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現代作家龍應台《目送》
2,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現代作家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
3,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現代作家龍應台《目送》
4,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現代作家龍應台《目送》
5,人總要慢慢成熟,將這個浮華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偽裝的真實,看清隱匿的虛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這個世界裏美好總要多過陰暗,歡樂總要多過苦難,還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現代作家龍應台《不相信》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經典語錄寫出為什麼喜歡這段話
“孩子你慢慢來”,我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它親切,因為它柔軟,因為它沉靜。在今天,當我們說出讓孩子慢慢來的時候,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麵,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更無法代勞,我們隻能慢慢等待,這是生命的過程;另一方麵,置身這個崇尚速度的年代,我們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麵落在同齡人的後麵,留下永久的遺憾,這是社會的法則,我們依然無法躲避。我們歆羨魯迅、鄭淵潔等人名人對孩子“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我們不敢踐行,因為,我們沒有他們的資本,在巨大的“隱蔽的遺產”的保護下,他們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義上的生存競爭,而我們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則是必須通過競爭的考試,跨過那個千軍萬馬要衝擊的獨木橋。我們也想給孩子自由和快樂,但是不能,這是理性對情感的勝利。就這麼簡單。
我們當然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裏,快與慢不是唯一的價值。他快,是因為他體驗到了生命飛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體去追趕新奇;他慢,是因為他聽到了心靈的回聲,所以,他要停下腳步去猜測那個來自靈魂深處的秘密。在這些非關理性直指心靈的遊戲中,快樂是最高的準則。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間,正如龍應台在序言《蝴蝶結》中講述的那個故事,回顧童年,作者親曆了一個幼小生命被摧殘的事件,她恐懼,但也有了生命意識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麵對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笨拙地包紮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麵對幼稚的生命,我們無法催促,我們隻有等待,這是人倫,更是常識。
所以,一個合格的母親(父親)應該是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歡兒、理解孩子莫名沉默的母親(父親),正如龍應台書中傳遞出來的信息一樣。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裏,沒有世俗所謂的意義的所累,沒有社會所謂利益的我執,它幹淨、透明,也任性,拒絕成人邏輯清晰的推理和分析。親情之下,拒絕價值判斷,這是人性的常態。魯迅先生多次說,要順應孩子的天性,這是教育的規律。然而,淩厲的現實擺在麵前,麵對殘酷的競爭,為了孩子的明天,做父母的我們,不得不幹涉孩子的自由,不得不剝奪孩子的快樂,咬著牙把孩子送進可以給孩子競爭增加砝碼的特長班和補習班,而且,所有的做法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愛。我們要讓孩子成才,否則,孩子以後步履維艱。這是競爭對成長的幹涉,是社會對倫理的傷害。而我們,在愛的名義下,扮演的不過是同謀或者幫凶。
莊子在《馬蹄》中說,伯樂的出現,是馬的災難,因為,他把馬分成三六九等,製定了一套馴馬的方法,而馬本來是自由的存在。人何嚐不是如此,原本意義上的人應該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有了人為的意義和價值,人便被打上的商品製造的烙印,中規中矩者合格,身上長刺者淘汰。而其實,所有的人類意義的附加值,都不過是莊子所說的“駢拇”,是生命的附贅懸疣。然而,經過聖人們一代又一代對所謂禮教的苦心經營,我們完成了生命附加值的條分縷析的界定。於是,為了那些虛無的東西而甘願放棄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它甚至成為人生的必修課程。它有曆史必然的堂皇理由,卻是對人性無情的背叛。
讀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我常常感動於其中母親對孩子細膩的嗬護和理解,那種出於天性的憐愛,那種出於生命的尊重,那種出於血緣的責任,讓滾滾紅塵中的理性選擇顯得左支右絀和微不足道。在母親的眼裏,孩子的一切都有它可愛的道理,都有它必須經曆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舞台上的主角,母親不過是劇務,負責提供他成長需要的道具,如此而已。作為母親的龍應台,沒有把約定俗成的成才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她不關心孩子成不成才,那是孩子以後的事情,她關注的是孩子當下此時的健康和快樂,身體與心靈。所以,所以,她才會把那些在學校裏被推薦閱讀的童話經典束之高閣,她才義無反顧地把孩子從一天要上七個小時課的台灣幼稚園裏領出來,讓孩子享受那以玩為目的的漫長假日。有一個開明、豁達的母親是幸福的。讀罷此書,我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向作者致敬,因為,她讓我們重新打量曾經被我們輕易放棄的情感細節,她讓我們再次審視我們在愛的旗幟下對孩子犯下的罪過。當然,站在依然被監視、被剝奪、被傷害的孩子的立場,這本書便是一本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成長童話、親子典範,它應該成為家長們的必讀書目。
求龍應台《目送》裏幾篇散文的句子賞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送自己的兒子華安,作為一個母親,對於親情,她有的隻不過是不舍和眷戀。兒子從未遠離自己,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強烈的不舍。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表現了作者作為母親,親盼兒子能夠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沒有”包含著失望,是從心底發出的感情。
3,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
這是作者看著自己的父親,從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愛著子女。
4,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父親離世的不舍,“希望最後一次的目送”是女兒希望父親走好的情感。
5,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酸甜苦辣鹹 是生活五味 同樣也是人生五味經曆了人間百態 也才能懂世間真諦。
擴展資料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
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參考資料:目送-百度百科
《龍應台經典語錄一一給安德烈一封信節選》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
又開學了,讓我們再讀一遍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與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生活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欣賞幾個句子在龍應台目送的寂寞篇欣賞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目送》
2、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龍應台 《目送》
3、 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 《目送》
4、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 收拾? ——龍應台 《目送》
5、 有些路,隻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 《目送》
6、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隻能各自孤獨麵對,素顏修行。 ——龍應台 《目送》
7、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龍應台 《目送》
8、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龍應台 《目送》
9、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作最後的轉身離開。 ——龍應台 《目送》
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台 《目送》
11、 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龍應台 《目送》
12、 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龍應台 《目送》
13、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龍應台 《目送》
14、 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龍應台 《目送》
15、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龍應台 《目送》
16、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龍應台 《目送》
17、 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隻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龍應台 《目送》
18、 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後,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 ——龍應台 《目送》
19、 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龍應台 《目送》
20、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龍應台 《目送》
21、 拜祭,終究也隻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龍應台 《目送》
22、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龍應台 《目送》
23、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曆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裏,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用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龍應台 《目送 》
24、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 ——龍應台 《目送》
25、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 ? ? ?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舍棄有時 ? ? ?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穆有時、言語有時 ? ? ?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 ? ?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 放手的 時刻,你如何懂得,什麼是什麼呢? ——龍應台 《目送》
26、 南美洲有一種樹,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鍾,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遙。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隙落下,所以葉冠雖巨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 然隔開 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龍應台 《目送》
27、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麵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 ——龍應台 《目送》
28、 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裏所有的成分都複製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複製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龍應台 《目送》
29、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裏。 ——龍應台 《目送》
30、 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龍應台 《目送》
31、 隻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龍應台 《目送》
32、 在暫時裏,隻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龍應台 《目送》
33、 “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曆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龍應台 《目送》
34、 在平凡和現實裏,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龍應台 《目送》
35、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龍應台 《目送》
36、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 ——龍應台 《目送》
37、 隻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龍應台 《目送》
38、 怎麼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龍應台 《目送》
39、 金門的美,怎麼看都帶著點無言的憂傷。一棟一棟頹倒的洋樓,屋頂垮了一半,殘破的院落裏柚子正滿樹搖香。如果你踩過破瓦進入客廳,就會看見斷壁下壓著水漬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蒼白了,逝去了。一隻野貓悄悄走過牆頭,日影西斜。 ——龍應 台 《目送》
40、 他好像在聽一個不可及的夢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聽見熟悉的聲音,輕輕呼喚自己的名字,帶點不可思議的向往與情怯:是啊,太湖邊,柳樹下,線裝書...... ——龍應台 《目送》
41、 春節的爆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仿佛浸在水缸裏的酸菜。(www.siaNdian.com 閃點情話網) ——龍應台 《目送》
42、 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龍應台 《目送》
43、 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龍應台 《目送》
44、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麵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 心靈深 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龍應台 《目送》
45、 世上六十億人裏,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可能居大多數。 ——龍應台 《目送》
46、 九十三歲的眼睛和四歲,竟是同一雙眼睛?靈魂裏,還是那看《史記》的孩子,深情而憂鬱的青年? ——龍應台 《目送》
47、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龍應台 《目送》
48、 空蕩蕩的街,隻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龍應台 《目送》
49、 人對自然、對生命過度地暴虐、褻瀆之後,他究竟還有什麼依靠呢?如果勇敢領袖們的心裏深埋著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幾個我們疼愛的孩子呢? ——龍應台 《目送》
50、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麵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托。 ——龍應台 《目送》
51、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目送》
52、 才子當然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 《目送》
53、 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難道竟是那機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你自己的心? ——龍應台 《目送》
54、 他的坐著,其實是奔波,他的熱鬧,其實是孤獨,他,和他的政治對少們,所開的車,沒有”R”擋,更缺空擋。 ——龍應台 《目送》
55、 相機,原來不是那麼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龍應台 《目送》
56、 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瀉地。 ——龍應台 《目送》
57、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的過去了,甚至夜夜來吊唁的蝶夢也冷了。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麼是什麼了。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甚至眼淚也不是。 ——龍應台 《目送》
58、 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人生就是如此,你以為已經從一個漩渦逃離,其實另外一個漩渦就在你的腳下。用力蹬一腳,就進去了。所以,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 ——龍應台
龍應台語錄
1、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2、民主是什麼?民主就是發表了任何意見不怕有人秋後算賬;民主就是權利被侵犯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討回,不管你是什麼階級什麼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黨,不必討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過日子;民主就是打開電視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凜然地說謊;民主就是不必為了保護孩子而訓練他從小習慣謊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種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會突然被拿走,因為它不是賜予的;民主並非隻是選舉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維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個人回轉的空間。
3、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隻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複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
4、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隻關心自己的事情。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著的車,總有人在裏麵自顧自地行樂。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裏。
5、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醜。閑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6、龍應台:我其實也誠實地在問自己,思考了之後我自己覺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傑不傑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們的兒子女兒都在哈佛、劍橋讀書,頂尖的優秀,我的兒子還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而且並不以“傑出”作為人生誌向。以“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邏輯來說,他已經差一大截了。但是那一次的“陽台夜話”,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緒,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裏找到意義。 … … 1975年我離開台灣到美國去留學的時候,走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裏頭,天上深藍深藍的一片雲都沒有,陽光照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8月,還沒有開學,美國18歲、20歲的人光著臂膀、穿著短褲、球鞋、騎著腳踏車在你麵前悠來悠去,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咦,怎麼他們每個人看著都那麼輕鬆,那麼沒負擔?從他們肢體的語言我就已經發現了,我們差別很大,他們身上沒有那個幾千年的國家重任。
7、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曆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8、為了一個自認“崇高”的目標,整肅意見相左的人,不惜濫殺無辜,以製造震嚇效果,是民間做的,叫做恐怖主義。政府為之,叫做國家恐怖主義。
9、現在石庫門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遷走了之後,先掏空它,然後把它弄得非常漂亮,進來消費的人都是有錢的某個階級的人,台灣人、西方人、有錢的上海人,那是少數人。你把原來的我們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後把一種新形態的、資本主義的殖民文化放進去,你要告訴我說這個就是傳統和現代的銜接的最好典範,那差太遠了。
10、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11、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2、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13、一個社會特立獨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氣、道德、勇氣就越多。
14、每個時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5、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16、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隻是,沒有人給薪水而已。
17、可是我感覺絲絲不安。畢竟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18、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19、現在這個男人當然完全地屬於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過去卻屬於我,做母親的我。
20、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21、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獻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實學;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誌氣。
龍應台《散步》4句句子摘抄並各賞析50字
原句:回到屏東,春節的炮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仿佛浸在水缸裏的酸菜。
賞析:此句描寫的是作者回去陪伴母親的場景,明明是春節期間,但在作者的描寫裏,卻尤其的清冷,炮竹的有一下沒一下,也讓人覺得淒冷,這是因為,作者在散步裏想表達的是母親以及天下很多的老人們暮年的清冷孤寂,這是一種對於母親的憐憫,也是對於人生一種無奈和悲涼的感受。
原句:窗簾拉上,滅了大燈,她的兩眼晶亮,瞪著空蒙蒙的黑夜,好象瞪著一個黑色的可以觸摸的實體。
賞析:在黑夜裏母親晶亮的眼睛,仿佛看見了什麼,這樣的描寫,可以充分的展現母親內心的寂寞和無助,營造出人在暮年的孤獨感和悲涼的氛圍。
原句:我把大燈打開,她的幻覺消失,燈一滅,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遠、且真且假的仿徨迷亂世界。
賞析:這一句直接的描寫了暮年的母親,意識的迷糊,以及在意識的模糊裏,所表現的對於過去的懷戀,這同時也是母親對於現階段生活無助感的一種表現。
原句:她從夢魘中醒來,乖順地點頭,任我牽著她的手,慢慢走。空蕩蕩的街,隻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賞析:母親從夢中醒來,跟著作者出門散步,乖順、任、牽等詞,充分的反映了母親對於女兒的依賴。而後麵一句,更是顯明了,母親的無助感以及作者對於人生的一種悲涼感。明明近在咫尺,卻往往無能為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龍應台優秀句子 龍應台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