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茶的賦詩
大紅炮,茶之王者也。生於武夷峭崖懸壁之間。自然純粹,品高自顯,向謂“岩茶之首”。三百六十餘年間,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鍾,蘊岩骨花香至味為涵,空穀佳人,芬芳自賞。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顯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別一格之容。其傳奇也深遠,韻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長。比之同儕,斯茶量少而難求,尤其彌足珍貴;味純而近禪,更加見性知靈。去之歲遠,為貢品,深居帝王之家,而聊聊眾生殊不可得。今茶業興旺,始有萬眾品飲之盛況。未逢盛世,豈有妙品入凡世之舉?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禪性。以[有形]之茶入[無我]之境,清靜一體,修已結緣。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實不足為人道也。博一笑耳。
誰有讚美大紅袍(一種茶)的詩(整篇)
宋代-範仲淹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年年春自東盯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翹望半壑茗叢居,
瓊露聖土古窠育。
頌傳皇賜紅袍披,
岩骨茶香醉萬裏。
武夷山大紅袍詩詞楹聯
回複:
武夷山威名遠震〈右:上~仄〉
大紅袍譽滿全球〈左:下~平〉
大紅袍茶葉的名字由來
一、“大紅袍”的由來
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為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采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製為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禦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煙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豔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發老人……急忙扶著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裏……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拐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拐杖在地裏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歎為神仙所賜的神茶 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鏟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著拐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著·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曆。
6、禦封貢茶:
某朝某皇後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采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采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後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後病痊愈,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采製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7、貢茶珍品:
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 大紅袍九龍窠采製的茶葉用沸水衝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複,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采茶製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後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采製,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大紅袍茶的故事
姿筱生活美學館提供分享:
大紅袍名稱來曆。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1385年,將其披在茶樹上,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明朝洪武十八年,采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故得“大紅袍”之名,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 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
大紅袍茶是什麼茶有什麼功效
武夷岩茶是眾所周知,大紅袍茶也是耳熟能詳,那麼又有多少能夠詳細地敘述出在中國茶葉分類裏有紅茶,綠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類別是烏龍茶,而烏龍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之別。大紅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生長在武夷山脈的茶葉獨領山水靈氣,山間岩縫和溝壕的特別土質賦予大紅袍一種堅韌,醇厚的品質.傳統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紅袍茶類特有的與木有關的碳香和火香。若要說茶是一個巨大的王國,那麼大紅袍則是這個王國中的皇族。大紅袍之所以特別引人關注,不僅因為神話有趣,更因為始終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於它的稀貴。曆史上的大紅袍,本來就少,而如今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岩壁上的那幾棵。滿打滿算,最好的年份,茶葉產量也不過幾百克。自古物以稀為貴。這麼少的東西,自然也就身價百倍。武夷岩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鬱,衝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大紅袍茶的采製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隻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麵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複炒、複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複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茶屬於岩茶類,其功效即為岩茶之功效。中國茶文化講究:春飲用花茶,夏飲用綠茶,秋飲用青茶,冬飲用紅茶。從炎炎夏日到秋高氣爽,人們的生活隨著季節的更替而改變,作為秋季的養生佳茗,岩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武夷岩茶生長在岩壁溝壑爛石礫壤中,使得岩茶富含鉀、鈣、鎂、錳、硒等礦物質 。據中國預防醫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實驗證實,武夷岩茶有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病、減肥和美容、保護泌尿器官,還對消化器官和牙齒的保健、防止眼病、止渴、除疾、清涼解毒、興奮神經中樞、消減疲勞、醒酒。,相信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對大紅袍也有所了解了。
什麼茶和大紅袍比較相似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
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龍茶隻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黃旦(黃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凍頂烏龍、水仙、肉桂、奇蘭、 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 、色種等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
茶葉大紅袍是哪個地方產的?
大紅袍 產於福建省武夷山,樓上說的大紅袍母樹早在97年就禁止采摘了,所以你就是認識當地人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市場上的大紅袍分兩種,1,通過母樹剪下了培育的大紅袍,這種價格比較高,2.是用武夷山的小品種如肉桂,水仙,水金龜等小品種調配出來的,這種茶市場上又叫商品大紅袍。價格要實惠些!
大紅袍茶葉名字的由來?
“大紅袍”自古是萬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詞。但因曆史久遠,戰亂頻仍,文獻流失,“大紅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樣,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招引著人們去苦苦探尋和考證。但大都沒有結果,仍然停留在民間說法和神話傳奇的層麵。這些說法歸納起來無非“狀元報恩”、 “皇後治病”、“縣丞祭茶”、“猴子采摘”、“縣長命名”等幾個腳本。
“皇後治病”一說顯然站不住腳。曆史上離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當時的信息和交通條件,從皇後“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紅袍”治好病,起碼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這個說法顯然不符合一般的邏輯。
“縣丞祭茶”之說也有點牽強。武夷山雖然自古有祭茶的習俗,但縣丞作為七品小官穿大紅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嚴格的著裝禮製。
“大紅袍”雖然生長在岩壁上,但不至於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們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何況那區區的幾十米岩壁。無疑,“猴子采茶”之說是藐視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還是“狀元報恩”。其故事梗概是:明初舉子趕考途經武夷山,中暑昏厥路邊,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藥為其治療。舉子病愈後高中狀元,回天心寺報恩,方丈說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葉,囑其以紅袍披蓋茶樹,以表謝恩。“大紅袍”故事從此不脛而走。靖難之變後,朱棣奪取侄子建文的帝位,為追殺傳說出家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瀠遍訪寺院宮觀,以尋訪張三豐為名查詢建文帝的下落。胡瀠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駐天心寺,愛喝茶的胡瀠聽了“大紅袍”的故事,更加喜愛天心寺的茶,便請旨敕封,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並正式冊封天心寺茶為“大紅袍”。
飲水思源,喝茶尋根。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跑遍了圖書館、資料室,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曆史文獻,采訪了多位權威茶人,對各種民間說法和神話傳說予以一一求證和排除,得以按圖索驥地把點滴的曆史碎片加以精心拚接。
“大紅袍”因何得名?
顧名思義,大紅袍,就是紅色的袍服。在中國服飾的發展史上,衣著大紅色的袍服主要見於明朝。明朝洪武時期,依據周禮,參考漢、唐、宋曆代的服飾,花了20年時間確立了基本的官服定製。《明史》記載:
洪武三年,禮部言:“曆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
在公服穿著上,明朝廷也明確規定“一至四品著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文中“赤”、“緋”都是指大紅色。明以後紅袍漸漸成為清廉高官的代名詞。如成書於清代的《海公大紅袍傳》、《海公小紅袍傳》,描寫了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際,刻畫了一個忠於職守、無私無畏、敢於鋤強誅暴、關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見,“大紅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麼為什麼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樹呢?可以推測:“大紅袍”茶出現於明代,並與當時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聯係。
這一推測與“狀元報恩”比較接近。
成書於1921年的《蔣叔南遊記》(蔣希召著)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紅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間,著名學者鄭光祖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祿·雜述》(1839年)卷四裏說:“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建”,即指建寧府(武夷山當時隸屬建寧府);“旗”,古代新采茶芽狀似旗、槍,古人以此指代茶葉,按照“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大紅袍”在清初就已經名揚天下了。這段文字的發現填補了清朝“大紅袍”文字記載的空白,把“大紅袍”有據可考的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經過茶葉科學部門檢測,現存母樹大紅袍的樹齡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現在“大紅袍”母樹僅剩一處,不排除天遊、北鬥等他處的已故“大紅袍”母樹的樹齡超過360年的可能。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大紅袍”的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來,隨著“大紅袍祖庭”——天心永樂禪寺佛教文化和寺院曆史的深入挖掘,為“狀元報恩”,大紅袍始於明代增添了諸多佐證。1991年,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重建時,挖出兩個明代的聖旨碑、一對石龍和三尊石雕佛像。從中可以斷定天心永樂禪寺受明代朝廷敕封。天心永樂禪寺為什麼受封呢?
《明史·胡瀠傳》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瀠頒禦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段文字說的是:明成祖奪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後,為了趕盡殺絕,免除後患,派禮部官員胡瀠與宦官鄭和分別以尋訪張邋遢(張三豐)與“下西洋”為幌子,在國內與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時,為了掩人耳目,收買人心,懺悔惡業,廣泛“頒禦製諸書”敕封寺院宮觀。受封的寺院宮觀大都冠以“永樂”字號,天心永樂禪寺於此際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在《武夷山誌》(清·董天工著)專門記載來過武夷山的曆代名賢的篇章《名賢下·遺補》中有“胡瀠,字源潔,武進人,明建文庚辰進士,官禮部尚書”的記載。說明胡瀠確實來過武夷山。《武夷山誌》還收錄了他的《題畫武夷圖》、《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勝感慨》詩兩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實錄·詩偈》(清釋元賢著)中有胡瀠的《夜宿天心》詩: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裏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胡瀠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可見在當時,尚在明初的時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經冠上了“大紅袍”之名。
聖旨是古代最高規格的文書。聖旨碑是作為門坊等建築的構件,告訴人們這裏曾經受過皇帝的敕封或嘉獎。天心永樂禪寺為什麼有兩個幾乎一樣的聖旨碑呢?另一個是否是“狀元報恩”所指的朝廷對“大紅袍”的敕封呢?
據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說,“狀元報恩”原記載於《天心寺誌》,後來寺誌失傳於民國戰火。該寺院後來還受過光緒敕封,林則徐、陳寶琛等朝廷命官先後為其題額,可見天心永樂禪寺在曆史上曾經十分顯赫。可以想象,這樣顯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誌。“狀元報恩”和其他版本的傳說相比,更具有曆史性、文化性、邏輯性,可見其確實出自正規的文獻,而且口頭相傳的時間跨度不會太長。因為故事情節、時間、人物、事件與以上考證的史實相符。
看來,上百年來眾說紛紜的“大紅袍”的身世可以真相大白了。
大紅袍母樹的真假之爭
“大紅袍”的指代,經過了從某樅茶樹(狀元紅袍所披蓋的茶樹)的名稱——某品種茶樹(武夷山四大名樅之一“大紅袍”)的名稱——某類別(武夷岩茶)茶葉的總稱的轉變。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場合,“大紅袍”所指代的含義也就不同。
根據《武夷山的茶與風景》(陳舜年等著,1944年編)一書《上篇·茶》記載:
首先要介紹的是大紅袍,這聲譽簡直是太大了,他生長在離天心岩三四裏地的九龍窠,屬永樂禪寺所有,寺僧因遊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據調查,真正的大紅袍在九龍窠最後較高的一個岩旁邊,岩壁中有一個小孔,常有泉水從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樹數株,靠岩壁者為正大紅袍,相鄰者為副大紅袍。
這段文字明確記載了大紅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遊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這麼解讀:為了保護“正大紅袍”茶樹,僧人故意在“副大紅袍”茶樹附近刻上“大紅袍”三字,以轉移遊人的視線。因為“副大紅袍”長在較高的地方,遊人不易采摘。僧人這樣刻意地“掉包”,實屬無奈之舉。
這和年近百歲、研究武夷岩茶的茶業泰鬥張天福老人所說的如出一轍。他回憶說:
原來的“大紅袍”茶樹在距離現在“大紅袍”不遠的地方,就在一個大岩壁下的路邊,樹樅有將近一米,上麵有水滴從數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終年不幹,正好滴在茶樹上,茶葉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民間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人們把“正大紅袍”改稱為“大紅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據80高齡、1951年擔任“大紅袍”母樹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組組長的傅誌美老人的回憶,確有其事。他說:1951年土改時“大紅袍”仍為天心寺所有。但因為其曆史悠久,名氣太大,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如果繼續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夠。後來縣裏為此開了協調會,決定把“大紅袍”茶山劃歸農場管理。在“大紅袍”附近還有一樅大茶樹叫做“大紅梅”,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枯死了。
另外,《中國名茶誌·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記載:
現今九龍窠之“大紅袍”,據林馥泉1941年調查認為係名叢“奇丹”之誤。並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紅袍”在九龍窠的岩腳下,樹根終年有水從岩壁涓涓流下,樹幹滿生苔蘚,樹及衰老。曾作記載:樹高135厘米,主幹八根,……
這些書本記載和兩位老人的口述基本一致,不管是《武夷山茶與風景》裏說的“真正大紅袍”、“正大紅袍”還是張老說的“原來的大紅袍”、傅老說的“大紅梅”還是《中國名茶誌》引用林馥泉說的“真本大紅袍”,都不是現存的“大紅袍母樹”。但作為武夷茶四大名樅之一,“大紅袍”實際上是茶葉品種的名稱,也稱為“奇丹”。《蔣叔南遊記》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大紅袍母樹”並非隻長在一處。當代茶人吳覺農、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鬥岩、馬頭岩等地也有“大紅袍”的品種茶。所以,現存的“母樹大紅袍”雖然不一定是最初傳說中的“大紅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存的“大紅袍”茶樹是原生態的“母樹大紅袍”之一。
大紅袍茶是什麼地方產的?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產於福建省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岩下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巢,現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壁上有**題刻的“大紅袍”三字,由岩縫滲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支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橢圓型,葉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麵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貨稍厚麵發脆,嫩芽略壯,顯亮,深綠帶紫。
武夷大紅袍,因早春茶芽萌發時,遠望通樹豔紅似火,若紅袍披樹。傳說中在明朝年間一個趕考舉人路過武夷時,突然發病,腹痛難忍,當時有位來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長的茶泡給他喝,病痛即止,不藥而愈,舉人後來考取了狀元,為了答謝和尚,專程前來拜謝,並將身穿的狀元袍披在那株茶樹上,該茶因而得名“大紅袍”。
大紅袍屬半發酵茶,由於茶樹長在岩石間,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別於其它茶種,從元明以來為曆代皇室貢品。其單叢加工,品質特優的“名叢”,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藝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鬱,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征,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衝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裏,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曆史悠久,唐代已栽製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禦茶園專門采製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龍茶。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quot;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石刻,這裏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
關於"大紅袍"的來曆,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