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同時期的詩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求杜甫生平各個時期及每一時期創作的著名詩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裏。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作曆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遊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嶽》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長安矗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著經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於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蕩變得悲壯淒涼,形成“沉鬱頓挫”的詩風。
(三)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於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後,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係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杜甫一生的四個時期
杜甫的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生平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人生4個階段的簡介
杜甫資料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常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餘下全文>>
杜甫一生三個階段的詩
愛國思想是杜甫詩的靈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從朱門外,叛軍營,棧道旁,茅屋中提起筆的人,從廣闊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離亂,“國破山河在”的悲傷,記錄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寫詩人的憂傷與激憤,真實而全麵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幾十年間的曆史麵貌。
他,就是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
杜詩現存有一千四百餘首,都是圍繞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和詩人自身遭遇而做的。這些詩作,有的表達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有的表達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有的表達對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有的表達對祖國河山的讚美之情。這些詩無不體現了杜甫深切的愛國之情,赤誠的愛國之心。愛國思想是杜詩的靈魂。
杜甫屢試不第,獻賦未成,使他出仕濟世的幻想破滅,使他對唐王朝的統治堪優。入世無門,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開始正視現實,唱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被叛軍所俘,押至長安,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
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詩中,詩人就是一個“視國家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憂的形象”,愛國的“民族之魂”,詩人的憂,令人感動,令人崇敬。《留花門》中“高秋馬肥健”時,詩人深歎,寫下“詩人厭薄伐”的詩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詩人的激憤和憂鬱的情感也達到了頂點。
詩,為國著想,為民著想。
杜甫詩中愛國思想的內涵
(一)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歌頌
杜甫的大部分詩中歌頌了祖國山河的美,戰時懷念民族存亡的命運。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內容的廣闊性、深刻性、真摯性都有著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成為後世的楷模。
杜甫的詩中有很多描繪祖國美麗河山,名山大川的詩篇。從二十歲起,先是南遊吳越,後又北遊齊趙,過了八九年“裘馬清狂“的生活,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華,晚年漂泊各地,足跡所至均有詩作。岱峰的高聳,劍門的險峻、錦江的秀麗、山峽的奇峻,盡在筆下。
杜甫讚頌祖國不同於其他詩人,在讚頌祖國山河的美麗之中,結合社會現實,抒發對祖國命運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景色,引述了詩人萬裏離鄉,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國事不寧,返鄉無日的憂傷。另如《秋興》八首從孤城日暮的情景聯想到長安昔日的繁華,那低沉的音調深表詩人的愛國之情。又如長安“春望”,則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如果沒有對祖國執著的愛慕之情,這些詩句是寫不出來的。
二) 戰亂中對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順,生活在社會的低層,飽受貧困和流離之苦,他以憂鬱的目光目睹了統治者的奢華無度,勞苦人民的悲慘生活,戰亂中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使人民經曆了九死一生、妻離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詩中有很多斥責了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詩篇。如“黃門飛 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寫出楊氏姐妹顯赫的地位和繁華的宴飲(《麗人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對統治者進行了鞭撻,對平民百姓充滿了同情,客觀上反映了貧富懸殊對立的社會現實。
安史之亂以後,杜甫曾淪為胡虜,顛沛流離於各地,親眼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這一時期的作品多為優秀之作,是杜詩靈魂的主體。作者路過石壕村,見證了征兵給人民帶來走赴邊疆、家破人亡的慘痛;新婚夫婦成婚一日之後竟成永別的悲慘,花甲老人拜別老妻的無奈,士兵們戰場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對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個如此真實地寫“民”的詩人,有著一種患難與共感同身受的共鳴,同樣的遭遇使他的詩中對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創作的詩,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戰亂、軍閥混戰、反對外族入侵的詩篇,極為深刻的再現了戰亂給詩人的家庭和廣大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
(三) 杜詩中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
杜甫是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他主張民族團結,反對侵略、反對戰爭。他的詩作既反對李唐王朝對吐蕃,南詔等少數民族的侵略和壓迫,又反對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對中原的侵擾和掠奪。詩人讚同民族和睦友好的這種態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曆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很大的進步性。
杜甫後期的作品多寫安史之亂,或者是吐蕃、回紇之禍。這些詩中有恢複李唐江山,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外來入侵的民族精神。在《塞蘆子》中,他反對軍閥割據,而提出正確的軍事策略。《述懷》中,杜甫表現出想以拾遺這個請要的諫官,對唐王朝討平叛亂、恢複統一的大政有所作為。“漢運初中興”喻唐,希望國家恢複統一,表現出詩人的愛國思想。《北征》中,詩人緬懷軍家大事,終結以複興希望。在這首詩中,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軍政大計的謀劃,戰亂中人民的苦難疾苦以及詩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實,鮮明地反映出來了。
杜甫愛國精神的源頭探究
杜甫的詩,有著如此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詩人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的生活麵廣,接觸到下層人民,認識到社會的某些黑暗,從而在詩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詩經》和《漢樂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愛國詩人的情懷也深深影響著杜甫,熔鑄成他獨有的風格。
他繼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發展。各種詩集他都能純熟運用。他的五言古詩善於描寫社會的動亂,民生的疾苦和個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詩長於抒寫情懷,申述政見;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調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絕句數量不多,質量上乘,堪與唐代絕句名家媲美。
(一)孟子的“仁愛”思想賦予他憫民的愛國之心
杜甫生在一個有著儒家思想的家學傳統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有名的詩人,父親杜閑曾任奉天令,他們使儒家“仁者愛物”“饑溺關心”的思想深植於杜甫的詩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治思想。這就鑄就了杜甫“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說“自先君恕,預以祥,奉儒守宮,未墜素業矣。”(《進雕賦表》)。他自己也曾經有過“濟業”的政治抱負。然而仕途的不順,終其一生並未使他踏上從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時代的變動,仕途的不順,生活的流利失所,貧困、饑餓使他與人民群眾發生較密切的聯係,與人民大眾共苦難、同命運,產生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如:“三吏”“三別”;對統治者奢侈荒淫的譴責,如:《麗人行》;對統治者能“仁者愛民”的渴望。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民”乃“國家之根本”,杜甫的愛國之心不同於戰場上的將軍的為國獻身,不同於屈原的冒死勸諫。他的愛國之心,是根植於“民本”思想的愛國。沒有一個詩人的詩中有這麼多的人民的形象。《石壕吏》中的老嫗一家 讓人心酸哀痛;《新婚別》中的新婚夫婦的生死離別讓人同情;《垂老別》中花甲老人告別老妻,毅然而上戰場的悲壯。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勞動人民,在哪位詩人的筆下有過如此清晰的形象,讓讀者產生悲憫之心。這些處在戰亂中的不幸的人民,又表現出積極投身抗戰,收複失地,重建家園,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詩人有感於人民的苦難,用詩歌真實的記錄這段曆史,更多的地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杜甫的詩中,處處呈現出對勞動人民的關懷,體現人民性的深廣和真摯,正是這種“憫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將詩歌作品的現實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響杜甫一生的主導思想來源,他的忠君思想和憂國憂民情懷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對社稷和人民的關切,是他愛國思想的核心內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堅定而真誠地為江山社稷憂愁。
(二)源於屈原的愛國魂的再現
讀杜甫的詩,腦中總是浮現出一位滄桑憂鬱的老人,一雙悲切的眼睛看著國家的沉淪,痛悼人民的疾苦。對民族存亡的關切,在杜甫的詩中有深刻的表現,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如《春望》中“國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憂愁形象。
屈原的詩中,有著深沉的愛國情感,九死不悔的堅韌品質,勸諫君王、痛斥小人。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心報國卻因屢楚王聽信讒言,雖兩次遭放逐,仍為楚國的富強盡心盡力。杜甫兩次落第,也同樣經曆了國家的動蕩,一顆至死不悔的愛國之心,和屈原有些許相似。飽讀詩書,欲濟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獻賦求官的失敗,政治上一籌莫展。安史之亂期間,深陷胡虜,九死一生。平定叛亂時,他高興得熱淚盈眶。戰亂與漂泊,貧困交加的窘迫生活並未銷蝕他深厚的愛國情感,祖國的統一與強盛,始終是杜甫最關心的事。
窮屈原的一生,強烈的愛國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最終決定“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後楚被攻陷,屈原懷著滿腔的悲憤,故國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
杜甫晚年,長安再度淪陷,他經常捱餓受寒,日子過得很悲苦。他身在兩川,心係故國,卻又始終不得返京。無奈之下,他乘舟出遊,漂泊在嶽州,衡州、漳州等地,度著浮家泛宅的淒涼歲月。最後,這位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竟然在貧病交加之中,懷著滿腔遺恨,凍死在一條破舊的木船上。
類似的生活經曆,同樣的愛國思想,造就了中國曆史上同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在這方麵表現得更加現實些,他的心隨著那個時代的脈搏而跳動起伏,流下了那憂國憂民的涕淚。他為祖國的安危,有時失眠:“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有時流淚:“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嶽陽樓》),有時聞捷則悲喜交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時,《秋興》八首從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長安昔日的繁華,用鏗鏘的音調,華麗的詞藻烘托出詩人的愛國深情:“彩筆昔曾千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真是感慨良多。
(三)生於動亂的經曆深化了杜甫的愛國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成長及南北漫遊時期——長安覓官時期——離亂為官時期——蜀相漂泊時期。第一時期,他寫的詩很少。從第二時期開始,玄宗昏潰、朝臣弄權,外戚驕奢,邊將驕縱……安史之亂這場國家民族的大災難即將開始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給了他思考,他的詩作也就從此開始了。
安史之亂後,長安兩都淪陷,杜甫目睹了叛軍的暴行,飽嚐了國破被俘的離亂之苦,有著九死一生的人生經曆。在國家的淪破、人民的疾苦中,飽讀詩書的他有著濟事不能的痛苦。鬱結在詩人的心中,使詩人的感情更沉鬱了,詩人的筆下更深刻了。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長期蘊蓄的內在矛盾及理想與現實的葛藤,他隻能選擇詩這一武器,來控訴和批判,進行迂回的鬥爭。由於他所涉及的生活麵之寬廣,所揭發的現實問題之深刻,所傳遞感染的情緒之真摯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鬱頓挫感情豪宕的詩風。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場麵、聆聽了新婚少婦送丈夫出征時的哭訴。他詩情澎湃,再也平靜不下來,抑鬱的情感在詩中得以宣泄,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動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雖然他有過短期的“裘馬清狂”的生活,但是長安十載在乞食,已麵臨安史之亂的前夕,民生憔悴,險象環生,兩京淪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離顛沛中過去了。因此,動亂的經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濟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豐富的內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鬱,他的體驗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詩的真價值,在於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會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達到尖銳化時所爆發的連年戰爭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當時人民的要求;同時揭露了統治階級不顧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樂的腐朽生活,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性。
因此,杜甫詩中那個眷懷家園,低吟時事的沉鬱的風格,可以說是他所處的時代錯綜複雜互相映發的結果。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憂國憂民”是他思想的真實寫照。他的“憂國”之心,較之屈原等有進步性。屈原等人的愛國之情是建立在“愛君”、“愛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憂國,是廣植於“憂廣大人民”這一現實的土壤之上的,“憂國”即是“憂民”,“憂民”即是“憂國”,他的愛國之情更有一種悲天憫人在其中,詩的內涵更豐富,更具有現實的深刻性。
閱讀杜詩,總是被那沉鬱頓挫的詩風深深的感染著,被作品中根植於現實的高度的愛國主義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義深深震撼。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襲著杜甫的創作道路。王安石、陸遊、蘇軾、文天祥等對杜甫詩中精神實質有著深刻而全麵的認識,真正能做到結合個人的時代遭遇和生活實踐,寫出一首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深刻現實寫照的詩人,使他們成為無愧於祖國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詩人
杜甫的人生經曆(分階段講)
杜甫資料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 5分
如果你好好看看杜甫的成長就明白了;
少年時,本來這個時期的他,在年少多彩,風華正茂之時,逍遙自在的四方遊學,直到杜甫在朝中任左拾遺後,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負責祭祀、禮樂。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這個時期多是鬱鬱不得誌和報國無門的意氣風發。
中年時,最是不好,遇上社會的大變革,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嘩、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在這個是時期的他不僅僅是在個人問題,而是國家山河如下分崩離析的時刻,作為一個心懷國家的男人,隻有一筆廖盡世事苦楚和悲歡,但也是他詩歌最為輝煌的時期....
老去,最為可惜,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這時的他看盡世事,年老誌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日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誌存身朽,少年不在來啊..
杜甫年輕時期代表詩作?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早年、中年、晚年詩各2首!!!!
725乙醜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遊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望嶽》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兵車行》天寶十載(751),35 歲作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蜀相》作於上元元年(760年)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於公元761年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麵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登高
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江南逢李龜年
【題解】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名樂師。杜甫年青時在洛陽曾聽過他的演唱。晚年飄泊江南後,杜甫竟與樂師異地重逢。這時候距“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時期”已經十多年了,詩人和李龜年都是晚年了,在這樣的境地相逢,有回憶,有傷感。於是,詩人用非常含蓄的語言,說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