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
一、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二、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內容豐富深刻,在教學中不可能麵麵俱到,隻能突出重點,留下一些空白讓學生課後自己研讀。
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幾篇課文教有所重,形成一個疏密有致濃淡互補的單元教學整體。
三、方法上采取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讀、思、議結合,培養學生分明,具體形象,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課文中用“沉重”的晚雲,“陰暗”的天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等語句透露出作者對這種氣氛的反感和貶抑。其中有一句話“年年如此,家家如此——隻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這句話點出了辛亥革命以後農村風俗習慣依舊,封建思想依舊。而破折號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這貧富懸殊的社會裏,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這些語句,勾勒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基礎。
五、布置作業
1.寫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畫出文中祥林嫂前後幾次的肖像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3.做“思考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交流作業,由兩位同學讀《祥林嫂的故事》,在學生互議的基礎上,教師簡要評議。
二、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來的部分。
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肖像: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著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擇其要點板書)
2、魯四老爺對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麼態度?
皺眉,討厭她是寡婦。
3、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 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裏麵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麵語重轉連詞,後麵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麵。“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三、講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默讀、思考並討論:
1、為什麼隻有四嬸還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從人們記憶中消失了,四嬸還問起她,也僅僅因為後來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樣不懶不饞、勤快能幹的傭人。為後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筆。
2、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什麼?祥林嫂“鬧”得出格又反映什麼?這部分的結果怎樣?
婆婆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舊社會勞動婦女沒有地位,死了丈夫還得受製於婆婆。繩子一捆,塞在花轎裏,以八十千的價格“賣”掉了。祥林嫂的反抗,並不是因為在讀書人家裏做過事,而是她的自發反抗,她要擺脫這任人宰割的命運。在當時的社會,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結果。這部分最後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勞樸實的賀老六,並有了一個兒子。讀者讀到這裏,往往會稍鬆一口氣。但祥林嫂的命運究竟如何呢?我們繼續研讀。
四、講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這一部分。
1、速讀這一部分內容,概括主要情節:
①祥林嫂再次到魯鎮做女傭。②祥林嫂的痛苦悲傷成了人們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媽的恐嚇和祥林嫂捐門檻。④祥林嫂捐門檻後仍得不到解脫,最後被趕走淪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麼?
肖像: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隻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眼睛: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麵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3、原來不愛說話的祥林嫂為什麼反複講阿毛的故事?人們的反應怎樣?
是因為她心中非常悲傷,想通過傾訴來發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們的安慰和同情。但人們卻很少同情和憐憫,在魯四老爺家不讓她幹祭祀的活,鎮上的人們很快就厭倦了她的故事,並把她作為取笑的對象。這些,說明在那個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祥林嫂享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權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4、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祥林嫂為什麼要化那麼大的代價去捐門檻?捐門檻後祥林嫂有哪些變化?
柳媽是個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話,本身沒有什麼惡意,但卻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鷹洋去捐門檻,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掙紮,她要頑強地活下去,爭取恢複一個普通女傭的地位。所以捐了門檻以後“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為從此可以擺脫厄運了。
五、理解“冬至的祭祖時節……那我可不知道”一段。
朗讀、思考、討論:
1、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擊是什麼?接著祥林嫂發生了什麼變化?
四嬸在祭祀時的一句話使祥林嫂陷於絕境。祥林嫂捐門檻後本已告訴四嬸,可四嬸仍不讓她沾手。其實,四嬸的背後是魯四老爺的話:“傷風敗俗”,“祭祀的時候可用不著她幫手。”正是魯四老爺所代表的封建禮教封建思想,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擊後“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不濟”,膽怯,惴惴,是一個木偶人(比較,體會其對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的作用。
2.思考小說取名《祝福》的深刻含義。
3.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第三課時
一、肖像描寫
1、的肖像描寫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2、比較幾次肖像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絕境的,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無聲的控訴。
二、關於祥林嫂的疑問
1、祥林嫂的疑問反映了什麼?應該怎樣認識?
祥林嫂的三個問題有一個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獄能否見麵。她希望其有,這樣就可以和阿毛及賀老六見麵,又希望其無,因為害怕被鋸成兩半。這是長期困擾她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後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隻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盡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拚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2、對祥林嫂的發問,“我”的態度怎樣呢?
明確:“我”是意外、躊躇、吃驚,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實際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覺得難以回答,隻得含糊其辭,不作正麵回答。
後麵幾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視現實。有些議論,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否定與批判,閱讀時仔細體會。
三、關於祥林嫂的死
祥林嫂的死,引起了什麼反應?
明確:沒有人關心,長工是漠不關心的,唯有魯四老爺還要大罵“謬種”。這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無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絕境,到死後還是如此殘忍無情。
四、景物描寫的作用
1、“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反而漸漸地舒暢起來”一節,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怎樣理解其中的一些語句?
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悲涼沉寂的氣氛,烘托“我”的心情,從“寂靜”、“沉寂”等詞中可以看出。中間的議論是反語,表現了“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憎恨。最後一句的“輕鬆”實際上可理解為憤激和沉痛。
2、這一段景物描寫與最後結尾的景物描寫在時間上銜接,那麼最後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什麼作用呢?
閱讀、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這一段景物描寫是由回想到現實,第一句是過渡,與前麵轉入回憶的句子照應,這一段描寫與開頭的景物描寫前後呼應,渲染了熱烈氣氛,同時反襯出祥林嫂慘死的悲涼。最後一句故意虛寫,那些“醉醺醺”蹣跚的“天地聖眾”,哪裏會賜福給窮人呢?買不起爆竹的窮人們,得到的隻是無限的痛苦和悲哀。這個結尾,以“我”的感受來寫景,深化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使結構更加嚴謹完善。
五、討論小說起名《祝福》的含義:
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聯係。同時,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題為“祝福”就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說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六、討論、歸納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紮與反抗,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製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對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許的,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我“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麵又是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小說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反映,“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七、布置作業
1.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過年時熱烈歡樂的氣氛。
2.課文中作者沒有寫出魯四老爺的肖像,請你通過想象,選擇一個場景,刻畫魯四老爺的肖像,特別是眼睛。字數為200字左右。 本文由教改先鋒網收集整理!寒江孤舟
有祝福的教學設計嗎
第一課時
本課時重點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了解倒敘的作用。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
二、介紹背景:
《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 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製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麵貌。
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習課文:
1、自讀“預習提示”,了解小說的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標。
2、理清情節,了解倒敘的作用。
3、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容。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後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采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采取倒敘手法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
設置懸念,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而且死後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第二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
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隻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係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由此來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領會《祝福》的主題。
1.開端:
①祥林嫂為什麼要到魯家做工?
小說的一開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製度的犧牲品。因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給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而丈夫又過早地喪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慘的命運之中。按理說,“年紀大約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在農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裏還有嚴厲的婆婆”, 於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魯四老爺家裏。
②祥林嫂是怎樣對待使她“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製度的呢?
作者通過祥林嫂在魯家生活的情況,寫出了她的爭紮與反抗。
③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為什麼說她“反滿足”?
她希望憑借辛勤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這就鮮明地揭示出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爭紮。
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的命運的願望,很快破滅了。她在魯家做工隻三個半月,由於魯四老爺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說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樣,“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搶了回去,封建的族權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發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節的發展。在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寫出了封建宗法製度對祥林嫂的迫害而顯示出了這種迫害是很殘酷的呢?(P.)
同一隻封建宗法製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於死地而後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
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後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麼,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為什麼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
②有人認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喪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隱藏在偶然性背後的,是那起決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於舊社會中蔓延著的傳染病“傷寒”,阿毛死於祥林嫂的貧困、勞碌。(若不是忙著“打柴摘茶養蠶”,能讓年僅兩三歲的孩子去剝豆嗎?)因此,實質上,是罪惡的政權奪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兒子的生命,使她陷於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展到封建政權。
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隻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後,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③在魯四老爺,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度如何?
A.魯四老爺的態度:
魯四老爺站在頑固維護封建宗法製度的立場上,從精神上殘酷地虐殺她。他暗暗地告誡四嬸的那段話,就是置祥林嫂於死地而又不露一絲血痕的軟刀子。(通過四嬸先後喊出三句“你放著罷”,殺人不見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們的態度:
人們叫她的“聲調和先前很不同”。
魯迅用他那犀利的筆鋒,從廣闊的領域裏揭示了封建社會黑暗的程度。
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使她感到痛苦與迷惑。她不時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卻慘遭蹂躪。而柳媽的說鬼又給祥林嫂新的打擊。
C.柳媽說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對待這如此沉重的打擊的?其結果如何?
為了爭得做人的權利,為了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在竭盡全力地反抗著:
她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勞碌著,以便積夠十二元鷹洋,用“捐門檻”的方法去擺脫人們在陽世、陰世間給她設下的“罪名”,她忍受著咬齧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無邊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幹了一年,這是何等堅韌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結果,出乎柳媽、祥林嫂的預想,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祥林嫂是無法“贖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結局:
當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喪失了當牛做馬的條件後,魯四老爺就一腳把她踢出門外,使她終於成了“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的僵屍。即使這樣,她在臨死前,還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A.“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B.“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C.“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麵的?”
這是對魂靈的有無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後,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製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製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
總之,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治。
第三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魯四老爺、“我”和柳媽的形象。
一、檢查作業:
二、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製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製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間接描寫:
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了魯四老爺的身分(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揭露了他的醜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
A.行動描寫:
這表現在祥林嫂被搶走的兩件事上:
當婆婆一邊搶人一邊來領工錢時,魯四老爺把祥林嫂一文還沒有的工錢全交給了婆婆。
與此相對照的是對被壓迫的寡婦祥林嫂的冷酷無情。
祥林嫂曾那樣辛勤地為魯家勞動過,可當她遭到惡運時,魯家卻無動於衷,連祥林嫂走沒走、怎麼走的,都毫不過問,隻是到了正午,四嬸肚子餓了,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時拿走米和淘籮,於是傾巢出動“分頭尋淘籮”;連平時擺派頭、端架子的魯四老爺都“踱出門外”,“直到河邊”,等看見米和淘籮“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邊還有一株菜”時,這才放心。這場虛驚,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統治者的眼裏,一個勞動婦女的命運都不如一個淘籮、一點米、一株菜,魯四老爺冷酷殘忍的嘴臉躍然紙上。
B.語言描寫: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反動、頑固、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殺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為尋淘籮,“踱”到河邊時:
d.緊接著,午飯之後,衛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後:
作為這六次開口背景的是魯四老爺虛偽寒暄後的“大罵其新黨”,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開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麵;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問:有人認為柳媽是幫助魯四老爺殺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樣來看待這一問題呢?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幹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采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隻是結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寫作特點。
一、檢查作業:
二、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裏,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製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裏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係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曆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紮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畫:
①肖像描寫:
三次變化:
②畫眼睛(眼神):
3.倒敘的手法:
三、小結:
以《祝福》為題的意義:
1.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係。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凶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麵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麵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祝福》教案
一、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二、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小學生班會教案:我為長輩送祝福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係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大班教案祝福蜜語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使用筷子,增強手指靈活性。
2.培養做事認真、耐心的態度。
活動準備:
1.筷子若幹雙、紙杯、盆若幹個。
2.拚盤籽、花生米、玉米等若幹。
高中語文 《祝福》教案
《祝福》合作探究性學習流程
一、探究目標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標:①、魯鎮社會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劇性命運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運和社會環境兩者之間關係; 2、角色定位:①、祥林嫂案件專家調查組(職責:調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跡,給出性格概括,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單);②、無罪推理辯護律師團(結合文中事實,為犯罪嫌疑人進行無罪推理和辯護。辯護主題:“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錯”)③、有罪推理辯護律師團(結合文中事實,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有罪推理和為受害者辯護。辯護主題:“誰說黑夜漫漫無盡頭”)④、《真理報》記者團(負責跟蹤報道、采訪和點評,寫出簡訊。報道宗旨:“給事實一個真相”)⑤、道德法庭審議團(職責:在調查、辯護的基礎上,給出總結和道德審判。審議原則:“不冤枉一個好人,但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二、探究重點和難點 1、重點:①魯鎮社會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劇性命運探究; 2、難點:對人物性格命運和社會環境兩者之間關係的深層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確角色,組內分工,研讀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見,形成材料; 3、展示調查結果,完成辯護和審判; (記者團的采訪、報道穿插整個流程) 五、探究成果 1、《祥林嫂生平事跡和人物性格的研究報告》(成員每人寫一份); 2、《魯四老爺、柳媽、衛老婆子、四嬸、大伯等涉案人員的無罪推理和辯護書》(成員每人寫一份); 3、《魯四老爺、柳媽、衛老婆子、四嬸、大伯等涉案人員的有罪推理和辯護書》(成員每人寫一份); 4、《祝福》寫作目的的分析(成員每人寫一份); 5、《祥林嫂一案判決書》(成員每人寫一份); 6、有關本次審判的幾則簡訊(成員每人寫一份); 六、基礎知識檢測和寫作拓展(附活頁練習)
中班安全教案趣味祝福卡
教育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一些有害物品的特點和不安全因素。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3、使幼兒明白不亂動成人物品的道理。 活動準備: 消毒液、玻璃容器、小塊紅布、口紅、農藥瓶子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課前律動: 教師:小朋友們好,下麵請小朋友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來做手指遊戲!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合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抱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放起來。) 二、激趣導入: 1、教師將一小塊紅布放入盛有84消毒液的容器裏,讓幼兒觀察,並提問瓶中的紅布發生了什麼變化? 幼兒:這塊布變成了白色。 2、教師: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知道為什麼它變成了白色?今天,老師就帶著小朋友們來揭開這裏的奧秘。 3、出示消毒液教師:剛才試驗中的紅布就是被這瓶液體改變了顏色,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幼兒:消毒液。 4、教師:xx小朋友回答的真棒!那麼你們知道消毒液的特點和作用嗎?幼兒:用它可以消毒。 教師小結:消毒液是一種無色的液體,但它有一種很刺鼻的氣味。人們可以用它來消滅有害的細菌。而且它的腐蝕性也很強,所以小朋友們不能隨便亂摸。 三、出示口紅 1、教師: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幼兒:老師手中拿的是口紅。 2、教師:xx真聰明,你們看見過誰用過?幼兒:媽媽。 3、教師:那她把口紅塗在哪裏啊?幼兒:嘴上。 4、教師:那你們可以用大人的口紅嗎?幼兒:不可以。 教師小結:口紅是一種化妝品,它含有汞等有害物質。你們的皮膚還很嬌嫩,如果塗抹口紅的話,會引起中毒。 四、出示農藥圖片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幼兒:農藥 2、教師:你們知道農藥的作用嗎?幼兒:不知道 教師:那麼就由老師來告訴大家吧!農藥也是一種液體,它可以用來殺死蟲對莊稼有害的蟲子。如果人類接觸到它的話,有時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五、活動結束教師總結:今天小朋友們認識了一些有害物品,在生活中,我們要遠離這些有害物品,不去觸摸。 六、活動延伸回家之後,問一問家長還有哪些物品對身體有害。我們下節課請小朋友再說一說。
風箏傳祝福教案,有誰知道
1、知識目標:⑴積累詞語,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肅殺、訣別、嫌惡、什物、驚惶、瑟縮、傲然、虐殺、寬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⑵理解本文的主旨。
2、能力目標: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⑵借鑒本文在鋪陳誤會和衝突中寫親情的方法。
3、德育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意,體味本文在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中展現的濃濃的親情。
2、在自主閱讀中質疑問難,深入探究。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艱深難懂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內蘊。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難點較多,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後,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可先讓學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畫出來,然後質疑問難,合作討論。采用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研究具體問題的思路進行閱讀。對少數需要聯係特定寫作背景來理解的疑難語句,教師宜作必要的引導、講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玩過風箏嗎?風箏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為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風箏去迎接她,打扮她,讚美她。可是有個孩子卻無端地被剝奪了玩風箏的權利,讓我們去看個究竟吧。
二、作者、作品簡介及寫作背景(播放幻燈片)
三、檢查預習,讀準下列字音。
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樣mú 嫌惡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驚惶huáng 瑟縮sè 懲罰chéng 虐殺nüè 寬恕shù
苦心孤詣yì 墮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嫌xián嫌惡 怒nù 憤怒 墮duò墮落
賺zhuàn賺錢 恕shù 寬恕 墜zhuì下墜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主朗讀課文:
1.朗讀要求:①讀準字音;②停頓恰當;③讀出感情;④讀出重音。
2.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②風箏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線索)
③課文寫作的時間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什麼社會嗎?(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聽讀課文,思考問題
播放名家朗誦示範,在對比中提高朗讀水平,幷思考問題:
①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②寫了一件什麼事?
答案:
1.悲哀
2.文章說的是小時候小兄弟最喜歡放風箏,“我”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長大後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我”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我”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隻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結束
請同學一兩個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表演朗誦。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風箏》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圍繞“風箏”這個物件回憶了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這節課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在作者的筆下是怎麼展開回憶的。
⑴下麵,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
1、這篇記敘文1-2自然段寫了什麼?
2、3-4自然段寫了什麼?
3、5-6自然段寫了什麼?
4、7-11自然段寫了什麼?
5、12自然段寫了什麼?
⑵時間:3分鍾。現在開始。
⑶學生默讀全文。
⑷時間到。(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時間:2分鍾。)
⑸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回答?
(①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②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③寫“我”中年時讀了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後感到無限懊悔。④寫“我”想補過而不得的經過。⑤我無法補過,心裏隻有著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二、具體研討:
(過渡)現在,我們隻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閱讀,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下麵,老師請一位同學朗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情呢?(聯係下文)
①生齊答:(驚異和悲哀)
②抽學生進行回答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3、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麵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學生齊答:(引出下文)
4、請同學們一邊瀏覽第三自然段,一邊和四人小組的其他成員討論下列問題:(放幻燈)
① “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麼不同的態度?
②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③請看屏幕上,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一個小孩?(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放幻燈))
5、讀第四段,找出“我”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後“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我”為什麼那樣做,弟為何不反抗?
①“我”少年時為什麼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學生齊答: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②我為什麼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至於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並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6、①同學們,“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②生齊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隻踐踏了一隻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於幹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事情。)
7、①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鬆起來。(點擊幻燈)
②那“我”的心輕鬆了嗎?為什麼沒有輕鬆?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抽學生進行概括回答。
(“我”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塗,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點擊幻燈)所以“我”的心隻得沉重著。
三、課堂練習(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四、課堂小結
《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敘寫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親情,表現了魯迅嚴於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沉浸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裏。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認真的去體會親情的可貴!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語文同步練的能力提升部分的練習。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文章的結構層次,但我們閱讀文章,不能隻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盡量去找出潛藏於字裏行間中的信息。
二、合作探究:
1.請大家看到第一部分,“四麵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1)這裏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2)春季無春——小兄弟迎春被我扼殺,無可追悔——現在的春天呢。(主題2)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為什麼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
4.為什麼說心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
因為“我”知道還有補過的方法.
5.“我”懂得遊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說明什麼?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6.為什麼“我”的心隻得沉重著?
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幹二淨。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鬆,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要用科學思想指導)
7.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麵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隻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隻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三、探究主題
下麵請四人小組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嚐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隻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教師小結: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複思索以後,運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三)下麵,布置練習
對魯迅的《祝福》進行教學分析,從文本特點、作者意圖、編者意圖、學生情況四方麵分析
魯迅《祝福》教學分析
一、文梗特點
文章采用倒敘寫法,先寫“臨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後寫“初到魯鎮”和“再到魯鎮”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礎上理清線索和結構。
(序幕寫祝福景象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再寫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圖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鮮明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對吃人的封建製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擊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編者意圖: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四、學生情況
1.初讀課文,了解祥林嫂的經曆。
2.再讀課文,分析探討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討論:祥林嫂之死,誰是凶手?
討論將學生引入對文本的更深層次的研讀,通過深入的討論,學生明白: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魯迅祝福教案敘述線索
結構上,“我”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