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春去秋來雙燕子,願銜楊花歸窠裏。(作者:北朝 無名氏 楊白花,即柳絮,北方俗稱楊白花)
陽春二三月,滿城的楊柳不經意間化為漫天飛花。一夜春風拂過,楊花隨風飄入溫暖的閨房,飄飄蕩蕩落入南邊的鄰家。飽含著深情步出閨房,卻發現自己如楊花般柔弱無力,輕輕拾起地上的楊花,淚水不由得灑落在胸襟。那春去秋來的雙飛燕子啊!希望你輕輕銜起這孤弱無助的楊花,飛回窠裏,給它一個溫暖的歸宿吧。
陽春二三月,正在暮春時節,窗外春風柔柔,春日蒙蒙,春光暖暖,春水悠悠,春情癢癢。這樣的春風,這樣的春色,這樣的春情,誰還能將自己關在屋裏?漫步細柳如屏的春城河畔,柳絲柔柔,柳葉茸茸,柳絮飄飄,如詩,如夢,如夢幻,如雲煙。這楊柳許是世間最常見的樹吧?南國西子湖畔,曾有如是俏立於旁,極北苦寒之地,無數征人睹柳神傷。你也許是南方嫻靜秀雅的少女,身世飄零如楊花,你也許是北國俊健英武的少年,心懷萬裏,飄落茫茫人海。楊花隨風飄蕩,帶去別緒幾何,楊花飄落入水,多少柔情附水。是否有那雙飛的燕子,將這柔弱的楊白花銜入窠裏?
對此解釋滿意嗎?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詩名是什麼?
詩名:謫仙怨
【朝代】唐代【作者】劉長卿
【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譯文
一個晴朗的日子,斜陽低掛在天邊,一葉孤舟載著友人離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悵!鳥兒在平曠的原野上遠近地飛翔,好似人隨流水各奔東西。
願白雲將自己的思念帶給千裏萬裏之外的友人,願那一輪明月載著我的愁思隨著溪水帶到友人的身邊。友人貶謫去的苦恨讓人難以言狀,就如那江邊繁茂的春草一樣雜亂而無際。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是紅樓夢中賈雨村的詩
這首詩出現在第一回中。甄士隱家隔壁的葫蘆廟裏寄居著一個貧困落魄的書生賈雨村。此人相貌魁偉,氣度不凡,很得甄士隱的賞識。一日在甄家書房裏,偶然瞥見甄家的丫鬃嬌杏在院內掐花。這個嬌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賈雨村,就回頭多看了他兩眼,賈雨村便以為嬌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廟裏就害起了單相思。這首詩便是他中秋夜對月隨口吟出的抒懷之作。
在吟上麵這首詩時,他還是個旅居僧房,向和尚討粥吃的窮措大,所以看見個長得周正一點的丫鬟也使他動心,一廂情願地想入非非。這首詩準確地反映了一個窮秀才向慕女色及榮華富貴的心理。詩寫得挺像樣,說明賈雨村很有才學。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卜:實現。斂額:皺眉。儔:伴侶。蟾光:月亮的光。玉人:指美人。
翻譯為:還沒有實現平生的願望,人生經曆卻又常常使我增加一些憂愁。煩悶的時候經常皺起眉頭,離去的時候常常反複回頭張望。站在風中,看自己在風中(暗喻風塵之中)的影子形單影隻,試問誰才能合適成為我的好伴侶呢?月光啊,如果你有意撮合,就先照上我心愛的美人所在的閨樓,幫我傳達我對她的情意吧!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登嶽陽樓》 李東陽,明
突兀高樓正倚城,洞庭春水坐來生。
三江到海風濤壯,萬水浮空島嶼輕。
吳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廟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龍窟,臥聽君山笛裏聲。
作者李東陽,明代著名詩人,茶陵詩派的開創者,絕不是籍籍無名之輩。到底是一派宗師,此詩做得工穩之極,引典也自然。頜頸兩聯對仗極為工整,頸聯化用杜甫“吳楚天下坼,乾坤日夜浮”以及範仲淹“居廊廟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尾聯則引用了〈柳毅傳〉以及呂洞賓的傳說,借以暗示出自己一種超然於世的思想。其實,這實際上大都是文人的一種空談作風而已,這些文人,有幾分文才就開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以經天緯地安邦定國之才自詡,實際上,文才和實幹之才治國之才是不相幹的。就以詩而論,這首詩雖然意境氣勢遣詞構句都算上佳,但是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呢?沒有思想的作品,拋開藝術性不談,也就沒什麼實際的意義了。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滿意回答
贈花卿 (唐)杜甫
贈花卿①
唐 杜甫
錦城②絲管③日紛紛④,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⑤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解釋: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
②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
③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裏泛指音樂。這句說戰亂勘定後的成都,主將大張筵席,盡情作樂。
④紛紛: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⑤天上:雙關語,表麵上指天宮,實指皇宮。
此詩約作於上元二年(761)。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對地位和年輩較低的人的一種客氣稱呼。花敬定是當時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亂中立功。這首詩可能是在花敬定舉行的一次宴會上即興之作。
關於此詩的意旨,前人說法不一。一說為諷刺。楊慎《升庵詩話》雲:(花卿)"蜀之勇將也,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而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絕句百餘首,此為之冠"。《杜詩鏡銓》:"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
一說無諷刺,乃贈歌妓之作。《唐風懷》雲:"南村曰:少陵篇詠,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楊用修以花卿為敬定,頗似傅會。元端雲是'歌妓',於理或然"。《網師園唐詩箋》:"不必果有諷刺,而含蘊無盡。"
也有不究意旨者。《杜詩詳注》:"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少伯,無以過之"。
賞析
這首絕句,字麵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曆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隻是讚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而楊慎《升庵詩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沈德潛《說詩晬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於天上。”楊、沈之說是較為可取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禮儀製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製都是當朝的成規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立過功。但他居功自傲,驕恣不法,放縱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杜甫贈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字麵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讚美詩。“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裏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雲”也是采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這兩句詩,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歎說:“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麵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宮也:“人間”者,皇宮之外也。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於“天上”,且加“隻應”一詞限定,既然是“隻應天上有”,那麼,“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於是乎,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彩書怨》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裏餘。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洞庭湖邊秋葉剛剛落下的時候,想念萬裏之外的你,秋初露水很濃了,我睡覺的被子倍感寒冷,月亮落下去了,色彩斑斕的屏風因為沒有月光的照耀已經看不見了,想要演奏一曲江南的曲子,但是卻是非常喜歡寫信給在薊北的你,信中也沒有別的內容,滿滿的盡是獨居的惆悵以及對你的思念
雪梅一首詩是什麼意思
雪梅二首 南宋 盧梅坡
其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賞析: 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首句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隻好停下筆來思索。“評章”即評價。以為一揮而就,由於難於評判,隻好停下筆來思索。
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
此詩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
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譯文:隻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
賞析:這首詩主要寫梅與雪以及它們與詩之間的關係。首句寫梅與雪之間的關係,因為梅令人佩服的主要特點是不畏嚴寒,雪越大就越能顯示出梅花的這一特點,相反在風和日麗的情況下,就難以表現梅花的這一特點,所以說“有梅無雪不精神”。
次句寫雪與詩之間的關係。下雪的時候,俗人是很難發現其中的詩意而創作詩歌的;即使是詩人,如果缺乏雅興,同樣也寫不出詩歌,這同俗人也沒有什麼差別,所以說“有雪無詩俗了人”。
後兩句寫梅、雪與詩之間的關係,梅花早就開放了,因為沒下雪,所以還缺乏詩意。直到日暮時分,天空中紛紛揚揚地飄起了雪花,梅花在雪花的映襯下變得精神煥發,而雪花有了梅花的點綴,也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麵對此情此景,詩人也詩興大發,兩首詩一揮而就。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這是首讚茉莉花的詩
暮春鬱綻茉莉花,(這是說明茉莉花在暮春時分悄然開放)玉骨冰肌影香紗。天賦仙姿柔枝翠,月夜清輝賞雪花。(這三句比喻形容茉莉形體柔美,色澤雪白,如玉骨冰肌)淡雅輕盈香韻遠,君子世人品更誇。(頸聯述說茉莉之香悠遠淡雅,品格奇高)花馥茶美稱上品,藥食同源茉莉花。(尾聯讚美茉莉可入藥亦可泡茶,是花中上品)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啊?幫忙回答回答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歎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兒誄》一樣,是作者出力摹寫的文字。這首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盡致,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這首詩並非一味哀傷淒惻,其種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曩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汙、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這首詩的另一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甲戌本有批語說:“餘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淒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噫唏!阻餘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故停筆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語指出:沒有看過“玉兄之後文”是無從對此詩加批的。批書人“停筆以待”也正是為此。那麼“玉兄之後文”指什麼呢?指的是下一回即二十八回開頭寫寶玉在山坡上聽黛玉吟此詩時的感受那一段文字。其文曰:
……先不過點頭感歎;次後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裏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於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複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使可解釋(解脫也)這段悲傷。
寶玉從聽《葬花吟》中所預感到的,首先是“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然後才推及他人、自身大觀園花柳等等,可見,說批書人“身非寶玉,何能下筆”的意思,就是指出此詩非泛泛之言,必要像寶玉那樣能想到黛玉無覓處等等,才能理解詩中蘊涵的真意。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這一點,我們從作者的同時人、極可能是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中得到了證明。其詩曰:“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似讖成真”,這是隻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以前,我們還以為明義未必能如脂硯那樣看到小說全書,現在看來他讀到過後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也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裏的人比較詳盡地說起過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我們說,明義絕句中提到的事象“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之類,還可由推測而知的話,那麼,寫寶玉貧窮的“王孫瘦損骨嶙峋”和寫他因獲罪致使他心中的人為他的不幸憂忿而死的“慚愧當年石季倫”等詩句,是再也無從憑想象而得的。上麵所引之詩句中的後兩句也是如此:明義說,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試想,隻要“沉痼”能起,則“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後來續書者想象寶、黛悲劇的原因是由於婚姻不自主是多麼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寶玉已有他屬,試問,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難道難道“續紅絲”是為了讓她作“寶二姨娘”不成?
此詩“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複,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顏老死之日確在春殘花落之時,並非虛詞作比。同時,這裏說“他年葬儂知是誰”,前麵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於十分淒慘寂寞的境況之中可以無疑。那時,並非大家都忙著為寶玉辦喜事因而無暇顧及,恰恰相反,寶玉、鳳姐都因避禍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論親”、“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日子,詩中“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幾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憐落花而怨及燕子歸去,用意甚難把握貫通,現在倘作讖語看就比較明確了。大概春天裏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即所謂“香巢已壘成”,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象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被迫離家出走了,因而,她悲歎“花魂鳥魂都難留”,幻想自己能“脅下生雙翼”也隨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終至於“淚盡證前緣”了。這樣,“花落人亡兩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說寶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寶玉凡遭所謂“醜禍”,總有別人要隨之而倒黴的,先有金釧兒,後有晴雯,終於輪到黛玉。所以詩中又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雙關語可用來剖白和顯示氣。“一別秋風又一年”,寶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賈府,但見怡紅院已“紅瘦綠稀”,瀟湘館更是一番“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淒涼景象”,黛玉的閨房和寶玉的絳芸軒一樣,隻見“蛛絲兒結滿雕梁”。雖然還有寶釵在,而且以後還成其“金玉姻緣”,但這又怎能彌補寶玉“對境悼顰兒”時所產生的巨大精神創痛呢?“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這些隻是從脂評所提及的線索中可以得到印證的一些細節,所述未必都那麼妥當,但此詩與寶黛悲劇情節必定有照應這一點,大概不是主觀臆斷吧。
其實,“似讖成真”的詩還不止於此,黛玉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後來離別寶玉的情景,後者則又象是她對自己“淚盡夭亡”結局的預先寫照。
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該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係顛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還不足以借取利用嗎?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將牡丹花“盛似錦囊,葬於藥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塚葬桃花”的詩句,難道還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嗎?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於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於表現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惻纏綿。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她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請問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榮耀,去之何速;落寞,來之何易。我明白,人世間的生死榮辱,就像日夜輪轉一樣平凡無奇。所以,即使現在看來毫無希望,我仍然會如向陽花一般矢誌不渝;就算時運不濟,我永遠滿懷著誠意。誌同道合的知交親友都已先我而去,留下我自己在這荒涼的孤島上苟活一命。如果說,“生死之數,全由天定”,那就讓我死後的魂魄,繼續守護皇城吧!
完全手打原創,本人也很喜歡這首詩,這翻譯是我寫在自己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