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哲學道理的詩句和成語有哪些
城門失火,殃及魚池————體現了事物是聯係的無風不起浪————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規律是客觀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量變引起質變
成語的哲學道理哪個正確
成語: 自知之明 拚音: zì zhī zhī míng 簡拚: zzzm 解釋: 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出處: 先秦·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我國的許多成語蘊含著樸素的哲學道理。 下列每組成語中,所體現的哲學觀點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B
試題分析:掩耳盜鈴,畫餅充饑都體現了主觀感覺決定客觀存在,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即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答案B正確;胸有成竹體現了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一葉障目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因此A不符合題意;盲人摸象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唇亡齒寒體現了聯係的多樣性,C不符合題意;拔苗助長違背了客觀規律,刻舟求劍體現了運動與靜止的關係,因此D不符合題意。
反映聯係的哲學原理的成語或歇後語有哪些
內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創的很少,形成時間也多是上古時代;語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漢語語音:“破釜沉舟”,表麵是“砸破飯鍋沉下船”,實際是“下定決心幹到底”。由此可見成語具有意義整體性、結構凝固性、韻律協調性等特征、詞義、語法現象。成語的意義往往並非其結構成分意義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的意義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如
高中政治之成語,俗語所蘊含的哲學道理
這個問題太大了。成語中包含有哲理的,大量而且普遍。
“審時度勢”是說:
A.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製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B.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端正主觀動機
C.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分析利用條件達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D.主觀能動性發揮受一係列主觀因素製約
“削足適履”違背的哲理是:
A.要抓住主要矛盾 B.發揮主觀能動性C.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D.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下列看法最能體現矛盾的統一的是:
A.積勞成疾 B.聲東擊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下列成語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①抱薪救火 ②滄海桑田 ③唇亡齒寒 ④覆巢無完 ⑤畫餅充饑 ⑥揮汗如雨
A.④⑤ B.③④⑤ C.①⑥ D.②③④
下列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①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對症下藥,量體裁衣 ④因時製宜,因地製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涸澤而漁”的做法從哲學上看:
①忽視了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②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③無視事物之間聯係的客觀性
④隻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沒有正確把握事物聯係的多樣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係的 B.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
C.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 D.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舍卒保車”體現辯證法原理是: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要按規律辦事
C.整體與局部相互依賴,整體高於局部 D.矛盾主次方麵辯證關係
“萬事如意”從哲學上看違背了______哲理。
A.世界的物質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運到的絕對性
“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否定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C.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D.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新陳代謝”的哲學寓意是:
①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③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④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這一說法體現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麵對事物發展起主導作用 B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C.要善於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下列成語與“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詩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B.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C金無赤足,人無完人 D.滿招損,謙受益
與牽一發而動全身蘊含相同哲學道理的成語
牽一發而動全身 ?(拚音: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解釋:
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出處:
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
政治題,分析每個成語的哲學道理,選最佳的,誰會
不覺得這些題太多了嗎?
我國成語故事中的哲學道理有哪些
成語故事中的哲學
1、一枕黃粱
相傳,古代有個姓盧的書生,家境貧窮潦倒,卻貪圖享樂,官迷心竅。有一次,在旅店裏道士呂翁給盧生一個枕頭,並對他說:‘‘隻要枕著它睡覺,一切就會稱心如意。”當時旅店的人正熬黃粱(即小米粥),盧生便枕著呂翁給的枕頭睡去。沉睡之中,他夢見自己被封官拜相,並娶了一個聰明美麗的妻子,從此兒孫繞膝,人丁興旺,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盧生高興極了,以致一驚而起,隻見呂翁仍在身旁,鍋中黃粱尚未煮熟,剛才隻不過是作了一個短暫的美夢罷了。
這個故事說明,不從實出發的想法、欲望終歸要消失。它告訴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杯弓蛇影
?
西晉的時候,河南有個地方官叫樂廣,一次他有個朋友病了,便親自登門看望。樂廣見他朋友病情很重,便問其什麼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願說。樂廣再三詢問,他才說了實情。原來有一天他在樂廣家裏飲酒,剛要舉杯時,突然看到酒杯裏有條蛇,隱隱約約地在蜿蜒蠕動。頓時受驚,一股厭惡冒上喉嚨。但因同坐的有幾個朋友,他說也不便說出,更不便退席。硬著頭皮喝完後,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樂廣聽後很奇怪,“酒杯裏怎麼會有蛇呢?”他反複考慮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廳,終於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請來,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從斟上滿滿一杯酒,對朋友說:“你湊近看,酒杯裏還有怪物嗎?”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見的一樣,一條蛇在杯中擺動。樂廣哈哈大笑指,指著牆壁上一張硬弓說:“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來如此,那朋友豁然開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頓時痊愈。
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說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按圖索驥
據說,伯樂年老的時侯,曾將自己多年積累起來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一本書,名叫《相馬經》。書上還由他畫了插圖,配合文字勾畫出小馬的形態。伯樂的兒子很想把父親這項技能繼承下來,他就抱著《相馬經》讀得很熟,自以為學到相馬的本領,就按著書本上說的去找好馬。由於他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又死搬硬套,不從實際出發,找了好些時侯也沒有找到一匹好馬,而且還鬧出了一個笑話。《相馬經》上說:“千裏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壘起的酒藥餅”。有一天,他按照這條要求去找馬,在道旁見到一隻癩哈蟆,就用紙包起來,趕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好,額頭和雙眼跟你的書上說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壘起的酒藥餅。”伯樂一聽,本來很生氣,但他知道兒子愚笨,就笑著
說:“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意思是說,你找到的這匹好是好,就是愛跳,你是駕馭不了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伯樂的兒子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書本,結果弄出了笑話。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曆史的統一。
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麵有個池塘,一群魚兒自由自在地在那裏生活著。有一天忽然城門上燃起了大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聲叫道:“不好了,城門著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他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結果,除了那條魚外,別的魚都設有逃走。
這時,人們趕來救火,他們從池塘裏舀水往城門上潑,不一會,火被熄滅了。由於舀幹了池塘裏的水,沒逃走的魚全遭了殃。
因為城門失火,導致沒有逃走的魚遭了殃,說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係的,如果割斷聯係就要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係的觀點看問題。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其父左中郎將邕(音yong擁),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馳名於世。文姬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後來,在董卓之亂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為匈奴人虜獲,做了左賢王的王後,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區為曹操統一後,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飽嚐艱辛,她懷念祖國,思念親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來傾訴自己思親思國的感情。後來,劉商擬作的《胡笳十八拍》對蔡文姬嫁到匈奴後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寫。其中有這樣兩句詩: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鬥。
詩的意思是說:蔡文姬到匈奴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天地都倒了個個兒,連北鬥星都轉到南麵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啟示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分折問題,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
6、拔苗助長
戰國時期魯國鄒(今三東鄒縣)人孟子,名軻,字子輿,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聖”之稱,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流暢,辯論深入,有說服力。
有一次,孟軻跟他的學生公孫醜講了一個故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宋國有一個農夫,嫌地裏的禾苗長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裏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裏,疲勞不堪地對家裏的人說:“今天
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 他的兒子聽了,趕快跑到地裏去看,隻見禾苗全部枯槁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如果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對違背客觀規律者的嚴重警告。我們應從中得到啟發,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切記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7、諱疾忌醫
扁鵲,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今 河北任丘)人。他反對巫術治病,曾學醫
於長桑君,擅長各種醫術,遍遊各地行醫,有豐富醫療實踐經驗。正因秦越人的醫術高明,又肯熱心幫大家治病,所以人們都把他比作傳說中的神醫扁鵲,尊稱他為扁鵲大夫。
有一次,扁鵲去見蔡桓侯。他在旁邊閑呆了一會兒,便對桓侯說:“君王您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表淺部位,如果不趕快醫治,病情會加重的。”蔡桓侯笑著說:“我那有什麼病喲!”扁鵲轉身出去了,桓侯又對左右地人譏諷地說:“醫之好不病以為功。”意思是說:這些醫生總是醫治沒有病的人來顯示自己醫術的高明。
過了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驚恐的說:“君王你的病已 經進入肌肉血脈裏,如再不醫治,病情將會更重。”蔡桓侯很不高
興,仍然以為自己沒病,根本不理睬扁鵲。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蔡桓侯,說他的病已進入腸胃裏,再
不醫治就來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望,扭頭就往回走。蔡桓侯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去問扁鵲這是什麼緣故。
扁鵲對來人說:“病要是在皮膚裏,肌肉裏,腸胃裏,不論針炙或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現在君王的病已經深入到骨髓裏去了, 再也沒有辦法治療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渾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請扁鵲,但扁 鵲已經逃往秦國去了。蔡桓侯不幾天就死掉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蓋矛盾。蔡桓候諱疾忌醫,就非常生動表明了掩蓋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在現實生活中,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認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決矛盾。
8、樂極生悲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淳於髡(音kun坤)的人,是齊國的外交人才,齊威王都稱他為先生,對他相當尊重。淳於髡是個關心國事,對君主有了缺點或過失,敢於進諫的忠貞之士。但淳於髡進諫
時,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采取容
易得罪君主直諫的方法,多采用用諷喻來進諫。因而,向齊威王諷諫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齊威王執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於髡用
隱語進諫,把齊威王比做三年不飛又不鳴的大鳥,逼著齊威王振作君起來,革新朝政,使齊國變弱為強;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軍壓境,齊威王派淳於髡到趙國去請救兵,給他金百斤,,,,車十輛。這樣的外交使節,在當時來說是很寒傖的,難以達到求救的目的。淳於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講寓言來進諫,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緊接前次,淳於髡到趙國以後,說服了趙王請來趙兵十萬,戰車千乘,嚇退了楚兵之後,齊威王高興地召淳於髡到後宮飲酒。淳於髡見齊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沒有完全改掉,就在飲酒時進行諷諫。
齊威王問淳於髡,說:“先生能飲幾何而醉?”
淳於髡回答說:“我喝一鬥也醉,喝一石(十鬥為一石)也醉。”
齊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問:“你喝一鬥就醉了,怎麼能夠喝得了一石呢?”
淳於髡解釋說:“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禦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鬥徑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場合和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賜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裏驚恐,俯首伏地而飲,那一鬥也就醉了,如果無拘無束,男女混雜,行為又很放蕩,心裏最歡樂的時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語說:“酒喝過了分,行為就失去了控製;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之事。”什麼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啊!
齊威王聽了淳於髡這番話,說:“好!你說得太好了。”從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樂極生悲的故事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說,樂與悲,在一定條件下向它對立麵轉化。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它啟示我們,要實現劣勢向優勢、失敗向勝利、消極向積極等此類的轉化,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劣勢、錯誤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訓,並且在實際中加以改正。
9、因地製宜
楚國的大大伍奢的兒子伍員,在楚平王的迫害下,曆盡艱辛逃到了南方的吳國,受到了吳王闔閶的重用。有一次,吳王同伍員討論治理國家的良策,闔閶說:“我想使國家強盛起來,不知你有什麼好辦法。’伍員回答說:“要想國家富強,遠近的國家都服從大王的指揮,首先”要把城市防禦工事修好,城牆要修得堅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發展農業生產,把糧倉裝得滿滿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聽了伍員的話,非常高興,他對伍員說, 你的建議很好,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去搞好修築城牆、
加強戰備、廣積糧草這幾件事,要不然能說這是上天的定數就能征服鄰國的嗎?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麵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倘若不去分析具體矛盾的不同特點,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搞一刀切,結果矛盾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給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根據本國的實際因地製宜地搞戰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充分體現。我們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賊先擒王
在安祿山叛亂前的天寶年間,有一年,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入
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戰事雖然發生在邊關,然而卻牽動著遠在千
裏之外杜甫的心,他接連寫下了一組詩共九首,稱《出前塞》詩。其中有: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詩的大意是說,出征的戰士啊!弓要選用力量大的強弓,箭要用鋒利的長箭。要消滅敵人的騎兵先要消滅胯下的戰馬,要打敗敵軍先要擒住敵方的首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複雜事物發展過程中包含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擒賊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是製勝敵人的關鍵。
11、不以一眚掩大德
公元前628冬天,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死了,晉襄公繼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晉國大喪之機,出兵去遠征晉國的盟友鄭國。老臣蹇叔聽說後,就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去偷襲很遠的國家,這樣的事,我從來沒聽說過。行軍路程這麼長。這能瞞得過誰啊!偷襲不成,白白地興師動眾,就會毫無所得。”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便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做主將,帶領軍隊從京都的東門悄悄地出發了。蹇叔流著眼淚對他們說:“孟明啊,我眼看大軍出發,可不能看到他們回來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襲鄭國的秦軍來到滑國境內,就被鄭國的國君鄭穆公知道了。孟明無可奈何地隻得停止前進,消滅了滑國,準備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國。沒料到,秦軍一到淆山就遭到晉軍的伏擊,被打得大敗,孟母、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被晉軍活捉。晉襄公的後母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在她的要求下,晉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國的三員敗將。
當孟明等人回到秦國的時候,秦穆公穿上喪服,在城外迎接他們。他對著回來將士們流著眼淚說:“我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害得你們打了敗戰,受了侮辱,這都是應當由我來負責的。”他沒有把孟明革職,並且說:“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說,這是我的過失,你有什麼罪呢?而且我們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點小小過失,就抹殺他們過去建立的大功績。
成語、熟語、典故中的哲學道理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讀 音
yuè ying zé kuī,shuǐ mǎn zé yì
出 處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示 例
常言“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夫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齊之虧且溢,可立而待,不會亦何傷乎?》
亦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虧缺萬事有度, 誰都不是彈性無限的藤條, 扯得太緊總有崩潰的那一刻,出現“物極必反”矛盾轉化的現象,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有矛盾的兩方麵。當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某一方麵占統治地位,起決定作用了,事物就呈現出由它所決定而具有的性質。但其中又蘊含著對立麵,並會不斷經過量的積累,最終占統治地位,使事物走向反麵。所謂此消彼長,物盛則衰,是萬物發展的一種規律。
2月盈則虧的易學基礎編輯
原文是: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昃,是指太陽偏西,盈說的就是月亮圓了,虧,就是月亮缺了,虧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太陽升到最高的時候,中午、正午,那麼它也就開始向西偏落下去了,月亮到了最圓的時候,也就開始缺損了。後人把這兩句話呢,概括為“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水滿則溢就是一桶水滿了它就要流出去了。形容呢,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麵,走下坡路。
萬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規律。太極生兩儀,為天地或陰陽,由此生萬物。因此萬物都含有陰陽對立的雙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兩種因素。從而決定了事物發展有兩種趨勢:或肯定自身,繼續量的發展;或否定自身,向對立麵轉化。如“- -”肯定自身量的發展變為==太陰,向對立麵轉化成為 少陽。“-’向兩方麵發展則成為二太陽和少陰。繼續發展,太陰二二變為 坤和 艮;少陽 變為 巽和坎;太陽 變為三乾和兌;少陰二二變為 震和 離。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積累而引起兩次質變的否定。艮和兌是先由量的積累引起質變後再向對立麵轉化的否定,巽和震則是先向對立麵轉化後又由量的積累引起質變的否定。坎和離則是兩次向對立麵轉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這不僅體現了八卦的生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周期,還表現出否定形式的多樣性。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每次變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對立麵轉化無疑產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發展也不是原樣不變,而是由數量的增加引起了質變。正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穀粒變成了“穀堆”,滴水變成了“大海”。
文學體現
小說《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她呢,在賈府極其興盛的時候,就開始悟出了這個道理。
一天夜裏,王熙鳳做了個夢,夢見寧國府的少奶奶秦可卿來向她告別。秦可卿說:嬸子,我要走了,可是呢,我還有一件心事非對您說不可。王熙鳳說:你有什麼心事就說吧,就托付給我得了。秦可卿說:嬸子,您是女人堆裏出類撥萃的人物,怎麼就不明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個道理呢。咱們賈家啊,這個大家族啊,繁榮興盛了快一百年了,難免有一天樹倒猢猻散啊。王熙鳳說:你這話說的有道理,可是還有沒有辦法讓咱們這個大家族維持下去,不衰敗呢?秦可卿說:嬸子你怎麼還不明白呢,不要以為榮華富貴世世代代可以享受不盡,不,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您倒不如啊,在咱們這個家族還興旺的時候,就提前準備退路,或許還可以保護自己。秦可卿呢,臨走的時候,最後說:嬸子,您記著,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她這句話呢,三春,也就是說春三月吧,春天過去了,這個花呢都凋謝了。它形容的是這個大家族衰敗了,這些人呢,自己找自己的出路去吧。俗話說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秦可卿在王熙鳳的夢裏說的這些話,其實呢,都是王熙鳳白天所想到的這些事,這些道理。王熙鳳她懂得“月滿則虧”這個道理,知道轟轟烈烈的賈氏家族終歸要有一天要走向衰敗。這正是王熙鳳比別人精明之處。
思想體現
《謙》卦辭:謙 亨 ,君子有終
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謙》卦彖辭:“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易經《謙》卦,艮在下,坤在上。地卑下,山高大,以己之卑下容納他之高大,為謙的表現。“地中有山"象征內心高聳如山,外表卻謙和如平地。謙虛謹慎,謙德積福。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連天地鬼神都討厭驕狂自大的人,讓謙虛謙和的人獲益。讓利益流入謙虛謙和的人。謙虛精進,自然感動天地。《尚書.大禹謨》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人不可逆天道而行,否則當焚如,死如。人具備謙德,謙虛謹慎,則必定亨通。而謙之難可貴,在於有始有終。一時之謙和易,一生之謙和難。故曰:“謙,亨,君子有終。”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體現哲學道理的詩句和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