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稱義”與“成義”的區分?
稱義和成是兩個意義豐富的《聖經》專用詞,兩者是不能等同的。
稱義的意思是:你雖有罪,但上帝因為你信耶穌為你的救主,就“算你為義”。基督的死已經為你還清你的罪債。你在天上的案卷裏的罪債,已經勾銷。
所以因信稱義之後,我們還必須因信成義,並因信成聖。信什麼?不是信自己,而是信基督有足夠的能力保守我們不跌倒。
聖經問題觧答:什麽叫因信稱義?
以弗所書:2章8節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 2:9
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羅馬書:5章1節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 神相和。
因信稱義就是說主耶穌已經在十字架上成功了救贖,已經勝過了魔鬼並踐踏了蛇和蠍子,已經複活升天蒙神的稱許。如今隻要相信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複活了。 我們若不是徒然相信,就必因這福音得救。
為什麼神隻按我們的信心來救贖我們?(1)信心可以消除人的驕傲,因為信心並不是一種行為。(2)信心高舉了神的作為而不是人的行為。(3)信心使我們承認自己無法遵守律法、達到神的標準,我們需要求助神引領和扶持。(4)信心基於我們與神的關係,而不是我們的表現。
正如聖經所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
聖經中的得救;重生;得永生;稱義;與神和好是同一個意義嗎'
從整體意義是一樣的,隻是角度不用,一,得救~罪惡裏救出來(上帝的恩典),二,重生~新的生命(遵守律法的力量,也是得永生的途徑),三,得永生(永遠和上帝在一起)~永遠的生命。四,稱義~被上帝稱為義(得救的另一種說法)。五,與神和好~得救之後的結果。
聖經得勝和稱義怎麼理解,因信稱義和因信得勝?
要明白,因信稱義和因信得勝的前提是“信”,正如經上記者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的永生】。
在救恩時代前,人犯了罪,失去了榮耀,這罪使人與神隔絕。人因為欲望屈服於惡,做了罪和死亡的奴仆,罪是叫人死,但主耶穌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憑著我們對於主耶穌基督的信,籍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的寶血而得以潔淨,我們是屬基督的而不是屬於死和罪的,憑著信,我們在主的寶血和恩典裏得到新生,勝過了死亡和罪,因為信,所以不再重複犯罪和犯錯,所以叫因信得勝。
聖經中因信稱義的一卷書是哪一卷
羅4:11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
羅5: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
加3:8 並且聖經既然預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
加3:24 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裏,使我們因信稱義。
字串“因信稱義”檢索完畢,共查到 4 節經文。
羅馬書第五章
羅5: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
隨稱義而得來的福份:和平、喜樂、盼望、愛(五1~11)
保羅闡明了神稱罪人為義的方法,並且建立了其聖經基礎之後,便列出了一連串福份,就是那些以信算為義的人自然會得到的祝福。第一項是與神和好。因著基督的死,從前與神處於敵對狀況的人,現在與他相和了。保羅在別處也曾說,神的旨意是要藉基督“叫萬有……都與自己和好”,而最首要的,是要與那些從前“與神隔絕……心裏與他為敵”的人和好(西一20~22)。基督已經成就了這和平,曆世曆代的信徒都親身體驗到此事實。神已經藉基督使這種和好生效了,他呼召人來白白領受,享受其權益,與神相和。
這和平帶來親近神的權益;從前的叛徒不僅得到赦罪,免受刑罰,並且還被賦予神寵愛的地位──“現在所站的這恩典”。藉著基督,他們得以進入蒙恩的地位,同樣,藉著基督,他們也歡歡喜喜地盼望將來的榮耀。和平與喜樂是福音所帶來的雙胞祝福;曾有一位傳道人說:“和平是喜樂在安息;喜樂是和平在跳舞。”
這裏提到三種喜樂的因素。第一個是榮耀的盼望。第八章對這種榮耀將作更清楚的描述。神的榮耀是他創造人類的目的(參三23注釋),而藉著基督救贖的工作,這個目的終必達成。他子民仍在肉身之中時,隻能盼望這榮耀,但這個盼望是確實的,必然會實現,因為存這樣盼望的人,已經因聖靈的恩賜得到保證;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他們心裏。
喜樂的第二個因素卻出人意料:“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第3節)。若我們覺得這點很奇怪,不妨提醒自己,新約認為受苦是基督徒的正常經曆。初信者就受到教訓說,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曆許多艱難”(徒十四22);而他們一旦遇到困難,(這是常有的事),就不能埋怨自己沒有得到裝備。但是,患難不僅隻是信徒不可避免的命運,更是真信仰的特色,成為一種記號,表明神算那些忍受患難的人配得他的國(參帖後一5)。此外,患難也會使經曆的人磨練出可敬的德行,就是忍耐與老練,這些德行與信徒的信心銜接之下,盼望就更升高了。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信徒學到以神為樂(11節)。未來的榮耀不是隻為補償現今的苦難,而且是苦難所帶來的成果(參八17下,林後四17)。凡認識在苦難中有榮耀盼望的人,都會同時以這兩者為樂,但最主要則是以神為樂──正如詩人所說,神是“我最喜樂的神”(詩四十三4)。
天主教聖經經文中有(因信稱義)嗎
聖經是一樣的,當然也有因信稱義的真理。但原先天主教神甫和主教等不允許信徒閱讀聖經,他們把聖經的解釋權牢牢抓住,導致信徒因為沒有聖經而隻能聽從於教皇充滿人意的教訓。
聖經中羅馬書論述人是如何稱義的
經上說,來的神麵前的人 首先要信有神,且信他賞賜給那尋求他的人,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也因著信,使徒信經多次提到 信,稱義是 因信稱義!我們因信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在上帝眼裏我們就是義人了,
義人是什麼樣的?請列舉聖經中的義人。
補充:聖經中的義人,在挪亞時代,隻有一個;到了羅馬書時代,連一個也沒有;[路15:7]“一個罪人悔改……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路加福音成書的年代,義人多了。挪亞時代,不折不扣按圖紙打造沒有方向舵的方舟,就是義人。羅馬書是在:追求聖潔達到吹毛求疵、責備求全的時代,義人一個也沒了。路加福音出來後,人們開始明白聖經[路24:45],愛的時代到來,義人多了,九十九比一[路15:7]。補充:路得記中的波阿斯,同情幫助貧困家庭,對外邦人沒有偏見。一直為以色列人效仿,這就是以色列能成國,以掃等隻能成族的主要原因。可惜的是:這篇沒被稱為 波阿斯記。路得跟隨婆婆,憑著勤勞、純樸,善於求助,成功地融入以色列民族之中。義人並不是一定要幫助他人,人人努力自強,國家就富強。[創37]的約瑟,從小看不慣兄弟們偷懶,欺瞞父親的行為,深得父親的賞識。也因此多次經曆磨難,善於忍耐、善於控製個人情感的他,終於成功地把一家人帶入埃及,為發展人口立國奠定基礎。[太1:18]的約瑟,同健壯的男子一樣,本不願養不是自己的兒子,聽蒙神的召喚,做了力所能及又不可缺少的事。養了救世主,是最好的投資。讓他顯義的是:後來的聖經對他隻字不提。義人隻做該做的事,不是為了顯義。[路23:50]的約瑟,是一個勇氣過人,善於同權貴交往的人物;一個在堅石上開鑿墓穴,並力能移石的漢子;一個胸有成竹,有條不紊的人;一個按照傳統的方式,合乎人道地安葬人子的人;一位傑出的公民,慷慨的施主,非凡的善人。為了死去的耶穌,他做了各種勢在必行的善事,沒落一滴眼淚,然後悄然離去。此刻的耶穌是匠人所棄的石頭,也許人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他的所為。補充: 討論“義人”,饒不開的是“因信稱義”。假如說隻是在 神麵前稱“義”,這話最好留在教堂裏對信徒說;國人中,信基督教的本屬少數,確信有神存在的更少。好在咱能搬出福音書中的道理來,中國人最愛講道理。 補充:教會永遠隻對信徒進行初級教育,采用的是羅馬書中的“中裏承認,心裏相信”為信徒的標準。其實[太21:31]問世後,否定了那些隻是“口裏承認”的人;[約13:35]以命令的方式確立以“有愛心”就認出是信徒的標準。按這一標準,有愛心的人就是信耶穌的人,因信稱義,因為信耶穌稱為義人。簡言之:有愛心的人就是義人。就這“因信稱義”,和天主教的“因行稱義”爭了幾百年,誰也服不了誰,隻好和平共處。“因行稱義”的認為,對人類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稱義,非立功不能封候;做了錯事的人,需將功補過、贖罪。目的是鼓勵人們多做善功。 因信稱義則認為:有愛心,今後能做好就行,不在乎過去的是非功過,被稱義的人會有善功的。補充:[路18:9-14]這段經文是耶穌對傳統稱義方式的顛覆,也是聖經極難讀的部份。法利賽所作的是傳統的“因行稱義”方式,法利賽人有功,但瞧不起人;稅吏是“因信稱義”,稅吏有過錯,將來會有善功。中國的傳統宗教也是因行稱義,成佛或成精,得千年修煉。石頭裏蹦出來的齊天大聖,養馬去吧!成佛也得保完唐僧取經之後。 戰國時期的趙國,藺相如完璧歸趙後成了相,讓屢建大功的廉頗不舒服,要不是秦國的壓力,是不會負荊請罪的;後來又請過了頭,請出引紙上談兵的趙括,斷送了趙國。補充: 因信稱義動搖了封建貴族的世襲地位,招來了打擊。但是,真理是打不跨的,把歐洲帶入了近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如何調解聖經中‘因信稱義’與‘因行為稱義’的經文
不矛盾,確實是如果信了,能夠做到認罪悔改,必然會有好的行為。信仰最重要的是生活中能夠活出耶穌的形象,而不是自己用嘴稱信。
聖經十字架上的交換指的是什麼意思
聖經十字架上的交換指的是“因信稱義”和“因行稱義”。十字架的救贖恩典不是用行為交換的。《羅馬書》告訴我們,“難道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聖經中,“稱義”與“成義”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