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如何斷句?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
(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這一(4)、據排偶,定句讀。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5)、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6)、對話、引文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隻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7)、察反複,定句讀。反複,特別是間隔反複,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複,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古詩文如何斷句啊?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
《有的人》這首詩如何斷句?
有的人 活著 他 已經死了; 有的人 死了 他 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嗬,我多偉大1 有的人 俯下身子 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 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 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 別人就不能活;
現代詩是怎麼斷句的?
湖北阿毛的詩,嗬嗬
現代詩的斷句海簡單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桎梏,自由是它的名字.
每位寫作者都有他自身的寫作風格.
斷句,隻是順應她自身內心的節奏
朗誦詩的技巧?如何斷句?
朗誦的基本表達手段
朗誦時,一方麵要深刻透徹地把握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麵。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句調。
(一)停頓
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方麵是由於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麵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再一方麵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餘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停頓包括生理停頓、語法停頓、強調停頓。
1.生理停頓
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頓,不要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2.語法停頓
語法停頓是反映一句話裏麵的語法關係的,在書麵語言裏就反映為標點。一般來說,語法停頓時間的長短同標點大致相關。例如句號、問號、歎號後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後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後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於句子停頓的時間。
3.強調停頓
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而在書麵上沒有標點、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麵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這樣的停頓我們稱為強調停頓。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例如:
遵義會議║糾正了│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所犯的“**機會主義性質”的嚴重的原則錯誤,團結了│黨和紅軍,使得│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地完成了長征,轉到了│抗日的前沿陣地,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
“遵義會議”之後沒有標點符號,但是為了突出“遵義會議”的地位,強調“遵義會議”在我黨曆史上的偉大意義,就應有一個停頓,而且比下麵的其它強調停頓時間要長一些。“糾正了”、“團結了”、“使得”、“轉到了”、“執行了”這些詞語後麵也沒有標點,但為清楚顯示“遵義會議”的偉大曆史意義,應用停頓,句中劃“║”和“│”的都表示強調停頓。
如果不仔細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強調停頓,容易產生錯誤的理解。例如賀敬之《雷鋒之歌)中的一句:“來嗬!讓我們緊緊挽住雷鋒的這三條刀傷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條”之後略作停頓,就會給聽眾造成“三條手臂”的錯覺,影響理解的正確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裏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來體現。重音有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兩種。
1.語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麼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置比較固定,常見的規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裏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③動詞後麵由形容詞。動詞及部分詞組充當的補語常重讀;
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
如果一句活裏成分較多,重讀也就不止一處,往往優先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連帶成分。如:
我們是怎樣度過這驚濤駭浪的瞬息!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值得注意的是,語法重音的強度並不十分強,隻是同語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較,讀得比較重一些罷了。
2.強調重音
強調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語句在什麼地方該用強調重音並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受說話的環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過上海。(回答“誰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你去沒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過哪兒?”)
因而,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鑽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較準地找到強調重音之所在。強調重音與語法重音的區別是:
①從音量上看。語法重音給人的感覺隻是一般的輕重有所區別,而強調重音則給人鮮明突出的印象。強調重音的音量大於語法重音的音量。
②從出現的位置看。強調重音可能與語法重音重疊,這時語法重音服從於強調重音,隻要把音量再加強一些就行了。有時,兩種重音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時,強調重音的音量要蓋過語法重音的音量。
③從確定重音的難易上看。語法重音較容易找到,在一句話的範圍內,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就可以確定,而強調重音的確定卻與朗誦者對作品的鑽研程度、理解程度緊密相連。
(三)語速
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的長短及音節之間連接的緊鬆。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人的感情決定的,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係。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為例,朗誦時應根據人物心情的變化調整語速,而不應一律以一種速度讀下來。如:
周: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慧,也很規矩。有一天夜裏,忽然地投水死了。後來,後來——你知道嗎?(慢速。周樸園故作與魯侍萍閑談狀,以便探聽一些情況。)
魯: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裏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矩的。(慢速,侍萍回憶悲痛的往事,又想極力克製怨憤,以免周樸園認出。)
魯:我前幾天還見著她!(中速)
周:什麼?她就在這兒?此地?(快速。表現周樸園的吃驚與緊張)
魯:老爺,您想見一見她麼?(慢速。魯故意試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現周樸園的慌亂與心虛。)
周: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魯: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現魯侍萍極度的悲憤以至幾乎喊叫)
(四)句調
在漢語中,字有字調,句有句調。我們通常稱字調為聲調,是指音節的高低升降。而句調我們則稱為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是貫穿整個句幹的,隻是在句未音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句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
1.升調(↑),前低後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
2.降調(↓),前高後低,語勢漸降。一般用於陳述句、感歎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讚美、祝福等感情。
3.平調。(一),這種調子,語勢平穩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於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調。全句語調彎曲,或先升後降,或先降後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
除了以上這些基本表達手段外,要使朗誦有聲有色,還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例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這裏我們就不詳細介紹了。
朗誦不同於朗讀,也不同於演戲
朗誦不同於朗讀,朗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讀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誦則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背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可見,朗誦的要求比朗讀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麵對觀眾,除運用聲音外,還要借助眼神、手勢等體態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
朗誦常常伴隨有手勢、姿態等體態語,但朗誦時的姿態或手勢不能過多、過火。畢竟,朗誦不同於演戲,演戲時,演員不直接和觀眾交流,他扮演劇中人物,模仿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他隻和同台的演員進行交流,而朗誦者直接交流的對象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等隻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不宜過多、過火。
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該如何斷句?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斷句古詩,杜甫的
《斷句》
白雲滿鄣來,黃塵暗天起。
關山四麵絕,故鄉幾千裏?
注釋
①這首詩題為《斷句》,“斷句”同於“絕句”,就是聯句未成的意思。
②鄣:邊地險要處的城堡。
品評
劉昶是宋文帝第九子。前廢帝子業即位,懷疑劉昶有異誌。於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詩。詩的前兩句寫邊關之景。白雲之“來”,黃沙之“起”,充滿了動感,既傳寫出邊關特有的風雲之氣,也造出一種緊迫壓抑的情..
為所見這首詩段斷句
所見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相信未來這首詩怎麼斷句
央視2010年新年新詩會,朱軍和楊晨朗誦了《相信未來》,有網友認為朱軍的朗誦存在對詩句的誤讀,原詩內容片段: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杆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朱軍的斷句:
我要用手 / 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 / 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這樣“指”和“掌”成了動詞,這句話變成了2個動作的描述。
有網友認為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這樣的:
我要用手指 / 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 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手指”、“手掌”是兩個名詞。這是2個比喻句。
從語境、從整段語句來看,四句話是一個整體的比喻,整段話的目的是要表達搖曳筆杆寫“相信未來”四個字。
本體是: 手指 手掌 (搖曳)溫暖漂亮的筆杆寫
喻體是: 排浪 大海 搖曳著曙光
意思是:我用湧向天邊的排浪排浪一樣的手指,托住太陽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搖曳著象曙光一樣溫暖漂亮的筆杆-----------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據說這樣的解釋已經得到了原作者的認可。
古詩依什麼標準斷句?
*
-
古詩有字數、句數的要求,滿數可斷句,不能隨心所欲。
比如:七絕——7字一句,總共 四句
七律—— 7字一句,總共八句
五絕——每句5字,總共四句
五律—— 每句5字,總共八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