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一尤韻寫首七絕詩
戀戀凝眸
遠山橫臥鏡湖秋, 煙靄紛紛惹舊愁.
孤棹小舟疏世事, 閑聽殘照任飄流.
下平十一尤韻 是什麼東西
作律絕詩 中 平水韻 的一種。
簡單說就是從 隋朝開始寫律絕詩的一種格式。
詩的韻腳都有什麼?比如十三門,十四寒等等,還有呢?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其中五言詩居多,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用平聲)。
過去寫詩,靠韻書來做統一的標準。所謂韻書,就是把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幹部,作為做詩押韻的依據。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唐朝的《唐韻》,現存完整的韻書是宋朝的《廣韻》。《廣韻》的韻部分得很細,有206韻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韻》為官方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為該書刊行於此城,故名《平水韻》(一說為南宋時代平水人劉淵根據前人韻書修編而成,故名《平水韻》)。該韻書將宋代《禮部韻略》(官方頒布的科考標準韻書)注明同用之韻,悉數合並,共106韻,上平聲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各聲韻目第八章已經開列,不再重複。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韻》為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一直沿用到現在。
前人做詩押韻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嚴格按韻書的規定做詩。例如封建時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製詩";科舉考生作的"試帖詩",押韻的字必須屬於同一韻部。科場"試帖詩"大部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若是詩出了韻(又稱"落韻"),無論詩作得怎麼高超,隻能算不及格。舊時作"分韻詩"用韻也很嚴格。若幹文人相聚,作詩或填詞時先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或填詞。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紫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就是描寫文人聚宴分韻作詩的。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不能出韻,即使窄韻、險韻也不例外。《紅樓夢》48回載:"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故舊時代學作詩,特別是考生學作"試帖詩",必須牢記106個韻部,尤其是30個平聲韻部。
另一種情形是凡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雖不在同一個韻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後,詩人苦於不能出韻的限製,試創了一些突破樊籬的"出格體",又叫"變體",出現了什麼"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形式。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quot;葫蘆韻"和"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後大,像葫蘆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這些"變體"並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就是首句用鄰韻,其餘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例如大家熟悉的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這叫"以冬襯東"。又如歐陽修的《行雲》:
疊疊煙波隔夢思,離愁幾日減腰圍。
行雲自亦傷無定,莫就行雲托信歸。
首句"思"屬支韻,"圍"、"歸"屬微韻,這叫作"以支襯微"。
用"襯韻"的在律詩中更多見。如楊萬裏《寄題曾子與競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灘,每過君家輒係船。
尊酒燈前山入座,孤鴻月底水連天。
暄涼書問二千裏,場屋聲名三十年。
競秀主人文似豹,不應霧隱萬峰邊。
首句"灘"屬寒韻,"船"、"天"、"年"、"邊"屬先韻,這叫作"以寒襯先"。又如劉禹錫《酬朗州崔員外》: 昔日居鄰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
一辭禦苑青門去,十見蠻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闔閭城。
何人萬裏能相憶?同舍仙郎與外兄。
首句"亭"屬青韻,"聲"、"生"、"城"、"兄"屬庚韻,這叫作"以青襯庚"。
前麵介紹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都稱之謂"出格體",不是正格。而這種"襯韻"不算出格,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作"孤雁出群"。"原來詩的首句可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餘的。古人稱五七律為四韻詩,排律有十韻二十韻等,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之內。"(王力《漢語詩律學》53頁)詩人從這多餘的韻腳上,討取點自由,借用鄰韻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體詩用韻是偏嚴的,鄰韻通押隻限於詩的首句。現代人寫近體詩,卻在突破這個樊籬,鄰韻通押已不限於詩的首句,而是擴展到其他押韻的句子,如絕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詩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這種突破也見之於傳統文學形式古為今用的導師們的作品中。這裏以魯迅、**的舊體詩為例:
魯迅青年時代寫的近體詩,現在保存下來的,如《別諸弟》、《蓮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韻都屬同一韻部,"襯韻"也不用,是嚴格按照舊時的試帖詩用韻的。但當他賦與舊體詩以曆史新質之後,服從於表情達意,將前人"襯韻"、移植過來,而不限於首句。例如《悼柔石》:
慣於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幻變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裏的"時"、"絲"、"旗"、"詩"屬支韻,"衣"屬微韻,按陳規,鄰韻隻可用於首句,而這首詩卻用在最後一句。又如《無題二首》其一:
故鄉黯黯鎖玄雲,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酒卮食河豚。
這首詩裏的"雲"屬文韻,"春"屬真韻,"豚"屬元韻。三個押韻的字分屬於相鄰而又不同的韻部,這在古人近體詩中是很難找到的。但現在保留下來的魯迅近體詩,多數還是用同一韻部的。這少數幾首通押的近體詩,你總不能認為是他不懂韻律,或者一時疏忽,應該認為是對近體詩用韻的合理解放。
**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標準句式,可以變通的非關鍵字,也盡量拗而有救,調整得節奏鮮明、和諧,連不押韻的句子的腳節,上、去、入三聲摻合著用,鄰近的腳節不用同聲字,力避"上尾",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於此可見他對聲韻學造詣之深,運用之嚴謹。然而他的近體詩的押韻,同魯迅一樣,突破前人的樊籬,運用了鄰韻通押。例如《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岩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詩中的"難"、"丸"、"寒"三字屬寒韻,"閑"、"顏"二字屬刪韻。再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黃"、"慷"、"王"、"桑"四字屬陽韻,"江"屬江韻。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
"飛"、"微"、"衣"、"暉"屬微韻,"詩"屬支韻。再如《吊羅榮桓同誌》: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裏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錦戰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今君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五個押韻的字,分別屬三個韻部,"飛"、"違"、"非"屬微韻;"題"屬齊韻;"誰"屬支韻。
郭沫若近體詩很講究平仄,但押韻也不"率由舊章"。例如《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這首詩五個押韻的字也是分屬三個韻部,"淆"屬肴韻,"刁"屬蕭韻,"遭"、"毛"、"曹"屬豪韻。
對於近體詩的鄰韻通押,詩詞界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近體詩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還得合乎前人繩墨,一首詩的韻腳應該屬同一韻部,若要鄰韻通押,也隻限於詩的首句。他們的作品也是嚴格遵守這個規則的。對魯迅、**等近體詩的鄰韻通押,可"為尊者諱",隻說"在前人詩中難找",或"不合於唐宋詩人的格律",並無苛責之詞。
另一種意見認為,近體詩,在尚不能突破古四聲平仄樊籬的條件下,把押韻的寬限適當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這種解放,並未背離仿古的原則。前麵提到唐宋人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襯韻"等,早就鄰韻通押。在宋詞中,韻域很寬,鄰韻通押更自由。為近體詩開辟了古為今用道路的導師們,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韻,我們何不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呢?
我讚成第二種意見,但也不反對第一種意見。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漢語詩律學》中說:"近體詩用韻甚嚴,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通韻。"(字下麵加了著重點)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詩詞格律》中,則說:"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於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隻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可見這位研究詩詞曲格律的著名專家,也是讚成合理解放詩韻的。其實,鄰韻通押在前人詩中也並非難找,在清人袁枚《隨園詩話》中,就指出劉長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隱等作品中鄰韻通押的韻腳,並"唐人不以為嫌也"。竊以為作詩講究一韻到底,還是受了曆代官方科考的影響。
鄰韻通押,無疑給我們寫近體詩用韻帶來很大的方便,但初學寫作還須具備有關韻部的一些基本常識。
首先是對《平水韻》的106個韻部,尤其30個平聲韻部,及每個韻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個大致的了解。
舊時學童學詩韻是和學對偶一起學的。學法很簡單-----背誦《笠翁對韻》(清李漁著)、《聲律啟蒙》(清車萬育著)、《訓蒙駢句》(明司守謙著)等韻對書。這些書以平聲30個韻部為綱,把作詩押韻常用的同一韻部的字,編成歌訣。譬如:在《一東》條目下有:"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邊塞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漁翁。……"自小把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詞兒可以相對,又記得風、空、穹、蒙、中、紅、東、翁等常用字屬東韻。要求老年人像學童那樣背得滾瓜爛熟是很困難的,也不必要,但是,你要熟悉各韻部的常用字,讀這些書比讀《詩韻》有趣,因為後者如同辭典,讀起來枯燥無味,記不住,而且許多生僻字也用不著記。但是《詩韻》還是要購置一本的,以供查對。現在重印出版的《千家詩》,後麵附有《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訓蒙駢句》也有重印出版的,有興趣,可以看看。
下麵是《平水韻》30個平聲韻所包括的字數:
上平聲
一東包括風、空、蟲、弓、東等174字
二冬包括冬、鍾、鬆、龍、蛩等120字
三江包括窗、江、缸、邦、逄等51字
四支包括詩、兒、絲、鷥、縻等464字
五微包括稀、飛、微、肥、衣等72字
六魚包括虛、書、車、驢、魚等123字
七虞包括珠、烏、鳧、須、朱等305字
八齊包括溪、堤、雞、西、霓等133字
九佳包括淮、崖、喈、鞋、諧等55字
十灰包括開、苔、台、萊、災等111字
十一真包括真、麟、椿、人、秦等171字
十二文包括文、軍、芬、薰、聞等97字
十三元包括喧、源、暄、軒、魂等161字
十四寒包括難、蟠、鸞、鞍、灘等123字
十五刪包括攀、菅、顏、潺、刪等64字
下平聲
一先包括天、川、田、弦、錢等235字
二蕭包括驕、遙、謠、雕、消等183字
三肴包括爻、蛟、蛸、哮、膠等107字
四豪包括刀、高、袍、醪、猱等110字
五歌包括河、羅、歌、磨、荷等115字
六麻包括麻、衙、鴉、茶、花等167字
七陽包括長、香、王、塘、妝等270字
八庚包括輕、聲、酲、生、行等190字
九青包括青、燈、經、亭、星等90字
十蒸包括升、鷹、冰、昆、燈等114字
十一尤包括憂、遊、牛、愁、頭等247字
十二侵包括心、琴、砧、森、參等70字
十三覃包括三、南、庵、藍、潭等96字
十四鹽包括嫌、蟾、尖、甜、簾等86字
十五鹹包括鹹、緘、帆、喃、杉等41字
上麵每個韻部列出的五個字,不是韻書上排列的前五字,而是從《聲律啟蒙》上選摘出來的。這樣可以避開一些生僻字;同時可以選出一些同一韻部而古今讀音有差異的字。使讀者了解,有些字按普通話音讀,韻母完全一樣,卻不屬同一韻部;有些字按普通話音讀,韻母不一樣,卻屬同一韻部(吳、閩、粵等某些地方語中還保留些古音,可能屬同一韻部)。這告訴我們:學近體詩押韻,不能完全按普通話音、覺得差不多來押韻,不能靠查《新華字典》找同韻母的字來湊韻腳,而是要好好讀點韻書。詩寫完了,覺得押韻沒有把握,要查查韻書,看看是否合轍。
王力《漢語詩律學》根據這30個韻部各包括的字數多少,分為寬韻、中韻、窄韻、險韻四類:
1、寬韻:
包括四支、一先、七陽、八庚、十一尤、一東、十一真、七虞。作詩用這些韻,有較多的韻腳可供選擇。
2、中韻: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魚、二蕭、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齊、五歌、六麻、四豪。作詩用這些韻,有次多的韻腳可供選擇。
3、窄韻: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作詩用這些韻,可供選擇的較少。
4、險韻: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鹹。作詩用這些韻,可供選擇的很少。
上麵所分寬窄,是按用韻從嚴的要求來說的。即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不許通押。古時和現在,都有些文人,故意用窄韻、險韻來作詩,以顯才華。對於我們初學的同誌來說,知道這點常識就行了,無須深究。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鄰韻,哪些可以通押。所謂鄰韻,一般指詩韻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兩韻,或兩韻以上,如上平聲的一東、二冬,四支、五微、八齊等,這些鄰韻可以通押;有些韻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聲三江、下平聲七陽,上平九佳、下平聲六麻,也可以通押。這裏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詩韻.詩韻目錄》、《詩韻新編》及王力《漢語詩律學》,參照現代人作近體詩通押的情況,把可以通押的韻目試列如下:
1.一東二冬
2.三江七陽
3.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
4.六魚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
8.二蕭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上麵括號中注明"半"的,表明該韻目一半與這(些)韻目通押,另一半與別的韻目通押。其實在前人和現代人詩詞中,6與11、13,7與14也常常通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詩韻新編》,在1978年修訂重印時,又將十八個韻部和十三轍相對照,指出哪些韻還可以通押,實際上隻有十四個韻部,同上麵所列鄰韻通押,稍有出入,大致相同。這本書無疑給初學舊體詩的人,帶來很大的方便。
作近體詩押韻很有講究,開始可先學簡單的,按《詩韻新編》的韻目押韻,以後再學複雜的,慢慢熟悉《平水韻》,逐漸按30個平聲韻目押韻,做到一韻到底,不用鄰韻,或者做襯韻詩。
古時有所謂"限韻",就是限定用某韻目的字做韻腳,或者固定某幾個字作韻腳。這種限韻詩主要是科考場的試帖詩;另外就是文人集雅作分韻詩、限韻詩等。科考早已進了曆史博物館;集雅做限韻詩也早已不時興了。但是"和詩"的遺風尚存---詩詞愛好者之間你來我往,一唱一和。和詩用韻有三種:一種是不用對方的原韻或原韻腳,如**的《七律 和柳亞子先生》、《七律 和郭沫若同誌》,柳詩用寒韻,毛詩用陽韻,郭詩用肴、蕭、毫韻,毛詩用灰韻。第二種是用對方的韻腳,如**《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原作韻腳為"天"、"躚"、"園"、"闐"、"前",和作也用同樣的字依次作韻腳。第三種隻用對方的同韻目中的字,如對方用東韻,和作也用東韻,可以全部不用對方韻腳字,也可以部分用,部分不用。如**《和**同誌〈登廬山〉原韻》,毛詩的韻腳是"邊"、"旋"、"天"、"煙"、"田";朱詩的韻腳是"邊"、"旋"、"天"、"巔"、"前"。韻腳有兩個字不同,但都屬先韻。這種和詩用韻比第二種限製小些。後兩種都叫做"步韻"或"次韻"。
還有所謂"用韻",就是套用古人某首詩的韻腳作詩,實際上等於步韻和古人的詩。如聶紺弩1946年諷刺國民黨政府濫獵熊貓贈送美國,寫了首《吊熊貓》:"尤物人間何處尋,汶川四境柏森森。可憐弱土藏殊色,竟有強鄰慕好音。萬裏和番天下計,一身報國女兒心。專機未發香先泯,頓使洋奴淚滿襟。"這首詩的韻腳全部套用杜甫《蜀相》一詩。
如果步自己詩的原韻寫詩,叫作"疊韻";如果連疊幾次,就稱為"再疊"、"三疊"等。
下麵講一講押韻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前人作詩押韻有所謂八戒,這裏隻把初學作詩時容易出毛病的幾點說說:
一是平仄混。初學詩的人往往用韻母相同而平仄各異的字押韻,尤其是現代語中讀平聲而古時讀入聲的字,如"石"、"國"、"激"、"昔"等字押韻。有的在不押韻的單句末尾用了平聲字,這都是不合撤的。辨四聲不但是學平仄的基礎,也是學押韻的基礎。
二是湊韻腳。就是在押韻的字眼上隨便拈一個押韻的字湊數,其意思與全詩毫不相幹。這在順口溜、蓮花落和戲劇唱詞中是常見的,但如出現在格律詩中那就顯得俗氣了,並對表情達意有妨礙。
三是出韻。有的人由於讀字發音不正確,或受方言影響,又不熟悉詩韻,作詩往往會出韻,例如有的方言中,"魔"、"謀"二字讀音差不多,可是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別屬五歌、十一尤,二者不通押;在《詩韻新編》中分別屬二波、十二侯,二者也不能通押。如果這兩個字在一首詩中同時作韻腳,那就出韻了,這也叫落韻。所以初學作詩時,凡葉韻用字,過去未見過先例的,須和韻書查對一下。
四是竄韻。有的人由於不知道異義、異音的同一漢字分屬不同的韻部,作詩就會竄韻。例如"分"字,若用在"新舊兩平分"句中,屬平聲十二文;若用在"你我有緣分"句中,則屬去聲十三問。所以作詩時,對押韻的字要好好辨認其字義和讀音。
五是倒韻。就是把一些習慣性搭配詞組,前後顛倒過來遷就韻腳。例如:"花葩"、"嫩涼"、"崎嶇"等,不能為了押韻而把它顛倒過來,成為"葩花"、"涼嫩"、"嶇崎"。如果顛倒過來意思也講得通,對詩的表情達意沒有妨礙,不能算倒韻。如"明月"、"歸鳥"、"川流"、"堯舜"、"秦漢"等。
六是重韻、複韻。詩中出現過的韻字,再次出現,並用來作韻腳,叫做重韻。同義又同韻的字,如"芳"、"香"同屬陽韻,"憂"、"愁"同屬尤韻。這類字在同一首詩中作韻腳,叫做複韻。重韻和複韻在詩中出現,意思重複,顯得單調乏味,必須避免。
《關雎》一詩共有十二個韻字:鳩洲逑流求服側菜采友芼樂。請問,在平水韻中,除去鳩洲逑流求押下平十一尤
話說那時用的應該是古韻,隋唐時代那時用的應該是古韻,隋唐時代才有106平水韻的。剩下七字押詞韻還有可能。比如服字是入聲部屋沃韻。剩下的我也不知道了。還有用韻盡量按現在的拚音用,平水韻也該更新了,背之無益。
在律詩中第一字與韻腳同音可以嗎
律詩押韻十三忌
1、忌出韻;出韻俗稱落韻
2、忌擠韻;也叫犯韻又稱冒韻
3、忌撞韻;在格律詩中,不管平仄,隻要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都屬於撞韻
4、忌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連屬,勉強湊合者
5、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裏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6、忌複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六麻韻中之"花、葩、華",七陽韻中之"芳、香",十一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複韻,應避之。
7、忌連用同音字作韻;指的是押韻句連續使用同音字,並無間隔
8、忌倒韻;指的是由兩字組成的一個詞,為遷就韻腳顛倒而用
9、忌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即生僻之字,如東韻之"蝀翀"等字
10、忌啞韻;啞韻者,指的是聲調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的韻字
11、忌別韻;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也不同,誤押之即為別韻
12、忌混韻;一般是指平水韻與新韻混用,也有指用詞韻代替詩韻,任意將詩韻擴大
13、忌亂借韻;所謂借韻,就是首句可借,因為依格律首句可入韻亦可不入韻,要求寬泛,可以借韻,而且隻限於首句,但借韻借到了偶數句就造成亂借韻
<<送孟浩然之廣陵>>押的是什麼韻
押尤韻(ou)
據古<佩文詩韻·下平聲>>中的“十一尤”條目,<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第一、二、四句末字即“樓”“州”“流”三字,均屬“尤”韻,其韻母皆為ou.
附原詩:
古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與君有關的詩句
夜深忽夢少年事,唯夢閑人不夢君。
想得到音律啟蒙二冬,三江,四支裏文言文的翻譯,不是注釋,要的是翻譯翻譯翻譯
律詩一般隻用平聲韻,古體詩則可用仄聲韻。詩韻如下:
上平聲15韻: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
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上聲29韻: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音語),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閃),十六銑,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音現)。
去聲30韻: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音製),五未,六禦,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音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音個),二十二祃(音罵),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入聲17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輯,十五合,十六枼(音葉),十七洽。
一天二兩酒,怎麼押韻
首先,上麵有人把“和仄”跟“押韻”弄混了。
如果你隻是想先簡單的練習寫出韻的話也簡單——
先隨便確定的韻,比如 ang
然後拿張紙,上書
bang
cang
dang
fang
gang
hang
yang
jiang
……
然後就寫,盯著那張紙寫詩,到了該押的地方就強迫自己用其中一個音,然後就把它劃掉,然後接著寫……實在不行再用用過了的音。
這樣的東西是練習寫出韻用的,寫出來的東西別當詩到處給人看,因為很容易寫出來空洞的東西,隻有韻壓的好而已,如果是能給你拉下臉+懂詩的朋友看了會批評你的。不過寫多了寫韻就不用列表了,那時候一定要注意內容。
畢竟內容才是靈魂。
黃金級:a an ang eng ong(宏亮級)
白銀級:ui yi u ye ing(細弱級)
紅銅級:ao on ai uo(柔和級)
押韻是在詩文中,把同韻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諧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王之渙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月光光》(童謠)
例子(3):不因氣壓搖擺,隻因有你擁戴.《我的驕傲》歌詞 Anders Lee、黃偉文
例子(4):你「精」我都「精」,飲杯竹葉青.「竹葉青」廣告語
把同韻的字有規律地配置在詩詞等韻文的句尾.各句押韻的字叫做韻腳或韻字.押韻是詩詞等韻文的語言特點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聲音和諧優美,吟誦順口悅耳, 便於記憶流傳.“韻”和“韻母”是兩個並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謂同韻,指韻腹相同或相近的韻母,如有韻尾則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為了便於押韻,人們把同韻的、可以相押韻的字歸納為若幹韻部,根據現代北京語音的音係歸納的韻部,最常見的有十八韻和十三轍(附:十八韻、十三轍跟普通話韻母對照表)①.
【簡介】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製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②.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規則】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③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請參照【平仄簡表】④
2、【隻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隻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記憶中也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反例,所以這裏就不另舉例.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首句押韻可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隻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餘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請參照通轉古韻、【108部平水韻】
【避忌】
1、忌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裏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再強調這一點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做“和韻”或“步韻”,主要有三種方式: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①十八韻、十三轍跟普通話韻母對照表
十八韻:
一麻,新華字典裏的韻母 a、ua、ia 同屬一個韻部.
二波,韻母 o、uo.
三歌,韻母 e.
四皆,韻母 ie、ue.
五支,韻母 i (屬 zh、ch、sh、z、c、s 聲母,與七齊有別).
六兒,韻母 er.
七齊,韻母 i (屬聲母 b、p、m、f、d、t、n、l、j、q、x、y,有別於五支).
八微,韻母 ei、ui.
九開,韻母 ai、uai.
十姑,韻母 u.
十一魚,韻母 v.
十二侯,韻母 ou、iu.
十三豪,韻母 ao.
十四寒,韻母 an、ian、uan.
十五痕,韻母 en、in、un、vn.
十六唐,韻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韻母 eng、ing.
十八東,韻母 ong、iong.
十三轍即十三個通押韻部,分別是:
一發花,十八韻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韻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韻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韻的五支、六兒、七齊.
五灰堆,十八韻的八微.
六懷來,十八韻的九開.
七姑蘇,十八韻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韻的十一魚.
九由求,十八韻的十二侯.
十遙條,十八韻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韻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韻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韻的十六唐.
十四中東,十八韻的十七庚和十八東.
因為十三轍的七姑蘇和八衣欺對應十八韻的十姑十一魚通韻,合並就是十三轍.
③近體詩基本規律
我們以最簡單的方法,來看看如何構成一首完整的今體詩.
基本句型“逢雙必反”
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麵的“空山新雨後”,“明月鬆間照”.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麵的“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這就是所說的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一字.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麵的“拗句”裏我們會具體談到.至於最後一字的平仄押韻則是
句腳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句腳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韻則平聲收尾,不押韻則仄聲收尾.(這是基本規律,實際上也有許多仄韻詩)
句型平仄“對句相反,鄰句相粘,首末相應”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對句相反:指同一聯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仄仄平平仄.
鄰句相粘:指上一聯的下句起句平仄,與下一聯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聯的下句天氣晚來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則第三聯的上句明月鬆間照,應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應: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後,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孫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這四條基本規律,中規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詩.
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要想進一步了解其規律,請看“平仄”“押韻”“對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詩之有韻,猶屋之有柱;柱不穩,則屋必傾圮.韻不穩,則詩必惡劣.故押韻之所當戒者,初學亦不可不知,茲試分述於下:
一、戒湊韻
俗亦稱掛韻腳.
謂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也.如唐詩“黃河人海流”句,若易“流”字為“浮”字,便為湊韻,初學最易犯此,所當切戒.
二、戒落韻
落韻者,出韻之謂也.如一首詩中通體全押一東韻,而一字忽押二冬韻,一東與二冬雖古韻可通,然用諸古體時則可,用諸今體詩,即為落韻,學者宜慎之.
三、戒重韻
一字兩義而並押之,謂之重韻.
如耳為五官之一,又為語助辭;幹為幹涉之義,又可作幹戈解.一詩中兩義同押,前人間亦有之,但初學終以不犯為是.
四、戒倒韻
倒韻者,將二字顛倒以就韻之謂也.如古詩“新書置後前”句,易前後為“後前”,即所謂倒韻也.然此二字於詞義尚無礙,不妨倒用.若強山林樹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覺不通矣.
五、戒用啞韻
作詩當擇聲音響亮之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詞句不挺,即全詩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韻
僻韻又名險韻,如一先韻之*字,訓輕舉.二蕭韻之釗字,訓遠;單字隻義,用之易近湊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與題適相切合音,則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義之韻
一韻中有數字同義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陽之芳香,十一尤之憂愁,意義皆同,若一首詩中並押之,未免重複可厭.
八、戒用字同義異之韻
字有實字虛用者,亦有虛字實用者.如一東韻之風字,不當作諷刺之風字押;四支韻之思字,不當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誤用則便有出韻失黏等弊.初學最宜審慎.
在“韻文”裏,用同一個“韻”的字放在句尾,使之產生一種聲音回環的和諧感,這就叫“押韻”.由於押韻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韻腳”.押韻時可以每句都用(指句號,含歎號、問號,為一句),也可以連分句也用韻,還可以隔句或隔幾句才用韻.這叫押韻方式,或稱“韻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關於兒童的現代詩
夢幻童年
我曾經問聰明的星星,
我曾經問慈祥的月亮.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深情的大地,
我曾經問溫暖的太陽.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童年是初生的綠葉,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藍藍的天,
童年是充滿美麗的夢幻.
我曾經問聰明的星星,
我曾經問慈祥的月亮;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深情的大地,
我曾經問溫暖的太陽.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童年是初生的綠葉,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藍藍的天,
童年是充滿美麗的夢幻.
我曾經問聰明的星星,
我曾經問慈祥的月亮;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深情的大地,
我曾經問溫暖的太陽.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聰明的星星,
我曾經問慈祥的月亮.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深情的大地,
我曾經問溫暖的太陽.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童年是初生的綠葉,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藍藍的天,
童年是充滿美麗的夢幻.
我曾經問聰明的星星,
我曾經問慈祥的月亮;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深情的大地,
我曾經問溫暖的太陽.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童年是初生的綠葉,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藍藍的天,
童年是充滿美麗的夢幻.
我曾經問聰明的星星,
我曾經問慈祥的月亮;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我曾經問深情的大地,
我曾經問溫暖的太陽.
夢的路到底有多漫長.
晚雨輕煙夢幻遠景陣陣視覺朦
迷離人亦迷惘星光閃耀空中
照遍山川活現美景舊事在眼前
童年形象輪廓都一一呈現了
漫漫歲月那堪歲月無情默默送別
送走往日韶華去也匆匆又春風
命運變動信心堅定無窮就像往日
素心清潔無瑕片片天真人生開朗
笑語蒼天又學鳥飛落日麵照紅
徘徊尋覓重叫花香飄蕩風中
叫句媽媽頓地撒嬌夜夜伴我床
模糊迷幻神韻輕飄飄浮縱
笑語蒼天又學鳥飛落日麵照紅
童年形象輪廓觸一一呈現了
片片心聲段段意境幸運是女童
無愁無恨無怨天真又歡欣
寸寸春暉念念母親默默地寄情
何時重入懷抱親心溶混我
童年時我與你家鄉中相見天未亮
你與我永遠心意也一樣
何時能再與你家鄉中相見天未亮
我這裏每晚每朝也會對你想一趟
童年時我與你一雙雙走到阡陌上
你要我替你采花插襟上
何時能再與你一雙雙走到阡陌上
每次我看見野花也會對你想一趟
童年時我與你打千秋想要攀月亮
你說過要我將心掛天上
何時能再與你打千秋飛到星月上
每次我看見星星也會對你想一趟
童年時我與你將顆心刻到花樹上
你說過兩個癡心永守望
何時能再與你一雙雙走到花樹望
再看看這兩顆心有無永遠相向
共你相識在童年係你知心永不變
與你共渡多少快樂時點隻係知己咁簡單
共你天天都相見伴你身邊永不變
與你共渡快樂時天天都唔簡單
純真愛刻心中永在
有苦惱困難並肩相助
童年往事至今我未忘
願你都不變互勵常互勉...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以十一尤韻寫首七絕詩
送孟浩然之廣陵>佩文詩韻·下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