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的事件詳略好處
《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為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本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懷念,祝願之情.
共分七件事:
1.長媽媽的名稱來曆 2.喜歡切切察察以及限製我的行動 3.睡覺擺“大”字 4 .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5.講“長毛”的故事(或長毛攻城,她被擄去守城) 6.謀害我的隱鼠(可忽略) 7.給我買《山海經》
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製,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為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欲揚先抑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製“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麵“抑”得太多了,後麵的“揚”就給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為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
《阿長與山海經》原文與理解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 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隻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 “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 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裏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 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 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 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 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雖然背地裏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隻得說:我實在不大佩 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 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裏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 “切切察察”有些關係。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 母親去了。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 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長媽媽生得那麼胖,一定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
母親聽到我多回訴苦之後,曾經這樣地問過她。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 席。她不開口。但到夜裏,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 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 要數除夕了。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隻要過一宵,便可以隨 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 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 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麼?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 說別的話!說過之後,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 麼,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夢裏也記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 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隻見她惶急地看著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我忽而記得了——
“阿媽,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 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我大吃一驚之後,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福橘,元旦 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 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 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隻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 楚。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對我講“長毛”。她之所謂“長毛” 者,不但洪秀全軍,似乎連後來一切土匪強盜都在內,但除卻革命黨,因為那時還沒有。她 說得長毛非常可怕,他們的話就聽不懂。她說先前長毛進城的時候,我家全都逃到海邊去 了,隻留一個門房和年老的煮飯老媽子看家。後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 “大王”,——據說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說自己的饑餓。長毛笑道:“那麼,這東 西就給你吃了罷!”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來,還帶著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 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後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麵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埔道:“阿 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
我那時似乎倒並不怕,因為我覺得這些事和我毫不相幹的,我不是一個門房。但她大概 也即覺到了,說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長毛也要擄的,擄去做小長毛。還有好看的姑娘, 也要擄。”
“那麼,你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 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
“那裏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處?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 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麵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 就炸了!”
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隻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 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 伸開手腳,占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
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後。 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麵叫她阿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 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麼呢!
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複仇的時候,一麵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 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花木,如珠蘭、茉莉之 類,還有極其少見的,據說從北邊帶回去的馬纓花。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麼也莫名其妙, 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屍!”這老人是個 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我們為“小友”。在我們聚族而 居的宅子裏,隻有他書多,而且特別。製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卻隻在他的書齋 裏,看見過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我那時最愛看的是 《花鏡》,上麵有許多圖。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麵的獸, 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在不知 道放在那裏了。
很願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 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 我一年中隻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著門。
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
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 她說過的,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 衫回來了,一見麵,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 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 書,略略一翻,人麵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 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 本子。紙張很黃;圖象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麵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幹戚而舞”的刑天。
此後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於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 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讚,綠色的 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 卻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 名,她的經曆;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嗬,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阿長與山海經》賞析
王學東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該書以寫人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兩篇為《藤野先生》和《範愛農》)。《藤野先生》記的是老師,《範愛農》記的是朋友,而《阿長與山海經》記的則是兒時的保姆長媽媽——一個無名無姓、年輕守寡、淳樸善良、始終給兒時的魯迅以深切關懷的農婦形象。
本文的題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寫人,《藤野先生》和《範愛農》都是以人名為題,本篇為何不以《阿長》為題?阿長在魯迅家是個沒名沒姓的女傭,不同身份的人對她有不同的稱呼,魯迅的祖母叫她“阿長”,魯迅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實際上就是與母親平輩的人)叫她“長媽媽”,而“我”平時叫她“阿媽”,隻有在憎惡她的時候才叫她“阿長”。其實到寫作時,作者對長媽媽已經是滿懷敬重和感激了,為什麼作者還要選擇一個他憎惡時才叫的稱呼放在題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寫了長媽媽很多事,為什麼獨獨選擇一個《山海經》放在文題中呢?這些問題將隨著我們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小節)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著孩子稱她為“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昵地叫她“阿媽”。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著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為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節)厭煩長媽媽。
這一部分又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厭長媽媽。
這裏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裏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二是厭長媽媽限製“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占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為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煩長媽媽。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裏,“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注釋恐怕不易了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秘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節)敬重長媽媽。
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13——18小節)寫因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和“我”毫不相幹,“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麵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著“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談薄甚至“完全消失”。這裏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為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為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層次(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為“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發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麵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為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裏了”,因為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著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為“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歎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麵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裏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在眾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著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曆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隻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裏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為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裏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為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為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裏“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蕩在我們心中的隻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麵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麵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嚐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為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閑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為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隻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二、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製,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為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三、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製“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麵“抑”得太多了,後麵的“揚”就給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為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著“從‘厭煩’到‘敬重’”的意思呢?
(本文原刊於江蘇教育出版社《“現代散文選讀”教學參考書》)
詳細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
近義詞:
*
細致 [ xì zhì ] a.見“細致”。b.細密的繒、練等絲織品。c.亦作“細致”。細密精致。d.亦作“細致”。精細周密。
【造句】
a.調查研究要深入細致,一絲不苟;粗枝大葉,馬馬虎虎,是不會達到目的的。
b.通過她細致的描摹,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熊躍然紙上。
c.老師對我們總是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從來不簡單粗暴。
d.劉老師做事認真細致、一絲不苟,是大家學習上的表率。
e.他認真細致地檢查了一遍機床。
*
詳盡 [ xiáng jìn ] a.詳悉,周備b.充分;完全而往往冗長。
【造句】
a.要求別人詳盡嚴格,就會使人感到學好太難;對自己要求太少,就會阻礙進步。
b.景物描寫得十分詳盡而感情的抒發還含蓄有餘。
c.要知道的詳盡,才能寫得簡練。
d.這篇說明文對泰山的介紹十分詳盡。
e.法律之明了,不盡在其條文之詳盡,乃在其用意之明顯,而民得其喻也。
*
周詳 [ zhōu xiáng ] 周到細致。
【造句】
a.由於事先安排周詳,會議的議程顯得有條不紊。
b.這計畫十分周詳嚴謹,簡直是無懈可擊。
c.這個問題牽涉很廣,務必瞻前顧後,考慮周詳,不可輕率!
d.事情要考慮周詳以後再動手,才能夠事半功倍。
e.這項工程的計畫周詳,機具精進,工程人員的素質更是超乎水準,相信在大家的努力與合作下,完成建設是指日可待的。
*
詳明 [ xiáng míng ] 詳細清楚明了。
【造句】
a.珍妮特:那你介意通告我你詳明都做些什麼嗎?
b.我們必需認可,多量無可辯駁的詳明的證據遠遠壓倒了關於純潔的假定。
c.清初遺民畫家在繪畫上具有詳明的特點,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
d.1月11日,考生們在詳明大學進行考前舞蹈訓練。當日,2011學年高考韓國舞蹈專業考e試在該大學舉行。
e.咱們必需認可,大批無可反駁的詳明的證據遠遠壓倒了有關純潔的假定。
*
具體 [ jù tǐ ] 不抽象,不籠統,細節很明確。
【造句】
a.這個計劃的具體細節還需要討論。
b.小學生作文,首先要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暢。
c.我隻寫了個提綱,至於具體內容全靠你發揮了。
d.黨的方針政策具體到每個單位,還要和各個單位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e.學校采取具體措施,盡快把青年教師培養成骨幹教師。
*
仔細 [ zǐ xì ] a.當心;細心b.〈方〉節儉的;不浪費的。
【造句】
a.魯迅先生寫文章總是反複修改,仔細推敲。
b.醫生給病人做手術要特別仔細,一點兒也疏忽不得。
c.盡管老師一再強調要仔細審題,他還是看錯了一道題。
d.試卷答完了,一定要仔細檢查一遍。
e.爸爸辦事認真仔細,大事小情從不馬虎。
*
詳實 [ xiáng shí ]詳細而確實。
【造句】
a.這是我們公司財政的詳實報告。
b.本文通過詳實的資料和細致地野外調查,全麵地分析了通遼地區的地表物質組成、水分狀況及其植被狀況。
c.在演說、研討會或指導課程等各式場合中,能詳實摘記內容.
d.以詳實的數據為基礎,對渭河寶雞市區段生態治理工程進行綜合評價.
e.論文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提供了大量詳實而生動的來自教學一線的教學案例,通過對案例的例舉和分析,為論文提供了豐富的研究依據。
*
反義詞:
*
簡單 [ jiǎn dān ] a.不複雜;頭緒少b.草率;不細致。
【造句】
a.你這樣對待學生,太簡單粗暴了。
b.老師對我們總是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從來不簡單粗暴。
c.同誌之間開展批評要和風細雨,不能簡單粗暴。
d.對犯錯的同學要耐心教育,簡單粗暴的批評是不能奏效的。
e.挽救失足青年要堅持耐心說服,不能簡單粗暴。
*
粗略 [ cū lüè ] a.在校正、分類、辨別方麵不精確或不明細的b.大略的,倉促的,不經心的。
【造句】
a.他粗略統計一下,今天開會來了五百多人。
b.可以給偏執下一個粗略的定義:沒有觀點的人的憤怒。
c.像過去的人們那樣粗略簡單地維持最初的愛情,白頭偕老,那種愛情事實上已不複存在。
d.別以為他可以一目十行,他隻是先把公事作一個粗略的分類罷了,並未細看。
e.如果你隻是粗略的依照上麵的步驟來做,你也會對你的公司的未來有所感知從而收到幾乎立竿見影的效果。
*
簡略 [ jiǎn lüè ] 內容簡單;不詳細。
【造句】
a.他把事情的經過簡略地敘述一遍。
b.對文章的中心的概括應再簡略些。
c.寫文章,該詳細的詳細,該簡略的簡略,做到詳略得當。
d.他用簡略的語言,對大家講了事情發生的經過。
e.原本不生動的文章,被老師簡略增刪幾句,竟使全文色彩煥然一新。真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之筆。
*
概略 [ gài lüè ] a.大致,大略b.特指書的內容提要。
【造句】
a.所以,這個聰明的年輕人,從他做礦工裏的粗帆布概略的做了褲子。
b.現在我們就概略地敘述一下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不試圖嚴格地給予論證.
c.然後概略說明進行這些分析的幾個傳統步驟.
d.現就其主要矛盾和問題作些概略分析.
e.配藥師:別客套。讓我看看。概略需要五分鍾的時刻。
*
大概 [ dà gài ] a.大致內容或情況b.表示推測b.表示對時間、數量的不很精確的估計。
【造句】
a.從家走到這裏,我估算了一下大概需要15分鍾。
b.他整天悶悶不樂,大概遇上了什麼使他苦惱的事情了。
c.這件事我記不太清了,隻有個大概的印象。
d.他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大概是半夜一點鍾。
e.這本書我讀過很久了,隻記得大概內容。
*
大約 [ dà yuē ] a.在數、量或時間上接近精確地;近似b.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造句】
a.展覽館裏的展品大約一周更換一次。
b.我國先民大約在五六千年前發明了紡織,於是出現了麻、葛布製作的衣服。
c.小紅今天沒來上學,大約是生病了。
d.我們順著這條羊腸小道盤旋而上,大約三個小時才走到山頂。
e.島上的蛇大約有猿園萬條。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主要內容概括
共分七件事:
長媽媽的名稱來曆 2.喜歡切切察察以及限製“我”的行動 3.睡覺擺“大”字 4 .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5.講“長毛”的故事(或長毛攻城,她被擄去守城) 6.謀害“我”的隱鼠(可忽略) 7.給“我”買《山海經》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節)介紹阿長的身份及稱呼的由來(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我”是晚輩,則親昵地叫她“阿媽”,而現在保姆名字其實是上一個保姆的名字,因為大家叫慣了,所以沒改,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阿長與《山海經》接著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為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嗎?!
第二部分
(3——17小節)寫“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這種敬意消失”的過程。
這一部分又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我”討厭阿長
這裏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裏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二是厭長媽媽限製“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占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為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1小節)寫“我”煩厭阿長繁瑣的細節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裏,“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注釋恐怕不易了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秘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層次(12——17小節)寫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而對阿長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和“我”毫不相幹,“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麵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阿長與《山海經》但這種敬意隨著“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淡薄甚至“完全消失”。這裏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為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為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部分
(18——27小節)寫因長媽媽為“我”買來了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麵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為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裏了”,因為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著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為“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歎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麵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裏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在眾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
(28——29小節)哀悼長媽媽,抒發了我對長媽媽深沉的懷念之情。
阿長與《山海經》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著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曆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隻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裏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為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裏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為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為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裏“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蕩在我們心中的隻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麵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麵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嚐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為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閑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為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隻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製,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為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製“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麵“抑”得太多了,後麵的“揚”就給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為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著“從‘厭煩’到‘敬重’”的意思呢?[2]
河源的特產作文
我家鄉的風味小吃有很多,如盒子糕、鍋邊糊、豆腐丸、臭豆腐......但我最喜歡的要數臭豆腐了。
在浦城的大街小巷不時傳來一陣陣誘人的叫賣聲:“快來買了,正宗的臭豆腐,又香又便宜!”提起臭豆腐,我們浦城人誰都會豎起大拇指的。
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今天和媽媽一起上街,我又央求媽媽給我買臭豆腐。隻見攤主把一塊塊一寸見方的臭豆腐從“鹵水”裏撈出來,再放到油鍋內炸。這時,就能聽到一陣陣“吱吱”的響聲。大約炸了兩分鍾,一串串臭豆腐便熟了,攤主利落地把一串串臭豆腐便可以吃了。我拿著臭豆腐放在嘴邊輕輕地咬一口,“哇,真好吃!”我情不自禁地叫道。我狼吞虎咽地吃著臭豆腐,好像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似的。不知不覺地,一串臭豆腐便下肚了,這時,我才覺得嘴巴好辣,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旁邊的媽媽笑嘻嘻地對我說:“還要不要來一串呀?”我搔著頭,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想是想,可惜肚子太小了。”媽媽聽了,指著我的頭說:“你這隻小饞貓。”說完,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我愛家鄉的各種風味小吃,但我更愛家鄉的臭豆腐。
點評:
1.小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紹了家鄉的風味小吃,然後突出了對臭豆腐的喜愛,並通過沿街的叫賣聲及家鄉人的推崇從側麵體現出臭豆腐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歡的美食。接下來,小作者詳盡介紹了臭豆腐的烹製及口感,具體、生動地描繪,加上小作者真實的體驗,使人讀後感同身受。結尾再次突出中心思想。
2.文章前後呼應,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3.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充滿童趣,洋溢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能夠表現應用文主旨的材料,選用得越多越好.對還是錯
1. 主題的含義
主題,是指作者通過文章的全部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意圖。應用文的主題,是事物的客觀意義和作者對事物的主觀評價在文章中的高度統一。
作用表現在:首先,主題決定著材料的取舍和使用;其次,主題統領文章的結構;最後,主題製約著語言的運用。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運用、表達方式的運用都受到主題的製約。
2. 主題的要求
①正確。是指主題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具有科學性,還要有益於時,有補於世。
②鮮明。是指作者的基本態度、文章的基本思想十分明確,毫不含糊。對問題的認識,對事物的評價,主張什麼,反對什麼;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都要旗幟鮮明地表達出來,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要用“直筆”。
③深刻。是在主題正確的基礎上,要有思想深度,要反映和提示客觀事物的深層本質,闡明事物之間的必然聯係,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豐富的內涵。
④集中。是指一篇文章隻能有一個主題,材料的使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要為突出這個主題服務。
⑤新穎。即主題要有新意,所反映的作者的觀點、感受、主張、意見,不落俗套,不拾人牙慧,有自己的獨特性,給人以新鮮醒目之感,使人耳目一新。
3. 確立主題的原則
①工作需要和寫作目的。動筆之前,首先要考慮作文的具體目的是什麼,主題必須符合行文目的,作者在確立主題時要正確理解和深刻領會辦公意圖。
②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確立主題要立足實際,要從個人、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隻有這樣,所作的指示,所提出的意見和辦法,所總結的經驗,才能有的放矢,切實可行。
③以豐富、真實的材料為基礎。必須深入生活,掌握豐富真實的材料,了解全麵、真實的情況,才能提煉出正確、深刻的主題。
4. 表現主題的方法
①顯現法。又叫直接法,它是在文章的某一部位,用明確而簡練的語言,直截了當地把主題表述出來。應用文大都采用這種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
(1)題中見意,就是在標題中直接點明主題。
(2)開宗明意,就是開門見山,在開頭部分亮出觀點、點明主題,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然後再逐步展開闡述。
(3)文中點意,就是在行文中,當敘述或議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主體部分自然引出主要論點或中心思想。
(4)篇末結意,就是在文章結尾處,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歸納出主題,加深讀者的印象。
表明主題有時需要幾種方法綜合運用。大多數的應用文中,常常是開頭點題,結尾重複強調,做到上下呼應,首尾圓合。
②對比法。又叫比較法,是通過文章不同側麵或不同性質內容的對比來揭示主題。
(1)抑揚法,指對於要表現的人、事、物采用有揚有抑的方法,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主題。
(2)疏密法。疏,指疏筆,即略寫;密,指密筆,即詳寫。通過略寫和詳寫的鮮明對比,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凡與主題關係密切,就詳寫;與主題關係不大,就略寫。
二、應用文的材料
*
材料的含義
*
材料,是指作者為完成文章的寫作,體現自己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從實際工作、學習、生活中搜集到的或寫入文章中的一係列事實根據和理論根據,如人物、事件、數據、例證、原因、道理等。它包括經過作者選擇提煉後寫進具體文章中的材料,以及作者在寫作之前搜集積累的原始材料。
*
材料是寫作活動的基礎,是構成文章的一個基本要素,應用寫作的過程,就是作者將各式各樣的原始材料進行分析、提煉、綜合加工的過程。有了切實、充分、具體的材料,構思才有依托,剪裁加工才有對象,寫作活動才得以進行。
*
2. 材料的采集
*
① 要求。首先是全麵,著眼於一個“博”字。其次是深入,著眼於一個“透”字。第三是細致,著眼於一個“細”字。
*
② 方法。
*
a.觀察,是作者憑借自己的感覺對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感知,記錄所得的材料。這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徑。
*
b.體驗,即置身於對象所處的環境之中,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其價值在於它的“親曆性”。通過體驗,獲得切身感受,以積累素材。
*
c.調查訪問,即通過向知情人、有經驗的人詢問以了解真實情況,獲得材料。通過綜合運用觀察、體驗、查詢、閱讀等手段,采用開座談會、個別訪問、現場了解、蹲點調查、問卷調查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采集第一手和第二手的材料。
*
d.閱讀觀聽,就是從各種文獻、音像資料中獲取材料。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與信息,從而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提煉出正確的決策或論題。可以通過報刊剪貼、複印、錄音、錄像等手段來獲取資料。
*
e.計算機檢索。它是當今最便利、最普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比較容易地調用所需材料,而且收集保存也極為方便。
*
3. 材料的選擇
*
掌握以下原則:
*
①符合文章主旨。凡是與主題有關,並能很好表現主題的材料,就選用;凡是與主題無關或似是而非的材料,就舍棄。對已經選定的材料,根據主題需要決定詳略。
*
②真實。要確有其人,確有其事,符合實際情況,不能杜撰,也不能誇大或縮小,引文也必須認真核對,絕不能出錯。
*
③典型。指材料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能起到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的作用。選材貴在精,精就精在“典型”上。
*
④新穎。一是新近發生的別人未曾使用過的、鮮為人知的材料,如新人、新事,新方針、政策,新的統計數字,新成果,新發生的問題等;二是雖為人知卻因被變換角度而具有新意的材料。
*
4. 材料的使用
*
選好材料之後,要正確使用,應注意:
*
①量體裁衣,決定取舍。所謂取舍,針對的是一些法規性、指令性文書,多數材料隻是作為寫作的依據,不進入正文,雖然通過了挑選,但實際寫作過程中還是要舍的。“量體裁衣”,是根據文章體裁不同,對選定的材料進行不同的剪裁加工。
*
②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使用材料時,能直接說明和表現主題的,應置於主要核心地位;配合或間接說明、表現主題的,應置於次要地位。兩者是“紅花”與“綠葉”的關係。骨幹核心材料,要注意詳盡;過渡材料、交待性材料,要相應從略;讀者感到生疏或難以把握的材料應詳,讀者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從略。
*
③條理清晰,排好順序。對已選定的材料,應根據事物發展的過程、人們的認識規律或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排好順序,將各種不同類型的材料合理搭配,有條不紊地寫出來。
*
大多數應用文,是選擇若幹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闡明主題。寫作過程中,將同類型的材料結合使用,可以優勢互補,提高整體表達效果。常用的結合方式有:理論材料與事實材料結合;具體材料與概括材料結合;文字材料與數字材料結合。
三、應用文的結構
*
結構的含義
*
結構是指文章內部的組織和構造,是作者按照主題的需要,對材料所進行的有機組合和編排,又稱謀篇布局。文章的結構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宏觀結構,即文章的總體構思、大體框架;二是微觀結構,即對文章的層次、段落、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和主次的具體設計。
*
作用:
*
①使文章言之有體。“體”指體裁。應用文在長期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大都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結構形態,也叫程式。
*
②使文章言之有序。合理安排結構,就是根據一定的思路,將零散的材料組織起來,使之條理清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
③使文章言之成文。通過精心安排結構,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從而增強其可讀性。
*
2. 安排結構的原則
*
①要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主題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意圖的體現,結構必須服從主題的需要,為表現主題、突出主題服務。例如怎樣安排開頭與結尾、怎樣劃分層次與段落、怎樣設置過渡與照應、怎樣確定主次與詳略等等,都要圍繞主題進行。這樣,才能使文章組成一個嚴謹周密、內容形式統一的有機整體。
*
②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係。應用文是對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總有一個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作者對它的認識也遵循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性,也就表現為文章結構的基本形式。
*
③要適應不同文體的要求。文體不同,結構的樣式和要求也會不同。應用文不同於文學作品,不同類型的應用文體結構方式也存在著區別。
*
3. 結構的要求
*
①嚴謹自然。指文章結構精當嚴密,順理成章。要求作者思路清晰,思維嚴密,以主旨貫穿全文始終,不枝不蔓。層次段落的劃分要恰當,組織嚴密,聯係緊湊,脈絡暢通,行止自如。過渡和照應要自然,不能刻意的雕鑿,更不能牽強拚湊。
*
②完整勻稱。指文章各部分要配置齊全,比例協調,詳略得當,完整合理,重點突出,符合格式要求。如文章一般都有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三部分比例要協調,主體要內容充實,不能虎頭蛇尾或尾大不掉;對並列內容的處理,要注意處理好詳寫和略寫的關係,以保證結構的完整和勻稱,使之渾然一體。
*
③清晰醒目。大多數應用文不要求行文曲折波瀾,而要求綱舉目張、清晰醒目,以便讀者把握要領或貫徹執行,所以常采用加小標題、寫段首撮要、條目式等形式。這在一些法規性文體中最為明顯。
*
4. 結構的內容
*
①層次與段落。層次是文章中作者表達主題的階段和次序,是文章內容展開的次序。層次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階段,是問題的各個側麵和作者思維的過程,又稱為“意義段”、“邏輯段”、“章”、“節”等。段落,又稱“自然段”,是組成文章、表達思想最基本、相對獨立的最小單位。段落的形式是層次的再分割,是文章意思的間歇或轉換,以換行為為標誌。兩者有明顯的區別,層次側重於內容的劃分,段落側重於文字形式的表現。有時一個段落恰好是一個層次,有時幾個段落表現一個層次或一個段落內有幾個層次。安排層次有兩種模式:
*
(1)縱式,即思路縱向展開的結構方式。具體有兩種類型:時間順序式和邏輯順序式。前者是按照事物的生產流程、事情或事件的發展過程或時間的先後順序安排層次。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這種結構方式,不能事無巨細地記流水賬,要抓住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邏輯順序關係是按照事理內在的邏輯順序安排層次。這種邏輯關係表現為:現象——本質,原因——結果,宏觀——微觀,個別—一般等。按照這樣的關係先後為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安排結構,就是邏輯順序。
*
(2)橫式,即思維橫向發展的結構方式。表現在形式上,它是把整體劃分為若幹相對的層次,各層次之間互不交織、平等並列,從不同方麵和角度共同揭示了事物的整體麵貌和主旨,或按照空間方位的變換,或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質和類型,或按照問題的不同側麵等。這種結構形式,在應用寫作中運用很廣泛,述職報告、調查報告、總結等均可采用。
*
②過渡與照應。過渡是指層次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與轉換,在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照應是指文章內容的前後呼應和關照,可以使文章結構周密嚴謹,渾然一體,還能使某些關鍵內容得到強調,突出主題。
*
一般情況下,當內容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時、意思轉換時以及表達方式變化時,需要安排過渡。過渡的形式有段落、句子或詞語。如上下文空隙大,轉折也很大,常用過渡段連結。上下文空隙小,多用提示性的句子,如公文中,常有“特此如下通告”、“現將有關事項告知如下”、“為此,特製定本條例”等作過渡。在意思轉折不大的情況下,多用關聯詞,如“因為”、“所以”、“但是”等作為過渡詞。
*
在應用文中,常用的照應方法有:
*
(1)首尾照應,即在文章的結尾處,把開頭交待的事或提出的問題再次提起,有的進一步加以概括、歸納、補充,如論文、總結、調查報告等。
*
(2)文題照應,即指在行文中時時照應標題,對主題加以強調、提示。如大多數公文標題中都包含著“事由”,文章內容自然要與標題相照應。
*
(3)文中照應,即文章自身前後內容間的照應,如某些細節和問題在行文中不斷被提起,這樣能強化印象,更好地實現作者的表達意圖。
*
③開頭與結尾。開頭是全篇文章的第一步,可以起到統領全篇,展開全文的作用。結尾是全文的收束和結局,能幫助讀者加深認識,把握全篇,達到預期的寫作目的。
*
常見的開頭方式有:
*
(1)目的式。就是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直接說明。一些公文常用這種方式,常用介詞“為”、“為了”領起。
*
(2)根據式。就是開頭闡明撰文的根據,或引據政策法令和規定指示,或引述全文,或引據事實和道理,常用“根據”、“按照”、“遵照”等領起下文。
*
(3)原因式。就是以交待行文的緣由作為開頭,常用“由於”、“因”、“鑒於”等引出原因或簡述某種情況作為原因,再引出寫作目的。
*
(4)概述式。就是在開頭部分對文章內容的背景、基本情況、主要內容加以概述。采用這一方式,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
(5)結論式。就是將結論、結果先作交待,再由果溯因。
*
(6)提問式。就是開篇提出問題,然後引起下文,常見於調查報告的寫作。
*
(7)引述式。常用於有具體規定格式的文體中,如“”,或引述下級來文、上級指示精神,或有關政策法規,以此作為撰文的依據。如批複、函等常用這種方式。
*
常見的結尾方式有:
*
(1)自然收尾式。就是在主體部分寫完之後,事盡言止,自然收結。
*
(2)總結歸納式。指在主體寫完後,對全文的主旨進行簡要的概括,總結全文。
*
(3)強調說明式。是在應用文的結尾處,對全文的主旨意義、重要性進行強調,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
(4)希望號召式。就是在結尾部分提出希望,發出號召,展望未來,以鼓舞鬥誌。
*
(5)專門結尾用語式。就是在結尾處,采用特定的用語結束全文。
四、應用文的語言要求
*
準確
*
準確,就是要正確地、恰當無誤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內容,用詞用語含義清楚,概念恰當明確,不產生歧義,不引起誤會,無溢美之詞,無隱惡之嫌。
*
要做到語言準確,必須要把握詞語的分寸感和合適度。特別是要區分同義詞、近義詞在適用範圍、詞義輕重、搭配功能、語體雅俗、詞性差別等方麵的細微差別。
*
要做到語言準確,還要注意語意鮮明,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以免產生歧義,延誤工作。如“大致尚可”、“有關部門”、“條件許可時”、“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等表達含糊的詞應謹慎使用。
*
2. 簡明
*
簡明,指文字的簡潔、明白,用較少的文字清楚表達較多、較豐富的內容,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要做到簡明,首先要精簡文意,壓縮篇幅,突出主幹,把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內容刪去。其次要反複錘煉,提高概括能力,杜絕堆砌修飾語,適當使用縮略語,如“五講四美”等。第三,要推敲詞語,錘煉句子,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決不用兩句話,一個詞能概括清楚的決不用兩個詞。恰當地運用成語、文言詞語等,也有助於語言的簡明。第四,要注意用詞通俗,不用生僻晦澀的字句。應該指出的是,“簡”要得當,不能苟簡,要以不妨礙內容的表達為前提,絕不能為簡而生造詞語、亂縮略、濫用文言,不能讓人不明白或產生歧義,引起誤解。
*
3. 平實
*
應用文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寫的,它的語言重在實用。一個字、一句話,往往至關重要。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應用文語言應力求平實。行文時多用平直的敘述,恰當的議論,簡潔明了的說明。比如公文,它具有行政約束力和法定的權威性,因此,用語必須樸素、切實,不能浮華失實,不能亂用形容詞或俚俗口語。
*
應用寫作要求用語平實,但平實不等於平淡。我國曆史上保留下來的許多文章既是應用文,同時又是文學佳作。
*
4. 得體
*
應用文實用性強,講究得體,一方麵要適合特定的文體。按文體要求遣詞造句,保持該文體的語言特色。如公文宜莊重,調查報告須平實,學術論文應嚴謹,社交文書需較濃的感情色彩,廣告就常用模糊的語言,使用說明書則需具體實在,商業交際文書要委婉,書則要精確等。另一方麵要考慮作者自己的身份,閱讀的對象,約稿的單位,行文的目的,甚至與客觀環境的和諧一致,恰如其分。比如需要登報或張貼的,語言要通俗易懂,需要宣讀或廣播的,語言應簡明流暢、便於朗讀;書信的寫作,要根據遠近親疏、尊卑長幼的關係使用相應的語言;公文的寫作要根據不同文種和行文關係而使用相應的語言,否則就不得體。總之,作者應針對性地運用得體的語言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
五、應用文語言的表達方式
*
敘述
*
敘述,指的是把人物的活動、經曆和事件發展變化過程交代出來一種表達方式。在應用文寫作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達方式。
*
應用文寫作中敘述的人稱,有第一人稱(“我”、“我們”)和第三人稱(“他”、“他們”)。使用第一人稱“我”、“我們”係指作者本人,或作者所代表的群體、單位,如書信、請示、報告、總結等文體的寫作,多用第一人稱。有時,為簡要起見,常使用無主句。有的應用文體,如新聞報道、簡介、調查報告、會議紀要,為表明作者立場客觀、公正,傳播的信息真實、可信,常采用第三人稱寫作。
*
應用文中的敘述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分敘等。應用文中記敘事件的發展過程,介紹單位的基本情況,一般都是按順敘,即時間先後為序來敘述。其原因在於,應用文重在實用,不求委婉、曲折,故多采用直接的筆法敘事、說理。倒敘、插敘、分敘等用得較少,隻在通訊、消息、調查報告的寫作中才用得上。
*
應用文中的敘述要力求真實、準確,不帶主觀感情色彩;線索清晰,表述完整;以概述為主,盡可能用概括的語言說出其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使讀者了解其梗概。
*
2. 說明
*
說明,就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事物、事理及人物進行解說的表達方式。目的是使讀者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成因、性質、種類、功能,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關係等有一個鮮明的了解和認識。
*
說明在應用文中使用廣泛,如解說詞、廣告詞、說明書、簡介等文體,主要是用說明的方法來寫的。其他文體如經濟文書、科技文書、訴訟文書、行政公文等,也常常借助說明的方法解釋事理,剖析事理。
*
說明的方法多種多樣,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定義說明要求“被定義者”和“定義者”外延相等,用語簡明準確,具有科學性,不能用否定形式,避免“同義反複”;解釋說明要求抓住要領,言簡意明;分類說明注意根據寫作意圖選擇恰當的分類角度,再次分類隻能依據一個標準,各類的總和要等於被分類的事物;比較說明運用時要求用來作比的事物與被比物要相似,有明確的相比點,盡量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舉例說明要求事例典型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舉例應扼要,隻需概述介紹,不必具體鋪敘;引用說明要求引文要有針對性,要貼切,所引資料要認真核實,使之準確可靠;比喻說明應力求準確貼切;數字說明要求數字準確無誤,每個數據都要有來源;圖表說明要求選擇圖表要有代表性和針對性,表格的設計要合理,使人一目了然。
*
3. 議論
*
議論,即議事論理,是運用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進行邏輯推理闡明觀點的一種表達方式。它主要特點是證明性,即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或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或駁斥對方觀點的錯誤。
*
在應用文寫作中,議論經常使用。調查報告、總結、通報等文體,經常在敘述事實、說明情況的基礎上,表明對人物、事件、問題的評價。指示、決議、會議紀要等公文,也常用議論來闡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讓下級機關和群眾理解和執行。
*
應用寫作中的議論,與一般議論文中的議論有明顯的區別。一般議論文中,議論是最主要的表現方法,貫穿全文始終,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齊備。而在應用文寫作中,最主要的表達方式是敘述和說明,議論居於從屬的地位,一般隻是在敘述、說明的基礎上進行。另外,應用文的議論,一般也不需要作長篇大論,不需作複雜的多層次的邏輯推理,也不一定具備論點、論據、論證這樣一個完整的議論過程,而隻是在需要分析論證的地方,采取夾敘夾議的方法,或采取三言兩語的方式,點到即止,不作深入論證。
*
運用議論要注意,一要莊重,對任何事物的評價要實事求是,以理示人,以理服人。二要明快,要直截了當的闡明觀點,不拐彎抹角,不回避矛盾。
*
一下
濟源盤穀寺導遊詞作文
知識要點:
1.一篇文章的框架就像是人的骨骼,支撐整個全文。
2. 要想文章出眾,就必須合理安排文章架構。
3.處理好文章內容的先後順序,有詳有略。
考試說明: 組織材料,安排結構,主要有下麵四點:
1. 詳寫和略寫
文章的主旨,寫作材料在寫作中很重要,這樣就能使文章主旨明確,條理清楚。該詳寫時就得詳寫,著重刻畫文章的主旨、主幹部分、讓它盡量突出,詳盡些;略寫時,就是把一些輔助的思想及材料簡略些,適可而止就行,不能太多。詳略得當,中心思想明確,重點突出,結構緊湊,這樣便能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反之,詳略不當,勢必會使文章內容淩亂,主次不分,突出不了文章的重點。
處理詳寫和略寫,第一得樹立一個很明確的中心思想。把它進行詳盡的描述,其他事件和問題要略寫;有典型意義的材料要詳寫,一般性材料則略寫。例如魯迅的《故鄉》是以“我”回鄉的見聞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可寫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隻選取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的事來寫。這兩個人中,又分了主次。楊二嫂的故事,隻是在一個場麵裏,用幾句精彩的話,展示了她的性格。寫閏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細膩的抒情筆調描寫了少年閏土活潑英俊的形象,娓娓動人地敘述“我”和閏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著作者又精細地刻畫了闊別三十年後的閏土的麵貌、衣著、動作和性格的巨大變化,訴說閏土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和不幸,抒寫了“我”的感慨和希望。這樣處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壓迫下,農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證明農村需要來個變革,為下一代開辟一條新出路”這一中心思想所決定的。
其次,要根據文體性質決定詳略。說理的文章,重在闡明主要論點的論證部分,因此,說理部分要詳寫,引證事例則略寫。例如《紀念白求恩》介紹白求恩的光輝事跡,開頭隻用了七十四個字,接著便詳盡地闡述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指出我們應向他學習的地方。
2 段落和層次
寫作時,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層次地表現出來,一定要分段。劃分段落要根據中心的需要和內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個段落隻說明一層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細,同學們習作常出現兩種情況:有時段落包含的內容太多,本來好幾層意思,硬擠在一起,弄得層次不清;有時段落又分得太細,本來隻有一層意思,硬分成幾段,搞得支離破碎。
3.過渡和照應
過渡是文章段落之間的橋梁,在文章中,前後相鄰的兩層意思之間,不僅要有內在的聯係,而且在相連的地方要彼此銜接,語氣貫通,讓讀者思路能夠順利地從前者過渡到後者,而不致發生間隙或阻隔。過渡常用承上啟下的段、句子或關聯詞語。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大部分之間,有一個承上啟下的段落,就是以段過渡的一個範例。 照應是說寫文章要瞻前顧後,前後應襯,首尾呼應。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開頭寫道:“但有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裏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文章的結尾寫道:“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這是開頭和結尾相照應。
為了顯示文章的脈絡,在文章的中間也要有必要的照應。例如,《反對自由主義》的第二部分,開頭說:“自由主義有各種表現。”以下十一個小段,分別列舉了自由主義的十一種表現,而後又寫了兩個小段,以便跟前後相呼應:“還可以舉出一些。主要的有這十一種。”“所有這些,都是自由主義的表現。”在這兩段之後,很自然地轉到自由主義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開頭和結尾
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根據文章的不同而變化。開頭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將其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開門見山”的寫法,或“落筆入題”,說明寫作緣由;或“開宗明義”,揭示全文主題;或“言歸正傳”,即速開講故事;或“單刀直入”,挑明論敵謬說。另一類是“形象化”的寫法,或描寫環境,以引出人物;或抒發感情,以渲染氣氛;或先敘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詩詞謠諺,以為敘事的開端。好的開頭,新穎生動,引人入勝。結尾的方法也很多,或總結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來,以鼓舞鬥誌;或抒發情懷,以增強文章感染力;或造語含蓄,使讀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結尾,餘味無窮,發人深思。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阿長與山海經的事件詳略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