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虞世基等,尋亦誅死(虞世基等,不久也被殺死了。)
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再也找不到以前所作的記號,於是就迷路了。)
飛來峰上千尋塔(飛來峰上有很高很高的寶塔)
理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主任邪臣,不能夠把道理講清楚。)
當窗理雲鬢(對著窗子梳理如雲的鬢發。)
文理有疏密(做文章 的條理,有的疏散,有的細密。)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之因數,存亡的規律。)
信 自知者明,信為難矣(能夠解剖自己就可算是英明,這的確很難啦!)
願陛下親之信之(希望皇上親近他、信任他。)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些小的承諾都沒能兌現,神祗不會降福(於他)的。)
低眉信手續續彈(低下雙眉,隨手繼續彈下去。)
遇 為君臣相遇(作為君臣的遇合。)
進,與曹操於赤壁(往前,就與曹操遭遇於赤壁。)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我用精神感覺到而不需用眼睛看。)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也不過是要追念先帝對我的特殊待遇,希望能夠在皇上這裏報答。)
文言文中有哪些描寫“心靜”的句子?
安禪未必需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出自——白居易《贈吳丹》
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船夜援琴》作者:白居易 【唐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六祖壇經》
鳥穿浮雲雲不驚,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塵世多喧囂,靜我凡心立功名。釋義:,我不為外物所幹擾,也不會因為我而讓困惑更深!喧囂更雜!我隻有一顆平常心,任它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東晉 陶淵明《飲酒》釋義:身處紛紜人世,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若問怎麼能夠如此,因為我獨得情趣,心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所處的地方自然就顯得超塵絕俗。
結廬人境而無人境俗氣,身處塵世而無車馬喧鬧,前兩句寫出詩人高蹈塵俗之上的曠選心懷,後兩句追述脫俗去塵的精妙機製。“心遠”一詞如參禪悟道,將其中情趣、意趣、理趣淡淡傳出,禪味是那樣地濃馥,又是那樣地淡泊,表現出一種靜穆的美。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柳宗元《對詩》
官曹稱心靜,居處隨跡幽。——《贈吳丹》作者:白居易 【唐代】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晨詣超師院讀禪經》作者:柳宗元 【唐代】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寄白閣默公》作者:賈島 【唐代】
病來心靜一無思,老去身閑百不為。——《齋月靜居》作者:白居易 【唐代】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文言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釋義: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努力而實現遠大理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作者:陶淵明 【魏晉】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 【唐代】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醉翁亭記》歐陽修(宋代)
求初中文言文中帶“就”“舉”“俱”“軍”“勞”“理”的句子
就 意思 例句 出處
1、完成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傷仲永》
2、靠近 此人可就見 《隆中對》
3、從事 蒙乃始就學 《孫權勸學》
舉:意思 例句 出處
1、被選拔 管夷吾舉於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發動 舉大計亦死 《陳涉世家》
3、推舉 眾議舉寵為督 《出師表》
俱: 意思 例句 出處
1、 全部、都 湖中人鳥聲俱絕 《湖心亭看雪》
勞: 意思 例句 出處
1、 使..勞累 勞其筋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無案牘之勞形 《陋室銘》
軍: 意思 例句 出處
1、 稱號 將軍百戰死 《木蘭詩》
2、 軍隊 昨夜見軍帖 《木蘭詩》
我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了,望樓主滿意。
翻譯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的翻譯規律
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六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後才能正確翻譯。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後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後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
翻譯手段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係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有些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將其語序調整後再譯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
有沒有什麼文言文句子用來形容人很聰明?
相關文言文句子如下:
1、宋 王安石《傷仲永》: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釋義: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2、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釋義: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灰飛煙滅一樣。
3、漢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釋義: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裏之外戰場上的勝負。
4、宋汪洙《神童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釋義:早上還是一介草民,晚上就登上朝堂,成為人上人。
5、唐 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釋義: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6、元 脫脫《宋史》: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釋義: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裏麵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甕指大缸)上麵,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初中文言文帶“若”的句子
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
——歐陽修《醉翁亭記》
4、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世說新語》•《詠雪》
6、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辭》
7、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記》
8、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劉鈞《與朱元思書》
9、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諸葛亮《出師表》
10、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陶淵明《五柳先生轉》
文言文翻譯句子
原文〕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譯文〕郭橐駝,不知最初叫什麼名字。他患有傴僂病,聳著背脊,彎著腰,臉朝下走路,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裏人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駝”。橐駝聽到後說:“很好啊,給我取這個名字當然很恰當。”於是他索性放棄了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原文〕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譯文〕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裏種植花木以供玩賞以及種植果樹出賣水果的富豪人家,都爭著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駝種的樹,即或移植,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又早又多。別的種樹人即使暗中觀察模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原文〕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譯文〕有人問他種樹的訣竅,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本事能使樹木活得久、生長快,隻是能順應樹木的天性,來讓它的本性盡量發展罷了。大凡種植樹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給它培土要均勻,它帶的土要是舊的,給它築土要緊密。已經這樣做了之後,就不要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種好以後離開時可以頭也不回。將它栽種時就像撫育子女一樣細心,把它種完後就像丟棄它那樣不再去管。那麼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會喪失了。所以我隻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什麼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訣竅;隻不過不抑製耗損它的果實罷了,也並不是有什麼能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訣竅。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種樹時樹根卷曲,又換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過分就是不夠。如果有與這做法不同的,又愛得太深,憂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離開之後又回頭去看看。更過分的做法是抓破樹皮來驗查它是死是活,搖動樹幹來觀察栽得是鬆是緊,這樣樹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遠離了。這雖說是愛它,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實際上是仇恨他。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啊,其實,我又有能特別做些什麼呢?”
〔原文〕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譯文〕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隻知道種樹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裏,看見那些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很憐愛百姓,結果卻給百姓帶來災難。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割,早些煮蠶繭抽蠶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好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放下飯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人丁興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這樣困苦,又這樣疲勞。如果這樣比較,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原文〕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譯文〕問的人說;“這不是很好嗎?我問種樹,卻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於是,我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理文言文句子 在線等翻譯文言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