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大做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趙孝成王很不爭氣,喜歡獨斷專行,經常貪小利而受大害。燕國與趙國發生衝突,燕國任命高陽軍為統帥率10萬大軍攻趙,趙孝成王認為趙國無大將,就以50座城池為代價請齊國的田單為大將。馬服君氣憤地對平原君說趙王是小題大做。
成語故事小題大做視頻
小題大做
xiǎo tí dà zuò
【解釋】指拿小題目作大文章。 比喻不恰當地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處理,有故意誇張的意思。
【出處】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山穀詩《雲濤石》]全是以實形虛,小題大做,極遠大之勢可謂奇想高妙。”
【結構】緊縮式
【用法】用作貶義。多含不以為然的意味。一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作,不能讀作“zhuò”;大,不能讀作“dài”。
【辨形】題,不能寫作“提”。
【近義詞】借題發揮、大驚小怪
【反義詞】等閑視之、淡然處之
【辨析】小題大做和“借題發揮”;都表示“將小事情或小題目加以誇張、發揮”的意思。但“小題大作”是“拿小題做大文章”的意思;“借題發揮”是“借這種題目做那種文章”的意思。
【例句】即無十分要緊的事,寫封平信即可,何須~的打電報呢?
“寓言故事”跟“成語故事”有什麼區別
1#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曆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這些,隻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曆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隻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2# 所謂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它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容。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曆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來源:①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由此可見,二者是交叉關係。 有些成語從字麵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後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現代漢語詞典》 可見,成語故事的範疇大,成語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濃縮,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 3# 寓言,即是區別。嚴格講,成語故事,是後人認為有價值而將曾經發生的的事情凝練而成的(成語)。 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拔苗助長 杯弓蛇影 狐假虎威 畫蛇添足 高山流水 邯鄲學步 驚弓之鳥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買櫝還珠 南柯一夢 南轅北轍 濫竽充數 庖丁解牛 杞人憂天 黔驢技窮 鷸蚌相爭 守株待兔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揠苗助長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愚公移山鄭人買履 智子疑鄰?? 4# 成語故事大部分是曆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
”、“沉魚落雁”這些,隻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 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曆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簡單地說,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隻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5# 所謂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它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容。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曆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曆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這些,隻是具備一種描述。
成語故事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語】: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拚音】: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解釋】: 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漢初,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一個名叫韓信的人,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後來,韓信投奔項羽,參加反秦。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采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隻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隻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後,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後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隻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閑住長安,鬱鬱不得誌,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後告發。呂後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後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後人根據這段曆史,引出“成為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