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中論述學與思的句子
《師說》中論述學與思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係,在荀子的《勸學》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係的句子
思而不學則殆前一句是什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中概括學與思關係的語句是什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隻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勸學 對學與思是哪句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孔子對學與思的思考的句子是哪句?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另,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勸學中學與思的關係更重視思考重視學習名句
14、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 . 因為他們隻能讀它一次。——保羅
15、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雪萊
16、不要慨歎生活的痛苦!慨歎是弱者。——高爾基
17、不應當急於求成,應當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對象,鍥而不舍,時間會成全一切。凡事開始最難,然而更難的是何以善終。——莎士比亞
1、講述學習應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的古詩句2、表現學與思緊密結合的詩句3、寫詩人早出晚歸,辛勤勞作的詩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衝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裏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係,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早春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釋】張十八員外:指張籍。張曾任水部員外郎,排行十八。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初春細雨如奶油樣的滋潤。"最是"二句:言春之好處正在此時,絕對勝於煙柳全盛時。皇都,京城。
【會心一悟】寫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體會和認識春天,不必等到"煙柳滿皇都"之後,要善於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說早春的"草色",可以"遙看"卻難近視,蘊含了世間許多事物的普遍規律。有的事,朦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細部卻又說不清楚了。到底是有還是無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見識了。看待社會形勢,何嚐不是如此。
七絕·早春 文 / 石階尋跡
金花豔麗耀蔥蘢,
唱徹迎春白霧中。
我挑青簾高望處,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裏暮雲平。
譯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聲強風一起呼嘯!將軍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銳敏捷的鷹眼,積雪溶化了,飛馳的馬蹄更象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細柳營已經來到。
回頭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裏無垠的大地啊,暮雲籠罩著原野靜悄悄。
角弓:裝飾著獸角的硬弓 渭城:古時的鹹陽
新豐市:故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縣
暮雲平:傍晚的雲層與大地連成一片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準確錘煉,鹹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完全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
全詩表現了將軍射獵時的豪邁氣概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宋
【作者小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縣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趙明誠,宰相趙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國古代傑出女詞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詞》一卷(別本五卷),不傳。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輯李清照集》等。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歸路②。
興盡晚回舟,誤入藉花深處。
爭渡,爭渡③,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遊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麵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隻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 秦觀
【年代】:宋
【作者小傳】:
秦觀(1049-1100)字少遊、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政治上傾向於舊黨,被目為元佑黨人,紹聖後累遭貶謫。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內容】:
遙夜月明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賞析】:
此詞是作者紹聖三年(1096)貶謫郴陽時於途中所寫。詞中通過夜宿驛亭的描寫,繪出貶謫途中的情景,表達了作者旅途中淒涼寂寞的心情和倦於宦遊的情緒。
首句點明時間是夜晚,“遙夜”即長夜,狀出了夜漫漫而難盡的感覺。緊接“沉沉”的疊字,將長夜難盡的感覺再度強化。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夢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煩惱情緒。沉沉寒夜做一好夢,更反襯出氛圍的淒清。“無寐,無寐”的重複,造成感歎語調,再聯係“風緊”、“鼠窺燈”、“霜送曉寒”等等情景,可以體味出無限的感傷。
此詞不直寫心境,而是寫一夜難寐的所見、所聞、所感。詞寫長夜沉沉,驛亭風緊,饑鼠窺燈,曉寒侵被,人聲嘈雜,驛馬長嘶,真實謫徙羈旅的苦境與淒情。
如夢令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①。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作者簡介】
後唐莊宗李存勖,本姓朱耶,其先沙陀部人,賜姓李氏。武帝李克用之長子。天佑
五年嗣晉王位。後即皇帝位,繼唐正統。滅梁,都洛陽。在位四年,兵亂,中流矢亡。
《五代史補》:莊宗為公子時,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詞。其後,凡用兵皆以所
撰詞授之,使揚聲而唱,謂之禦製。
【注釋】
①一曲舞鸞歌鳳:一本作“一曲清歌舞鳳”。鸞鳳:鸞鳥和鳳凰,古代傳說中吉祥
美麗的鳥。
【評解】
那次宴會中“舞鸞歌鳳”的歡樂和別“伊”時“和淚相送”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
回憶起來,真是“如夢”一般。
眼前的“殘月落花”,更引起了別後的相思;如煙的月色,給全詞籠上了迷朦孤寂
的氣氛。這首小令,抒情細膩,婉麗多姿,辭語美,意境更美。
李清照 - 如夢令 - 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隻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歎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隻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歎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隻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遊》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隻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裏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麵上雖然隻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麵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隻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隻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遊》:“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麵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麵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曆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餘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隻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如夢令 (秦觀)
樓外殘陽紅滿。
春入柳條將半。
桃李不禁風,
回首落英無限。
腸斷。腸斷。
人共楚天俱遠。
如夢令 (秦觀)
池上春歸何處。
滿目落花飛絮。
孤館悄無人,
夢斷月堤歸路。
無緒。無緒。
簾外五更風雨。
如夢令 (李之儀)
回首蕪城舊苑。
還是翠深紅淺。
春意已無多,
斜日滿簾飛燕。
不見。不見。
門掩落花庭院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陳王:即曹植,曹操的第三子。
【簡析】《將進酒》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內容多寫宴飲遊樂。詩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的感歎,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取得出色的藝術成就。
年代:宋
作者:嶽飛
作品:滿江紅
內容: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論語中,闡述學與思辨證的關係的名句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注】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蒙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隻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隻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隻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隻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論語十則中闡述學與思辯證關係的句子是
《論語十則》中選取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段話,闡述的就是學與思的辯證關係。這句話語言很淺顯,道理很深刻。當然,其實這句話可以直接從字麵上理解。如果隻是機械地學習所謂知識,自己不去思考,隻能陷入形而上學之中,無法將學習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正確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常人的學習都是追求知識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願意深入領會其中的道理,隻要知其然就心滿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這就是學而不思。喜歡思考的人還是有的,但喜歡思考還得勤於學習,因為沒有知識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淪為胡思亂想。而隻有思考,不去不斷進行學習,也是很難有質的進步的,所以孔子在《衛靈公》一篇中有說道,“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智者就是學而思、思而學的人。現實生活中為什麼常常是謠言不止,就是因為一來缺乏智者,二來人們很難能夠聽取智者的意見。現實中智者本來就是少數甚至極少數,大家還不去好好地聽他們的意見,謠言當然就不會止於智者,而隻能止於下一個謠言了。
讀《論語》六則,按要求填空。(1)闡述學與思辯證關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師說》中論述學與思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