斃字開頭的成語
斃而後已
【拚 音】:
bì ér hòu yǐ
【解 釋】:
斃: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為某一目的奮鬥終生,至死才罷休
【出 處】: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斃字開頭的成語接龍
斃而後已 [bì ér hòu yǐ]
[釋義] 指努力工作或為某一目的奮鬥終生,至死才罷休。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
安字開頭的成語?
安字開頭的成語
:安常守分、安忍無親、安常履順、安閑自得、安魂定魄、安貧樂賤、安如盤石、安邦定國、安土重居、安分守己、安如太山、安若泰山、安富恤窮、安份守己、安室利處、安然無事、安於現狀、安心落意、安神定魄、安然無恙、安土重舊、安眉帶眼、安安穩穩、安步當車、安營紮寨、安心樂意、安身立命、安老懷少、安堵如故、安良除暴.安分守已、安然如故、安安靜靜、安居樂業、安生樂業、安生服業、安貧樂道、安於故俗,溺於舊聞、安枕而臥、安不忘危、安常習故、安危與共、安富恤貧、安身樂業、安內攘外、安堵樂業、安身之處、安常處順、安定團結、安分守常、安土樂業、安心定誌、安家落戶、安富尊榮、安車蒲輪、安適如常、安坐待斃、安如磐石、安貧守道、安詳恭敬.安營下寨、安分知足、安土重遷、安邦治國、安常守故、安於盤石、安宅正路、安家樂業、安閑自在、安國富民、安之若命、安國寧家、安危相易、安家立業、安之若素、安身為樂、安故重遷、安時處順、安如泰山、安心樂業、安身之地、安安逸逸、安弱守雌、安之若固、安忍之懷、安居樂俗、安分守命、安分守拙、安分守理、安心恬蕩.安民濟物、安於故俗、安堵如常、安祥恭敬、安然若素、安難樂死、安行疾鬥、安貧知命、安虞、安忍阻兵、安於一隅、安於所習、安其所習、安安心心、安安分分、安樂世界、安危相易,禍福相生、安於磐石、安安合適、安車軟輪、安於泰山
養字開頭的成語
養虎留患、
養癰貽患、
養精畜銳、
養虎自貽災、
養鷹揚去、
養虎貽患、
養癰畜疽、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養虎傷身、
養虎自殘、
養軍千日,用軍一時、
養銳蓄威、
養兒待老,積穀防饑、
養虎自齧、
養生之道、
養癰自禍、
養威蓄銳、
養家活口、
養虎自斃、
養賢納士、
養音九皋、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yang音開頭的四字成語大全
yang音開頭的四字成語:
陽春白雪: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陽春有腳: 用以稱譽賢明的官員。
陽奉陰違: 陽:表麵上;奉:遵守,聽從;陰:暗地裏。指玩弄兩麵派手法,表麵上遵從,暗地裏違背。
陽關大道 : 原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大道,後泛指寬闊的長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
陽關三迭 :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三迭:反複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後也比喻離別。
陽煦山立: 象太陽那樣暖和,象山嶽那樣屹立。比喻人性格溫和,品行端正。
兔字有什麼成語
兔死狐悲,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守株待兔,獅象搏兔,兔起鳧舉,見兔放鷹,犬兔俱斃,兔角牛翼,狡兔三窟,得兔忘蹄,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兔絲燕麥,烏飛兔走,兔頭麞腦,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狐蹤兔穴,不見兔子不撒鷹,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狡兔死,良犬烹,狡兔死,良狗烹,兔死犬饑,全獅搏兔,兔犬俱敝,兔起烏沉,
表示結果的成語是什麼
拔十得五 拔:選拔,推薦。想選拔十個,結果隻選得五個。指選拔人才不容易。
出處:《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搬石砸腳 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
抱薪救焚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同“抱薪救火”。
出處:《三國誌·魏誌·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鬆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成敗利鈍 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乘興而來 乘:趁,因;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心見安道邪?’”
春花秋實 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活·夢幻·永和銀杏》:“楊州鈔關官署東隅,有銀杏樹一株,其大數圍,直幹淩霄,春花秋實。”
春華秋實 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三國誌·魏誌·刑顒傳》:“而楨禮遇殊榮,顒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後漢書》卷五十二:“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
大計小用 用於大事的計策,結果隻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計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孔明連夜驅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兵,重賞薑維。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小用矣。’”
大喜過望 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出處:《史記·黥布傳》:“出就舍,張禦食飲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倒果為因 果:結果;因:原因。把結果當成原因,顛倒了因果關係。
出處: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日頌當前之結果,於學者獨恝然而置之,倒果為因,莫此為甚。”
倒因為果 顛倒因果關係,把原因說成結果。
道頭會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出處:《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承天辭確禪師》:“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道頭會尾,舉意知心。’”
道頭知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九:“惟聖人道頭知尾,下學便上達,若教學者,則須循其序也。”
睹始知終 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負薪救火 背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史記·魏世家》:“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毫厘千裏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互為因果 原因和結果相互聯係,相互轉化。
華而不實 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出處:《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禍福相依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見始知終 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能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開花結實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同“開華結果”。
開華結果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弄假成真 本來是假裝的,結果卻弄成了真的。
出處: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弄巧成拙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
出處: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弄巧反拙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同“弄巧成拙”。
噴血自汙 含血噴人,卻先汙己口。比喻本欲惡毒地汙蔑、攻擊他人,結果卻先害了自己。
前因後果 起因和結果。泛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
蹺足而待 踮起腳跟等待。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
出處: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勸百諷一 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生死未卜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適得其反 適: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出處: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禦諸內河不若禦諸海口,禦諸海口不若禦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適居其反 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同“適得其反”。
出處: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這都是大錯特錯,唯物史觀及於人生的影響乃適居其反。”
收因結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
收因種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收園結果 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收緣結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殊方同致 猶殊途同歸。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路同歸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殊塗同歸 本指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後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
出處:語出《易·係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於一,但初時殊異其塗路也。”
殊塗同會 猶殊途同歸。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塗同致 猶殊途同歸。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係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殊致同歸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順理成章 順:依順;理:條理;章:章法。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著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出處:《朱子全書》:“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
同歸殊塗 原指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於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出處:語出《易·係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同歸殊途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易·係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徒費唇舌 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於事。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歪打正著 比喻方法本來不恰當,卻僥幸得到滿意的結果。也比喻原意本不在此,卻湊巧和別人的想法符合。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將藥煎中,打發晁大舍吃將下去。想歪打正著,又是楊太醫運好的時節,吃了藥就安穩睡了一覺。”
剜肉成瘡 本想割肉醫瘡,但被割之處反成新瘡。比喻行事隻顧一麵,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剜肉生瘡 猶剜肉成瘡。比喻行事隻顧一麵,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剜肉做瘡 猶剜肉成瘡。比喻行事隻顧一麵,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亡羊之歎 亡:丟失。歎:歎息。為丟失了羊而歎息。比喻探索學問,徘徊歧路,結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無論如何 不管怎樣。表示不管條件怎樣變化,其結果始終不變。
下回分解 章回小說於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現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銜華佩實 銜:包含;華:比喻文采;佩:佩帶;實:果實,比喻文章的思想內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開花結果。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征聖》:“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向天而唾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形枉影曲 東西的形狀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彎曲了。比喻有什麼原因就會有什麼結果。
出處:《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
凶終隙末 凶: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出處:《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凶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秀而不實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隻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仰麵唾天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養癰成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養癰貽患 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姑息壞人壞事,結果自己遭殃。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養癰遺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一葉報秋 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同“一葉知秋”。
出處: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一葉知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以骨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隻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以肉去蟻”。
出處: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以火去蛾 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隻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太平禦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以肉驅蠅 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隻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明·張居正《答南學院周乾明》:“令人不解寬義,一切務為姑息弛縱,賈譽於眾,以致士習驕侈,風俗日壞,間有一二力欲挽之,則又崇飾虛談,自開邪徑,所謂以肉驅蠅,負薪救火也。”
以肉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隻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以刑致刑 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出處:《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以魚驅蠅 魚腥能招來蒼蠅,用魚驅趕蒼蠅,蒼蠅更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隻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魚驅蠅,蠅愈至。”
異路同歸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異塗同歸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異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係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因果報應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出處:《慈恩傳》:“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引虎自衛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歎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引狼自衛 猶言引虎自衛。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欲蓋彌彰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出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欲益反弊 猶言欲益反損。想把事情做好,結果反而弄壞。
出處: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元凱於此,不獨誣經,而其於《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欲益反損 益:得益;損:損害。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淵魚叢爵 比喻為政不善,結果驅使人民投向敵方。爵,古同“雀”。
出處:《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原始見終 考察事物的開端而預見到它的結果。
出處:漢·王充《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三國誌·魏書·臧洪傳》:“仆雖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見終。”
原始要終 原、要:推求。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
出處:《周易·係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造繭自縛 作繭自縛。比喻做了某事,結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出處: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六:“他們幫助敵人造成聯合戰線攻打他們自己,他們像蠶一樣,造繭自縛。”
造因結果 指無論製造何種因緣,必得相應之後果。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治絲益棼 治:整理;益:越發;棼:紛亂。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終成泡影 結果一場空,一無所有。
總角之交 總角:兒童發髻向上分開的結果童年。指童年時期就結交的朋友。
出處:《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髻結之。”《晉書·何劭傳》:“邵字敬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
作繭自縛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裏麵。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出處: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遊《劍南詩稿·書歎》:“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抹一鼻子灰 比喻本想巴結討好,結果反倒碰個釘子,落得很沒趣。
一問三不知 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再實之根必傷 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再實之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
此地無銀三百兩 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出處: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麵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多行不義必自斃 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一葉落知天下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出處:**《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差若毫厘,謬以千裏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差以毫厘,謬以千裏 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毫厘,謬以千裏。’”
差以毫厘,失之千裏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魏書·樂誌》:“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二虎相鬥,必有一傷 兩隻凶惡的老虎爭鬥起來,其中必有一隻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鬥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出處: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鬥,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整個失敗。
出處:元·李元蔚《將神靈應》第二折:“隻因一著錯,輸了半盤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什麼,收什麼。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出處:《涅槃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倚:倚靠;伏:隱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