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現在不少常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論語》中演化出成語的內容也很多,這裏例舉幾個。
1.《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直接產生巧言令色。
2.《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衍生出溫故知新。
3.《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俏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於此。
4.《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是三思而後行的出處。
5.《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證”,這更不用說啦。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
1 不亦樂乎 《學而》
2 犯上作亂 《學而》
3 一日三省 《學而》
4 節用愛人 《學而》
5 賢賢易色 《學而》
6 和為貴 《學而》
7 食無求飽 《學而》
8 居無求安 《學而》
9 安貧樂道 《學而》
10巧言令色 《學而》
11 告往知來 《學而》
12 就正有道 《學而》
13 貧而樂道 《學而》
14 慎終追遠 《學而》
15溫良恭儉讓 《學而》
16 小大由之 《學而》
17 學而時習之 《學而》
18 言而有信 《學而》
19 從心所欲 《為政》
20 當立之年 《為政》
21 而立之年 《為政》
22 見義勇為 《為政》
23 舉枉措直 《為政》
24 舉直措枉 《為政》
25 犬馬之養 《為政》
26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為政》
27 三十而立 《為政》
28 隨心所欲 《為政》
29 溫故知新 《為政》
30 言寡尤,行寡悔 《為政》
31 一言以蔽之 《為政》
32 異端邪說 《為政》
33 知命之年 《為政》
34 眾星拱北 《為政》
35 眾星捧月 《為政》
36 周而不比 《為政》
37 知命之年 《為政》
38 因材施教 《為政》
39 哀而不傷 《八佾》
40 愛禮存羊 《八佾》
41 不咎既往 《八佾》
42 成事不說 《八佾》
43 告朔餼羊 《八佾》
44 既往不咎 《八佾》
45 戒奢寧儉 《八佾》
46 盡善盡美 《八佾》
47 樂而不淫 《八佾》
48 了如指掌 《八佾》
49 杞宋無征 《八佾》
50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
51 繪事後素 《八佾》
52 每事問 《八佾》
53 告朔之羊 《八佾》
54 朝聞夕死 《裏仁》
55 惡衣惡食 《裏仁》
56 觀過知仁 《裏仁》
57 見賢思齊 《裏仁》
58 訥言敏行 《裏仁》
59 無適無莫 《裏仁》
60 心有餘而力不足 《裏仁》
61 一以貫之 《裏仁》
62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裏仁》
63 遊必有方 《裏仁》
64 造次顛沛 《裏仁》
65 流離顛沛 《裏仁》
66 勞而不怨 《裏仁》
67 遊必有方 《裏仁》
68 安老懷少 《公冶長》
69 不恥下問 《公冶長》
70 不念舊惡 《公冶長》
71 斐然成章 《公冶長》
72 瑚璉之器 《公冶長》
73 計過自訟 《公冶長》
74 善與人交 《公冶長》
75 聽其言而觀其行 《公冶長》
76 聞一知二 《公冶長》
77 聞一知十 《公冶長》
78 朽木不雕 《公冶長》
79 朽木糞牆 《公冶長》
80 朽木糞土 《公冶長》
81 喜怒無形色 《公冶長》
82 三思而後行 《公冶長》
83 愚不可及 《公冶長》
84 巧言令色 《公冶長》
85 博施濟眾 《雍也》
86 博文約禮 《雍也》
87 不改其樂 《雍也》
88 不堪其憂 《雍也》
89 乘肥衣輕 《雍也》
90 從井救人 《雍也》
91 簞食瓢飲 《雍也》
92 肥馬輕裘 《雍也》
93 敬而遠之 《雍也》
94 樂山樂水 《雍也》
95 立人達人 《雍也》
96 陋巷簞瓢 《雍也》
97 能近取譬 《雍也》
98 遷怒於人 《雍也》
99 輕裘肥馬 《雍也》
100 裘馬輕肥 《雍也》
101 文質彬彬 《雍也》
102 先難後獲 《雍也》
103 行不由徑 《雍也》
104 一簞一瓢 《雍也》
105 衣輕乘肥 《雍也》
106 周貧濟乏 《雍也》
107 善為我辭 《雍也》 108 中道而廢 《雍也》
109 中庸之道 《雍也》
110 不悱不發 《述而》
111 不憤不啟 《述而》
112 不知肉味 《述而》
113 發憤忘食 《述而》
114 浮雲富貴 《述而》
115 富貴浮雲 《述而》
116 怪力亂神 《述而》
117 誨人不倦 《述而》
118 舉一反三 《述而》
119 樂以忘憂 《述而》
120 樂在其中 《述而》
121 臨事而懼 《述而》
122 求仁得仁 《述而》
123 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
124 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125 生而知之 《述而》
126 述而不作 《述而》
127 死而無悔 《述而》
128 信而好古 《述而》
129 學而不厭 《述而》
130 一隅三反 《述而》
131 飲水曲肱 《述而》
132 用舍行藏 《述而》
133 用行舍藏 《述而》
134 擇善而從 《述而》
135 執鞭隨蹬 《述而》
136 暴虎馮河 《述而》
137 一隅之見 《述而》
138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139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泰伯》
140 大節不奪 《泰伯》
141 篤信好學 《泰伯》
142 犯而不校 《泰伯》
143 六尺之孤 《泰伯》
144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泰伯》
145 任重道遠 《泰伯》
146 死而後已 《泰伯》
147 一息尚存 《泰伯》
148 不敢問津 《泰伯》
149 戰戰兢兢 《泰伯》
150 如臨深淵 《泰伯》
151 如履薄冰 《泰伯》
152 而今而後 《泰伯》
153 為之動容 《泰伯》
154 學如不及 《泰伯》
155 不舍晝夜 《子罕》
156 待價而沽 《子罕》
157 後生可畏 《子罕》
158 空空如也 《子罕》
159 喟然長歎 《子罕》
160 苗而不秀 《子罕》
161 年富力強 《子罕》
162 善賈而沽 《子罕》
163 逝者如斯 《子罕》
164 斯文掃地 《子罕》
165 鬆柏後凋 《子罕》
166 歲寒知鬆柏 《子罕》
167 秀而不實 《子罕》
168 循循善誘 《子罕》
169 仰之彌高 《子罕》
170 勇者不懼 《子罕》
171 欲罷不能 《子罕》
172 韞櫝而藏 《子罕》
173 知過必改 《子罕》
174 鳳鳥不至 《子罕》
175 河不出圖 《子罕》
176 喟然而歎 《子罕》
177 博聞約禮 《子罕》
178 卓爾不凡 《子罕》
179 卓爾不群 《子罕》
180 各得其所 《子罕》
181 功虧一簣 《子罕》
182 衣蔽蘊袍 《子罕》
183 侃侃而談 《鄉黨》
184 斂容屏氣 《鄉黨》
185 屏氣凝神 《鄉黨》
186 屏聲息氣 《鄉黨》
187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
188 適可而止 《鄉黨》
189 魚餒肉敗 《鄉黨》
190 每事問 《鄉黨》
191 春風沂水 《先進》
192 登堂入室 《先進》
193 過猶不及 《先進》
194 理屈詞窮 《先進》
195 鳴鼓而攻之 《先進》
196 群起而攻之 《先進》
197 三複斯言 《先進》
198 舍己為人 《先進》
199 升堂入室 《先進》
200 言必有中 《先進》
201 一仍舊貫 《先進》
202 一日之長 《先進》
203 三複白圭 《先進》
204 不得好死 《先進》
205 喟然而歎 《先進》
206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顏淵》
207 察言觀色 《顏淵》
208 成人之美 《顏淵》
209 風行草偃 《顏淵》
210 膚受之訴 《顏淵》
211 恭而有禮 《顏淵》
21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
213 浸潤之譖 《顏淵》
214 克己複禮 《顏淵》
215 內省不疚 《顏淵》
216 片言折獄 《顏淵》
217 色仁行違 《顏淵》
218 四海之內皆兄弟 《顏淵》219 駟不及舌 《顏淵》
220 駟馬難追 《顏淵》
221 通力合作 《顏淵》
222 一朝之忿 《顏淵》
223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顏淵》
224 以文會友 《顏淵》
225 足食足兵 《顏淵》
226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顏淵》
227 博聞約禮 《顏淵》
228 色取仁而行違 《顏淵》
229 舉直錯枉 《顏淵》
230 不可則止 《顏淵》
231 不知所措 《子路》
232 鬥筲之器 《子路》
233 父為子隱 《子路》
234 剛毅木訥 《子路》
235 和而不同 《子路》
236 近悅遠來 《子路》
237 勝殘去殺 《子路》
238 手足無措 《子路》
239 無所措手足 《子路》
240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241 欲速則不達 《子路》
242 悅近來遠 《子路》
243 名正言順 《子路》
244 手足無所措 《子路》
245 一言興邦 《子路》
246 一言喪邦 《子路》
247 悅近來遠 《子路》
248 鬥筲之人 《子路》
249 求備於人 《子路》
250 求全責備 《子路》
251 切切思思 《子路》
252 被發左衽 《憲問》
253 大言不慚 《憲問》
254 夫子自道 《憲問》
255 見利思義 《憲問》
256 見危授命 《憲問》
257 久要不忘 《憲問》
258 譎而不正 《憲問》
259 硜硜之愚 《憲問》
260 老而不死 《憲問》
261 臨危授命 《憲問》
262 沒齒無怨 《憲問》
263 危言危行 《憲問》
264 循序漸進 《憲問》
265 一匡天下 《憲問》
266 以德報德 《憲問》
267 以德報怨 《憲問》
268 以直報怨 《憲問》
269 怨天尤人 《憲問》
270 知其不可而為之 《憲問》
271 沒齒不忘 《憲問》
272 見利忘義 《憲問》
273 九合天下 《憲問》
274 九合一匡 《憲問》
275 匹夫匹婦 《憲問》
276 言之怍怍 《憲問》
27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憲問》
278 言過其行 《憲問》
279 言過其實 《憲問》
280 勇者不懼 《憲問》
281 深厲淺揭 《憲問》
282 不相為謀 《衛靈公》
283 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
284 成仁取義 《衛靈公》
285 當仁不讓 《衛靈公》
286 道不同不相為謀 《衛靈公》
287 各不相謀 《衛靈公》
288 君子固窮 《衛靈公》
289 求人不如求己 《衛靈公》
290 群而不黨 《衛靈公》
29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
292 仁人誌士 《衛靈公》
293 殺身成仁 《衛靈公》
294 推己及人 《衛靈公》
295 無為而治 《衛靈公》
296 小不忍則亂大謀 《衛靈公》
297 有教無類 《衛靈公》
298 直道而行 《衛靈公》
299 誌士仁人 《衛靈公》
300 眾好眾惡 《衛靈公》
3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衛靈公》
302 言不及義 《衛靈公》
303 一以貫之 《衛靈公》
304 好行小惠 《衛靈公》
30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
306 陳力就列 《季氏》
307 持危扶顛 《季氏》
308 分崩離析 《季氏》
309 龜玉毀櫝 《季氏》
310 過庭之訓 《季氏》
311 和顏悅色 《季氏》
312 禍起蕭牆 《季氏》
313 季孫之憂 《季氏》
314 既來之,則安之 《季氏》
315 開柙出虎 《季氏》
316 困而不學 《季氏》
317 困而學之 《季氏》
318 詩禮之訓 《季氏》
319 蕭牆禍起 《季氏》
320 血氣方剛 《季氏》
321 隱居求誌 《季氏》
322 玉毀櫝中 《季氏》
323 直諒多聞 《季氏》
324 玉毀櫝中 《季氏》
325 益者三友 《季氏》
326 直涼多聞 《季氏》
327 生而知之 《季氏》
328 飽食終日 《陽貨》
329 穿窬之盜 《陽貨》
330 道聽途說 《陽貨》
331 惡紫奪朱 《陽貨》
332 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
333 懷寶迷邦 《陽貨》
334 患得患失 《陽貨》
335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陽貨》
336 涅而不緇 《陽貨》
337 牛刀割雞 《陽貨》
338 色厲內荏 《陽貨》
339 殺雞焉用牛刀 《陽貨》
340 上智下愚 《陽貨》
341 時不我待 《陽貨》
342 時不我與 《陽貨》
343 歲不我與 《陽貨》
344 無所不至 《陽貨》
345 無所用心 《陽貨》
346 以紫亂朱 《陽貨》
347 麵牆而立 《陽貨》
348 巧言令色 《陽貨》
349 以紫亂朱 《陽貨》
350 紅紫亂朱 《陽貨》
351 使之聞之 《陽貨》
352 鑽燧改火 《陽貨》
353 居處不安 《陽貨》
354 無所用心 《陽貨》
355 惡居下流 《陽貨》
356 父母之邦 《微子》
357 故舊不棄 《微子》
358 季孟之間 《微子》
359 降誌辱身 《微子》
360 來者可追 《微子》
361 求全責備 《微子》
362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微子》
363 枉道事人 《微子》
364 無可無不可 《微子》
365 五穀不分 《微子》
366 直道事人 《微子》
367 來事可追 《微子》
368 無人問津 《微子》
369 賜牆及肩 《子張》
370 惡居下流 《子張》
371 臨危致命 《子張》
372 門牆桃李 《子張》
373 生榮死哀 《子張》
374 文過飾非 《子張》
375 學而優則仕 《子張》
376 有始有終 《子張》
377 逾閑蕩檢 《子張》
378 見危致命 《子張》
379 博學篤誌 《子張》
380 切問近思 《子張》
381 文武之道 《子張》
382 不自量力 《子張》
383 自不量力 《子張》
384 不教而殺 《堯曰》
385 存亡繼絕 《堯曰》
386 惠而不費 《堯曰》
387 繼絕存亡 《堯曰》
388 望而生畏 《堯曰》
389 興滅繼絕 《堯曰》
390 求仁得仁 《堯曰》
391 天下歸心 《堯曰》
392 勞而不怨 《堯曰》
393 無怨無德 《憲問》
用《論語》中的成語或句子寫話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仁是種意識形態它為人人都能成仁提供可能隻要你心中有仁義道德,那麼你就是英雄,仁者。雖說現代社會有法製保障,但是“仁”的精神還任重道遠。
“禮”的主張是“克己複禮”,就是說要克製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製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當然現在看來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麵。但是順應當時的時代的要求。
孔子的“中庸之道”讓他的思想體係生氣盎然詩情畫意,何為中庸之道呢?我是這麼理解的,就是不走兩個極端,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正如孔子所說的寫文章的形式就體現了這點,“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中庸之道是不過時的,現代工作生活中也應該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應該這樣,保持中庸之道,不僅能明哲保身,也能促進和諧。我覺得這點我做的遠遠不夠,處世方式太過於尖銳,總是傷人傷己,雖然身邊有很多怪現象我不敢恭維,比如說出口成髒,甚至把罵人當作時下流行啊,但是我應該做到克己複禮不應該近墨者黑,“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這樣冤冤相報何時了啊,所以這是不可取的。
銘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不僅能使自己豁然開朗,而且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論語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成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成語:不知者不罪,意思說不怪罪不知情的人。跟論語的“不怨恨不了解自己的人”有點像吧。這句中,原有一個成語“不亦樂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成語:反躬自省、一日三省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成語:溫故知新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成語:心存目想,既要凝目注視(學習),又要用心思索。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成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
——成語:見賢思齊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成語: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9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子罕》)
——成語:歲寒知鬆柏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急!出自論語的成語,50個,一定要翻譯句子的意思!
孔子的成語有: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麵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裏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嚐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麼,學問已經不錯了,隻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誌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隻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隻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麵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孟子的成語有: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釋:(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來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說他膽子太小),行不行?
(2)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範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裏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幹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裏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幹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醜》)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醜》)釋:所以,“事半功倍”,隻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醜》)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醜》)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醜》)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醜》)釋: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醜》)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醜》)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回旋餘地嗎?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醜》)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醜》)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醜》)釋:在今日的社會裏,除開我,還有誰呢?
(26)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篇》)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篇》)釋:有意料不到的讚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篇》)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篇》)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篇》)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篇》)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不為己甚:“仲尼不為己甚者。” (《離婁篇》)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篇》)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篇》)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裏接著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專心致誌:“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章》)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隻聽弈秋的話。
(47)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章》)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章》)釋:如今行仁的人,好象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章》)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複舊日的友好。
(50)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章》)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章》)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章》)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了然。”
(54)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盡心章》)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章》)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 (《盡心章》)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尚書》,不如無《尚書》。” (《盡心章》)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章》)釋:山坡的小路隻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隻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章》)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同流合汙:“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盡心章》)釋:(這種人)同流合汙,(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其他的
查字典去吧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045310.html?fr=qrl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09667.html?si=6
論語中的成語(出處及原句,簡短的解釋)要超過一百個
論語中的成語,總結如下:
1 不亦樂乎 《學而》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翻譯:有朋友從遠方來到,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成語義:①不也是很快樂;②表示程度過甚,達到難以應付的地步;③表示情況令人滿意;④表示十分高興。
2 犯上作亂 《學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翻譯: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
成語義:①觸犯上級,鬧亂子;②指叛逆活動;③曆代剝削階級把人民的反抗、起義誣蔑為“犯上作亂”。
3節用愛人 《學而》
原文: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翻譯: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候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季節役使人民。
成語義:節約財用,愛護百姓。
4食無求飽 《學而》
原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成語義:吃飯不要求飽足。
5居無求安 《學而》
原文:同上
成語義: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適舒服的居所。
6 安貧樂道 《學而》
原文: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翻譯:貧窮卻不去巴結,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不如貧窮仍快快樂樂,富裕仍愛好禮義的人。
成語義:安於清貧,樂於實踐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度。
7巧言令色 《學而》
原文: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花言巧語,麵容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語義:原指鋪張修飾沒有實際內容的語言或文章,後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
8告往知來 《學而》
原文: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告訴你過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來要發生的事。
成語義:
9慎終追遠 《學而》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翻譯:曾子說:“要謹慎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這樣人民的道德就會歸複中厚老實。
成語義: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遠代的祖先。
10溫良恭儉讓 《學而》
原文: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翻譯:用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
成語義: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學而》
原文: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翻譯:講信用,要符合於義;隻有符合義的諾言才可以去實現。
成語義:說出來的話算數,有信用。
12從心所欲 《為政》
原文: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七十歲的時候,就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會出現違背規矩。
成語義:①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②代指人的年齡,七十歲。
13而立之年 《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譯: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
成語義:指人開始成熟。
14見義勇為 《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翻譯: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那是諂媚。遇到符合義的事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成語義:見到了正義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舉直措枉 《為政》
原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翻譯: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語義: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佞。
16 犬馬之養 《為政》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遊問孔子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孝順,就是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不夠的,對於狗馬也能做到飼養。如果對父母隻奉養而不誠心孝順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沒有什麼區別?
成語義:比喻供養父母。
1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為政》
原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翻譯: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啦。
成語義:指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立誌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做出違背規矩。
成語義:三十歲自立於世,開始成熟。
19 隨心所欲 《為政》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隨著自己的心意,想怎樣就怎樣。多含貶義。
20 溫故知新 《為政》
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就會可以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作老師了。
成語義:溫習已學過知識有獲得新的體會。也比喻回顧曆史,認識現在。
21 一言以蔽之 《為政》
原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翻譯:《詩經》的內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內容。
成語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22 異端邪說 《為政》
原文: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翻譯:研讀邪說,那是殘害自己。
成語義:不符合正統思想的、被認為有嚴重危害的思想、言論。
23 周而不比 《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譯:君子在道義上團結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結;小人善於因私利而勾結,不能在道義上團結人。
成語義:關係親密但不相互勾結。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譯:孔子談論季氏,說他在庭院內觀賞八佾之舞,這種事情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
成語義:如果這個可以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表示絕不容忍。
25 哀而不傷 《八佾》
原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翻譯:《詩經》中的《關雎》篇的內容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悲傷。
成語義:①感情適度,悲哀而不過度傷心;②形容詩歌、音樂等含優雅哀調,卻又感情適度而不過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翻譯:已經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說了,已經做過的事情就不必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責備了。
成語義: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
27 盡善盡美 《八佾》
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翻譯:孔子談到韶樂說:“美極了,又好極了。”談到武樂時說:“美極了,還不夠好。”
成語義:形容事物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原文:或問 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翻譯:有人問孔子舉行“ 祭”的由來。孔子說:“不知道。能懂這種道理的人治理天下,會像把東西擺在這裏一樣吧!”孔子一邊說一邊指著自己的手掌。
成語義: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掌上的東西給人看一樣。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無征 《八佾》
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翻譯: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杞國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殷代的禮,我能說出來,宋國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因為文字資料不足,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也不多。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就能用它來作考證的證明了。
成語義:杞國、宋國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夠的證據。
30繪事後素 《八佾》
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翻譯:子夏問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臉龐著色化妝絢麗多彩好打扮啊。’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先有了白地子,然後才畫上畫。
成語義: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進行彩繪。②比喻禮樂產生於仁義之後;比喻做事先從簡單做起,然後逐步深入。
31朝聞夕死 《裏仁》
原文:朝聞道,夕死可矣。
翻譯: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語義:早上聽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願。形容對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惡衣惡食 《裏仁》
原文: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翻譯:孔子說:“士有誌於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飯菜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的。”
成語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33 觀過知仁 《裏仁》
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翻譯:孔子說:“人犯的錯誤,同他那一類人是一樣的。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他是哪一類人。
成語義:通過一個所犯過錯的性質,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34 見賢思齊 《裏仁》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
翻譯:孔子說:“見到聖賢的人考慮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進行自我反省。
成語義: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學習,看齊。
35 訥言敏行 《裏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翻譯:孔子說:“君子要謹慎地說話,而要敏捷地行動。”
成語義:語言遲緩,行動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種修身之道。
36無適無莫 《裏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翻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從於義。
37 一以貫之 《裏仁》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翻譯:孔子說:“曾參啊!我所主張的‘道’是由一個根本的宗旨貫穿始終的。
成語義: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於其整個儒家學說之中。泛指將一種理論、思想貫穿於事物的始終。
38 造次顛沛 《裏仁》
原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翻譯:君子一刻也不能違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必須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語義:指匆忙不安定。
39流離顛沛 《裏仁》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形容生活困苦而到處流浪。
40 安老懷少 《公冶長》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翻譯:使老人們生活安定,朋友們互相信任,年輕的孩子們得到關懷和愛護。
成語義: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歸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恥下問 《公冶長》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向孔子請教:“孔文子為什麼諡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因為他聰明而又喜歡學習,遇見比自己差的人,也肯於向他虛心求教,不以為恥辱,所以他的諡號叫做‘文’。
成語義: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42不念舊惡 《公冶長》
原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翻譯:孔子說:“伯夷、不記住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的仇怨因此減少。
成語義:不記住或不計較別人過的錯誤或個人間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 《公冶長》
原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譯:我家鄉的學生們,誌向遠大,心氣驕傲,而行為粗簡,文采都有較高的成就。我不知道應該怎樣教導他們。
成語義: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辭生動。②形容成績或聲名顯著。含褒義。
44 計過自訟 《公冶長》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翻譯: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過能夠看到自身的錯誤而從內心自責的人。”
成語義:省查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45 善與人交 《公冶長》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翻譯: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同別人交往,和他相處的時間愈久別人就愈敬重他。”
成語義:善於跟別人結成朋友。
46聽其言而觀其行 《公冶長》
原文: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翻譯:開始的時候,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對於人我是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成語義: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47 聞一知十 《公冶長》
原文: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翻譯: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隻能推測出兩件事。
成語義:聽到一點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點。形容非常聰明。
48 朽木不雕 《公冶長》
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翻譯: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對於宰予這個人,何必再去譴責他呢?“
成語義:①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49朽木糞土 《公冶長》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東西。
50 喜怒不形於色 《公冶長》
原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翻譯: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三次擔任宰相,沒有表現出高興的神情;三次被罷免,也沒有表現出憤怒的神色。每次罷免時一定把自己舊日的一切政令公務都告訴新任宰相。
成語義:高興和憤怒都不表現在臉色上。指沉著而有涵養,感情不外露。
51 三思而後行 《公冶長》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翻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後才做某一件事情。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成語義:原指經過三次考慮,然後去做。後泛指經過反複考慮,然後才去做。
52 愚不可及 《公冶長》
原文: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譯:寧武子,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聰明;當國家昏庸無道時,他就裝愚蠢。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趕得上;他的那種裝愚,別人可就趕不上了。
成語義:原指裝傻,別人無法趕上他。後指極其愚笨。指處於不利局麵善於裝糊塗的人。
53博施濟眾 《雍也》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翻譯: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施以好處,又能周濟眾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德嗎?”
成語義:廣泛地救濟困苦的人。形容人廣施恩惠,使人們免於患難。
54 不改其樂 《雍也》
原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翻譯:一竹筒粗飯,一瓢冷水,住在簡陋的不巷子裏,一般人都無法忍受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
成語義:不改變自己的快樂。指處於困苦的境況仍然很來快樂。
55 乘肥衣輕 《雍也》
原文: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翻譯:孔子說:公西華到齊國,乘坐肥馬駕的車,身穿貴重的皮衣。
成語義:駕馭肥壯的馬,身穿貴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56 從井救人 《雍也》
原文: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翻譯: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雖然告訴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裏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
成語義:跟著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營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講方式、不計後果沒給別人帶來好處而徒然損害自己。比喻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拯救別人。
57簞食瓢飲 《雍也》
原文:同54
翻譯:同54
成語義:一簞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貧苦。
58 敬而遠之 《雍也》
原文: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翻譯:孔子說:“專心倡導人民遵守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遠離它不要沉迷,這就可以說是聰明啦。”
成語義:尊敬他而又有所顧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59樂山樂水 《雍也》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翻譯: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長壽。”
成語義:
60 立人達人 《雍也》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則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翻譯:作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呀。
成語義:幫助人建立功業地位。
61 能近取譬 《雍也》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能夠就近拿自己作例子來比方別人。指推已及人,將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來做譬喻。
62 文質彬彬 《雍也》
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翻譯: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隻有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成語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來形容人不僅文雅,而且懂禮貌。
63先難後獲 《雍也》
原文: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翻譯: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放在後邊全不計較,便可以說是‘仁’啊。
成語義:先辛苦而後收獲。形容不坐享其成。
64 周貧濟乏 《雍也》
原文: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翻譯:我聽說過,君子應救濟急需要的人,而救濟已經富裕的人。
成語義: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
65浮雲富貴 《述而》
原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用不義的手段得到榮華富貴,對於我來說,那些榮華富貴如同天上的雲彩。
成語義:把富貴看成飄浮的雲彩。比喻把金錢、地位看的很輕。
66 誨人不倦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接解的知識,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對於我有哪些呢?”
成語義:教導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導別耐心。
67 舉一反三 《述而》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翻譯:孔子說:不到冥思苦想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點拔他;不到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點,他不能由此類推出相關三點,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成語義: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68 樂以忘憂 《述而》
原文: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翻譯:你為會麼不說:“他的為人,發憤時,竟然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就忘記了憂愁,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成語義:快樂的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高興。
69樂在其中 《述而》
原文: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翻譯:吃粗食,喝冷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
成語義:快樂就在這裏。
70臨事而懼 《述而》
成語義:遇到事情而有所懼怕。指遇到事謹慎處理。
原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翻譯:孔子說:“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鬥,沒有船要趟水過河,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和我一起的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善於籌劃謀略的而能爭取成功的人
71暴虎馮河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①空手打老虎,徒步過大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蠻幹。②比喻果敢勇猛。
72 求仁得仁 《述而》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譯: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麼怨恨呢?
成語義:尋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願望都已實現,如願以償。
73 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在一塊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長處,向他們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改正。
74 述而不作 《述而》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翻譯:孔子說:隻傳述舊知識而不創作新知識,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成語義:隻闡述前人的學說,自己並不創新,指沒有新的見解。
75 信而好古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信奉並愛好古代文化。
76學而不厭 《述而》
原文:同66
翻譯:同66
成語義: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77一隅三反 《述而》
原文:同67
翻譯:同67
成語義: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即舉一反三。
78飲水曲肱 《述而》
原文:同69
翻譯:同69
成語義: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79用行舍藏 《述而》
原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翻譯:孔子對顏淵說:“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啊!”
成語義:被任命進就出來幹一番事業,不被任用時就退隱。
80 執鞭隨蹬 《述而》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翻譯:孔子說:“如果富貴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當一名拿著馬鞭的馭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取,我還是做我愛好的事情吧。”
成語義:手執馬鞭,跟在馬蹬旁邊。比喻追隨左右,盡心效力。
81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原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翻譯: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麼追不上,追上了不恐怕再失去它。
成語義: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還怕又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
82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泰伯》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翻譯:同成語義。
成語義:不居於某種職位,就不用去謀劃有關的事務。
83 篤誌好學 《泰伯》
原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翻譯: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堅守治國做人之道,有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有禍亂的國家,不在哪裏居住。
成語義:一心一意愛好學習。
84 犯而不校 《泰伯》
原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翻譯: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學問多的向學問少的人詢問;有才能卻像沒有,學問充盈卻好像很空虛;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計較。我從前的朋友曾經這樣做過。
成語義: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5 六尺之孤 《泰伯》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翻譯:曾子說:“能夠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能夠把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麵臨重大考驗堅守氣節不動搖屈服。”
成語義:尚未長大成年的孤兒。
8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泰伯》
原文:曾子言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翻譯:曾子說:“人到臨死時,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形容臨終囑咐之言。
87 死而後已 《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有仁德的人,胸懷不能不寬廣,意誌不能不堅強,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仁’作為自已的任務,不也是很重要的嗎?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語義:到死才停止。指把畢生的精力全部貢獻出來。
88 戰戰兢兢 《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翻譯: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說:“看看我的腳和手,有沒有毀傷的地方。《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就像站在深淵的旁邊,又像走在薄冰之上。”
成語義:形容極端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89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好像麵對深淵,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處於危險的境地,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90 不舍晝夜 《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麵對奔騰不息的流水說:“時間流逝就像這水一樣,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語義: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繼日。
91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成語義:原指吃米不滿足於舂得細,吃魚、肉不滿足於切得細。後來形容食物精細做,極其講究。
92 春風沂水 《先進》
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土雩,詠而歸。
翻譯: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好,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一路回來。
成語義:原意是大人與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93 成人之美 《顏淵》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翻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做壞事。小人與這相反。
成語義:成全別人的好事或實現其願望。
9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
原文: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成語義: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95 駟不及舌 《顏淵》
原文: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成語義:駟馬雖快,也追不上說出的話。指話一出口就難以收回。戒說話應當慎重。
96 駟馬難追 《顏淵》
成語義:比喻事實既成或話已出口,不可挽回。
97 剛毅木訥 《子路》
原文:子曰:“剛、勇、木、訥,近仁。”
翻譯:孔子說:剛直、勇敢、質樸老實,語言謹慎,接近於仁。
成語義:剛直果斷,樸實慎重。
98 大言不慚 《憲問》
原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翻譯:一個人大言不慚,那麼實際去做就困難了。
成語義:說大話不知知道害羞。
99 譎而不正 《憲問》
原文: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翻譯:晉文公詭詐不正派,齊桓公正而不詭詐。
成語義:詭詐而不正派。
100 一匡天下 《憲問》
原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
翻譯: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
成語義:糾正混亂局麵,使天下納入正軌。引申為統一天下。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成語、
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麵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1·15):“《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複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複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誌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為政》“子遊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隻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論語·公冶長》(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論語·公冶長》(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學而不厭——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論語·述而》(7·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誨人不倦——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論語·述而》(7·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舉一反三——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論語·述而》(7·8):“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論語·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論語·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論語·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求論語中比較有名的句子?
《論語》箴言名句2
1.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見《孟子·公孫醜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2.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裏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3.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5.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6.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雕,凋謝;鬆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鬆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7.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8.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9.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於薄稅斂“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10.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11.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12.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13.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1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而人宜遠慮曆為儒家所重。
參考資料:http://pjhxb.blog.zhyww.cn/cmd.html?uid=117784&do=tag_blogs&id=11564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的含有成語的句子 論語中含有成語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