂。
人民最重要,國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輕微的。所以,為老百姓所擁戴就可以作天子,為天子所喜愛就可以作諸侯,為諸侯所喜愛就可以作大夫。諸侯危害國家,就應當廢舊而立新。(陶型傳)
什麼叫“記”
是古文中的一種體裁;
可議論,可抒情 目的在於通過描述或記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者抒發感情;
如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唐代詩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記》等等。
記:是古代的散文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
的,還有另一重要文體,即散文。散文在中國文學史上有
幾種不同的概念:①“散文”相對於“韻文”講,是廣
義的,泛指一切無韻的文字。②“散文”相對“駢文”講,
也是廣義的,指那些單行散句,不拘對偶、聲律的語文
體,即唐宋以後所稱的“古文”。③現代的“散文”概
念則與詩歌、小說、戲劇同為文學體裁之一,包括記敘
散文、抒情散文、報告文學、雜文等樣式。為了區別於
古代的“散文”概念,也稱文學散文。④單指記敘、抒
情散文,這類散文,有時又稱“純文學散文”。因為中
國作家講究文采,即使是章表書奏之類應用文字,也決不
苟且為之,而是精心結撰,充盈著濃厚的文學色彩。所
以要概括中國散文的發展線索,應以采用廣義的散文概
念為宜,同時又要把握住文學性這一基本特征。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論說文的集子是《尚
書》,它是中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
的彙編,其中所收集的大都是一些誓詞、政府文告、貴
族的告誡之詞以及一些記述文字。據說原有百篇,年代
“上斷於堯,下訖於秦”(《漢書·藝文誌》)。《尚
書》的文字大都佶屈聱牙,不過已初具文學特質,並略
能敘事。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士人們紛紛著書立說,獻計
獻策,謨猷籌劃,一時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散文也
在這種時代氣氛裏迅速地成長起來。首先得到較大發展
的是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曆史散文以《左傳》、《國
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孟子》、《莊
子》、《荀子》、《韓非子》為代表。不過,由於儒、
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流派,所以,《論語》、《孟
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的影響是最大的。
這時期的散文基本特點是:①感情激越,論辯性強;②
文章宏麗,辭藻華美,結構謹嚴;③多用寓言和比喻。到
這時,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散文史在這裏舉行了
隆重的奠基禮。漢代繼承了戰國時代的散文傳統,但更
講究文采,而且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在進入這個
小高潮的同時,也暗伏著駢文的生機和散文的危機。然
而,正是在漢代,產生了司馬遷的《史記》這部巨著,達
到了史傳文學的高峰。《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之變”,規模宏大而又結構精嚴,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
刻畫人物性格、抒情議論,都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史
記》不僅被視為史書的傑作,而且其傳記部分也是中國
傳記文學的典範。
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韓愈、柳宗
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
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的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
文,散文才重新恢複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散文(古文)
基本上直承秦漢的傳統,但在雜記文、書信、序等方麵
有了長足的進展,尤其是遊記散文,更顯得清新雋逸、生
動活潑。後世的純文學散文一直沿著這條軌道前進。明
清的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這時期的小
品文吸收了唐代以降遊記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晉南
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魅力
這種文體,出現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辯性強的句子 《談骨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