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華古詩文有感350字
聽說我們今後的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可能增加很多,這是好消息,我舉雙手雙腳讚成。
我們語文老師和我們說過,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根,是我們老祖宗代代傳承下來的,它是文學百花園中最燦爛的花朵。我們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更應當多多誦讀唐詩宋詞,並能很好地加以運用,從而提高自己的品位修養。“之、呼、者、也......”融會貫通,多讀多背古詩詞,不會作詩也會吟,不久的將來,你也能成為當代“小李白”或是“小蘇軾”。
現代文篇幅一般都很長,看得人眼花繚亂,背誦起來也是很費勁。而古詩文短小精焊,讀起來朗朗上口。“讀書須趁少年時”,青少年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間,現在不背,更待何時?
所以呢,多學古詩文有很多的好處,它能讓我們的童年不再貧瘠、寂寥,誰不希望自己成為美麗優雅、風度翩翩的學者呢?
中華詩詞讀後感600字
中華經典詩文讀後感
“讀經典古詩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讀古詩文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我愛讀古詩文。
從開學到現在,我又讀了不少經典詩文,比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這些古詩不但讓我領略了經典古詩文的美妙,更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製度的不合理。讀了這首詩,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著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裏的情景。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農民的勞苦,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麼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們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節約。我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觀2016《中國詩詞大會》有感100字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古人說詩言誌,用詩文來表達自己的理想、誌向、抱負等,這是中國人對詩的最高境界。這些優美的詩句現在成為教科書中的文章,我們要學習它、背誦它,雖然有時會覺得比較難懂,但詩詞已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可以寫一手好詩詞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學習和寫作詩詞,將詩詞文化發揚下去。現在河北衛視推出了《中華好詩詞》節目,這是繼《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重視漢字書寫的節目之後,又一檔和文字有關的節目,中華好詩詞和漢字緊密相連,借用大眾傳媒的方式,讓詩詞重新帶給大家美的享受。
《中華好詩詞》節目由原央視主詩人王凱擔綱,趙忠祥、楊雨等名嘴和明星參與,以大力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為宗旨,通過闖關、益智、綜藝等節目手法,集娛樂性和知識性為一體,通過寓教於樂的輕鬆形式讓廣大觀眾學習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三篇讀後感400字。急!!!!
王穎 ,號稱“冷麵殺手”,不喜歡笑,但是常常把對手嚇出一身冷汗。背詩時,她喜歡輕輕 踱步 ,她不僅會背詩,還喜歡寫詩,一上場就吐口而出一首自編的 小詩 ,既押韻又好聽。正是應了古人那句老話“熟背 唐詩三百首 ,不會做詩也會吟”!
節目中還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她的年紀雖然小,但是卻能把 《長恨歌》 背的滾瓜爛熟,還能背誦好多我都沒有聽說過的古詩。連 範增 老師都對她很佩服,提出如果她能在3個月內將 《離騷》 和杜甫的《秋興》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就收她為弟子!太羨慕她了,這麼小的年紀, 就能夠成為範增老師的弟子,那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看完這個節目,我覺得平時我背詩時還是太不熟練,真正到比賽的時候,有些背過的詩一時就想不起來了,尤其是當需要隻背誦其中一句的時候,往往整篇都忘記了。以後我還要繼續努力背詩,不僅要背熟,而且要理解作者,理解作者作詩的意境。 這真是一檔好的節目,中華的詩詞博大精深,讓我們一起 遨遊 在詩歌的海洋吧!
中華好詩詞觀後感200字
我始終認為,在一定範圍的基礎上,某些束縛是可以拋開的。一輛火車發明出來之後,自第一輛到現在的火車,形貌已經大不一樣;飛機如今也已經有了隱形的。所以我認為,詩詞,也可以改變舊體的模式。詩詞再怎麼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幾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時隔幾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個蘇東坡,也絕不會有第二個柳永。事實上,發展的定律是不進則退,經過千年的引證,詩詞也是這樣發展過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會比漢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內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國人,卻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進之中,倒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傻事。遺憾的是,這種事情,依然還在發生。就我個人愚見,如果有人用舊體寫出一部足可與《三國演義》抗衡的小說出來,我也不會承認這部書的價值與輝煌。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幾百年之後再重複一遍,還在那洋洋得意,我實在覺的那是很可恥的。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必要措施。《中華詩詞》雜誌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準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會令多少人咬牙切齒,但無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前後差不多等了一百幾十年,才有新韻的概念出來,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但有這個概念總比沒有好。其實也有人大歎生不逢時,因為許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縱橫無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認可,拋卻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韻體,依舊為人稱道。但是如果你是現代人,你也這樣的話,就會被批判為不懂裝懂,會為人不屑。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滑頭的話,你當會說:“屁,老子寫的是雜詩。”可是,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沉默,然後退避。沉默,退避,這是普遍的現象。 牧狼人先生曾與我說過這樣的事情,某君“指評”他的詩是不懂裝懂,我聽了當即火冒三丈:“告訴他,你寫的是七古、雜詩。”也許牧狼人的詩寫的的確不好,但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弄個輝煌出來的。李白寫了多少詩?全是佳作嗎? 在我不按格律之時弄出過許多詞,很多人置評時也是不屑之極,後有位朋友一針見血為我辯白:去掉詞牌名,就是他媽的詩。我當時要不是隔著個電腦,真想擁抱一下此君。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詩詞之人。但是,這樣的人太少。 舊體詩,沒有什麼不好,就我認為,所謂的舊體、新體、律詩、雜詩等等亂七八糟的,完全是憑個人喜好。我喜歡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難道我能說他不懂吃?他喜歡吃海鮮,但是我幾乎不碰這些東西,難道你能說我不懂吃?可笑至極的是,大多數人給的麵子卻是以自己的麵子再給還自己。 《中華詩詞》說道: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於讀者欣賞、便於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注明。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而且,即使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我們認為,聲韻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簡表》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通過一個階段的試行,還要進行修訂和完善。希望這個《簡表》能夠對廣大詩詞作者和愛好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希望詩壇能夠湧現出一大批使用新聲韻的好詩,這是我們公布這個簡表的根本目的。 我雖然對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評,也不加理會,對其他......餘下全文>>
中華詩詞大會的觀後感
《中國詩詞大會》是在新春佳節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播,如此高調推出這一節目,充分體現了央視對我國詩詞文化的高度重視。節目由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主持,著名學者擔任點評嘉賓。央視此舉,對弘揚傳統文化、普及詩詞知識無疑是一件大好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嚐試。
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六年級800字讀後感
“讀經典古詩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讀古詩文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我愛讀古詩文。
從開學到現在,我又讀了不少經典詩文,比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這些古詩不但讓我領略了經典古詩文的美妙,更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製度的不合理。讀了這首詩,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著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裏的情景。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農民的勞苦,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麼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們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節約。我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二)中華經典詩文讀後感
讀完了《中華經典詩文》後,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無論是在為人處世方麵還是在生活、學習上,都飽含哲理,耐人深省。此外,書中把文言文分成了許多部分,有治學、交友、立誌、仁義、誠信等。書中的詩詞都琅琅上口,別具韻味,有的氣勢磅礴;有的憂鬱傷感;有的清新典雅。
《文公伐原》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守信的道理。故事講述了晉文公去征伐原國,他向百姓籌集了三天的糧食,並答應如果三天攻打不下原國就立刻撤軍。然而三天過去了,晉文公還沒有攻打下原國,於是他準備撤軍。這時,派去打探原國消息的晉國間諜回來了,他對晉文公說:“原城內的守軍已經支撐不了一兩天了,我們還是堅持一段時間攻下它吧。”晉文公回答:“得到了原國卻失去了信用,以後如何命令別人?君王的信用是百姓的庇護,絕不能失信。”於是他帶兵撤離了。他的守信之舉卻感化了敵人,當晉軍還未離開原國時,原城的守軍就投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守信用,就像論語中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另一首宋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我也十分喜歡。這首詩氣勢磅礴,特別是“大江東去,浪淘盡。”以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幾句更是氣勢雄放,聲勢浩蕩。此詞結合了如畫的江山和英雄的偉業,使我身臨其境。
“欣賞古文精髓, 掌握做人道理”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5000字中國古詩詞之美讀後感
於其求文,不如學會寫讀後感,下麵提供關於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寫作方法: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3) 聯——聯係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寫作要點:
要弄懂原作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隻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曆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曆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係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讚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係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點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麵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複想,反複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隻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要真實自然
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千萬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詩中的秋》讀後感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對於一個詩詞的愛好者來說,能填出詞、作出詩無疑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我始終認為,在一定範圍的基礎上,某些束縛是可以拋開的。一輛火車發明出來之後,自第一輛到現在的火車,形貌已經大不一樣;飛機如今也已經有了隱形的。所以我認為,詩詞,也可以改變舊體的模式。詩詞再怎麼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幾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時隔幾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個蘇東坡,也絕不會有第二個柳永。事實上,發展的定律是不進則退,經過千年的引證,詩詞也是這樣發展過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會比漢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內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國人,卻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進之中,倒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傻事。遺憾的是,這種事情,依然還在發生。就我個人愚見,如果有人用舊體寫出一部足可與《三國演義》抗衡的小說出來,我也不會承認這部書的價值與輝煌。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幾百年之後再重複一遍,還在那洋洋得意,我實在覺的那是很可恥的。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必要措施。《中華詩詞》雜誌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準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會令多少人咬牙切齒,但無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前後差不多等了一百幾十年,才有新韻的概念出來,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但有這個概念總比沒有好。其實也有人大歎生不逢時,因為許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縱橫無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認可,拋卻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韻體,依舊為人稱道。但是如果你是現代人,你也這樣的話,就會被批判為不懂裝懂,會為人不屑。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滑頭的話,你當會說:“屁,老子寫的是雜詩。”可是,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沉默,然後退避。沉默,退避,這是普遍的現象。牧狼人先生曾與我說過這樣的事情,某君“指評”他的詩是不懂裝懂,我聽了當即火冒三丈:“告訴他,你寫的是七古、雜詩。”也許牧狼人的詩寫的的確不好,但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弄個輝煌出來的。李白寫了多少詩?全是佳作嗎?在我不按格律之時弄出過許多詞,很多人置評時也是不屑之極,後有位朋友一針見血為我辯白:去掉詞牌名,就是他媽的詩。我當時要不是隔著個電腦,真想擁抱一下此君。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詩詞之人。但是,這樣的人太少。舊體詩,沒有什麼不好,就我認為,所謂的舊體、新體、律詩、雜詩等等亂七八糟的,完全是憑個人喜好。我喜歡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難道我能說他不懂吃?他喜歡吃海鮮,但是我幾乎不碰這些東西,難道你能說我不懂吃?可笑至極的是,大多數人給的麵子卻是以自己的麵子再給還自己。《中華詩詞》說道: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於讀者欣賞、便於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注明。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而且,即使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我們認為,聲韻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簡表》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通過一個階段的試行,還要進行修訂和完善。希望這個《簡表》能夠對廣大詩詞作者和愛好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希望詩壇能夠湧現出一大批使用新聲......餘下全文>>
讀詩四時秋讀後感怎麼寫?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對於一個詩詞的愛好者來說,能填出詞、作出詩無疑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我始終認為,在一定範圍的基礎上,某些束縛是可以拋開的。一輛火車發明出來之後,自第一輛到現在的火車,形貌已經大不一樣;飛機如今也已經有了隱形的。所以我認為,詩詞,也可以改變舊體的模式。詩詞再怎麼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幾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時隔幾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個蘇東坡,也絕不會有第二個柳永。事實上,發展的定律是不進則退,經過千年的引證,詩詞也是這樣發展過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會比漢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內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國人,卻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進之中,倒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傻事。遺憾的是,這種事情,依然還在發生。就我個人愚見,如果有人用舊體寫出一部足可與《三國演義》抗衡的小說出來,我也不會承認這部書的價值與輝煌。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幾百年之後再重複一遍,還在那洋洋得意,我實在覺的那是很可恥的。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讀中華古詩文有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