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詩人袁枚資料
袁枚(1716-1797),漢族,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先後於江蘇曆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著述以終老,世稱隨園先生。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南袁北紀”之稱,袁枚倡導“性靈說”,為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及《補遺》,《子不語》、《續子不語》等著作傳世。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又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南紀”。
清朝詩人袁枚寫了一首什麼詩?描寫對鄉情的感歎。
袁枚在桂林的一段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僅21歲的袁枚,從家鄉杭州千裏迢迢來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尋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並不富裕,父親和叔叔都在外地遊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沒有固定的家產,賃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艱難。不過袁枚在杭州卻以早慧聞名,12歲就考取秀才,被視為神童,18歲由浙江巡撫程元章保送到萬鬆書院學習。年輕的袁枚興趣廣泛,對科舉製藝並不專心,結果在大考中接連敗北。
於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兩銀子做路費,請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錢坐船到桂林,投奔當時正在廣西巡撫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鴻。袁鴻對窮愁潦倒的袁枚並不客氣,倒是金鉷有心測試一下這個名聞遐邇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撫衙門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時做一篇《銅鼓賦》,結果袁枚援筆立成,文采飛揚,博得眾人大加讚賞。
年輕的袁枚在桂林期間遊覽了現今七星公園內的七星岩和棲霞寺,並做詩《同金十一佩恩遊棲霞寺並望桂林諸山》以記其事。詩中記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岩,“山腰有洞五裏許,秉火直入驚烏鴉”。按以前遊覽七星岩,都由旁邊的棲霞寺僧人做準備火把並當導遊帶領入內,按所遊覽岩洞的大小分別收取不同費用,在民國期間還是如此(見田曙嵐《廣西旅行記》),想來袁枚當時也是由當地僧人帶領前往的。
七星岩內千奇百怪的鍾乳石讓年輕的袁枚大為驚奇、歎為觀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爐內”的奇觀是怎麼形成的呢?他想象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剛風一吹化為石”。否則,“造化縱有千手眼,亦難一一施雕鐫”。遊罷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萬裏人,愁心忽掛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撫衙門裏住了3個月後,博學鴻詞科即將開考的消息傳到桂林。這本是朝廷為優待那些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長德邵的碩儒而專門開辦的,但金鉷卻專折保舉21歲的袁枚參加,還贈送他120兩銀子,並遣專人護送到京師。
離開桂林時,袁枚對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麵,金鉷的特別推薦使他名聲大振,另一方麵,獲得展示才華的機會也讓他躊躇滿誌。在臨別贈金鉷的《薦鴻詞北上辭別桂林中丞》一詩中,他說自己是“萬裏投知己,千秋見偉人”,並表示自己要不負眾望、知恩圖報:“桂嶺三秋月,長安一路塵。拜辭先灑淚,圖報屢看身”。
在桂林的短短3個月期間,袁枚還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寧結下友情,在送別常寧的詩中,他飽含深情地說:“知己哪須分貴賤,窮途容易感心情”。(《別常寧》)
從“窮途容易感心情”這句詩可以看出,袁枚對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後,他來到桂林以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裏他獲得聲譽並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詩中他要常寧等著他的好消息。
博學鴻詞200多人的應考者中,袁枚年紀最輕,盡管又沒能考中,但才子的名聲已在京中不脛而走。結果,2年後的袁枚如願考上進士,進了翰林院,為他此後成為近50年的文壇盟主打下堅實的基礎。
1784年,在離開桂林48年後,69歲的袁枚再度來到桂林。這次他是從廣州沿水路西行,當年9月16日(農曆紀年)出發,半個月後到達陽朔。此時的袁枚已是文壇領袖,名聲遠播,而且身體健康,據當時人描述,看起來猶如五十多歲的模樣。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包攬桂林山水。他寫了九首六言詩來描述眼前所見,並認為它們實際已經超過家鄉的天台山和雁蕩山。“碧簪照水橫抽,石筍當空孤插。造成阿育天王,八萬四千寶塔”。這首小詩將漓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饒有禪趣。
重進入桂林,讓袁枚感慨叢生。可以說,他一生的功名事業,都發端於桂林。將近50年過去,垂暮之人(袁枚聽信算命人言,自認隻能活到73歲......餘下全文>>
袁枚有名的詩詞有哪些?
*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
《偶作五絕句》
清·袁枚
偶尋半開梅,閑倚一竿竹。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
《消夏詩》
清·袁枚
不著衣冠近半年,水雲深處抱花眠。
平生自想無官樂,第一驕人六月天
*
《寒夜》
清·袁枚
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曆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參考資料
360百科:[baike.so.com]
清朝詩人袁枚有詩寫晩下一句是什麼
清朝詩人袁枚寫“晩”的詩:
十二月十五夜
作者:袁枚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有什麼?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裏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袁枚的詩句 明月 詩句
1、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有關於明月的:
《隨園詩話》 袁枚
飛雲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2、《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後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麵麵,可謂無所不包了。
3、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為“性靈派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偶見》詩 作者袁枚
這首詩的總體風格顯得比較輕鬆、閑適,很充分的體現了作者自己的那種曠達的心境、與塵世之外。很複合袁枚論詩主張抒寫性情,他是繼承明朝“公安派”之後揭櫫“性俯說”。這種文學論調與當時的吳敬梓、曹雪芹、鄭燮等人的進步文學思潮、哲學思潮、史學思潮相互對應著。 上述這些人的都是明末清初的,那你說為什麼這首詩是清朝的袁枚的。而且我還想知道,到底有幾個袁枚?
難道這回答不是作者的簡介嗎?
這首詩就是清代的袁枚寫的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長詩文,24歲中進士。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根據清代詩人袁枚的《所見》這首詩寫作文
《所見》
一個夏日,火辣辣的太陽烘烤著山腳下的林間小道。這時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了一頭肥壯的大黃牛,背上馱著一個大約9歲的牧童。隻見他濃眉大眼,頭上戴著一個用柳枝編織成的小草帽,光著一雙小腳丫。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一邊揮舞著手裏的柳條,驅趕著牛身上的蒼蠅和蚊子,一邊高聲唱著那動聽的歌聲。嘹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裏回蕩。樹林中的蟬也一起使勁地鳴叫著,好像在和牧童進行總決賽。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輕輕拍了拍牛的頭,牛便停下了腳步,轉回頭看著背上的牧童,好像在問:“小主人,怎麼不走了?有事嗎?”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煙地朝路邊的一棵樹跑去。哦,原來這棵樹的枝頭趴著一隻烏黑光亮的蟬。牧童輕手輕腳的往樹上爬去。這時蟬兒似乎察覺到了什麼,也不再高聲唱歌了,並迅速收起羽翼,往高處的枝頭上爬去。牧童知道蟬的警惕性很高,於是就躲在一堆樹葉後麵,一動不動,連大氣也不敢喘。過了好久,蟬才感覺沒有危險,終於放鬆了警惕,在枝頭上張開燥熱的翅膀,繼續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蟬不再注意四周的動靜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朝知了抓去。可惜,蟬逃走了。過了一會兒,蟬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樹,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沒有防備,輕輕一抓,哈!終於抓到了!牧童把蟬放在身邊的小簍裏,騎著牛回家了。
袁枚有名的詩詞
朋友,這些都是袁枚的,看你認為那首更韻味。
(PS:花財富值買下來的哇,滿意請采納...)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偶作五絕句》
清·袁枚
偶尋半開梅,閑倚一竿竹。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消夏詩》
清·袁枚
不著衣冠近半年,水雲深處抱花眠。
平生自想無官樂,第一驕人六月天
《寒夜》
清·袁枚
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聽詩叟》
清·袁枚
底事聽詩聽不清,此翁耳殼欠分明。
擬攜謝朓驚人句,來向青天頌數聲。
《大龍湫之瀑》
清·袁枚
龍湫之勢高絕天,一線瀑走兜羅綿。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煙。
況複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遣興》(二十四首選三)
清·袁枚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
《桐江作》(四首選二)
清·袁枚
桐江春水綠如油,兩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漸多奇險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別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覺白雲低。
詩人用筆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到石梁觀瀑布》
清·袁枚
天風肅肅衣裳飄,人聲漸小灘聲驕。
知是天台古石橋。
一龍獨跨山之凹,高聳脊背橫伸腰,
其下嵌空走怒濤。
濤水來從華頂遙,分為左右瀑兩條,
到此收束群流交。
五疊六疊勢益高,一落千丈聲怒號。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電非笙匏。
銀河飛落青鬆梢,素車白馬雲中跑。
勢急欲下石阻撓,回瀾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門敲,水犀軍向皋蘭鏖,
三千組練揮銀刀,四川崖壁齊動搖。
偉哉銅殿造前朝,五百羅漢如相招。
我本錢塘兒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
心花怒開神理超。
高枕龍背持其尻,上視下視行周遭;
其奈冷泠雨濺袍,天風吹人立不牢。
北宮雖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齊聞韶。
不圖為樂如斯妙,得坐一刻勝千朝。
安得將身化巨鼇,看他萬古長滔滔!
《湖上雜詩》(二十首選二)
清·袁枚
鳳嶺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風來。
錢王英武康王弱,一樣江山兩樣才。
葛嶺花開二月天,遊人來往說神仙。
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
《獨秀峰》
清·袁枚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馬嵬》
清·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沙溝》
清·袁枚
沙溝日影煙朦朧,隱隱黃河出樹中。
剛卷車簾還放下,太陽力薄不勝風。
《由桂林朔漓江至興安》
清·袁枚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過柴桑亂峰中,躡梯而上觀陶公醉石》
清·袁枚
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
誰知一拳石,豔傳千百年。
金床玉幾世恒有,眠者一過人知否?
不如此石占桑,勝立穹碑萬丈長。
《山中絕句》
清·袁枚
鎮日山腰斸白雲,載量煙草活紛紛。
春衫不用金爐熱,自向百花香裏熏。
《赤壁》
清·袁枚
一麵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
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獲紛紛。
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餘下全文>>
袁枚的詩有哪些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任知縣,有政聲。乾隆十三年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市),築室小倉山隋氏廢園,改名隨園,世稱隨園先生。從此不再出仕。從事詩文著述,廣交四方文士。晚年自號倉山居士。
著有《小倉山房集》80卷、《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子不語》24卷及續編10卷等。尺牘、說部等30餘種。
《苦災行》
《征糧歎》
《同金十一沛恩遊棲霞寺望桂林諸山》
《秦中雜感八首》
《到石梁觀瀑布》
《張麗華》
《落花》
《謁嶽王墓作十五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