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望嶽》詩中“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描寫的是五嶽中的哪座山?
東嶽泰山!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會當淩絕頂”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誌和堅定豪邁的氣慨,使全詩的意境格外雄闊高昂。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作)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會當:一定要。
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誌。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
關於五嶽的古詩
描寫五嶽的詩句之——東嶽泰山
1、《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誌,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
2、《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wèn)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穀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譯文
泰山的南麵,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麵,濟水向東流去.南麵山穀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麵山穀的 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穀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裏。)
【描寫五嶽的詩句之——西嶽華山】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李白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
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
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穀高掌開。
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
雲台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
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
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複西歸。
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此篇寫黃河的奔騰衝瀉之勢及華山的崢嶸秀偉,運用神話傳說,馳騁想象,使山河更帶有神奇的色彩。
“西嶽”兩句。此開篇,就以“西嶽崢嶸何壯哉”的突發唱歎,寫華山的雄偉,起勢宏遠突兀,接著便展現登山遠眺所見到的黃河之雄姿。接著四句寫黃河。先寫河的觸山動地的洶湧澎湃之勢,繼寫河的急流盤旋成渦,聲如巨雷,最後寫河水在陽光下,反映出燦爛輝煌的色彩,並把它和人的命運連係起來。出人意外的是,詩人對黃河的勾勒,卻用了飄忽的輕筆:“黃河如絲天際來!”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雄奇景象迥異,這是因為詩人此刻是在煙雲縹緲的華山絕頂;從萬仞之上,遠眺數千裏外的盤曲黃河,正有細曲“如絲”“天際”來的奇妙感覺。而且詩人描述的重點是華山,用這樣的輕筆勾勒,較之於重筆渲染黃河的壯闊,更可以反襯華嶽的高峻入雲。然而,黃河畢竟是狂暴不羈的,在它奔騰至華山腳下的時候,就不再輕細“如絲”,簡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詩人之筆亦突然夭矯而行、力挾千鈞:“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它那蓄勢“萬裏”的排浪,使山嶽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輪般轉動的漩渦,發出震撼三秦的雷鳴。這景象的確驚心動魄。)
【描寫五嶽的詩句之——中嶽嵩山】
《歸嵩山作》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監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 整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摸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淒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向往的一麵,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麵。詩人隨意寫來,不加雕琢,可是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痕跡,卻又有精巧蘊藉之妙。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嚐不工。”正道出了這首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
【描寫五嶽的詩句之——南嶽衡山】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李白
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
(用誇張手法極寫南嶽之高。這是詩人在先一年秋天實地遊曆南嶽的基礎上,加以想象而凝成的名句。)...餘下全文>>
泰山是五嶽之首,當人們攀登山山頂時,不禁會吟誦杜甫的詩句:-----------------------------------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為什麼杜甫隻寫了五嶽中的三嶽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他前者不夠到位,剩下倆沒去過
杜甫寫下第一首快詩的背景故事
個人觀點:杜甫最早的、第一首詩的尋找和確定,是很困難的!除非有嚴格的定義。可能7歲作的詩是第一首,但或者沒有流傳下來;或者杜甫自己都不滿意,然後他自己收集、保留、自己滿意的第一首詩是有的,但未必流傳下來了;“詩聖”杜甫(712~770)的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絕大部分是他四十歲以後的作品;而事實上杜甫從事詩歌創作甚早,據他本人後來在《壯遊》一詩中所說,開始於七歲,(“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到十四五歲,已經“出遊翰墨場”,在當地詩壇上嶄露頭角;稍後更有了“李邕求識麵,王翰願為鄰”(《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樣這樣的盛名。所以杜甫寫得第一首詩是不能確定的,但反過來說或許能夠成立:現在保存下來的所有杜甫詩中, 最早的一首是《望嶽》。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誌,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鍾”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麵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麵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麵,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裏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隻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五嶽之首孔子“ ”傳為佳話?杜甫有()傳送之句?
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傳誦之句
形容五嶽的句子
東嶽泰山
1、最喜健步十八盤,玉皇頂上眾山攬。自然文化雙遺產,五嶽獨尊雄泰山。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杜甫
3、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牛喘四十裏,蟹行十八盤。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泰山》張岱
4、四月上泰山,石屏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鬆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台。天門一長嘯,萬裏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遊泰山》其一李白
5、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捫蘿欲就語,卻掩青雲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岩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歎息,從師方未還。《遊泰山》其二李白
西嶽華山
1、五峰並雄入雲端,五花並蒂帝都畔。奇山奇石奇蒼鬆,險峰險路險登攀。
2、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穀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雲台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複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李白
3、誰將倚天劍,削出倚天峰。眾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樹黏青靄合,崖夾白雲濃。一夜盆傾雨,前湫起毒龍。《華山》張喬
4、群峰鬱初霽,潑黛若鬟沐。失風鼓唅呀,搖撼千灌木。木葉微墮黃,石泉淨停綠。危磴蘿薜牽,迥步入幽穀。我心寄青霞,世事慚蒼鹿。遂令巢許輩,於焉謝塵俗。想是悠悠雲,可契去留躅。《華山西岡遊贈隱玄叟》顧況
5、玉女洗頭盆,孤高不可言。瀑流蓮嶽頂,河注華山根。絕雀林藏鶻,無人境有猿。秋蟾才過雨,石上古鬆門。《馬戴居華山因寄》賈島 中嶽嵩山
1、中州峻嶽似畫屏,夏聽鬆風秋賞紅。書院古柏武帝封,少林禪院少林功。
2、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樓百尺獨登看。高淩鳥外青冥窄,翠落人間白晝寒。不覺衡陽遮雁過,如何鍾阜鬥龍盤。始知萬歲聲長在,隻待東巡動玉鸞。《望嵩山》吳融
3、獨背焦桐訪洞天,暫攀靈跡棄塵緣。深逢野草皆疑藥,靜見樵人恐是仙。翠木入雲空自老,古碑橫水莫知年。可憐幽景堪長往,一任人間歲月遷。《遊嵩山》熊皎
4、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監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歸嵩山作》王維
5、嵩山歸路繞天壇,雪影鬆聲滿穀寒。君見九龍潭上月,莫辭清夜訪袁安。《送友人遊嵩山》陳羽 南嶽衡山
1、七十二峰秀芙蓉,煙雲飄渺罩祝融。方廣寺深翠竹密,回雁峰前飛雁鳴。
2、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衡山》李白
3、為縣瀟湘水,門前樹配苔。晚吟公籍少,春醉積林開。滌硯鬆香起,擎茶嶽影來。任官當此境,更莫夢天台。《贈衡山麋明府》曹鬆4、東南倚蓋卑,維嶽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青冥結精氣,磅礴宣地脈。還聞膚寸陰,能致彌天澤。《望衡山》劉禹錫
5、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柳宗元...餘下全文>>
五嶽的特點有哪些
東嶽泰山(1532.7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2154.9米),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1300.2米),位於湖南衡陽市。
北嶽恒山(2016.1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91.7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恒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恒山如行,嵩山如臥。
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名為“玉皇頂”,又稱“天柱峰”,其相對高度為1391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大陸口的第一高山。它山勢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譽。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東峰是華山的奇峰之一,因峰頂有朝台可以觀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陽峰。北峰也叫雲台峰,山勢崢嶸,三麵絕壁,隻有一條山道通往南麵山嶺,電影 《智取華山》即取材於此西峰叫蓮花峰, 峰頂有一塊“斧劈石”,相傳神話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發生在這裏。南峰即落雁峰,是華山主峰,海拔2160米,也是華山最險峰,峰上蒼鬆翠柏,林木蔥鬱,峰東有淩空飛架的長空棧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於東峰西壁,是通往東華山山路奇險,景色秀麗,沿山路從玉泉院到蒼龍嶺可以看到許多勝景,從華山腳下到青坷坪,一路上風光幽靜,山穀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令人心曠神.
南嶽衡山自然風光秀麗多姿,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素有“五嶽獨秀”和“文明奧區”之稱。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古稱南嶽“四絕”。春看花,夏觀雲,秋望日,冬賞雪,為南嶽四季奇觀;飛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異石,古樹名木,亦是南嶽佳景。風景區內有24岩、12洞、7潭、8溪、20泉、3瀑布。自晉以來南嶽佛道共存,曆代不衰,為宗教史上所罕見。南嶽山高林密,環境宜人,氣候獨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觀冰賞雪勝地。
南嶽又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這裏有世界稀有的原始次森林,有600多種樹木和800多種草本植物。其中有東晉的銀杏,明代的古鬆,世界罕見的絨毛皂莢,奇異的搖錢樹、連理枝、同根生、金錢鬆等。這裏還有極其珍貴的華南竹雞、杜鵑、鷹嘴龜、南嶽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祝融峰、方廣寺、藏經殿、會仙橋、水簾洞、衡山煙雲。其中,山巔祝融峰,海拔1300.2米,登衡山必登祝融。娃娃魚等。
北嶽恒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恒山風景名勝區總麵積147.51平方公裏,所轄功能各異、景色紛呈的旅遊小區恒山十五個,由東北向西南綿延五百裏,錦繡一百單八峰,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為北國萬山宗主。
恒山由於綿延五百裏,氣勢壯觀,因此古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衡山如飛”之說。登上恒山,蒼鬆翠怕、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麵前磁峽煙雨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鬆、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嶽頂鬆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恒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嵩山嵩山屬伏牛山脈,其主體在今登封縣境內,東鄰省會鄭州,西鄰九朝古都洛陽。嵩山古稱外方山,周平王東遷洛陽後,以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嵩山位於中央,是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為中嶽。武則天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封禪嵩山時,改中嶽為神嶽。北宋以後,又稱之為中嶽嵩山。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穀、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中嶽二十景,嵩門待月、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等,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姿多彩。嵩山林木蔥鬱,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鬆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蕩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水簾洞、回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風景秀麗。
五嶽是哪五嶽
五嶽(Five Famous Mountains),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恒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其中泰山居首。它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嶽景色各有特點,受到許多遊客的青睞,許多文人作家也留下了大量詩文作品。
雲霧繚繞的華山——人間仙境
泰山雪景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海拔1545米),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 南嶽衡山(海拔1290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 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華陰市 北嶽恒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渾源縣 中嶽嵩山(海拔1491.7米),位於河南省登封市 其中東嶽泰山(即岱宗)是“五嶽之首”。
編輯本段由來
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現在公認《周禮》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認為五嶽的思想是糅合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五嶽是封建時代帝王加封的。“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帝王們為了“報天之功”,常以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在峰頂上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的理論起源於戰國時代的齊、魯。而第一個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隻有泰山一處。到了唐代,封禪活動更加頻繁。經過封建帝王的大肆吹捧,五嶽的地位更高了。 中國的名山不少,廬山、黃山、峨眉山名氣都不小,唯獨這五座山尊為“嶽”,不是沒有道理。拿東、西、中三嶽來說,都位於黃河岸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五嶽在我國雖不是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這樣也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由於受到當時一些條件的限製,不可能對天下名山全麵考察,當然也就無法“擇優錄取”了。 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千百年來,皇帝在這裏祭祀,僧人道士在這裏修行念經,善男信女在這裏燒香許願,名人雅客也喜歡在這裏賦詩作畫,給五嶽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五嶽更加有名了。難怪人們登五嶽後,會發出“五嶽歸來不看山”的慨歎
編輯本段曆史傳說
古代帝王附會五嶽為群神所居,在諸山舉行封禪、祭祀盛典。「五嶽」說始於漢武帝。唐玄 漢武帝
宗、宋真宗封五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漢宣帝定的五嶽中以安徽省天柱山為南嶽,河北省曲陽縣的大茂山為北嶽,後始改以湖南省的衡山為南嶽,隋以後成為定製。明代又以山西省渾源縣的恒山為北嶽,清代移祀北嶽於此。五嶽均有寺廟名勝多處,其中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 五嶽中“嶽”意即高峻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把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為“五嶽”。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五嶽修建佛寺、道觀,進行宗教活動,每個“嶽”均尊奉一位“嶽神”(或稱“大帝”、“神君”等)作為掌管該嶽的最高神祇。這幾座山上的天然風景亦逐漸被開發出來,供朝山信徒遊覽。於是,五嶽又成為中國以山嶽自然景觀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觀之勝的風景名勝區。唐宋以前,五嶽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觀並存。宋以後,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會勢力彼此展開爭奪。到明清時期,南嶽、北嶽和中嶽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麵,東嶽和西嶽則以道教勢力為主,成為中國道教的中心。 國人論風光必曰三山五嶽。“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所謂“東方雲海空複空,群山出沒空明中”的“仙跡”;而“五嶽”則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雖然五嶽不是我國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嶽既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恒山奇,嵩山奧。東嶽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歎,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鬱,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隻能望峰歎。北嶽恒山則山勢陡峭,溝穀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曆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豔。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恒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恒山如行,嵩山如臥。早已聞名於世界。 “五嶽“被譽為中國的"五大奇觀”
編輯本段曆史淵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征。 “嶽”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就叫“嶽”。後來把主管方嶽的官吏與嶽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起來了,便出現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據道教典範《洞天記》雲:“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黃帝遠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圖不出黃河流域,黃帝是否封嶽無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現了四嶽是無可置疑的。 那時各朝京都雖屢有變遷,均不出晉、陝、豫三省範圍,其所封四嶽都在黃河流域。 春秋產生了“五行”之說,戰國時頗為流行。由於陰陽學家鄒衍等人的大力宣揚,“五德終始論”越來越盛。“五嶽”之說才應運而生,故《詩話》曾說:“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中國嶽山稱名始見於《尚書》。《尚書》有東、西、南、北四嶽,而無五嶽。四嶽山名見於經書者唯有東嶽岱宗。《周禮·大宗伯·大司樂》始言五嶽,而不言為何山。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才對名山大川較翔實可靠地總結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變過程:“因為夏、商、周的國都都在黃河與洛水之間,所以嵩山為中嶽,其他四嶽各隨其方,四瀆都在山東。至秦稱帝,建都鹹陽時則五嶽、四瀆均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不可勝紀。及秦並天下後,才有了明確規定:自河南省崤山以東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二,即濟水和淮河。”
編輯本段總結
綜上所述,漢之前五嶽之製因勢而異,各有不同。周建都於豐、鎬,以華山為中嶽: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又以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隻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恒山自古未變。至漢武帝時,才正式創立五嶽製度,並登禮天柱山封為南嶽。據《漢書·郊祀誌》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發詔書,確定以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後,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詔定湖南湘江之濱的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北嶽恒山在漢、唐、宋時,皆在山陽的河北曲陽登禮。至金、元、明、清諸代均建都於北京,曲陽之山在京城之南,與北嶽名稱不符。而恒山主峰天峰嶺位於山陰的山西渾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稱渾源恒為北嶽,但因路途遙遠,祭祀仍在曲陽。直到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才根據禮臣的建議,改招北嶽於渾源。
杜甫的西嶽華山,南嶽衡山,的整首詩!(不要重複,作業急交)拜托各位大神
望嶽 《望嶽》詩意畫 (東嶽泰山) (唐)杜甫 岱(dai)宗夫(fu)如何?齊魯青未了(liao)。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ceng)雲,決眥(zi)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西嶽華山) 西嶽嶺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穀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望嶽(南嶽衡山) 南嶽配朱鳥 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地靈 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 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 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 沐浴休玉堂 三歎問府主 曷以讚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求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杜甫的《望嶽》詩中“會當淩絕頂,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