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的古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撤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
舍本逐末 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舍棄農耕,從事工商。拋棄事物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枝末節。
“舍本逐末” “貴”“賤”和“本”“末”在文中的意思拜托各位了 3Q
特殊
求采納
舍本逐末原文
【典故】
一天,齊王派出了一個使者,要他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已聽說,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後,所以,他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歡喜。她一歡喜,說不定會回賜一件什麼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還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呢。
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於到了趙國京都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十分美麗。是啊,那雕梁畫柱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台……他聽人說過了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待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鄲,飽飽眼福。
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
果然,趙威後不負賢名。當齊王的使者被一位鮮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那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在等候了。她一身的正氣,滿臉的慈祥。
禮儀過後,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問候趙威後的親筆信,遞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黎民百姓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隨著趙威後的問候,該如何回答,齊王使者都回答過了。可齊王使者心裏卻很不是滋味。他是直率的人,心中有啥,便會說啥。再說,見趙威後是那樣的慈祥與寬厚,於是,他問道:
“尊貴的威後,吾奉吾王旨意,專程向你來問安。照說,你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你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你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擺在了後頭呢?”
趙威後微微地笑了:
“話可不能這麼說。我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什麼道理?”
趙威後:“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同樣,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又哪裏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舍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
齊王的使者,張口結舌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的使者,一沒有去觀光那雕梁畫柱的梳妝樓,二沒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沒有去遊覽那巍峨的叢台和熱鬧的市橋,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的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後的那不是“舍本逐末”的幾句問候,比什麼禮品都貴重,都沉重……
舍本逐末原文翻譯
【拚音】 (shě běn zhú mò)
【注釋】 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隻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 《漢書·食貨誌》:“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例子】 寫文章隻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
有一個人向釀酒的人家詢問釀酒的方法。酒家說:“用一鬥米,一兩酒曲,再加二鬥水,把這些摻和在一起,釀造七天,就成了酒。”這個人很健忘,回家後用二鬥水、一兩酒曲摻和在一起,七天之後取出來嚐,(味道)仍然像水一樣。於是他去責問酒家,說酒家不傳授給他真正的釀酒方法。酒家說:“你隻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罷了。”那人說:“我按照你說的,用二鬥水、一兩曲。”酒家問:“可有米麼?”那個人低下頭想了想說:“是我忘記放米了。”
唉,連釀酒的原料都忘了,還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別人教他的不對。世上求學的人,忘記根本而去追求枝節,導致學業難成,跟這個人有什麼不同呢!
舍本逐末 文言文
一人問造酒之法於酒家.酒家曰:"一鬥米,一量曲,加二鬥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 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鬥,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嚐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耳." 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鬥水,一兩曲." 酒家曰:"可有米乎?" 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噫,並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於不得酒,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於是!
翻譯文言文《舍本逐末》
有一個人向釀酒的人家詢問釀酒的方法。酒家說:“用一鬥米,一兩酒曲,再加二鬥水,把這些摻和在一起,釀造七天,就成了酒。”這個人很健忘,回家後用二鬥水、一兩酒曲摻和在一起,七天之後取出來嚐,(味道)仍然像水一樣。於是他去責問酒家,說酒家不傳授給他真正的釀酒方法。酒家說:“你隻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罷了。”那人說:“我按照你說的,用二鬥水、一兩曲。”酒家問:“可有米麼?”那個人低下頭想了想說:“是我忘記放米了。”
唉,連釀酒的原料都忘了,還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別人教他的不對。世上求學的人,忘記根本而去追求枝節,導致學業難成,跟這個人有什麼不同呢!
文言文舍本逐末中"不然"的"然"是什麼意思?
然:這樣,如此
舍本逐末出自哪個古代書籍?就六下語文課本上的那個。
出處 :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誌,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誌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舍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舍本逐末。
翻譯文言文《舍本逐末》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請教釀酒的方法。酒家告訴他:“一鬥的米,加上一兩酒引(酒藥子),再加上二鬥的水,相互摻和,這樣過了七天,就變成酒了”
然而這個人比較健忘,回家後用了二鬥水,一兩酒引,這這樣摻和起來做酒了,過了七天後嚐一嚐,還跟水差不多,於是就跑過去責怪酒家,說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釀酒之法,酒家說:“你肯定沒有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呀。”這個人說:“我是按照你說的做的:用二鬥水,一兩酒引子。”酒家問他:“米放了沒有?”他低下頭想了想說“是我忘記放米了!”
啊,連酒最基本的東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釀酒卻釀不出酒,反而生氣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當今世上的不少求學的人,忘記去打基礎,而想直接一步登天,結果什麼也學不了,不跟這個人是一樣的嗎?
舍本逐末這個成語出自哪個朝代什麼時期
【成語出處】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誌,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誌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舍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