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檔美國節目 是每一期都會有一個人站在台上發表演講 各種話題 不知道怎麼描述 請大家幫幫忙 謝謝!
你說的是ted的演講嗎?
[edu.youku.com] 看看是不是這個
美國曆史上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者是誰?
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1948年大學畢業。1948年至1951年期間,在美國東海岸的費城繼續深造。1963年,馬丁·路德·金覲見了肯尼迪總統,要求通過新的民權法,給黑人以平等的權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196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領導工人罷工後,被人刺殺,年僅39歲。從1986年起,美國政府將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定為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馬丁·路德·金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8名。
美國人講話的特點
直 不拐彎抹角的 美國人不喜歡客氣,有什麼說什麼。
手勢和表情誇張
直視對方眼睛,不躲閃目光。
ps 一般美國人講話和美劇是有區別的。
求一篇我心中的美國英語演講
11月2日,星期六。國際部NCC實驗班全體同學及家長齊聚階梯教室,15名經初賽勝出的決賽選手一一亮相,爭奪最後的優勝。階梯教室被裝點一新,上午9:00,高副校長及由外教老師組成的評委團步入賽場。由剛剛參加了美國SAT考試並取得2044分(總分2600分)高分的A班靳取同學和C班方苡芏同學擔任的主持人準時宣布比賽開始。經過精心準備、有備而來的各位選手逐一上台演講,他們個個生龍活虎、鬥誌昂揚、激情四溢、力爭上遊。盡顯當代中國青少年的豪邁氣質。他們睿智、機智、率真、真摯的演講一次又一次掀起現場的熱烈反響。同學們用英語盡情揮灑著對祖國的熱愛,演講內容從牢記曆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述輝煌、海外體驗等多角度,宣示演講主題。意境及內涵令人刮目相看。經過緊張而熱烈的競爭,最終C班的劉夢蝶、薑荻、B班的張婧楠三位同學喜奪三甲。最後,高副校長對此次演講比賽進行了總結,她表揚了同學們敢於在大庭廣眾之下、父母眼前開口講英語的勇氣,也適時點評了整場演講比賽的表現,最後希望國際部的同學能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今後更多的校園活動,豐富大家的生活,增長各自的才幹。昆明教育電視台對此次演講比賽進行了采訪和報道。
以美式英雄主義的必要性為主題的演講稿
美國英雄文化是個人主義、進攻性和絕對的自信
和歐洲國家相比,美國的英雄文化和這個國家一樣年輕。作為移民國家,它的“英雄”不免帶有舊大陸英雄文化的影子。但這個年輕國家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斷開疆拓土,國力急劇膨脹,它所塑造的英雄,不論是“揚基”或是牛仔;不論是向西部擴張的白人移民,還是征戰海外的美國大兵;普遍具有一種相似的特質:個人主義、進攻性和絕對的自信。風靡一時的西部片幾乎都是一個模式:一個英雄單槍匹馬打天下,最後功成身退,悄然消失。現代版美國大片中的英雄固然造型多樣,背景各異,但本質上“美國英雄”隻有一個造型:美國人自己的造型,隻是他有時穿著牛仔的衣服,有時戴著越戰的鋼盔,有時又打扮成蜘蛛人甚至外星人的模樣罷了。
哲學家色諾芬尼說過,如果牛也有上帝,它的上帝一定是牛的模樣。在世界上到處充老大的美國人,其所塑造的“英雄”自然也是一副舍我其誰的老大做派。雖然美國內不時有一些人士對此不以為然,推出如《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這類“把英雄還原成人”的影片,或《生於7月4日》等反思英雄文化影響的作品,但這一切恰恰生動說明了英雄文化和“美國式英雄”,在美國人中有多麼大的市場和多麼深遠的影響。如今美國這樣“簡單”的英雄文化已深刻影響著世界,正如美國的其他文化一樣。
一個英國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美國人落到了一群強盜手中。強盜頭子發了善心,允許他 們在被處死前做最後一件事。英國人說他最後的心願是寫份遺囑,強盜給他提供了桌椅紙筆;法國人說他臨死前想再和女朋友親熱一番;美國人卻站著不動。強盜頭子問他的心願 是什麼。他說,他別的不想,隻想讓強盜頭子在他的屁股上猛踢一腳。強盜頭子被他這奇怪的心願逗得哈哈大笑,毫不猶豫地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腳。老美挨了這一腳後,轉身取出藏在身上的槍,把強盜們統統打死了。英國人和法國人見此情景便問那老美:你既然身上藏著武器,當初為什麼不開槍,要乖乖做人家的俘虜?老美大惑不解地搔搔頭,說:他們又沒傷害我,我怎麼能平白無故打死人呢?我之所以要強盜在我屁股上踢一腳,就是為了要取得報複的道義資格。 美國人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他們一致推崇那種受大家喜歡、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們總是希望能同別人無拘無束地接觸,並結識更多的朋友。美國人互相交往時,不喜歡服從於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過分客氣地恭維自己。美國人所擔心的是被別人視為不易親近的入而受到孤立,這對平民百姓來說,意味著寂寞;對政客們來說,則意味著競選的失敗;因此,美國人交朋友的特點是交情泛泛他們同大家的關係都十分融洽,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但是卻往往缺乏那種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國人對此曾作過十分中肯的評價,他說:“美國人能夠與人一見如故,迅速博得對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後,他們會把你忘得幹幹淨淨,他們喜歡新東西;如同對待自己的舊車一樣,他們也廢棄自己的朋友;在結識人方麵,沒有人比我們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種真正的友誼方麵,卻沒有人比我們感到更為困難。”
美國人性格的第二個特點是獨立進取,他們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依賴他們;美國人從小便養成獨立奮鬥、不依賴父母的習慣,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歲的男孩挨家挨戶送報紙,不論風雷雨雪從不貽誤。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鄰居家去幫助照看小孩;他們的父母都認為讓子女從小自強自立,對他們將來到社會上去生活大有裨益;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獨立進取作為為人的宗旨;他們求學時,靠自己的成績獲得獎學金,靠半工半讀掙取學費;成年後,他們紛紛離開父母,自立門戶;一旦結婚成家,他們更是獨往獨來,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國社會的生死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婦生兒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撫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顧孫兒孫女;當孩子們長大後,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說,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是媽媽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車是爸爸的事,擺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娛樂室及管理小動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過,在美國這種獨立精神往往成為老人的悲劇,一個老年人喪失了生活能力時,他那些自掃門前雪的兒孫們是很少來照看他的;美國有不少老年人便這樣在孤獨寂寞中鬱鬱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還無人發現。
美國人性格的第三個特點是講求實際;他們不象法國人那樣喜歡漫無邊際的幻想,也不象英國人那樣講派頭、要麵子;美國早期曆史造就了他們善於在逆境中不氣餒、看準目標、孜孜以求的性格;他們認為,死要麵子意味著一事無成,耽於幻想則意味著一無所有。他們欽佩的是那種精明強於的人。他們喜歡一切都自己動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決,多數美國人都懂得怎樣使用機器、修理電氣設備、油漆家具和粉刷牆壁;他們認為,做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當然,絕對無損體麵。相反,那些書呆子、假紳士,健談短行才會被人取笑。
美國人在金錢上也非常務實,付出勞動便要取得報酬,求助他人便當以惠相報,在美國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他們在勞動與報酬方麵計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別人的汽車要分擔汽油費;使用親友的電話要交電話費;朋友們一起去吃飯,通常是各付各的錢;甚至小孩子在家幫媽媽洗碗也要索取報酬;父母到兒女家小住還需交飯錢。
美國人性格的第四個特點是格外看重成功的價值,人們常說,美國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形成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角逐的社會中,隻有強者方能出頭,隻有打敗所有的對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國人眼裏,重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華和能力;哪怕是個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學校中出類拔萃,才可討得父母的歡心;他們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愛並不是天生的權利,而是經過自己努力所獲致的戰利品。
如果拿美國和英國作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英國,如果你詢問某人的身份時,得到的回答是一長串的祖宗姓名和頭銜;在那裏,一個人的出身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在美國,別人向你詳細介紹某人時,隻會說:“這位是暢銷書的作者”,或“這位是某某學校的網球冠軍”之類,絕對不會大擺其家譜,這與美國的曆史有關。北美殖民地時期,不存在固定的地位和傳統等級,一個人隻有靠成功才能出人頭地;美國總統林肯曾經十分幽默地說過:“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許人,我更為關心的是他的孫子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實在是美國人特點的真實寫照;美國人還有—個特點,便是好動不好靜,他們總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斷地改變環境,在冒險中尋求刺激;他們從來不滿足於穩定的生活和安寧的環境;喜歡運動、旅行。變換職業,和四處遷居,有的甚至喜歡拿生命去冒險;在美國,大學教授可以去當公司經理,銀行家也可能、夜之間改行當農場主;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在躋身政界以前就先後當過農民、雜貨店老板、軍官和律師,裏根總統也曾從事過救生員、播音員和電影演員等多種工作。
你也許注意到美國人很好動,住在美國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往往隻為同朋友吃頓晚飯,駕車到120公裏甚至160公裏外的鄰城;他們為了看一場戲或聽一次音樂會不惜跑到另一個城鎮,許多青年就讀的大學,距離自己的家和親友的住處都很遠;他們挑選遠的地方,隻是想“看看本國的另一個地方”;美國人喜歡在自己的國家裏旅行,也喜歡到世界各地旅行,他們總想知道附近山頭或鄰市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
美國人遷居的現象更為常見,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搬家,平均每五戶中就有一家三年遷居一次;這種頻繁的遷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不習慣於平淡無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尋找新的就業機會、獲得新成功的性格;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處都可見到要搬家的美國入貼出臨時廣告,出售家中的大小物品。
有些美國人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甚至采取一鳴驚人的辦法,拿生命當兒戲:紐約聳入雲霄的摩天大樓,有人敢於從外麵攀援而上;奔騰呼嘯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於躺在鐵筒中順流而下;浩渺無際的大西洋,更有人敢於乘著氣球飛越而過,美國人性格中的求新與冒險精神,確實是較之其他民族更為突出。
英語課前五分鍾PPT演講,主題必須與美國有關,應該定什麼主題好呢?
介紹美國位置,經濟,政治,文化,如果嫌麻煩就介紹美國的幾個城市,著名景點就可以了。
我要演講一篇informative speech,在我的美國同學麵前。現在有2個題目(中國的酒文化以及邁克爾傑克遜)
中國的酒文化比較好,因為國內外的酒文化差異很大,講出來會讓外國人覺得很有意思而且你作為中國人對這方麵很熟悉。但是對於MJ,美國人肯定比你熟,而且涉及到很多有關音樂之類的專有名詞可能會讓你說的不地道,再者外界強加給MJ很多的負麵假新聞,你要是弄不清說錯了就不好了。
求英文演講話題 關於美國的
個人喜歡美國麥迪遜的憲法案例,影響深遠啊
以美式英雄主義的必要性為主題的演講稿
美國英雄文化是個人主義、進攻性和絕對的自信
和歐洲國家相比,美國的英雄文化和這個國家一樣年輕。作為移民國家,它的“英雄”不免帶有舊大陸英雄文化的影子。但這個年輕國家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斷開疆拓土,國力急劇膨脹,它所塑造的英雄,不論是“揚基”或是牛仔;不論是向西部擴張的白人移民,還是征戰海外的美國大兵;普遍具有一種相似的特質:個人主義、進攻性和絕對的自信。風靡一時的西部片幾乎都是一個模式:一個英雄單槍匹馬打天下,最後功成身退,悄然消失。現代版美國大片中的英雄固然造型多樣,背景各異,但本質上“美國英雄”隻有一個造型:美國人自己的造型,隻是他有時穿著牛仔的衣服,有時戴著越戰的鋼盔,有時又打扮成蜘蛛人甚至外星人的模樣罷了。
哲學家色諾芬尼說過,如果牛也有上帝,它的上帝一定是牛的模樣。在世界上到處充老大的美國人,其所塑造的“英雄”自然也是一副舍我其誰的老大做派。雖然美國內不時有一些人士對此不以為然,推出如《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這類“把英雄還原成人”的影片,或《生於7月4日》等反思英雄文化影響的作品,但這一切恰恰生動說明了英雄文化和“美國式英雄”,在美國人中有多麼大的市場和多麼深遠的影響。如今美國這樣“簡單”的英雄文化已深刻影響著世界,正如美國的其他文化一樣。
一個英國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美國人落到了一群強盜手中。強盜頭子發了善心,允許他 們在被處死前做最後一件事。英國人說他最後的心願是寫份遺囑,強盜給他提供了桌椅紙筆;法國人說他臨死前想再和女朋友親熱一番;美國人卻站著不動。強盜頭子問他的心願 是什麼。他說,他別的不想,隻想讓強盜頭子在他的屁股上猛踢一腳。強盜頭子被他這奇怪的心願逗得哈哈大笑,毫不猶豫地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腳。老美挨了這一腳後,轉身取出藏在身上的槍,把強盜們統統打死了。英國人和法國人見此情景便問那老美:你既然身上藏著武器,當初為什麼不開槍,要乖乖做人家的俘虜?老美大惑不解地搔搔頭,說:他們又沒傷害我,我怎麼能平白無故打死人呢?我之所以要強盜在我屁股上踢一腳,就是為了要取得報複的道義資格。 美國人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他們一致推崇那種受大家喜歡、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們總是希望能同別人無拘無束地接觸,並結識更多的朋友。美國人互相交往時,不喜歡服從於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過分客氣地恭維自己。美國人所擔心的是被別人視為不易親近的入而受到孤立,這對平民百姓來說,意味著寂寞;對政客們來說,則意味著競選的失敗;因此,美國人交朋友的特點是交情泛泛他們同大家的關係都十分融洽,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但是卻往往缺乏那種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國人對此曾作過十分中肯的評價,他說:“美國人能夠與人一見如故,迅速博得對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後,他們會把你忘得幹幹淨淨,他們喜歡新東西;如同對待自己的舊車一樣,他們也廢棄自己的朋友;在結識人方麵,沒有人比我們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種真正的友誼方麵,卻沒有人比我們感到更為困難。”
美國人性格的第二個特點是獨立進取,他們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依賴他們;美國人從小便養成獨立奮鬥、不依賴父母的習慣,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歲的男孩挨家挨戶送報紙,不論風雷雨雪從不貽誤。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鄰居家去幫助照看小孩;他們的父母都認為讓子女從小自強自立,對他們將來到社會上去生活大有裨益;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獨立進取作為為人的宗旨;他們求學時,靠自己的成績獲得獎學金,靠半工半讀掙取學費;成年後,他們紛紛離開父母,自立門戶;一旦結婚成家,他們更是獨往獨來,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國社會的生死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婦生兒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撫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顧孫兒孫女;當孩子們長大後,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說,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是媽媽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車是爸爸的事,擺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娛樂室及管理小動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過,在美國這種獨立精神往往成為老人的悲劇,一個老年人喪失了生活能力時,他那些自掃門前雪的兒孫們是很少來照看他的;美國有不少老年人便這樣在孤獨寂寞中鬱鬱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還無人發現。
美國人性格的第三個特點是講求實際;他們不象法國人那樣喜歡漫無邊際的幻想,也不象英國人那樣講派頭、要麵子;美國早期曆史造就了他們善於在逆境中不氣餒、看準目標、孜孜以求的性格;他們認為,死要麵子意味著一事無成,耽於幻想則意味著一無所有。他們欽佩的是那種精明強於的人。他們喜歡一切都自己動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決,多數美國人都懂得怎樣使用機器、修理電氣設備、油漆家具和粉刷牆壁;他們認為,做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當然,絕對無損體麵。相反,那些書呆子、假紳士,健談短行才會被人取笑。
美國人在金錢上也非常務實,付出勞動便要取得報酬,求助他人便當以惠相報,在美國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他們在勞動與報酬方麵計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別人的汽車要分擔汽油費;使用親友的電話要交電話費;朋友們一起去吃飯,通常是各付各的錢;甚至小孩子在家幫媽媽洗碗也要索取報酬;父母到兒女家小住還需交飯錢。
美國人性格的第四個特點是格外看重成功的價值,人們常說,美國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形成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角逐的社會中,隻有強者方能出頭,隻有打敗所有的對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國人眼裏,重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華和能力;哪怕是個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學校中出類拔萃,才可討得父母的歡心;他們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愛並不是天生的權利,而是經過自己努力所獲致的戰利品。
如果拿美國和英國作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英國,如果你詢問某人的身份時,得到的回答是一長串的祖宗姓名和頭銜;在那裏,一個人的出身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在美國,別人向你詳細介紹某人時,隻會說:“這位是暢銷書的作者”,或“這位是某某學校的網球冠軍”之類,絕對不會大擺其家譜,這與美國的曆史有關。北美殖民地時期,不存在固定的地位和傳統等級,一個人隻有靠成功才能出人頭地;美國總統林肯曾經十分幽默地說過:“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許人,我更為關心的是他的孫子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實在是美國人特點的真實寫照;美國人還有—個特點,便是好動不好靜,他們總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斷地改變環境,在冒險中尋求刺激;他們從來不滿足於穩定的生活和安寧的環境;喜歡運動、旅行。變換職業,和四處遷居,有的甚至喜歡拿生命去冒險;在美國,大學教授可以去當公司經理,銀行家也可能、夜之間改行當農場主;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在躋身政界以前就先後當過農民、雜貨店老板、軍官和律師,裏根總統也曾從事過救生員、播音員和電影演員等多種工作。
你也許注意到美國人很好動,住在美國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往往隻為同朋友吃頓晚飯,駕車到120公裏甚至160公裏外的鄰城;他們為了看一場戲或聽一次音樂會不惜跑到另一個城鎮,許多青年就讀的大學,距離自己的家和親友的住處都很遠;他們挑選遠的地方,隻是想“看看本國的另一個地方”;美國人喜歡在自己的國家裏旅行,也喜歡到世界各地旅行,他們總想知道附近山頭或鄰市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
美國人遷居的現象更為常見,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搬家,平均每五戶中就有一家三年遷居一次;這種頻繁的遷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不習慣於平淡無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尋找新的就業機會、獲得新成功的性格;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處都可見到要搬家的美國入貼出臨時廣告,出售家中的大小物品。
有些美國人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甚至采取一鳴驚人的辦法,拿生命當兒戲:紐約聳入雲霄的摩天大樓,有人敢於從外麵攀援而上;奔騰呼嘯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於躺在鐵筒中順流而下;浩渺無際的大西洋,更有人敢於乘著氣球飛越而過,美國人性格中的求新與冒險精神,確實是較之其他民族更為突出。
一位美國孩子的演講震撼了無數人: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在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後,白天分散各處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麵對一桌美味佳肴。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擁有的一段節日般的時光,是創造鬆弛平等愉悅的談話氛圍的最好時機。
餐桌邊,每個人都談談自己一天的經曆、見聞和感想。爸爸媽媽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沒有必要避著孩子進行,讓孩子了解家裏的經濟情況、投資打算,商量家庭旅行計劃……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有必要了解這個家庭的一切麵貌。他也因此從小就明白自己對家庭該負起的職責與擔當,在這個前提下他會幫助自己成長,做出選擇。
講講自己正在讀的書或者看過的電影,今天發生的新聞或者一個很好笑的笑話。餐桌上的話題可能來自報紙上的一篇報道,或者工作中的一件事,或者你與朋友的一次談話。談話就是生活視野與思維方式的展示,從爸爸媽媽講述的工作內容與方式中,孩子自然而然了解到社會與職業上的一些事情。
餐桌對話是最好的心靈教育
從若幹年前開始,我非常驚訝地了解到,現在許多中國家庭已經很少在一起吃晚飯了。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發展的壓力,使得一家人齊聚在餐桌前也變成一種奢望。似乎,社交生活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公務應酬比家庭晚餐更重要。
有時候想想,有一天人生走到盡頭,回憶起生命中真正的快樂,是升了一級職,簽了一張單,賺了一筆錢……還是與家人、孩子在一起時那些溫情的細節、平凡卻溫馨的分分秒秒?
前美駐華大使洪博培說過:“我最後的目標是做一個稱職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如果中國男人,什麼時候把家庭幸福也視為人生的一種成功,甚至最重要的成功,也許孩子的教育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我們家是一個習慣於一起吃晚餐的家庭。曾經在一本書中我寫過:“相愛的人就是要在一起吃飯,吃很多很多頓飯。”在兒童小說《放慢腳步去長大》中,許多有趣的細節、故事都出自我家的餐桌。
我記得我們家的許多細小的趣事。比如,吃飯的時候,秋秋吃一口就把嘴湊到坐在她身旁的父親裸露的胳膊上,使勁哈氣。
“你這是幹嗎?”秋爸問。“啊,好辣,我要把辣傳給你的胳膊。”秋秋繼續哈氣。秋爸就用另一隻手扇著他的胳膊,嘴裏叫著:“好辣!好辣!”他順手拿起一支圓珠筆,在胳膊那處畫了一隻伸出來的舌頭,表示那兒辣得簡直受不了,舌頭在拚命喘氣。
有一次飯桌上有一樣海帶絲,深綠的顏色,切成整齊的長條。秋秋說,哇,這好像電影膠片。她夾了一筷海帶放進嘴裏,嚼完咽下後突然對我大張開嘴,一邊問:“你從我嘴裏看到什麼了?”我納悶:“看到什麼了?還不是舌頭、牙齒、口腔。”她失望地閉上嘴,抱怨道:“這電影膠片真奇怪,居然放不出電影來。”
這些對話都沒有什麼微言大義。我說“餐桌對話是最好的心靈教育”,但不意味著我們要在每場談話中都去貫徹“教育意義”。家庭對話是種心靈養護,重在氣氛。
談話變成教導,再短也嫌長
在我的談話中也有很失敗的情況。
秋秋小學六年級開始就決定以後要出國讀大學,但是她並不那麼喜歡學英語。我擔心她出國後的語言能力,總是有空就嘮叨:“你要看英語啊,你要看英語啊……”
有一天,當我又說:“你要看英語啊!”秋秋激烈地回答我:“我本來是想著我該看英語了,可是被你這麼一說,我就再也不想看了!”
唉,有時媽媽們苦口婆心的教導之言真的像巫婆的咒語,總是讓情況往希望的反麵走。事情就是這樣,人本能地抗拒別人強迫他做的事情,哪怕這件事原本是他想做的。
家庭是溫馨鬆弛的場所,訓誡越少越好。
如果每句話都暗藏了一個教育的目的,總是試圖要傳遞灌輸點道理到孩子耳朵裏,這種談話一定令人望而生畏。那種不間斷的嘮叨,你這兒沒做好,你那兒犯了錯;不許這樣,不準那個;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種不是談話,它是說教和訓誡。這種談話不光不能拉近心靈,增進了解,隻會把孩子越推越遠,令他厭煩、疲倦和麻木。
訓導當中含有指責,人麵對指責,第一本能是防衛,就像刺蝟豎起它們的刺。這時候孩子很難真正去理解指責中的含義。
談話再多也不嫌多,談話變成教導,再短也嫌長。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孩子在情感上的體驗與成人是一致的。如果連篇累牘的教育訓誡讓你不耐和反感,孩子也是同樣。
愉快的相處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們對教育二字的理解能夠更加寬泛和鬆弛,如果我們能夠相信孩子們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教育,如果我們能認為相比教育,陪伴更加重要,或者說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那該多好啊!
沒有心靈的貼近,又如何施加教育的影響力?
在我小時候,我媽媽為了能全天候地照應我們姐弟三個,付出了巨大代價:放棄車輛調度員的工作,當了一名加油員。原因是車輛調度員必須坐班,而加油員隻需隨叫隨到。本來她可以更體麵地坐在辦公室裏工作,也不用在深更半夜被要求加油的汽車喇叭喚醒,但是她需要照顧三個孩子,需要有更多自由時間待在家裏從事一份名為“母親”的工作。我要說,那的確是一份重荷,她為此犧牲甚多。
我受媽媽影響至深。從小她就對我們說一切事情:她家庭的曆史、自身的遭際、外公外婆舅舅們的故事、她身居各行各業的女朋友們、家裏的經濟狀況、家庭計劃、她對我們的希望……在我長大的過程中,她全身心參與到我的成長中來,也把我拉入她的生活。
直到現在,漫長的交談依然是我和媽媽之間交往的模式。不通過交談人們的心靈如何才能靠近呢?沒有心靈的貼近又如何去施加教育的影響力呢?我們隻能被我們所愛的人影響。
媽媽從來沒有刻意地要教育我,但是,在家裏講的每一件事對一個孩子其實都構成教育的機會。正如著名語言教育家瑪格麗特·米克所言:“談話,構成我們童年最早的記憶……從孩提時代聽過的談話中,我們繼承了講述自己感覺的方法,繼承了我們認為舉足輕重的價值觀念,繼承了我們所信仰的真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一檔美國節目是每一期都會有一個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