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真正的悟空究竟是誰?
在佛教史中,孫悟空實有其人,當然不是一隻猴子而是一位出使西域取經的僧人。《宋高僧傳》卷第三寫釋悟空是京兆雲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後魏拓跋的遠裔。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通常被稱為“猢猻”,古人說話經常有口誤的時候 ,如古人將韓國人稱為“寒苦人”,因此大家猜測“猢猻”是“胡僧”的意思呢?在當時普遍信奉佛教,而西域的則被中原人稱為“胡僧”,唐玄奘西天取經路穿越了西域很多道路,很有可能遇到了幾個胡僧。
此外,當時人們眼中的胡人是一個體毛發達的物種,所以“猢猻”這個名字也有同樣的含義。而在《西遊記》劇中,孫悟空人物形象非常活潑,反複無常,這和胡人的聰明和坦率恰好對得上號。
悟空(731—812),俗名車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雲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雲陽鎮一帶)人。是後魏拓跋氏關係疏遠的後裔。是明朝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早年從軍,為小吏,自小天資聰敏,喜愛儒學,為人孝悌名聞鄉裏。
唐玄宗天寶九年(750),罽賓遣特使赴長安,表示意願歸附。
次年(751),唐玄宗派中使內侍省張韜光及40餘眾護送罽賓使者返西域時,車奉朝任左衛涇州四門府別將。
天寶十二年(753),唐使團啟程從罽賓返回長安,抵達罽賓國王冬天駐地犍陀羅。
至德二年(757年),車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隨團返中原,便留在犍陀羅養病。病中發願:如待病愈,願落發為僧。時罽賓佛教盛行,高僧雲集,車奉朝病愈後便皈依佛門,師從犍陀羅三藏法師舍利越魔,舍利越魔賜車奉朝法號法界。此後,法界隨舍利越魔學習梵語,並隨其遊曆罽賓、天竺等國訪師問道,研學佛法。
廣德二年(764年),南遊中天竺國。
幾年後,法界萌生返唐之意,於是向師傅提出東歸請求,舍利越魔憐憫其心,準其所求。舍利越魔贈與法界梵文《十力經》、《十地經》和《回向輪經》及佛舍利等聖物,請法界帶回大唐。
法界取來時的道路,翻山越嶺,曆盡艱辛,終於回到了疏勒(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他在疏勒和於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作了暫短停留,然後北上,到達龜茲(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龜茲是唐朝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王挽留法界在龜茲傳播佛教、翻譯佛經。法界見龜茲物產豐饒,佛教昌盛,遂留駐龜茲蓮花寺,與龜茲高僧勿提提犀魚等僧眾,共同翻譯從印度帶回的《十地經》、《十力經》、《回向輪經》等佛經。法界共在龜茲生活30餘年。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法界離開龜茲。
貞元六年(790年)二月,抵達京城長安。
入朝後,法界將帶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譯經卷進奉入內。經功德使竇文場的奏請,德宗皇帝敕命悟空住長安章敬寺,並賜法號“悟空”。悟空自離開長安到返回長安,已年逾六旬,前後共計40年。其間經過安史之亂和吐蕃的多次寇掠,回到雲陽縣省親時,父母家人早已亡故。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高僧圓照編撰《貞元釋教錄》,其卷下《入藏錄》中新收的6部39卷經典中,就有悟空參與翻譯的《十力經》1卷(署勿提犀魚譯)及《回向輪經》1卷、《十地經》9卷(上二部均署屍羅達摩譯);並將悟空在西域的見聞寫成《悟空入竺記》,作為《十力經》的序言,詳細記述了悟空在天竺和罽賓的求佛事跡。自此,悟空在印度、西域的經曆方被記入史籍。法國沙畹有法譯本。
唐永和七年(812年)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圓寂於長安護法寺,歸葬嵯峨山二台之頂,建振錫寺和悟空禪師塔紀念。
宋代讚寧在《悟空入竺記》的資料基礎之上加以補充,在《宋高僧傳》“譯經篇”中,正式為悟空立傳。另外,讚寧的《宋高僧傳》裏,也為悟空立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的一天,往日靜謐的長安城外陡然間熱鬧了起來。風塵仆仆的使臣薩婆達幹和三藏法師舍利越摩帶著佛教發祥地罽賓國(迦濕彌羅)國王的旨意,獻表求和,願意歸附聖唐,請大唐遣使巡視按撫。
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周邊小國多依賴大國生存。聽聞罽賓國歸附,唐玄宗大喜,就派身邊宦官張韜光為首領,委任車奉朝為武官左衛,帶了國書印信,組織了一支四十人的龐大使團,前往安撫。
據《涇陽縣誌》記載,車奉朝,京兆雲陽青龍鄉向義裏(今陝西省涇陽縣嵯峨山下雲陽鎮)人,生於公元731年,隨母車氏之姓,其母係北魏皇室鮮卑貴族拓拔氏後裔,天假聰敏,誌向高遠,孝悌居家,自幼學文習武,誓忠貞報國。時年二十歲出頭的車奉朝,血氣方剛,皇命在身給了他實現抱負的機會,能成為使團一員代表大唐出使西域,他感到無比自豪。奉朝毅然含淚叩別家中年邁的父母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出使天竺的漫漫征程。使團一行取道安西都護府,過疏勒、蔥嶺、烏萇國等西域十多個小國,一路上穿過茫茫的沙漠戈壁、跋涉於荒無人煙的沼澤水泊、翻越常年積雪的峻嶺大山,還得時常惕防馬賊和強盜的襲擾。車奉朝負責使團財物和馬匹的管護,每當強盜來襲,他都沉著應對,一馬當先。他自幼練武,藝高膽大,慣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鐵棍,嗬嗬,就是《西遊記》裏大家看到的那根變化莫測的“如意金箍棒”,鐵棍在他手中左旋右轉、上下翻飛,所向披靡,棍到之處,衝在前麵的強盜不是當場斃命就是手中武器被鐵棍碰飛,嚇得盜賊狼狽逃竄,來不及跑的皆跪地求饒。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隻要車奉朝出麵都能逢凶化吉。因此張韜光也十分欣賞器重他。經過三年多的艱苦跋涉,曆盡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了罽賓國的冬宮——犍陀王城。
公元753年陰曆二月十一日,大唐使團的到來受到當地僧俗的熱烈歡迎,人們爭先恐後一睹天使的風采,他們身著盛裝,肩披彩帶,手捧香花,簇擁著大象,彈奏音樂,載歌載舞,犍陀王城內外,夾道歡呼,人山人海。隨後罽賓國王用最隆重的禮儀對上國使團進行了盛情接待。張韜光鄭重交付了大唐帝國賜給罽賓國的信物。國王十分高興,委派國師三藏法師舍利越摩陪同大唐使團成員,巡視國風民情、遊覽參觀了國內十幾處佛祖聖跡。
一個月很快過去了,大家遊興未盡,張韜光一行準備啟程回國。車奉朝卻被傳染上一種怪病,很快就奄奄一息,已是不可能隨團回國了。當地的巫師說:這是一種“馬瘟”引起的傳染病,正在流行中,怕是沒有希望了……張韜光皇命在身,急於回國複命,不得已將他托付給國師三藏法師照料。
使團走後,在三藏法師的精心照料下,車奉朝竟奇跡般地好了起來。病愈後,他便投三藏法師舍利越摩門下出家了,想來是一場大病讓他頓悟了吧。那一年,他年僅27歲。
這位舍利越摩是罽賓國的國師,給車奉朝取法名法界。車奉朝非常勤奮,在迦濕彌羅國受了足戒,又在北天竺、中天竺周遊巡禮佛祖的聖跡。冬去春來,不知不覺匆匆過了三十多年。車奉朝進入暮年了,或許是葉落歸根的思想,或許是離開故國太久了,他特別的想念家鄉。終於,這一天,他拜辭了恩師,啟程回國。
恩師舍利越摩在他臨走的時候,親手將舍利閣供養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和《十地經》、《回向輪經》及《十力經》贈送給他。車奉朝虔誠地叩拜,行足頂大禮,對師傅的囑托一一應允,他揮淚告別恩師,被上打好一大包經書,貼身秘藏了佛牙舍利,一個人踏上了遙遙歸國路。後來,他遇到了出使的大唐內侍宣慰使段明秀(宦官),便隨他於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回到了闊別四十年的故都長安,已六十多的車奉朝向唐德宗獻上了佛牙舍利和經書。德宗皇帝大喜,命在京師大莊嚴寺建十三級寶塔供養佛牙。德宗念他求佛牙功大,年高不忘故國,是大唐使臣的典範,且軍籍仍舊在身,不忘複命,特晉封他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受封後,車奉朝辭別皇帝,衣錦還鄉,探望朝思暮想的家人。然而,等待他的隻有父母妻子墳墓上長成的大樹,那一刻,這位錚錚鐵漢再也忍不住悲傷,失聲痛哭。
了無牽掛的車奉朝後來回到長安,向皇帝請求仍然出家,住寺為僧。德宗允準,賜法號悟空,住長安城內的章敬寺,弘揚佛法。悟空作為大德高僧在大唐雲遊釋經講法,20年後離開章敬寺,來到長安護法寺。在護法寺,伴隨著晨鍾暮鼓,度過了他最後的歲月,公元812年,圓寂於此,後遷葬於家鄉嵯峨山上,終年82歲。
中國各地的民風民俗(不限)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鬆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 初二至十六 、“東嶽廟” 初一至十五 、“白雲觀”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了下來。
陝西:民風古樸 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瑤族的習俗特點
瑤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風淳樸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區,因此有“無山不有瑤”之說。
瑤族的婚姻習俗:
爬樓:
茶山瑤年輕人“爬樓”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
這裏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是瑤族的一個支係,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瑤的小夥子為了尋求愛情,至今流行著的“爬樓”風俗,獨具民族風情。茶山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為兩層木樓。門麵和吊樓部分,雕龍刻鳳,塗油抹彩,好似一頂花轎懸掛山中。清靜的吊樓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動的場所。走進吊樓樓的大門,便會發現 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這裏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境內因彙聚著盤瑤、花藍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等5個支係的瑤族而被稱為“世界瑤族之鄉”。已故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大瑤山的瑤族是全國支係較多,民俗表現最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類研究的兩個民族熱點,其中就有瑤族。世界瑤族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瑤族群眾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質樸、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瑤家婚嫁禮儀,涵蓋了瑤族豐富。盤瑤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後,春節之前,分“嫁女”和“嫁郎”兩種。舉行正式婚禮之前,必須經過擇偶、提親、訂婚等過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親客告辭,男家各送一份“奶頭禮”(亦謂小源禮),即:送嶽父母豬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豬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門住一宿,同回後方圓房。
瑤族的節日習俗:
討念拜
討念拜,意譯是月半所過的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這三天,瑤家山寨歡騰得象點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綠澗裏長起來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條多姿。這幾天打扮得嬌氣滴流,一個個身穿繡花襯衫,腰係多種圖案的挑花筒裙,戴著銀項鏈和鍍金耳環,微笑著遮在花綢傘下。小夥子們,頭裹方格巾幘,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掛褲,虎身大眼,結實健壯,逗人喜愛。連老大爺、老大媽也換上節日的盛裝,四麵八方,熙熙攘攘彙聚在水洞坪墟場,歡度傳統佳節。
說起討念拜,有個悲壯動人的曆史故事。
相傳康熙年間,封建統治者的軍隊進逼瑤山。擄掠劫殺,無所不為。瑤家山寨,暗無天日,麵臨著滅族亡種的悲慘絕境。
在這危險之際,一位瑤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幹練,沸騰著滿腔熱血與無比悲憤,把山山寨寨的青壯年兄弟姐妹組織起來,壘石為堡,砍樹作寨,據險守防,抵抗來侵的敵人。在追擊進犯者直到他們的官衙後,放了一把火,將官衙化為灰燼。
這時,司門前巡檢司上奏清廷,派來了大兵。由於地形崎嶇複雜,奉姐指揮合竅,群眾團結一致,善守能攻,官軍一籌莫展。最後設了一個詭計,使一個青年悍卒化裝成賣貨郎,挑著滿擔瑤家日常生活物品,如
鹽、布之類,上寨叫賣。奉姐見單人一個,不足為俱,便接進室內。那知這貨郎接近奉姐時,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殺,外麵亦金鼓齊鳴,伏兵四起,帶傷的奉姐在一陣慌亂中衝了出來,在現今的水洞坪一帶,率眾與官軍殺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瑤族同胞因寡不敵眾,全被官軍殺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犧牲了,卻永遠活在瑤族人民心中。人們紀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統治者的懷疑與嫉忌,於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瑤家男女老少,都來到水洞坪舉行集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賽歌賽舞,以特殊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英烈的吊唁。最後形成為如今人人趕墟購物的傳統盛會——討念拜。
討寮皈節
討寮皈節,意譯是逃脫凶惡的菩薩。此節分兩段,第一次是農曆七月初二在茅勒舉行,這一帶的瑤民要過了這個節日,才吃黃瓜和白瓜。傳說宋朝末年,當地瑤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盧地帶,遭到當地趙、魯二督統鎮壓。七月初二,有些孕婦逃到鵝頸大丘的黃瓜和白瓜叢中,哀求饒命,才幸免於死。因而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初二,才能吃黃瓜和白瓜,違者子孫不昌。第二次是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舉行,傳說清朝雍正元年(1723),當地一豪紳追趕麻洞瑤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紳卻謊報瑤民謀反,請求清兵鎮壓。瑤民先後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奮戰後退至麻塘山居險而守清兵隻好議和。當時瑤民把戰地稱作大殺光和小殺光,以後為求民族團結,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節日裏,瑤民都盛裝,到集會地點盡情歡樂,周圍漢人,也參與同樂,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充滿喜慶氣氛。
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幹巴節、新米節、目蓮節等,盤王節(又叫達努節或瑤年)是最大的節日。瑤族人民喜愛唱歌,每逢節日或 喜慶,都要唱起嘹亮動人的歌謠。
成人禮
度戒是瑤族男人的成人儀式,是瑤族特有一種習俗,是瑤族男人成長程中不可少的神聖一課,比娶新嫁女還要隆重。瑤族不認為18歲是成人的年齡,在他們看來年齡無論大小,隻要度戒過關,就是男子漢,就得到了神靈的保護,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可以擔任全寨的公職,獲得男性人生的社會價值。沒有度戒或度戒沒有過關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價值的男人,就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姑娘的愛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長者如未舉辦度戒,必須找機會補辦,否則就不認是瑤族人。流傳至今,度戒在江城瑤族社會生活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瑤族的度戒比較複雜,準備的時間也就比較長。男孩長到10歲時父母就請識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來給他度戒,決定度戒年後,父母提前一兩年為度戒作準備,並在度戒年內確定度戒的具體時間。時間確定後又請師父,師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儀式時才能出門。之前師父給男孩讀經教授,並設立高桌反得練習度戒儀式上的動作,同時對男孩進行本民族傳統道德規範的教育,在師父的訓導下自覺修身。
度戒的整個儀式繁雜冗長,太陽尚未出來,儀式便已開始。主師父先替男孩誦經做法事,然後身著紅袍的引教師指導男孩穿上其同樣的神袍,係紅腰帶,頭戴瑤族的“上元”聖像。引教師把一條紅布條的一端係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係在男孩的腰上,象征著徒弟象嬰兒一樣尚未分娩離開母體。引教師拿著神劍和神咒引領男孩走向度戒場院,路上引教師還拿出早準備好的小錢給擋路人,以求買路放行。到了天台後,引教師又領著男孩在天台下從左到右轉3圈,然後手持樹葉神咒首先從正麵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詞,下來把男孩領到天台的戒桌,解開係著的紅布條,表示嬰兒從娘體分娩。並給男孩講誓言,拜叩完後將木梯撤掉。男孩對天發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劫,不奸女拐婦,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發誓完畢,由師傅用一個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個紅色印記,至此度戒儀式結束。
江城的瑤族度戒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終貫穿著本民族的傳統道德和戒律條文訓導,並借助這一形式給即將走向社會的男孩子灌輸傳統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轉折關頭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對學習、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達努節
“達努”是瑤語,意為“不要忘記”。節日定在農曆的五月二十九日。相傳這一天,是瑤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節”。
傳說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兒帶著穀子到山裏墾荒。密洛陀將珍藏的銅鼓送給三女兒,並幫助她驅逐鳥害,使糧食獲得豐收。從此,祖娘的三女兒就在山區安居樂業,繁衍子孫,成為瑤族。瑤族人民為了紀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為“達努節”。
過節這天,瑤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掃得幹幹淨淨,並祭獻給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傳統習俗,家家都要殺雞宰羊,穿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約聚在預訂的地點,敲擊著象征祖娘遺留下的銅鼓,虔誠地為祖娘祝壽,並祝瑤家人畜兩旺,年年豐收。在表演擊鼓的時候,人們還爭相給最佳鼓手敬酒祝賀,賜予“鼓王”的美名。此外還要唱傳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歌頌祖娘的功德。
牛節
瑤族的牛節也和農業生產有關。在瑤族地區,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過去一些地區的瑤族還用牛力拉車運輸東西,牛在生產勞動中所起的這種重要作用,使人產生愛牛、惜牛的心情,從而形成敬牛習尚,並形成牛節。據瑤族民間傳說,每年夏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天作為牛節。牛節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廣西田林潞城一帶瑤族,牛節這天,各家各戶要殺雞、殺鴨、撿田螺、捉泥鰍來祭祀牛欄。將牛鼻圈脫下,連同3塊石頭、3個桃子、1個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裝進竹簍掛在牛欄上,俗稱"保牛魂"。廣西富川一帶,人們用酒和雞蛋拌飼料喂牛,將牛趕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眾人則坐在草地上品嚐從家裏帶來的食品。傍晚,將牛洗刷得幹幹淨淨,才趕牛回家。牛回欄後,人們點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無災無難。廣西桂平一帶的瑤族,家家戶戶用新鮮芒葉包五色糯米飯,拿到牛欄前供祭,燒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無災無難,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將糯米飯喂牛。
盤王節
“盤王節”是瑤族最為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農曆十月十六日。
但根據各地瑤族傳統習俗和穀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況而定,每三五年才過一次,甚至有的12年過一次。每逢“盤王節”,村寨房舍要打掃幹淨,男女老幼梳妝打扮,換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盡歡而散。除此以外,瑤族還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木蓮節(也稱祖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婦女不串門訪親,不吃青菜,有些還在門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門。
盤王節可以一家一戶進行,也可以聯戶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進行。但不管以哪種形式舉辦,都要殺牲祭祀,設宴款待親友。節日一般為三天兩夜,也有的長達七天七夜。
節日期間,瑤族人民殺雞宰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彙集一起,首先祭祀盤王,唱盤王歌,跳起黃泥鼓舞和長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頌先祖英勇奮鬥精神。其次,歡慶豐收,酬謝盤王,盡情歡樂。與此同時,男女青年則開展對歌活動,抓住良機擇意中人。有的地方還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請戲班子唱戲等。
盤王節儀式由4名正師公主持,各司其職,還願師、祭兵師、賞兵師、五穀師,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還有4名歌娘歌師、6名童男童女、1名長鼓藝人和嗩呐樂隊參與盤王節。其傳承方式以師承和家傳為主。
其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請聖、排位、上光、招禾、還願、謝聖",整個儀式中嗩呐樂隊全程伴奏,師公跳《盤王舞》(《銅鈴舞》、《出兵收兵舞》、《約標舞》、《祭兵舞》、《捉龜舞》等);第二部分是請瑤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來“流樂”,流樂的瑤語意思是玩樂。這是盤王節的主要部分,恭請瑤族各路祖先神參加盤王節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吟唱表現瑤族神話、曆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曆史長詩《盤王大歌》。流樂儀式一般要舉行一天一夜。
瑤族的禮儀禁忌:
瑤族是十分注重禮儀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禮儀禁忌。路途相遇,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打招呼,否則被視為不懂禮貌。平日裏洗臉盆不能拿來洗腳。用餐時忌諱互用碗筷。忌諱衣褲當戶曬。忌諱在屋內亂吐口痰。豬日不殺豬,雞日不殺雞,牛馬日不買賣牛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與主婦打招呼,主人才高興,否則被認為傲慢無禮。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裏,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瑤族十分尊敬長輩與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並讓到路的下方。騎馬者,見到老人時必須立即下馬。在老人或長輩麵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汙穢的話,不隨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長輩的名字。與老人和長輩同桌共餐,要讓他們坐上席,主動給他們添飯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長輩麵前擺放。
火塘是瑤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腳踩,火塘內的柴禾忌諱倒著燒。
各種少數民族的穿著,習俗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係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係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係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係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係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豔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朝鮮族一般喜歡素白色,以示清潔、幹淨、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節日服、喪服等。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隻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麵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麵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麵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係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男子夏天穿布衣,外加長袍,白布包頭,腳穿皮底靰鞡,冬天戴麅頭皮或狐狸頭皮做的帽子。婦女穿長袍,以藍色為主,穿白布襪和花鞋,年節或喜慶時穿各色繡花綢緞衣,外套坎肩。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麵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
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豔奪目,別具一格。
過去,德昂族還有漆齒紋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馬、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在生活習俗上與西北回族相似,服飾上也帶有回族的特點。
顏色素淨,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製成。少女也有著紅、綠色者。衣領圈及大襟均有繡花裝飾。袖子寬大,滾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滾兩道邊,用飄帶束住。節日喜慶,穿高跟繪花鞋,包頭巾,發上插銀製飾物。上衣長至膝蓋,寬大。大襟右衽,袖長至手腕,袖口約15厘米。有的外套齊膝布坎肩,下穿長至腳麵的褲子。結婚時,穿裙子或長袍。出嫁後戴黑色蓋頭,中老年戴白色蓋頭。
東鄉族男子的服飾是,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平時還穿毛織的褐衣。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手鐲等金銀首飾。
佘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佘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紮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紮在腰後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後將繡好的圖案拚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係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裏,黑平絨作麵的圓形卷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奔馳於草原、雪山間和白雲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豔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繡花棉帽。帽的後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後頸。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鏈,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鏈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豔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
在服飾方麵,塔塔爾族男子喜歡穿繡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繡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歡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寶珠項鏈為裝飾。
男女老少都穿滾邊無領向右開襟衣,中年婦女的衣襟角上綴兩顆銅扣子:上衣為花邊衣,褲也是花邊褲;更有特色的是在褲膝蓋部兩外側繡有圓形的“雙鳳朝陽”圖案。喜穿繡花邊鞋,圍青布繡花圍腰,其花紋圖案全為手工刺繡。繡工精細,色彩鮮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土家閨女還普遍用紅頭繩紮一根長辮子,自幼穿耳戴圓圈式的大耳墜。土家族婦女習慣頭梳“盤龍髻”,在頭上戴大小不同的銀質花枝,胸前向右開襟處戴一掛長牙簽,手指上戴銀質戒子,手腕上戴銀質扭或空心花手鐲。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習慣在頭上包青帕或白帕子。男的腳上還習慣穿白布襪,女的腳上喜纏青布或藍布裹腳。小孩的服飾主要是在帽子上,根據年齡、季節的不同,分別戴“雞冠帽”、“狗頭帽”、“魚尾帽”等。有的還用五色絲線綴上銀質的“長命富貴”、“富貴雙全”或“福祿壽喜”等字,也有在帽子上綴銀質的“八洞神仙”或“十八羅漢”的圖樣。這些服飾都是土家人用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自製的。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豔,式樣別致,至今仍保留著濃鬱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係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簷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簷向上翻,前簷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致、飄逸。
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豔。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據說,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征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係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後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誌。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複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幹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現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鬆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簷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紮紅頭繩,係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繡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誌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
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 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係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麵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麵,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幹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烏孜別克婦女很會打扮自己,款式獨特,美觀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稱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澤鮮豔的“朵皮”,並在上麵罩一條明麗的花頭巾。老年婦女戴古樸典雅、凝重端莊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團錦簇的連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繡上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時,在連衣裙的外麵加上繡花襯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別具風采。相對而言,老年則喜歡寬大,褶多的衣裙,不過都是絲綢製成。
婦女的冬裝更是華貴,富有西北風情。她們除毛衣、毛褲、棉、絨上下衣、呢大衣之外,還喜歡穿價格昂貴的狐皮,羔皮、水獺、早獺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雙高筒皮靴。顯得身材更為修長伶俐。
烏孜別克婦女戴的首飾樣式繁多,質料考究。金、銀、珠、玉、絨、絹精工製成的簪、環、花,錯落有致地戴在頭上,再配上精美玲瓏的耳環、金光閃爍的項鏈、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時裝模特的風範。
仫佬族服飾簡樸,尚青色。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婦女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辨,婚後結髻。
本世紀中葉,麗江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繡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係百褶圍腰,穿船形繡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製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曆史遺痕。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隻佩胸飾。按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隻能穿長袍大褂,13歲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係腰帶;婦女還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犛牛毛和黑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於頭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男女都著麻布長衫,外套羊皮長背心,包頭巾。女頭巾、衣服上繡花邊,衣領上鑲一排梅花形圖案銀飾,係繡花腰帶、挑花圍腰,穿勾尖繡花鞋。戴耳環、頸圈、手鐲等飾品。
魚皮衣服是過去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充分說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適應環境、創造生活的頑強意誌與高度智慧。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幹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縫製而成。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隻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不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藝術的寶庫博物館之中。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麵披垂於肩頭。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京族是居住在我國南部的漁業民族,因而,京族的服飾充滿了漁家氣息。樸素無華、獨具風格。
婦女著菱形遮胸布,穿白色、緋色等淺色對襟圓領窄袖短衫,著長而寬的黑色或褐色褲子。外出時加穿粉綠、天藍或白色緊身高衩長袍,戴竹笠。男子穿窄袖對襟衣、深色長褲,束腰帶。男女服裝不加花飾。基諾族用“砍刀布”裝扮著自己。男子通常穿無領無扣的對襟黑白花格上衣,前襟和胸部有幾根紅、藍色花條,背部繡有約2 0 厘米見方的太陽花式圖案,下穿寬大的長管褲或短褲;婦女胸穿雞心式的繡花胸兜,外穿藍、紅、黃、白花格無領對襟上衣。下穿紅布鑲邊的短裙,裹藍色或黑色的綁腿。頭戴長及肩部的披風式尖頂帽。這種帽子別具一格,形似現代都市風雨衣上的尖頂帽,是基諾族婦女服飾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是用長約6 0 厘米、寬約2 3 厘米的豎線花紋砍刀布對折,縫住一邊而成。戴時常在帽沿上折起指許寬的一道邊。身材苗條的基諾族婦女穿戴上這樣一套色彩協調、剪裁適體的服裝,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
潑水節的來曆 英文版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ceremonious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Dai minority. It usually takes place in mid-April of the solar calendar, often ten days before or after the Tomb-sweeping Day, and lasts three to seven days.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is the New Year in the Dai calendar, and also a festival with the largest influence and maximum participating population among lots of minority festivals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is festival, the Dai People without reference to age and sex will get dressed up and shoulder clean water to the Buddhist Temple. They will first bathe the Buddha and then begin to splash water with one another for wishing luck, happiness and health. The more water one person is sprinkled, the more luck he/she receives, and the happier he/she will be. Dai People will also invite people from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and tourists coming from afar to splash water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The scene of water splashing and spraying is really jollifying, and when getting excited, people will burst out the hurrah like "shui (water), shui and shui".
Besides water splashing,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conventions in th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Children will cut down bamboos to make squirt gun and play water game. People without reference to age and sex are all dressed up and climb up the mountain in groups to pick up wild flowers to make flower house. Young people who are not married throw specially-made bags to pay court to each other. And people let off Gaosheng fireworks and Kongming Lamp to memorialize the wisdom of Zhuge Liang in the ancient Three Kingdoms Period. Additionally, there are some other conventions such as Dragon Boat Race, Release of
Paper-made River Boat, Peacock Dancing and Cockfighting. In the festival, people will decorate their own residence ceremoniously so that the doorframe and window of every household are pasted with various paper cutting. Decorated archways, whose top stands a golden peacock that symbolizes happiness and good luck, are also put up at the main streets in the town.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was once a religious ceremony in Indian Brahmanism and then absorbed by Buddhism and passed to the Dai region in Yunnan Province via Burma. It has enjoyed a history of seven hundred years up to now. At present, the convention of water splashing has actually become a form of mutual wishing between one another. In the eye of the Dai People, water is a symbol of sanctity, beauty and brightness. Only water can help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grow, so water is the god of life.
參考資料:[wenku.baidu.com]
女明星到底為啥穿那麼少,又不是拍三級露全背,一個個要幹嘛呀,盛裝怎麼都全變漏裝了,臉蛋美就行了,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特色。
人生的奧秘是什麼?????
一、人生存之目的
您曾否問過,您為何生存在世上,人生的目的究竟是甚麼?不論您是那一類的人,屬於那一種行業,有幾件事是眾人所公認的,就是:
金錢沒有辦法叫人滿足,
學問也沒有辦法叫人滿足,
享樂也沒有辦法叫人滿足,
成就也沒有辦法叫人滿足,
為什麼呢?因為您還未認識:
二、神的計劃
神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與人發生極大的關係,這個計劃聖經稱作神的經綸(注二)。
神的經綸就是神對人全盤的計劃。它解釋人的來源、終局與生存意義。
如何能認識神的經綸?
三、四把鑰匙
神為您預備了四把鑰匙,去開啟神的經綸。這四把鑰匙都記載在聖經裏麵。這四把鑰匙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現在請打開你的心,安靜詳細地讀完這本小冊子,就能掌握這四把鑰匙,明白神的經綸,認識人生存的意義,踏進滿足的人生。
(注一)聖經以弗所書三章三節
(注二)以弗所書一章十節「要照所安排的」原文意為「為著那經綸」。經綸一字原文「Oikonomia 」,指神的計劃。
第一把鑰匙 —— 神的創造
解開人類生存之奧秘
一、人有神的形像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世紀一章廿六節上)
神創造人與創造萬物不同,
他是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
手套是按手的形像造的,目的為盛裝手。
照樣人按神的形像造的,目的為盛裝神。
二、人是器皿
神『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的器皿上,這器皿就是我們。』(羅馬書9章23至24節)
我們乃是神的器皿,
神要作我們的內容。
水瓶如何是為盛裝水,
照樣我們是為盛裝神。
難怪;知識、財富、享樂、成就皆不能叫您得到滿足,因為您的被造是為盛裝神!
請繼續讀以下經文:
三、人的剖析
『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廿三節)
人是神的器皿,這個器皿聖經剖析為三部分,就是靈、魂與體。
體就是身體,屬生理層次,接觸物質界事物,是最淺顯的。
魂就是精神,屬心理層次,接觸精神界事物,是較深奧的。
靈是最深處之部份,屬屬靈層次,接觸神的事物。
身體有毛病可找內外科醫生,
精神有毛病可找精神科醫生,
靈裏的問題卻隻有神能解決。
四、神的經綸
神要進到人的靈裏,
作人的內容,
成為人的滿足。
這就是人生存的意義!
您的被造不是為盛裝飲食在肚腹裏,
也不是盛裝學問在頭腦裏,
乃是為
盛裝神在您的靈裏。
第二把鑰匙 —— 人的墮落
解開人性善惡之奧秘
一、人之二性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故此凡人皆有合乎神性情之「善性」,如真、善、美、智、仁、勇等美德。
然而,在人裏麵還有「惡性」,與「善性」相爭,此即中國理學所謂「理欲之爭」。古今中外,所有認識人性者均承認此事實,這個「惡性」,聖經稱之為:
二、罪
罪在人的裏麵,叫人不能如願以償。
沒有人願意貪婪、嫉妒、凶殺;
沒有人願意自誇、狂傲、欺詐;
沒有人願意暴躁、邪淫、縱欲;
沒有人願意怨天、尤人、咒詛。
但是,人卻無法脫離這些「惡性」。
請讀以下經文:
『我曉得,在我裏麵,就是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住著;因為立誌為善由得我,隻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章十八節)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麵的罪作的。』(羅馬書七章二十節)
這就是人的寫照。
三、人的墮落
罪進入人裏麵,叫人墮落。
(一)罪叫人的靈死亡:
『你們原是死在過犯和罪惡之中。』(以弗所書二章一節)
(二)罪叫人的心思背叛:
『你們從前是隔絕的,因著惡行心思裏與他為敵。』(歌羅西書一章廿一節)
(三)罪叫人的身體犯罪:
『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欲。』(羅馬書六章十二節)
人墮落了,就像一部壞了的收音機,不但不能收播音樂,並且常常發出噪音,不能控製。
又像一隻掉在泥溝裏的杯子,雖然尚有美好的外形,卻是沾滿臭泥。
四、人不能自救
雖然人自古想盡一切方法,去脫離犯罪,然而:
行善不能救人脫離罪,
教育不能救人脫離罪,
道德不能救人脫離罪,
念經不能救人脫離罪,
拜佛不能救人脫離罪,
人生的寫照,就是一幅善惡兩性彼此相爭的圖畫!
第三把鑰匙 —— 基督的救贖
解開神人生死之奧秘
一、基督是誰?
基督是神所差派到世間來解決人生問題的救主。
他是三一神具體的表現。
『因為神格一切的豐滿,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麵。』(歌羅西書二章九節)
他又是神成為肉身:
『話就是神。…話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實際。』(約翰福音一章一節、十四節)故此,他是完整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他比好人更高!
他比偉人更高!
他比賢人更高!
他比聖人更高!
他乃是神人!
二、神人之死
這位神人被釘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的工作。他的死是以三種身分而死:
(一)作為神的羔羊,他的死除去人的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一章廿九節)
(二)作為被舉起的銅蛇,他的死毀壞古蛇 - 撒但,對付人裏麵的蛇毒—罪性。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約翰福音三章十四節)
(三)作為一粒麥子,他的死釋放神聖的生命。
『一粒麥子…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出來。』(約翰福音十二章廿四節)
現今:
他的死除掉人不該有而有的罪!
他的死賜予人該有而沒有的生命!
第四把鑰匙 —— 神的恩賜
解開信主耶穌之奧秘
一、基督的兩次「成了」
神 「成了」肉身,降生為人,稱為耶穌。請讀以下經文:
『話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
主「成了」那靈,從死複活,稱為賜生命靈。請讀以下經文:
『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四十五節)
這個靈既是「賜生命的靈」,就帶著生命,把神分賜到相信他的人裏麵。
故此,聖經說:
『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翰一書五章十二節)
二、使人重生
人第一次出生,得著肉身的生命。
人從基督得著神的生命,就是第二次出生,聖經稱此為「重生」:
『神…籍耶穌基督從死裏複活,重生了我們。』(彼得前書一章三節)
「耶穌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翰福音三章三節)
一隻豬若要屬於羊的國度,活出羊的生活,不能靠教育、改良、規律,他必須有羊的生命。
照樣人要屬於神的國度,活出神聖生活,也不能靠教育、改良、規律,他必須接受神的生命!
三、作基督徒的意義
基督徒乃是一個接受神分賜的人。神先把自己分賜到我們的靈裏,
再從我們的靈擴充到我們的魂裏,最後叫我們靈、魂、體都充滿神,被神浸透,聖經稱這個結果為「得榮耀」:
『他所豫定的人,又召他們來;他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他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馬書八章三十節)
這樣,我們就能被變化而模成基督的模樣。
『神所豫知的人,他也豫定他們要模成神兒子的形像。』(羅馬書八章廿九節)
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這就是作基督徒的意義!
這就是神為您所定的計劃!
現在你該做甚麼?
現在你明白神的計劃了,你該作四件事:
一、心歸向神 —— 悔改
悔改不是痛改前非,
悔改不是改過自新,
悔改乃是「心思轉變」。
以前你是背著神作人,背著神作好人,背著神作壞人,你的心思是背著神的。
現在請聽主耶穌的話: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四章十七節)
二、相信 —— 接受
相信不是點頭,不是同意,不是欣賞。
人若送你一隻手表,你點頭、同意、欣賞都不彀。你需要接受。相信就是接受。
請讀以下經文:
『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一章十二節)
三、承認 —— 求告
作基督徒是公開作的,神要求「心」相信,「口」承認。
若心裏不信,不能得救。
若口裏不承認,也不能得救。但是:
『你若口裏承認主耶穌,心裏相信神叫他從死人中複活,就必得救。』(羅馬書十章九節)
四、受浸 —— 見證
受浸是在人麵前作見證。所有相信的人都應該受浸,好叫他們不但在神麵前得救,也能在人麵前得救。主耶穌說:
『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馬可福音十六章十六節)
借著受浸,神把我們從撒但的國度,遷到神的國度裏。所以主耶穌又說: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靈生的,就不能進入神的國。』(約翰福音三章五節)
現在請你禱告:
「主耶穌啊!我是一個罪人,我需要你。求你進到我的靈裏,除去我的罪,充滿我,叫我得有神的生命。我現在接受你作我的救主和生命。我把自己奉獻給你。奉主的名求,阿們!」
現在您明白人生的奧秘了!願主祝福你一直活在神的計劃中!
服裝風格有哪幾類?
常見的具體服裝風格包括:瑞麗、嘻皮、百搭、淑女、韓版、民族、歐美、學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園、朋克、OL、洛麗塔、街頭、簡約、波西米亞等18種。
1、瑞麗風格: 瑞麗是日本著名的時尚雜誌,分有三個大類。“可愛先鋒”主要受眾群是學生MM;“伊人風尚”主要受眾群是年輕白領;而“服飾美容”大家都可以看。但總體說來,瑞麗的主要風格還是以甜美優雅深入人心。其專屬模特橋本麗香就是瑞麗風格的最好詮釋。
2、嘻皮風格: 嬉皮士(英語Hippie的音意譯)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
從細節上看,繁複的印花、圓形的口袋、細致的腰部縫合線、粗糙的毛邊、珠寶的配飾等,都將成為個性化穿著的表達方式;從顏色上看,暖色調裏的紅色、黃色和橘色,冷色調裏的綠色和藍色都將大熱;從款式上看,為了展示身體曲線的美感,女式緊身服采用輕薄又易於穿著的麵料;而男式襯衫甚至外套廣受異域風情的影響,把夏威夷海灘風情穿進辦公室也不奇怪。
3、百搭風格: 百搭,一般為單品,可以搭配各類衣服, 很實用的單件服飾,與其他款式、顏色的服飾均能產生一定的效果。一般都是比較基本的、經典的樣式或顏色。如純色係服裝,牛仔褲等。
4、淑女風格: 自然清新、優雅宜人是淑女風格的概括。蕾絲與褶邊是柔美新淑女風格的兩大時尚標誌。
5、韓版風格: 韓裝舍棄了簡單的色調堆砌,而是通過特別的明暗對比來彰顯品位。服裝的設計者通過麵料的質感與對比,加上款式的豐富變化來強調衝擊力,那種濃豔的、繁複的、表麵的東西被精致的、甚至有點羞澀的展現取而代之,簡潔得連口袋都省了的長褲、不規則的衣裙下擺、極具風情的褶褶花邊都在表白它的美麗與流行。
6、民族風格: 淘寶分類裏麵的民族風格更趨向於中國的民族風格的服飾,包括純民族盛裝華服、演出服飾、符合日常穿著的改良民族服裝和含民族元素的服裝。服裝以繡花、藍印花、蠟染、紮染為主要工藝,麵料一般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征,或者在細節上帶有民族風格。目前流行的經典唐裝、旗袍、改良民族服裝等是主要款式,當然還包括尼泊爾、印度等民族服裝。
7、歐美風格: 主張大氣、簡潔,麵料自然,比較隨意,比較簡約搭配感和設計感強。
8、學院風格: 也許身處校園生活的你,總是想方設法找機會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隻要一旦踏出校門,很快你就會重新迷戀簡單卻又充滿理性的學院派風格。針織帽、藏青裙、條紋衫、白襯衫……
9、通勤風格: 通勤與OL最大的區別是通勤更具有休閑風格。是時尚白領的半休閑主義服裝。休閑已成為這個時代不可忽視的主題。它不僅是度假時的裝束,而且會出現在職場和派對上。人們寬容地接納了平底鞋、寬鬆長褲、針織套衫,因為這些服飾品讓穿著者看上去溫和,更加貼近自然,做工精致,重點在於打造幹練、簡潔、清爽的形象。
10、中性風格: 20世紀之初,風起雲湧的女權運動為中性服飾的流行掃清了一道路障。盛行於60-70年代的"搪皮風貌"將中性裝扮導人了流行高潮,以致於你僅以背影根本無法分辨出性別。80年代初,留著長長的波浪型發式,穿花襯衫、緊身喇叭牛仔褲,提著進口錄音機的國內青年曾被視為社會的不良分子,成為各種漫畫嘲諷的題材。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寵兒。社會也越來越無法以職業對兩性作出明確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裝、低腰褲被認為是中性服裝;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發、短發是中性發式……中性在未來世紀的變化將更為活躍。
11、嘻哈風格:雖然說嘻哈很自由,但還是有些明確的服裝標準(dress code),好比寬鬆的上衣和褲子、帽子、頭巾或胖胖的鞋子。如要細分,嘻哈的穿法還可以分成好幾派。襯衫、刷白牛仔褲、任務靴和漁夫帽,嘻哈中也有時尚感。
12、田園風格:田園風格的設計,是追求一種不要任何虛飾的、原始的、純樸自然的美。田園風格的設計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反對虛假的的華麗、繁瑣的裝飾和雕琢的美。純棉質地、小方格、均勻條紋、碎花圖案、棉質花邊等都是田園風格中最常見的元素。
13、朋克風格:早期朋克的典型裝扮是用發膠膠起頭發,穿一條窄身牛仔褲,加上一件不扣鈕的白襯衣,再戴上一個耳機連著別在腰間的walkman,耳朵裏聽著朋克音樂。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時裝界出現了後朋克風潮,它的主要指標是鮮豔、破爛、簡潔、金屬。
14、OL風格:OL是英文office lady的縮寫,通常指上班族女性,ol時裝一般來說多數是指套裙,很適合辦公室穿著的。
15、洛麗塔風格:西方人說的“洛麗塔”女孩是那些穿著超短裙,化著成熟妝容但又留著少女劉海的女生,簡單來說就是“少女強穿女郎裝”的情況。但是當“洛麗塔”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將其當成天真可愛少女的代名詞,統一將14歲以下的女孩稱為“洛麗塔代”,而且態度變成“女郎強穿少女裝”,即成熟女人對青澀女孩的向往。
16、街頭風格: 街頭服飾一般來說是寬鬆得近乎誇張的T恤和褲子,很多人喜歡包頭巾,另一種典型的服飾是籃球服和運動鞋,也以寬鬆為標準。
17、簡約風格: 廓形是設計的第一要素,既要考慮其本身的比例、節奏和平衡,又要考慮與人體的理想形象的協調關係。這種精心設計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來表現,通過精確的結構(板型)和精到的工藝來完成。
18、波西米亞風格: 波西米亞風格的服裝其實並不是單純指波西米亞當地人的民族服裝,服裝的“外貌”也不局限於波西米亞的民族服裝和吉普賽風格的服裝。它是一種以捷克共和國各民族服裝為主的,融合了多民族風格的現代多元文化的產物。此類風格的典型表現為層層疊疊的花邊,無領袒肩的寬鬆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邊和細繩結、皮質的流蘇、紛亂的珠串裝飾、還有波浪亂發;其用色是運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寶藍與金啡,中灰與粉紅……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複,注重領口和腰部設計。
酒會上怎樣著裝才得體
隨著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各個大中城市裏麵,以品鑒葡萄酒為主題的酒會也越來越多。也許是因為身為女性,對於衣著打扮之類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參加各種葡萄酒的酒會,除了酒本身之外,我更下意識觀察的,就是在場人士的打扮了。大多數時候,都能夠欣賞到雲鬢華服的美女和帥哥,但是不出意外總會有看到“不和諧”的一幕。
有些人,不是穿得過於隨便,就是穿得過於隆重,成為與整體場景格格不入的焦點。 上周末,我組織了一個朋友圈裏的小酒會,地點在一個主題酒吧,因為都是相識十多年的老同學,而且還有帶小孩來參加的人,因此,並未說明衣著打扮的要求。從現場情況來看,大家普遍穿得都比較休閑,男士其實還好,一般都是短袖襯衣或者POLO衫加長褲,因為這麼熱的天氣沒人會在這種場合穿西裝打領帶,女士的打扮就比較五花八門了,我本來之前打算穿一條長裙,但是正好那天下大雨,於是穿了條牛仔褲和最簡單的T恤,另外的幾位女士也穿得也比較休閑。
可是,有一位朋友就有點尷尬了,因為之前我們舉辦過一次盛裝酒會她沒有來出席,她看照片上大家都穿禮服裙什麼的,很隆重,於是,她這次特意穿了一條咖啡色的深V領長裙,顯示出曼妙的身材,戴了珍珠耳環,畫了精致的妝容,非常漂亮。但是,跟大家輕鬆的著裝相比,她的打扮就有點過於隆重了,她自己也說,“早知道是這麼輕鬆的氛圍,我就不這麼穿了”。其實,對於組織者來說,我很高興她這樣一種著裝的態度,至少說明對於這次酒會有足夠的重視,但這也告訴我們,今後不論是多麼熟悉的人參加的酒會,也一定要說明著裝要求,避免來賓覺得因為衣著上的問題而覺得尷尬。
不過,有衣著要求,大家是不是就都是按要求來穿著呢?如果大部分人都是,那有尷尬就是小部分不按要求來穿的人,如果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那尷尬的就是那小部分按衣著要求來穿著的人了,是不是有點“劣幣驅逐良幣”的感覺?我就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次,受邀到南京參加一位知名酒莊主舉辦的生日晚宴,地點在一家超五星級酒店,請柬上明確規定著正裝出席,而且主辦方也口頭叮囑了幾次。於是,我當然穿了一件小禮服裙,高跟鞋,拿個手包,很符合規定了吧?來到現場,看到衣著盛裝的壽星煞有架勢地在長長紅地毯的另一頭一個一個迎接每一個嘉賓。可是再看來賓們,我傻了眼--來了很多年紀比較大一點的嘉賓,都是當地的一些高官什麼的,因為正值秋天,穿高領毛衣的人隨處可見,反正就是非常隨意。而穿禮服的,主要是現場的接待和工作人員。我和另一個同樣穿得很正式的媒體朋友不禁感歎,中國的酒會文化要想普及還真是任重道遠呀!
就我自己的理解來說,目前在國內比較流行的以葡萄酒為主題的酒會主要有三類。第一類,含晚宴的酒會,特別是西餐晚宴的酒會相對來說是比較隆重的,穿著上一定要得體,女士一定不能穿拖鞋或是牛仔褲,最好穿裙子配高跟鞋,男式就算不能穿襯衣,也不能穿沒領的衣服。第二類酒會,大家可以在現場隨意取酒,走來走去,互相交流,這類酒會其實現在特別常見,一些產區協會做推廣一般都是采取的這種形式。就我觀察,這類酒會的穿著按人群來說又有一些劃分,一些愛美的女性當然是裙子配名牌包,而一些媒體人士,一概是大包或者雙肩包,方便攜帶相機、筆記本之類。但是衣著上都相對還是比較正式。不過,我也曾經在梅多克的列級名莊品鑒會上看到穿短褲和T恤的女士,確實和氛圍格格不入。第三類酒會,當然就是限於某個圈子裏的小型酒會,例如一人帶一瓶酒參加的酒會,我想,這種酒會,大家多糾結的是帶什麼酒,至於穿著什麼的,反而是其次了。在允許的範圍內,怎麼舒服怎麼穿就好。有一次,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酒會,就明確要求人字拖的著裝要求,立刻讓人覺得輕鬆不少。
其實,葡萄酒酒會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高端、洋氣、上檔次”的,愛葡萄酒的人往往也熱愛生活,我在酒會上看到的大多數男士和女士都是衣著講究之人,但是有時因為沒弄清狀況穿錯衣的人也不少。西班牙著名作家阿圖羅·佩雷斯-雷維特在《南方女王》一書中,講了這樣一種著裝理念,其實可以送給這樣的人,“如果你打扮不得體,最後的補救辦法就是盡可能表現出十足的自信。” 所以好吧,如果你酒會上穿錯衣,麵對眾人驚詫的目光,你隻需要晃晃杯,將鼻子伸進酒杯中深深聞一下,然後輕啜一口杯中的美酒,悠悠地說一句,“這酒是2000年的,用的是美國橡木桶”。然後,你就贏了。
活體動物不得搭乘高鐵動車嗎?
暑期將至,不少喜歡小動物的年輕人想要帶著小動物一起出去走走看看,於是買來了專用盛裝包,想隨身攜帶小動物搭乘高鐵動車。鐵警提醒,根據鐵路部門有關規定,除導盲犬外,其他活體動物均不得搭乘高鐵動車。
24日上午,廈門北車站派出所民警劉警官在安檢口進行日常安檢時,發現一名旅客與安檢員發生爭執,原來,一位年輕姑娘不願意將身上的背包放進安檢儀內進行安檢,問其原因又避而不談。後經了解,原來這位來廈旅遊的小姑娘在沙坡尾的貓仔街裏與一隻貓結了緣,準備帶著這隻貓回家。劉警官表示,由於動車車廂是一個密閉空間,除導盲犬等有專門審批程序的動物外,其他未經專業檢驗的活體動物是嚴格禁止帶上車的,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動物身上的細菌及其排泄物散發出來的味道在密閉空間內傳播。最後經過數十分鍾的勸說和教育,該名旅客最終放棄將那隻貓帶上車,並通知朋友來將其帶走照顧。
鐵路警方提醒,暑運期間學生返鄉和遊客出行密集,夏季也是細菌病毒傳播的時機,在乘坐動車時,一定不要試圖攜帶活體動物“混”過安檢。如確實希望小動物能跟隨出行,可選擇其他交通方式。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曆史上真正的悟空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