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紮克和他的老師
巴爾紮克是法國著名作家,他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滿頭銀發,拄著拐杖的老太太前來拜訪巴爾紮克。一進門,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陳舊的小學生作文本遞到巴爾紮克的眼前,說:“親愛的巴爾紮克先生,我想請教你一件事,請你仔細看看這本作文本。”巴爾紮克接過作文本看了起來。老太太接著說:“看完,請你告訴我,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麼樣?今後的前途如何?”
巴爾紮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問道:“您是孩子的母親還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親戚?”
“也不是。”老太大連連搖頭。
巴爾紮克語氣肯定地說:“那麼,請讓我直言相告,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
“當真嗎?”老太太十分驚訝,“巴爾紮克先生,可你現在已經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沒看出自己的筆跡嗎?這可是你當小學生時用的許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來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師!”巴爾紮克滿麵羞愧地站在老師麵前說:“謝謝,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著我童年時代的作文本,今天又為我上了深刻的一課。”
老師欣慰地說:“唉,我隻感到過去的工作還沒幹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從此,成了名的巴爾紮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
1.本文已用“‖”分為三段,請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細閱讀帶“...”的一節,你認為哪一句話更能看出巴爾紮克的武斷,寫在橫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畫出前後照應的句子。
答案:
1.段意:寫巴爾紮克的老師用他小時候的作文本給他上了深刻的一課。
2.中心思想:表現了巴爾紮克勇於承認錯,知錯就改的美德。
3.“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
4.首句:巴爾紮克是法國著名作家,他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
尾句:從此,成了名的巴爾紮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
海濱的夏夜
夜,來臨了。是一個非常幽美的海濱的夏夜。
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桔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還要壯觀,因為它是活動的。每當一排排波浪湧起的時候,那照映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湧了過來……
隨著夕陽的逐漸西沉,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大紅,緋紅又變成為淺紅,最後,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緋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麼大,那麼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隻有它在那裏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尤其是圍繞在海港山坡上的那一片燈火,它們從半空倒映在藍藍的海麵上,隨著波浪,晃動著閃爍著,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和那一片密布在蒼穹裏的星鬥互相輝耀,煞是好看。
在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著軟綿綿的沙灘,沿著海邊,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晚來的海風,清新而又涼爽。我的心裏,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我到過不少的海濱城市,那些地方,都令人喜愛,然而,我最喜愛的卻是這兒——威海。
1.在文中用“____”劃出一句擬人句。
2.本文分三段。第( )自然段為第一段,第( )自然段為第二段,第( )自然段為第三段。
3.課文圍繞( )去寫,按順序寫了( )、( )、( )三個時間的景色變化,突出了威海夏夜的( )。
4.課文的中心思想熱情地讚頌了____,抒發了作者____之情。
答案:
1.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
2.(1—2) (3—4) (5)
3.夏夜 日落山不久 日逐漸西沉 夜晚 幽美
4.威海海濱夏夜的幽美 對威海海濱的夏夜的喜愛
花的啟示
在我家的小院裏,種著兩種花——牽牛花和鬱春棒。這是兩種品格不同的花。
牽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裏,依靠葡萄架向上爬,它纖細的身體那樣柔弱,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似的。而鬱春棒總是把根深深地紮在土壤裏,依靠自己吸收的養料,在狂風暴雨的(浸侵)襲下頑強地生長著。
春暖花開的季節,牽牛花開出了一朵朵鑲著五顏六色花邊、色彩豔麗的花朵。它躺在毛茸茸的葉子上,吹著喇叭,炫耀著自己的美貌。在又大又圓的綠葉上,鬱春棒也開出一朵朵水靈靈的白花。白花綠葉,格外淡雅,但它並沒有為此而飄飄然,而是默默地散發出濃鬱的芳香。
一進入金黃的秋天,牽牛花早已枯黃的葉子紛紛落下,花莖也漸漸枯萎,最後結出幾粒幹癟的種子就死了。鬱春棒也脫去翠綠的外衣,隻留下幾根一寸來長的莖露出幹(燥 躁)的地麵,待到和煦的春風再度吹拂大地,就又破土萌發。
在社會上,有的人膚淺軟弱,有的人紮實而堅強。有的人取得一點成績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無聞的為大家做了許多好事而從不誇耀。有的人遇到困難就心灰意冷,有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無所畏懼,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花沒有生命力,它隻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於世。人是有思想、有頭腦的,能自己決定怎樣做人。
親愛的同學,你喜歡哪種人,究竟要做哪種人呢?
1.劃出括號內不正確的字。
2.選擇正確答案(將所選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裏)。
A“飄飄然”應解釋為( ) [①隨風飄舞;②驕傲起來]
B“再度”中的“度”字應解釋為( ) [①次;②度過]
3.在文章中找出下麵帶有“____”的詞語,並寫出它的近義詞。
頑強—( )
炫耀—( )
4.按照先總述院子裏種了兩種不同的花,再分述兩種花的不同的品格,最後開展聯想,借物喻人的寫作順序將文章分成三段(用“‖”線在原文上劃分)。
答案:
1.選擇:侵 躁
2.A② B①
3.頑強——(堅強) 炫耀——(誇耀)
4.分段:
第一段:“在我家的小院裏……頑強地生長著。”
第二段:“春暖花開的季節……能自己決定怎樣做人。”
第三段:最後一自然節。
從背後照來的燈光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燈光,在我心裏也有一道永不熄滅的燈光。
一個寒風料峭的冬夜,萬籟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數學老師家走去——一道題難住了我。我知道,雖然這麼晚了,明天又沒有數學課,但這個時候老師不會休息。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師家,輕輕一叩,門開了,老師出現在眼前。
我慚愧地提出了問題,老師慈母般的臉上浮現出一層淡淡的笑意:“來,坐下。”她雖然和藹地笑著,可我卻覺得老師在責備我,不由慚愧地低下了頭。老師移開身旁一摞作業本取出紙,認認真真地給我講解。這時候,在明亮的燈光下,我忽然發現,粉筆灰已染白了老師的頭發,老師那裝滿智慧的額上,也被歲月碾出了條條深溝……
老師講完了題,夜色更濃了,我想趕快離開,她卻一點也不放鬆:“自己再做一遍!”我吃驚地接過一張雪白的紙做起來。不一會兒,順利地做完了,我抬起頭來,望著老師批改作業的側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課。
新年後第一堂課的鈴聲響了,老師走上講台,剛說了半句話突然哽住了。大家這才發現她臉上還留著淚痕,教室裏頓時安靜了。她似乎發現了什麼,立即恢複常態,認真地上起課來。但我們總覺得她在抑製自己,她借著在黑板上寫字的機會,擦起淚水,用書本擋住同學們詢問的目光。下課了,我們才明白,老師的父親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經搶救才略有好轉,第二天她就從醫院準時趕到課堂。老師就這樣用全部心血澆灌著我們。她臉上浮現出讚許的笑容。我向老師告別,思緒萬千地走出老師的家。
前麵一片黑暗。忽然,背後有一道光照來。我回頭一看——是老師!她擎著台燈,倚在門口。燈光照亮了我麵前的道路。我覺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過全身,我激動不已。這不是普通的光,這是老師生命的光。
從此,這道從背後照來的燈光,始終亮在我心中,時刻照耀我前進!
1.讀句子,解釋加粗詞語的意思,再填空。
①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師家,輕輕一叩,門開了,老師出現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這不是普通的光,這是老師生命的光。
第一個“光”指的是____,第二個“光”指的是________
這句話讚美了老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下麵句子中破折號的作用。
①我急匆匆地向數學老師家走去——一道題難住了我。( )
②我回頭一看——是老師!( )
3.文章中多處寫了我的心理活動,讀其中兩處,說說每處心理描寫表現了老師怎樣的品德。
①我知道,雖然這麼晚了,……但這個時候老師不會休息。
②老師講完了題,夜色更濃了,我想趕快離開,她卻一點也不放鬆……
4.寫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心神不安 天晚、明天又沒數學課,而去打擾老師令我忐忑不安。
②第一個光指的是老師一絲不苟的講授知識,第二個光指的是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用全部心血澆灌我們。讚美了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
2.①遞進 ②解釋
3.①工作認真,無私奉獻。
②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苟。
4.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深夜老師為我補課及元旦夜晚護理病重入院的父親,第二天又趕回學校給我們上課的事,說明了老師對工作認真、對學生負責,用全部心血澆灌我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頑童”爺爺
這兩年街坊鄰居都說俺爺爺越活越年輕,可奶奶老說他越活越孩子氣,也別說,爺爺這兩年真像個老“頑童”。
記得剛落實責任製那陣子,爺爺胡子一捋(l3),眼睛一眯:“吧嗒!財神爺這回可進門啦,嘿嘿!”那腔調連我這個調皮鬼也學不出來。
去年秋天,全家鬧個大豐收。爸爸從商店買回個小鬧鍾,爺爺可樂啦,他咧著嘴:“嘿嘿,小家夥,以後你當‘長官’,我保證服從命令。”這以後,鈴聲一響,爺爺就起來,上山帶著它,下田把小鬧鍾掛在鋤柄上,走三步看兩眼,生怕腳步快了。
第二年秋天,又來了個連續豐收。媽媽從煙台買回個春雷牌收音機,爺爺一見就迷上了。他手把開關,擰過來,又擰過去,遇上京劇就跟著哼幾句,聽到發家致富的好經驗,就把耳朵貼在喇叭上,聽得直流口水。
今年是第三年了。春節前夕,爸爸又托人從上海買回一台二十英寸的彩色電視機,爺爺一下子又成了包場觀眾。有時熒光屏上出現迪斯科舞,爺爺的身子也情不自禁地扭起來。坐在側麵的媽媽看見了,憋得直吭哧(ch9)想笑又不敢笑。爺爺呢,遇上這種場合也真會隨機應變:“嘿嘿,這兩天晚上點火,身上怪癢癢的……”
今年夏天,我家一下子買了兩台金龍牌電風扇,這下可把爺爺的魂給勾走啦。他下工一回家,就搬把椅子坐在中間,“卡吧,卡吧”地轉著電鈕,嘴裏美滋滋地哼:“一級二級不算風啊,三級四級好輕鬆啊,五級六級嘿嘿……冷颼颼啊,七級八級起了空啊,老漢我再活上二十年啊,返老還童要成仙哪……”
我爺爺就是這樣,整天價樂不可支。咱頑童們想跟他比“頑皮”勁,也沒門兒。
1.選擇。聯係原文思考問題,在各小題的正確答案前邊括號裏打“√”。
(1)文中加粗詞“頑童”的意思是:
( )A.是說爺爺整天價樂不可支,像個老“頑童”。
( )B.是說爺爺言行反常,不像個老年人。
( )C.是說爺爺已經變成了愛玩愛鬧又調皮的兒童。
(2)作者把爺爺說成“真像個老‘頑童’”,是對爺爺的:
( )A.讚美
( )B.譏笑
( )C.厭惡
(3)文中加粗的“財神爺這回可進門啦”這句話意思是:
( )A.爺爺認為黨的政策好,使農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就像財神進了門。
( )B.爺爺認為勞動能致富,隻要好好勞動就能致富,就是財神進了門。
( )C.爺爺盲目樂觀,一心想過好日子,時時刻刻盼望財神進家門。
(4)文章的2—6自然段是第二大段。這一大段的意思是:
( )A.寫“我”家買了“小鬧鍾”、“收音機”這些物品。
( )B.寫“我”家越來越富裕的情況及爺爺的特點。
( )C.主要寫了“媽媽”暗笑“爺爺”那件事。
2.判斷。在下列各題的正確答案前邊的括號裏打“√”。
(1)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 )A.通過對人物的言行描寫,刻畫了“爺爺”這一“老小孩”形象,歌頌了黨的富民政策。
( )B.通過對人物的言行描寫,突出了“爺爺”的“老小孩”形象,說明作者對爺爺的看法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順序是:
( )A.以事情發展為順序。
( )B.以時間為順序。
(3)本文是以寫什麼為主的文章?
( )A.事
( )B.人
( )C.物
( )D.景
答案:
1.(1)A (2)A (3)A (4)B
2.(1)A (2)B (3)B
峨嵋道上
前麵沒有平坦的路了。所謂路,就是用一塊塊兩尺見方的石板接連起來的階梯。我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眺望),隻見石階像一架天梯,堅在前麵樹木蔥蘢的陡坡上。我們的旅程,就是要攀登這架長長的天梯。
在途中,我們遇到了十幾個背竹簍的人。他們把竹簍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兒歇息。走近了才發現,每個背簍裏都裝著一塊大石板。背著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問他們 往山上背石板做什麼 一位長者指了指腳下的石階 操著濃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說 幹這個
鋪路 我疑惑地說
他點了點頭,告訴我說: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衝毀了。他們在十多裏外開山取石,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鋪(p)、p&)衝毀的路。
他們是給峨嵋山鋪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遊覽路線就有200多裏。鋪這麼長的路要多少塊石板呢?幾萬、幾十萬,還是幾百萬?這數不清的石板,不都是這樣一塊一塊背上山來的嗎?山路這樣狹窄,不能用機械,隻有靠人工。想到這裏,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我們走在別人鋪的道路上還嫌吃力,而鋪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塊一塊石板背上山,鋪成路,全是為了別人的方便。(如果、即使)沒有他們的辛勞,沒有他們的犧牲,(就、也)沒有這用石板砌成的階梯,就沒有腳下的路,也就沒有遊人的歡樂。
啊,默默地付出辛勞的鋪路人啊,你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1.在文中括號內劃去不恰當的讀音或詞語。
2.給短文第三、四小節加上標點符號。
3.把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寫成用句號的句子,要求意思不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有一句話寫出了“我”內心愧疚的原因,請用“~~~~”劃出來。
5.給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標出。
6.這篇短文通過記敘“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見聞和由此產生的感想,讚揚了鋪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1.劃去:眺望 p) 即使……也……
2.,。,:“!”“?”。
3.這數不清的石板,都是這樣一塊一塊背上山來的。
4.我們走在別人鋪的道路上還嫌吃力,而鋪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塊一塊石板背上山,鋪成路,全是為了別人的方便。
5.第一節末“‖”,第六節末“‖”,第八節末“‖”。
6.不畏艱辛和無私奉獻。
虎口脫險
花嬌姑是士地革命時期黨的秘密交通員,她的家在弋陽縣漆工鎮大腳嶺,是贛東北地區黨的重要交通站。
1930年春的一天,來交通站布置工作的方誌敏,天不亮就起床。他身( )黑布衫,腳( )草鞋,腰( )白汗布,( )得跟當地農民一樣,他習慣地走到村前的田壟上,觀察田裏的莊稼。
突然,從村後竹林竄出幾個國民黨匪兵,“不許動!幹什麼的?”
情況突變,方誌敏首先考慮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屋裏的同誌。他故意大聲喊道:“大清早的,抓我一個種田的做什麼?”
哼 你是種田的 為什麼空著手
看看蕃薯被野豬吃了沒有
一個滿臉橫肉的家夥嚷道 別羅嗦 把他帶走
方誌敏估計屋裏的同誌已經轉移了,敵人並沒有發現這裏是個交通站,便高聲向屋裏喊道:“媽,給我把柴刀拿出來。”
這時,花嬌姑已帶領屋裏的同誌向後山撤走了。聽到喊聲,趕忙拿起一把柴刀,急匆匆跑到田壟邊,板著麵孔,裝著生氣的樣子:“叫你趕早砍兩捆柴,到現在還沒去,就曉著戲(弋陽方言,玩的意思)。”
接著轉過身,陪著笑臉對匪兵說:“老總,莫見怪,我這個崽俚不懂事,你們不要把他嚇著了。”
幾個匪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說什麼好。花嬌姑把柴刀往方誌敏手裏一放:“還不快砍柴去,不砍兩捆柴回來,就莫回家吃飯。”
方誌敏接過柴刀,邁開大步朝後山走去,順利地脫險了。
1.在短文的( )裏填上合適的動詞。
2.給文中空白處補上標點符號。
3.方誌敏為什麼故意大聲喊道:“大清早的,抓我一個種田的做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文章分為四段,給第3、4段擬一個小標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穿 著 係 打扮
2.“!,?”“。”:“!。”
3.告訴屋裏的同誌趕快轉移。
4.第①節;第②節;第③④節;第⑤—⑨節
遇險 脫險
5.方誌敏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
求琵琶行的分段及概括,要白話文的,謝謝
1、第一部分寫江上送客:
秋夜我到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冷風吹著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
我和客人下馬在船上餞別設宴,舉起酒杯要飲卻無助興的音樂。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夜茫茫江水倒映著明月。
忽聽得江麵上傳來琵琶清脆聲;我忘卻了回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尋著聲源探問彈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
我們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叫下人添酒回燈重新擺起酒宴。
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裏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麵。
2、第二部分寫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
轉緊琴軸撥動琴弦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弦弦淒楚悲切聲音隱含著沉思;似乎在訴說著她平生的不得誌;
她低著頭隨手連續地彈個不停;用琴聲把心中無限的往事說盡。
輕輕地攏,慢慢地撚,一會兒抹,一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
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
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盤。
琵琶聲一會兒像花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的聲音
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
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
突然間好像銀瓶撞破水漿四濺;又好像鐵甲騎兵廝殺刀槍齊鳴。
一曲終了她對準琴弦中心劃撥;四弦一聲轟鳴好像撕裂了布帛。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隻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
3、第三部分寫琵琶女自述身世:
她沉吟著收起撥片插在琴弦中;整頓衣裳依然顯出莊重的顏容。
她說我原是京城負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
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彈罷都令藝術大師們歎服;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後來獻彩;彈完一曲收來的紅綃不知其數。
鈿頭銀篦打節拍常常斷裂粉碎;紅色羅裙被酒漬染汙也不後悔。
年複一年都在歡笑打鬧中度過;秋去春來美好的時光白白消磨。
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敗;暮去朝來我也漸漸地年老色衰。
門前車馬減少光顧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隻得嫁給商人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輕易別離;上個月他去浮梁做茶葉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與我作伴繞艙的秋水淒寒。
更深夜闌常夢少年時作樂狂歡;夢中哭醒涕淚縱橫汙損了粉顏。
4、第四部分寫詩人深沉的感慨:
我聽琵琶的悲泣早已搖頭歎息;又聽到她這番訴說更叫我悲淒。
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
自從去年我離開繁華長安京城;被貶居住在潯陽江畔常常臥病。
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沒有音樂;一年到頭聽不到管弦的樂器聲。
住在湓江這個低窪潮濕的地方;第宅周圍黃蘆和苦竹繚繞叢生。
在這裏早晚能聽到的是什麼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淒的哀鳴。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樣好光景;也無可奈何常常取酒獨酌獨飲。
難道這裏就沒有山歌和村笛嗎?隻是那音調嘶啞粗澀實在難聽。
今晚我聽你彈奏琵琶訴說衷情,就像聽到仙樂眼也亮來耳也明。
請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為你創作一首新詩《琵琶行》。
被我的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
淒淒切切不再像剛才那種聲音;在座的人重聽都掩麵哭泣不停。
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濕透青衫衣襟!
擴展資料:
1、《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唐代
現實主義詩人。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後遷任左袷遺、左讚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凶手,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曆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等。會昌六年(846年)去世,贈尚書右仆射,諡號文。
白居易詩文俱佳,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傳世。被後人稱為“詩王”“詩魔”。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琵琶行
小學教材全解六年級下冊上的朱自清《匆匆》那課的所有內容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裏,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隻有徘徊罷了,隻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35分)
1、看拚音,寫詞語。(12分)
chóng gāo tuī jiàn bǎo lěi diāo kè
( ) ( ) ( ) ( )
gōng diàn mǐn jié lǎn duò xí jī
( ) ( ) ( ) ( )
chǎo rǎng mó hu zào rè miáo huì
( ) ( ) ( ) ( )
2、我會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用“√ ”標出。(4分)
畫舫(fánɡ fǎnɡ) 了望(liáo liào)
鳥瞰(kàn hān) 洗漱(sù shù)
3、改正詞語中的錯別字。(4分)
山洪曝發( ) 耀武揚危( ) 滕雲架霧( ) 金壁輝皇( )
4、把成語補充完整,再選自己喜歡的一個寫一句話。(4分)
舉( )無雙 欣喜( )狂 從容不( ) ( )遇而安
5、按要求寫句子。(4分)
(1)改寫成問句,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變。
萬裏長城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
(2)讀句子,用畫線的詞語再寫一句話。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
6、把下麵的句子補充完整,再寫出一句自己搜集的成長名言。(5分)
(1) ,莫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
(2)業精於勤,荒於嬉; , 。(韓愈)
7、下麵是北京頤和園月波樓的一副對聯的上聯,請你寫出下聯。(2分)
一徑竹陰雲滿地
二、閱讀與思考(35分)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8分)
(1)《卡羅納》這篇課文選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啟發?(2分)
相信你在課餘時間一定讀了《愛的教育》,請你寫出這部作品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人的名字。(1分)
(2)默寫出《觀潮》這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一個句子。(2分)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 少年時代的一件事,文章表現了主人公 (3分)
2、古詩閱讀。(4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送別詩,詩中敘事的兩句是: 從寫景的兩句詩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麵?
3、讀片斷,回答問題。(7分)
家鄉有一句“緊走搭石慢過橋”的俗語。搭石,原來就是天然石塊,踩上去
難免會活動,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麵的人突然停住,後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裏。每當上工、下工,一行(hang xíng)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麵的抬起腳來,後麵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 給文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1分)
(2) 劃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3分)
(3) 說說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美?(3分)
4、讀短文回答問題。(16分)
拐彎處的回頭
一天,弟弟郊遊時腳尖被尖利的石頭割破,到醫院包紮後,幾個同學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見了爸爸。於是他一邊蹺著紮了繃帶的腳給爸爸看,一邊哭喪著臉訴苦,滿以為會收獲一點同情和憐愛。不料爸爸並沒有安慰他,隻是簡單交代他幾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傷心,很委屈,也很生氣。他覺得爸爸“一點也不關心”他。在他大發牢騷時,有個同學笑著勸告道:“別生氣,大部分爸爸都這樣,其實他很愛你,隻是不善於表達罷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麵拐彎處的地方,他一定會回頭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學也很感興趣。於是他們不約而同停了腳步,站在那兒注視著爸爸遠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篤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讓他回頭……可是當他走到拐彎處,就在側身左轉的刹那,好像不經意似的悄悄回過頭來,很快地瞟了弟弟他們一眼,然後消失在拐彎後麵。
雖然這一切都隻發生在一瞬間,但那動作卻打動了在場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裏還閃著淚花。當弟弟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也有了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很久以來。我都在尋找一個代表父愛的動作,現在終於找到了,那就是——拐彎處的回頭。
(1)本文的主人公是 。(2分)
(2)讀句子,寫出加橫線詞語的近義詞。(2分)
弟弟很傷心,很委屈,也很生氣。( )
這一切都隻發生在一瞬間。( )
(3)讀句子,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詞語寫在後麵。(2分)
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行動一致。( )
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 )
(4)在文中找到表現弟弟心情變化的語句填在下麵的橫線上。(4分)
弟弟受傷後碰到爸爸時: 。
爸爸自己走了以後: 。
同學對他說完話以後: 。
爸爸在拐彎處回頭時: 。
(5)爸爸的愛和其他人的愛在方式上有所不同,認真讀,從文章中找出一句話來證明這一點。(2分) 。
(6)選擇正確的答案。(2分)
第四自然段劃線的句子的描寫方式是( )
A語言描寫 B動作描寫 C神態描寫
(7)認真讀第四自然段劃線的句子,想一想這隻是極微小的動作,為什麼“那動作打動了在場所有的人。(2分)
三、習作(30分)
童年是多麼美好啊,在我們的生活裏有爸爸、媽媽親切的關懷,有老師的諄諄教導,有同學的深厚友情,也有成長的快樂與煩惱……想起這些的時候,你內心一定是思緒萬千吧。拿起筆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留下自己成長的足跡吧。內容不限,題目自己定。不寫錯別字,至少300字。
滿城的思緒,落了一地的心碎滿城的心碎,拚湊不了昨日的心傷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表麵的意思是作者的思緒萬千,想的都是一些讓他傷心的事了但是如此反複的想念與思念,還是拚湊不了昨日的快樂,頓覺心懷感傷。看得出來寫出這樣傷感的句子的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十分難過又無可奈何的。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水龍吟》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讚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並和了這首《水龍吟 .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讚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寫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頭一韻,非同反響,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即柳絮。看著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藝術手法上顯得很“抽象”,但仔細品味琢磨,這“抽象”超出了具體形象,一語道出了柳絮的性質。這一句與歐陽修的“環滁皆山也”可謂異曲同工。一般來講,藝術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獨運,以“抽象”寫出了非同反響的藝術效果。因此,在藝術描寫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無人惜從教墜”,則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這像花又畢竟不是花的柳絮,隻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無人惜”是詩人言其飄零無著、不被人愛憐的際遇,也正說明了唯獨詩人惜之。一個“惜”字,實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韻承接上一韻中的“墜”字展開,賦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拋家傍路”說楊花的飄忽無著,仔細思量,那柳絮墜離枝頭,“拋家”而去,不是很無情嗎?可是柳絮“傍路”飄零,卻又依依難舍,戀“家”之情躍然紙上。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有思”言其不忍離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實,這是詩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進一步的深入,使楊花飄忽不定的形態具有了人的情感。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一韻承接上一韻的“有思”,采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細膩獨到的筆致,盡寫柳絮飄忽迷離的神態,讓人柔腸百轉,思緒萬千,歎為觀止。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展開想象的羽翼,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將“有思”具體化、形象化,活脫脫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這裏,“有思”成為思親少婦的“愁思”。因“愁思”而“縈損柔腸”,因“愁”而“柔”,因“柔”而“損”;“愁思”煎熬則“困”,“困”則“嬌眼”“欲開還閉”。思親少婦的情態被詩人描寫、刻畫地極其細膩,從而把柳絮隨風而墜、時起時落、飄忽迷離、勾魂攝魄的形態,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麵前,真乃神來之筆。
“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少婦“有思”,“有思”的情態也描摹出來。那麼少婦為何而思?上闋的最後一韻作了回答: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這一韻化用了“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過遼西”的詩意。“夢隨風萬裏”既寫少婦之夢,又關合柳絮飄忽迷離,輕盈若夢。愁中入夢,夢裏與遠在萬裏的君郎相逢,卻被鶯兒的啼聲驚醒,怎不讓人愁更愁,簡直讓人惱恨了!
縱觀上闋是以人狀物,雖然是在詠柳絮,卻叫人難分詩人是在寫柳絮還是寫思婦。柳絮與思婦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莊子做過的一個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詞的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在上闋“惜”和“愁”的情緒基礎上,詩人下闕的頭一韻直抒胸膩,“愁”化作“恨”,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寫柳絮“也無人教墜”的際遇。這一韻應和上闋首韻“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表麵上看,因為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應該“恨”的是西園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塵”,春去無奈,最可憐惜。然而,細細斟酌,“落紅難綴”更反襯出柳絮的“無人惜”的遭際,詩人用這種手法進一步寫出了對柳絮獨“惜”的情愫。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後,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滿池細碎的浮萍,詩人驀然清醒——原來那沸沸揚揚,滿天的飛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這裏,“遺蹤何在”是問題,“一池萍碎”是結果,而“曉來雨過”是柳絮化為浮萍的客觀條件。柳絮化為了浮萍,用現在的科學觀點來看,是不可能的。但詩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憑空消逝的傷感卻得到慰藉。何況柳絮墜落,化為浮萍也是當時的“公認”。“遺蹤何在”一句寫得極好,把詩人對春雨過後,柳絮消失後的心理情態盡寫出來,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實屬難得。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韻從柳絮的“遺蹤”蕩然無存生發,以簡潔洗練的句子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雖然花落無情,好景不長,然而春去有“歸”:一部分歸為塵土,一部分歸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複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複返了。“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別出心裁。把光景分為若幹份並不是蘇東坡的創造。詩人寫這首詞之前,許多騷人墨客寫下了不少類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但是我們仔細玩味,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蘇東坡的語意蘊藉、含蓄、巧妙。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最後一韻,是具有歸結性的震撼全篇的點睛之筆。那沸沸揚揚,飄忽迷離的柳絮在詩人的眼裏竟然“點點是離人淚”!這一韻照應了上闋“思婦”“愁思”的描寫,比喻新奇脫俗,想象大膽誇張,感情深摯飽滿,筆墨酣暢淋漓,蘊意回味無窮,真是妙筆神功!
前人對蘇東坡的這首“和詞”與章質夫的“原唱”孰優孰劣,曾有過爭執。歸納起來,觀點有三。一說“原唱”優於“和詞”,“曲盡楊花妙處”;二說“和詞”優於“原唱”,“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複賦物”;三說“原唱”與“和詞”均為絕唱,“不容妄為軒輊”。究竟如何?我們不要先妄下結論,還是先來看看章質夫的“原唱”。詞曰: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麵對一件藝術珍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點,不同的審美觀點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這是正常的。但是當兩件同類藝術珍品擺在我們麵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審美價值比較問題,“不容妄為軒輊”是不成立的,必然有個孰優孰劣的評價和選擇問題,非此即彼。前麵說過,章質夫的這首《水龍吟》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然而,隻要與蘇東坡的這首“和詞”加以比較,章質夫的“原唱”就相形見絀了。
大凡詩詞,“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因此,隻做到形神兼備還不夠,必須做到“有境界”。觀章質夫的“原唱”,雖然描寫細膩生動、氣質神韻不凡、“瀟灑喜人”,但終歸是“織繡功夫”,“喜人”並不感人,因而較之“和詞”在“境界”上就大為遜色。蘇東坡的“和詞”“先乎情”,“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不僅寫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寫景“言情”,在楊花裏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從而獲得了永恒的藝術生命。這是章質夫的“原唱”望塵莫及的。
“和詞”勝於“原唱”,也突出表現在藝術構思上。“原唱”在總體上沒有跳出詠物寫景的園囿,而“和詞”卻別有洞天,采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有機地、巧妙地結合起來,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個完整的思婦形象,寫柳絮的際遇,綰合著思婦的際遇,情景交融,物我一體。這也是“原唱”無法相比的。
在語言藝術特色上,“原唱”雖然精巧靈動,但也不過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令人驚奇和感動的好句子不多。詩詞無好句如登山無勝景,終歸有些缺憾。而“和詞”的語言卻新穎別致,舒放自如,並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還似非花”、“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點點是離人淚”等,都是可圈可點、令人稱頌的佳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元唱;章質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製,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但蘇東坡卻舉重若輕,以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寫出了這首“和韻而似元唱”的傑作,真可謂曠世奇才。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東坡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我們不僅從中領略了豪放派詩人的婉約風格的一麵,體驗到詩人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這首詞獨具的藝術魅力,給予了我們不盡的審美享受。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水龍吟》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讚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並和了這首《水龍吟 .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讚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寫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頭一韻,非同反響,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即柳絮.看著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藝術手法上顯得很“抽象”,但仔細品味琢磨,這“抽象”超出了具體形象,一語道出了柳絮的性質.這一句與歐陽修的“環滁皆山也”可謂異曲同工.一般來講,藝術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獨運,以“抽象”寫出了非同反響的藝術效果.因此,在藝術描寫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無人惜從教墜”,則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這像花又畢竟不是花的柳絮,隻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無人惜”是詩人言其飄零無著、不被人愛憐的際遇,也正說明了唯獨詩人惜之.一個“惜”字,實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韻承接上一韻中的“墜”字展開,賦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拋家傍路”說楊花的飄忽無著,仔細思量,那柳絮墜離枝頭,“拋家”而去,不是很無情嗎?可是柳絮“傍路”飄零,卻又依依難舍,戀“家”之情躍然紙上.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有思”言其不忍離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實,這是詩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進一步的深入,使楊花飄忽不定的形態具有了人的情感.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一韻承接上一韻的“有思”,采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細膩獨到的筆致,盡寫柳絮飄忽迷離的神態,讓人柔腸百轉,思緒萬千,歎為觀止.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展開想象的羽翼,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將“有思”具體化、形象化,活脫脫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這裏,“有思”成為思親少婦的“愁思”.因“愁思”而“縈損柔腸”,因“愁”而“柔”,因“柔”而“損”;“愁思”煎熬則“困”,“困”則“嬌眼 ”“欲開還閉”.思親少婦的情態被詩人描寫、刻畫地極其細膩,從而把柳絮隨風而墜、時起時落、飄忽迷離、勾魂攝魄的形態,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麵前,真乃神來之筆. “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少婦“有思”,“有思”的情態也描摹出來.那麼少婦為何而思?上闋的最後一韻作了回答: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這一韻化用了“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過遼西”的詩意.“夢隨風萬裏”既寫少婦之夢,又關合柳絮飄忽迷離,輕盈若夢.愁中入夢,夢裏與遠在萬裏的君郎相逢,卻被鶯兒的啼聲驚醒,怎不讓人愁更愁,簡直讓人惱恨了! 縱觀上闋是以人狀物,雖然是在詠柳絮,卻叫人難分詩人是在寫柳絮還是寫思婦.柳絮與思婦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莊子做過的一個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 詞的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在上闋“惜”和“愁”的情緒基礎上,詩人下闕的頭一韻直抒胸膩,“愁”化作“恨”,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寫柳絮“也無人教墜”的際遇.這一韻應和上闋首韻“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表麵上看,因為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應該“恨”的是西園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塵”,春去無奈,最可憐惜.然而,細細斟酌,“落紅難綴”更反襯出柳絮的“無人惜”的遭際,詩人用這種手法進一步寫出了對柳絮獨“惜”的情愫.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後,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滿池細碎的浮萍,詩人驀然清醒——原來那沸沸揚揚,滿天的飛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這裏,“遺蹤何在”是問題,“一池萍碎 ”是結果,而“曉來雨過”是柳絮化為浮萍的客觀條件.柳絮化為了浮萍,用現在的科學觀點來看,是不可能的.但詩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憑空消逝的傷感卻得到慰藉.何況柳絮墜落,化為浮萍也是當時的“公認”.“遺蹤何在”一句寫得極好,把詩人對春雨過後,柳絮消失後的心理情態盡寫出來,又起到了“承上啟下 ”的作用,實屬難得.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韻從柳絮的“遺蹤”蕩然無存生發,以簡潔洗練的句子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雖然花落無情,好景不長,然而春去有“歸”:一部分歸為塵土,一部分歸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複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複返了.“ 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別出心裁.把光景分為若幹份並不是蘇東坡的創造.詩人寫這首詞之前,許多騷人墨客寫下了不少類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但是我們仔細玩味,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蘇東坡的語意蘊藉、含蓄、巧妙.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最後一韻,是具有歸結性的震撼全篇的點睛之筆.那沸沸揚揚,飄忽迷離的柳絮在詩人的眼裏竟然“點點是離人淚”!這一韻照應了上闋“思婦”“愁思”的描寫,比喻新奇脫俗,想象大膽誇張,感情深摯飽滿,筆墨酣暢淋漓,蘊意回味無窮,真是妙筆神功! 前人對蘇東坡的這首“和詞”與章質夫的“原唱”孰優孰劣,曾有過爭執.歸納起來,觀點有三.一說“原唱”優於“和詞”,“曲盡楊花妙處”;二說“和詞”優於“原唱”,“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複賦物”;三說“原唱”與“和詞”均為絕唱,“不容妄為軒輊”.究竟如何?我們不要先妄下結論,還是先來看看章質夫的“原唱”.詞曰: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麵對一件藝術珍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點,不同的審美觀點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這是正常的.但是當兩件同類藝術珍品擺在我們麵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審美價值比較問題,“不容妄為軒輊”是不成立的,必然有個孰優孰劣的評價和選擇問題,非此即彼.前麵說過,章質夫的這首《水龍吟》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然而,隻要與蘇東坡的這首“和詞”加以比較,章質夫的“原唱”就相形見絀了. 大凡詩詞,“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因此,隻做到形神兼備還不夠,必須做到“有境界”.觀章質夫的“原唱”,雖然描寫細膩生動、氣質神韻不凡、“瀟灑喜人”,但終歸是“織繡功夫”,“喜人”並不感人,因而較之“和詞”在“境界”上就大為遜色.蘇東坡的“和詞”“先乎情”,“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不僅寫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寫景“言情”,在楊花裏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從而獲得了永恒的藝術生命.這是章質夫的“原唱”望塵莫及的. “和詞”勝於“原唱”,也突出表現在藝術構思上.“原唱”在總體上沒有跳出詠物寫景的園囿,而“和詞”卻別有洞天,采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有機地、巧妙地結合起來,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個完整的思婦形象,寫柳絮的際遇,綰合著思婦的際遇,情景交融,物我一體.這也是“原唱”無法相比的. 在語言藝術特色上,“原唱”雖然精巧靈動,但也不過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令人驚奇和感動的好句子不多.詩詞無好句如登山無勝景,終歸有些缺憾.而“和詞 ”的語言卻新穎別致,舒放自如,並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還似非花”、“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點點是離人淚”等,都是可圈可點、令人稱頌的佳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元唱;章質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製,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但蘇東坡卻舉重若輕,以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寫出了這首“和韻而似元唱”的傑作,真可謂曠世奇才.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東坡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我們不僅從中領略了豪放派詩人的婉約風格的一麵,體驗到詩人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這首詞獨具的藝術魅力,給予了我們不盡的審美享受.
有關家人的語句
關於家人的句子 1) 歲月催人老,不老的是親情。無論我們身處何境,身在何地,親人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寫思緒萬千的句子 10篇記敘文閱讀,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