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出塞中的不教是什麼意思?
絕不會讓的意思。
古詩出塞中教和但的意思
“教”意思是 :讓
“但”意思是 :隻
出塞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出塞中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教是什麼意思
讀第四聲.意思是“使……;令……;讓……”.
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隻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古詩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胡馬是什麼意思
胡馬:指敵人的軍隊。
作者:王昌齡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裏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中"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度”是啥意思?
度:度過,跨越,越過
全文翻譯: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裏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隻要讓龍城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出塞中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陰山是什麼意思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互文的修辭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戰爭卻一直不曾間斷,已有無數將士血灑疆場,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隻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就不會讓匈奴的騎兵跨過陰山,侵犯我中原。
[so.gushiwen.org]
王昌齡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教”什麼意思
“教”通“叫”,讓的意思。
《出塞》中第四行的“不教”是什麼意思?
不教:不讓。
出塞的意思是什麼
王昌齡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後又先後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後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
關:關塞。
但使:隻要。
龍城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這裏指匈奴的軍隊。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度:越過。
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萬裏出征的將士嗬仍未歸還。
隻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
決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與多數邊塞詩盡力描寫戰爭生活的艱苦險惡不同,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曆史上無數次反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裏、浴血奮戰的曆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曆史感;場麵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裏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簡評: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互文見義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木蘭詩》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人是想告訴我們雄、雌兩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所以叫人難以辨別。詩歌短小精悍,故時常以此互文見義法來表達。“萬裏長征人未還”,指曆代封建君主們好大喜功,勞師遠征,曠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拋屍萬裏荒塞,與故鄉親人永遠訣別。這既是曆史的事實,又是唐代的現實。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裏,氣象蒼涼雄渾。在對曆史滄桑的慨歎中,體現著詩人對於時空永恒,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悲劇;而在曆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蘊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爭啊,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暴屍邊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於是,詩的結尾唱出了千古征人們的一個共同心願:希望戍邊將帥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英勇善戰,體恤士兵,早日打敗入侵的敵人,讓士兵們回鄉與家人團聚。這種最起碼的願望中卻體現著詩人對曆史和現實的理性深思,凝聚著無數征人對和平的渴望,對家人的思念,也譴責了那些懦弱無能的領兵將帥。唐人詩歌中時而以“秦漢”代指現實,對現實做婉言諷喻。這首詩歌的側重點依然落實在現實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詩歌中的用典。詩歌語言樸實平淡,絕少雕飾,但由於這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曆史憂思結撰而成的詩歌語言,故全詩自然通脫,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全詩體製短小,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不教什麼意思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意思: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裏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王昌齡的出塞中的不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