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論壇詩詞比興中的精華詩詞出版了嗎
蘇軾的好友張先,年逾80,娶一18歲美貌少女為妾。蘇軾遂作詩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鮮紅嬌嫩,暗指一個白發老者娶一少女為妻。其中“壓”字用得巧妙曖昧。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在80歲時娶了18歲的一個美女為妾。當時和他在論壇上常有詩詞唱
和的著名詞人蘇軾和眾多詞友去拜訪他,問老前輩得此美眷有什麼感想,張先於是隨口
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隻隔中間一花甲。”
風趣幽默的蘇東坡當即和了一首打油詩: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有關於比興手法的古詩題
(3)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詠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詞中的“孤鴻”“幽人”互喻,象征義有多中說法,有愛情失落說、自我失意說、政治挫折說和放棄仕進說,可謂“寓意高遠”。特別是後者,“孤鴻”“幽人”的意象分別來自《易經》中的《漸卦》和《履卦》,運用這兩個文化意象,透射出蘇軾在遭遇政治極大打擊後渴望歸隱、得以避禍的心態。
古詩300首
1.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駱賓王《詠 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8.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1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玉樹和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7.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0.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1.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高適《別董大》: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3.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5.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27.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9.賈島《尋隱者不遇》: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0.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1.張誌和《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餘下全文>>
誰給推薦下比興的詩詞啊?
比和興是兩種方法啊。
比 :
如李白的《宣州謝肌樓錢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以抽刀斷水喻舉杯銷愁,真是貼切精當,妙語驚人。
如蔣捷的《梅花引·荊溪阻雪》:“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狀愁情之冷清孤獨猶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相比,發人深省,給人啟迪,使人曠達。
如漢代無名氏的《古絕句四首》其三:“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脫?”(其意調:菟絲本是無情的草木,其根莖尚能相依不離;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輕別離呢?!)詩中先對無情的菟絲(一種蔓生的植物)作肯定,從而對本應有情的人卻輕別離作否定。盡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卻還不如草木!激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見入木三分。
如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烏夜啼〉)即以兩種狀態與動作,博喻愁緒紛亂、難以排遣。
如賀鑄的“試問閑愁深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以博喻狀“閑愁”漫無邊際、紛亂雜遝、綿綿不絕。
如徐再思的“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蟾宮曲·春情》),後三句博喻少女病態又似見其人,如攝其魂,惟妙惟肖。
如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馬棚),誌在千裏;烈士(積極於建功立業的誌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就是將老馬閑置馬棚與誌士處於暮年這兩件事情先後講出,讓人們自己去體會其間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如漢代無名氏的《古歌》:“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穩。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將小麥不宜種在高田,用以比況太不宜久居他鄉,讓讀者體會兩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興 :
如杜甫的《新婚別》的開篇就是這樣的:“菟絲(一種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養路旁。”一開頭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起興句中又隱含著“嫁女與征夫”的不可靠、不長久的比喻。這就是興中含比。
如《詩經·周南·桃夭》雲:“桃之夭夭(鮮嫩貌),灼灼其華(花)。之子(猶言‘這人兒’)於歸(出嫁),其宜(使……和順)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賁(果實大而多貌)其實(果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茂盛貌)。之子於歸,宜其家人!”這是一支慶賀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門時唱的、歌詞的大意是:鮮嫩的桃樹呀,花兒開得火樣紅。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紅火火!鮮嫩的桃樹呀,果實累累結滿枝。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鮮嫩的桃樹呀,葉子長得密稠稠。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更興旺。歌詞三段開頭都以“桃之夭夭”起興,又從桃的花、果、葉層層著色渲染,興中兼含比喻,對新娘嫁過去表示了許多良好的祝願。這也是以植物起興兼作比。
樂府《古豔歌》:“煢煢(孤獨無依貌)白兔,東走丁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首詩的前兩句即以動物起興,興中兼含比喻。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後兩句是規勸故人應當念舊。
北朝《隴頭歌辭》其一為:“隴頭(隴山之巔)流水,流離(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飄然曠野。”其三為:“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關中),心肝斷絕。”這兩首詩歌,前兩句都以隴頭流水起興,兼及以流水的狀態和聲響作比,狀漂泊未歸和鄉愁悲淒之情態。此處雖作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嚐不可,但畢竟是由此及彼產生的聯想的興筆,又由於興中兼比,便將前半與後半緊密聯係起來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了。
興中含比,比興兼取,便有這樣的妙處......餘下全文>>
“高吟比興體”出自哪一首詩詞
杜甫祠
【作者】戴複古?【朝代】宋
嗚呼杜少陵,醉臥春江漲。文章萬丈光,不隨枯骨葬。平生稷契心,致君堯舜上。時兮弗我與,屹然抱微尚。幹戈奔走蹤,道路饑寒狀。草中辨君臣,筆端誅將相。高吟比興體,力救風雅喪。如史數十篇,才氣一何壯。到今五百年,知公尚無恙。麒麟守高阡,貂蟬入畫像。一死不幾時,聲跡兩塵莽。何如耒陽江頭三尺荒草墳,名如日月光天壤。
作文題目是古詩
我愛古詩詞我酷愛語文,更喜歡古文,文言文是我喜歡的古文類型之一,而最愛的古文類型就是古詩詞了。我之所以喜愛古詩詞,可能是因為表姐。小時候,我的表姐就鍾愛語文,她非常喜歡古文,你別看她最喜歡的是文言文,但是以前她經常給我背誦古詩詞,表姐不光背詩句,還給我講述古詩詞的大概詩意和所描繪的意境。那些古詩詞不僅詩句美,連連所描繪的意境也美。“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和恰恰啼。”這是唐代詩人杜甫作的《江畔獨步尋花》,我還記得表姐當時給我講的大概詩意:在江邊散步,看見黃四娘家前的小路上鮮花朵朵,把枝頭都壓彎了,是多麼鮮豔,多麼美麗啊!就連可愛的蝴蝶也不舍得離開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小黃鶯也在為花兒歌唱:“真美麗啊!真美麗啊!”聽著表姐講述的詩意,我想象到了那種美麗的田園風情,是多麼美麗,真是恍若人間仙境!漸漸地,我發現光是詩句、詩意、意境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欲了。我開始想方設法地調查、了解詩人。“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這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所作的《望洞庭》。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劉禹錫的詩內容富於戰鬥色彩,生活氣息濃,其語言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是唐代詩壇上的重要詩人,被稱為“詩豪”。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進士,交往甚多,人稱“劉柳”,也與白居易交誼深厚,世人將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作品有《劉夢得文集》。這樣優美、瑰麗的古詩詞,不僅讓我陶冶了自身的情操,還增長了語文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啊!我愛古詩詞!
詩詞鑒賞2
蘇軾的《江城子》曆來是倍受推崇的悼亡之作,而賀鑄的《半死桐》也是一闋感人肺腑的緬妻詩,兩者都以摯情而著稱,然而在表現手法上,兩者則各有千秋。
1
蘇軾的這首詞幻化了一幅虛構的夢境,在夢境中,蘇軾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似一縷幽魂,情不自禁地回到故鄉,見到了分別了十年之久的發妻,“小軒窗,正梳妝”。夢境中沒有久別重逢的摯烈相擁,卻隻是默默凝睇。無語,仿佛是對重逢的不可置信,更仿似有千語萬言,不知何從說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萬般柔情,千種思緒,盡化作淚千行。蘇軾借夢境消除了一切的邏輯矛盾,是不可能成為可能,讓早已逝去的倩魂再次真實得如在眼前,讓十年念念不忘的刻骨銘心有了重聚的一刻。當漸已模糊的影像一刹那間凝結成真實,夢境承載著所有思念的張力。
而賀鑄的《鷓鴣天》則是一種見景思人。賀鑄用清麗而哀婉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萬事非”的景色:清霜瀝打後梧桐半枯死,原本誓死相隨的鴛鴦而今卻隻身單影孤獨飄零,原上曆曆草,露水隨風易逝,新塚之旁,舊宅相伴依依,宅中空床,人無言,空對冷雨,驀然回首,卻不見伊人,挑燈夜補衣。賀鑄選取了富於代表性的景物,營造了一幅空曠傷神的畫麵,奠定了整首詞的淒涼格調。這些看似無規律的景物,卻因賀鑄對亡妻的追念而有機結合,更平添了這份綿亙的深情。
2
虛中有實與實中有虛
在《江城子》中,蘇軾頻繁地運用了想象、假設的手法,甚至虛擬了一個夢境,然而這虛幻中又透著實。“縱使相見不相識”是虛,“塵滿麵,鬢如霜”是實。十年的宦海浮沉和塵世變故使得蘇軾心灰意冷,身心蒼老。“料得年年斷腸處”設想了死者的痛苦,“明月夜,短鬆崗”卻是真正的傷心源泉,長眠地下的亡妻孤獨哀傷,苟活於世的蘇軾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而在夢境中,“小軒窗,正梳妝”何嚐不是十年前的真實再現?“唯有淚千行”感歎的不正是而今的物是人非?這樣的虛中有實,感慨了現實的無奈,傾訴了十年分別的滄桑變故,更創造了一種“天人永訣”的哀傷。
而相較之下,賀鑄的《鷓鴣天》卻在極寫景色的悲戚之下卻有著深層的虛。所有的景都不是單純的表麵上的景,“比興”手法的運用使得所有的景物都蘊含著深意。“梧桐半死清霜後”暗用枚乘在《七發》中“龍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典故比喻失偶,“鴛鴦失伴”的用意昭然若揭,“原上草,露初晞”化用古樂府的詩意感歎人生短促,“舊棲新瀧兩依依”,往昔的老房子和新墳兩兩相依寓示著兩人雖已隔世,但心卻永遠在一起。可見,賀鑄所選取的景物,不僅僅為了營造淒冷的氣氛,更是深情的彙聚。眼前真實的景物背後卻是最深摯的情,一景一思緒,景景皆是情。景物不僅是局限的單一的景物,更延展著無盡的深情,這份看不見,觸不及的深情借景物得以實化,景物則虛化為情,實中有虛,景外凝情。
3
“逢”與“不逢”
蘇軾的《江城子》上下兩闋共七句,前兩句從蘇軾的角度出發,寫的是已經生離死別的兩人中生者對死者的無盡的淒涼懷念。而在中央的四句,則一是想象,一是夢境,卻借由想象與夢境創造了“逢”的可能性。《江城子》在悼妻的同時也突出了十年來生活的磨難,於是,“相逢”成了高潮,“相逢”是“不相識”的條件,夢中的“相逢”更使得現實中的“不相逢”變得更加的令人唏噓。於是接下去的一句,由亡妻的角度出發進行假設,又回到了“分離”的斷腸,這一份摯情更具感染力。“分”—“逢”—“分”的層次推進,“生者”—“兩人重逢”—“死者”的角度變化,使得詞的情緒頓挫起伏,生死不渝在此刻更加的出自肺腑,“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淒涼哀婉”。
而賀鑄的《鷓鴣天》則從“同來不同歸”的“不逢”寫起,“半死梧桐”與“失伴鴛鴦”極寫天人隔世的孤寂與悲涼,“舊棲新隴兩依依”是心靈的相隨,也是客觀上生死的不逢。待到“空床臥聽南窗雨”,是暗含古人“夜夜常留半被,待君魂夢歸來”的涵義,我們可以想象到詞人在晚秋冷夜孤守空閣,寂聽冽雨,是多麼的希冀著自己亡妻之靈的歸來相逢!這一份渴切的“欲逢”又是否會實現呢?“誰複挑燈夜補衣。”昏黃燭光搖搖,卻不見一絲縹緲幽魂,桌上尚有蔽衣再無人補。忽想起黃公紹的《青玉案》的下闋:“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多麼相似的情境!衣猶在,人不複,唯留淚滿衫。“不是風流放蕩,隻是一腔血淚耳!”陳廷焯的這句評價不也可以作為《鷓鴣天》的評價嗎?這“不得相逢”因曾經急切的“欲逢”而顯得更為的哀婉淒絕,令人潸然淚下。“不逢”—“欲逢”—“不逢”的深刻悲痛在此時更加的痛徹心扉。
4
白描與比興
白描是蘇軾的《江城子》的最大語言特色。這首詞一字一句皆落於實處,卻於淺顯處意緒萬千。“不思量,自難忘。”仿似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一如蘇軾曆來欣賞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再如“小軒窗,正梳妝”短短六個字,卻令人聯想到結縭未久的少婦溫柔端麗的形象,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唐宋詞賞析》的作者王方俊對此作如下評價:“本詞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
而賀鑄的《鷓鴣天》則是以比興手法見長。全篇以“賦”—“比興”—“賦”貫穿。開篇兩句用“賦”體兼一問,寫出不堪回首的慨恨,極無理而極有情。“梧桐半死”於“失伴鴛鴦”用“比”體,形象地刻畫出作者的孤寂和悲涼。“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比興”兼用,承上啟下,上承“梧桐”句構成博喻,下麵接下去寫道:“舊棲新隴兩依依。”,更進一步抒發對亡妻的深切思念。最後“挑燈夜補衣”又回到“賦”體,是全詞的高潮,把純樸的形象深深地刻入讀者心扉,句盡而意無窮。值得一提的是,賀鑄填詞一個很大特點是其詞的詞牌名都是從其詞中抽取出來的,不作尋常的詞牌名(如《青玉案 淩波不過橫塘路》又名《橫塘路》)。而這首《鷓鴣天》,賀鑄給它更確切的名字為《半死桐》,其比興的意義顯而易見。
可以說,這兩首悼妻詞由於一是記夢一是寫景,奠定了兩次表現手法上的根本不同,而兩位詞人的性格不同也是這兩首情深意切的詞顯現出兩種不同風情,然而,境不同而情皆深,對亡妻的生死不渝的摯情是兩首詞共同的靈魂。我們不知他們當初是否也有山盟海誓,我們卻知道再多的山盟海誓都及不上天人兩隔的思念。“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而若思念橫亙著生與死的天塹呢?“不思量,自難忘”、“舊棲新瀧兩依依”,兩位詞人給了我們最感人的答案。
有哪些讓人感到極致孤獨的古詩詞
翻開唐詩宋詞,吟詠柳和月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千百年來,柳和月的意象特別受到文人墨客的鍾愛,成了我國古代文人感情抒發的重要內容.中學語文新教材中,也收錄了多首吟柳賞月的古詩詞,根據中學語文教學新大綱提出的“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學目標,我們有必要認真搞好古詩詞的教學,有必要帶領學生一起去認真欣賞中學古詩詞中的柳和月. 一、吟柳 以柳贈別,“此時無聲勝有聲” 柳,諧音“留”.古人送別多用“折柳”,表示離人的難言難分之情.“折柳”贈別之風,尤其是在唐、宋朝時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為贈別的代稱. 《陸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寫的就是以柳贈別之情.北朝樂府民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寫的也是以柳贈別之情.《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以楊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襯征夫離鄉背井、拋妻別子的哀愁,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以柳言愁,“秋風秋雨愁煞人” 人遇悲心事,景暗萬念灰.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堪稱愁景寫愁情的千古佳句.詞人在這裏設想,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酒入愁腸,夢醒時分竟不知身在何處.詞人在這裏勾勒了一幅“清秋圖”:曉風輕拂、殘月朦朧、楊柳依依,曉風、殘月、楊柳三個意象羅列,構成一幅哀愁的景觀,引起人們對詞人深秋旅途的無限遐想:一舟臨岸,但見習習曉風輕拂蕭蕭楊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枝頭,風景之淒涼,客情之冷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清秋圖之中.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讀後令人倍感黯然神傷. 以柔為美,“未成曲調先有情” 柳的形體特征,具有陰柔之美.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詩句,寫的就是柳的這種內在特質之美.“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折腰”,這裏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過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體之美.因為柳“細、長、柔”的內在特質之美,恰與古代人們對女子的審美標準是統一的.尤其是宋代詞人繼承發揚了這一審美傳統,湧現了大量陰柔之美的婉約詞作. 二、賞月 以月抒懷,“何人不起故園情” 月亮,別稱很多,諸如“銀鉤、玉盤、玉兔、蟾宮、桂宮”等.月光、月輝在古詩詞中常常成為思念家鄉、盼望團圓的標誌.看到月照大地,灑下清輝,人們常常生起故園情結.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短短四句,20個字,卻把遠離故地、思念故鄉的情懷,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是一首膾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著名思鄉詩. 李煜的詞《虞美人》,也是一首以月抒懷的名篇.開頭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寫的是眼前之景,望“秋月”而生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月缺月圓”,給詞人帶來的又是什麼呢?隻能是綿綿無盡的長恨而已.“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由感歎現實,轉入寫身邊事情.在那皎潔的月光下,回想起自己早已破滅的國家,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實在承受不住啊!“月是故鄉明”,囚居“小樓”的詞人見皓月當空,自然會引起他對昔日“故國”月下種種故情的無限眷戀.然而,“月明”無殊,但江山易主,一切都今非昔比了,一切都成為無可追挽的“往事”了. 以月言情,“說盡心中無限事” 李清照的詞《一剪梅·別愁》,其中有三句“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月言情,寫的是詞人西樓盼書的殷切之情.古時候,對分離兩地的親人或情人來說,書信就是溝通彼此消息和感情的橋梁,它可以穿越時空,給相互思念著的人們帶來慰籍.在這裏,對於深深懷念著丈夫的詞人來說,希望得到......餘下全文>>
詩詞上何為工筆,鋪陳,比興,曲筆
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鋪陳是辭賦的基本創作方法。散布式、段落式、遞進式、並列式為辭賦的四種鋪陳方法。所謂散布式的鋪陳方法是指把同一內容的詩句或詩節,散布在整篇作品中。段落式的鋪陳方法是指作品中用一個詩段或自然段落描繪某一個主題。遞進式的鋪陳方法是指整篇作品或整個段落在鋪陳時,采取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縱向性。並列式的鋪陳方法是指全篇作品或整個段落從各個不同的方位、方麵進行描繪的方法,使描繪叮對象具有橫向性。
比興 文學創作中的兩種手法。比是比喻。興為寄托。比、興兩法在我國詩歌創作中源遠流長,從《詩經》起就已開始運用。儒家詩論把比興列為風、賦、比、興、雅、頌“六義”的兩種。鄭玄說:“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是見今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師》注)。把比興與美刺聯係起來加以解釋。比興之法多用在舊體詩詞和民歌中,一般文學作品中極少運用或不用。
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
描寫唐詩的意境 10分
缺月掛疏桐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天涯論壇詩詞比興中的精華詩詞出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