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名言的議論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不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關於孔子的議論文
論孔子思想的影響史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讚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孔子及少談論神,拒絕討論來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他對人生的關係深刻了解,他的學說並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隻是及中華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
孔子把「仁」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他規範著高尚者的行為。「仁」在有些時候可以解釋為「愛」,但我們最好將他理解為對人類的關心。「禮」是道德,禮節,規矩,傳統等觀點的總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采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成為顯學。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學說遭到貶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采用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在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們又開始宣講儒家學說。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中國科舉製度,始於漢朝。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們對孔子禮教的理解程度。由於科舉製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由漢朝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國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孔子的四書五經中打轉。知識分子窮一生精力從事研究他的學說,一生都跳不出這個圈子。大大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的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四書五經》成了學校的教科書,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熟記。古代哲人的教條,深深地植跟於人民的心中。由於這種儒學的熏陶,中國逐發展出一種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智識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健的文化。中國雖經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繞,而且還能同化異族。但是,儒學並不是萬能靈藥。他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劑有效的靈藥,能使他們的王朝盡量避免混亂和衰落的來臨。但是,對於在求變求新的國際競爭壓迫下,對於一國的發展,是個阻礙,那些維係個人和社會秩序的禮教,幾乎使人無法動彈,而造成一套用不改變的模式。孔子的教條。徹底的限製了人類自然而充沛的衝勁。孔子的那些禮教實在太完美了,以致顯得過分的嚴肅。在孔子的教條下,簡直沒有豪放和冒險,愛情和友誼也過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婦女一味服從,貶低了自己。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這一著名口號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盤否定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的。更有一種觀點,認為“五四”以來在文化領域就開始了一種過激主義的“左”的傾向,似乎解放以後嚴重泛濫的“左”傾思潮,以至“**”的發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這使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外曆史上多次啟蒙運動采取尊古、複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鮮明的反傳統形式出現的。因為從舊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僅很難找到改革的基點或旗號,而且日益顯示嚴重的障礙。而選定“孔家店”這個突破口,無疑有利於衝破舊的以封建政治、倫理秩序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麵,那些代表人物並不是“全盤反傳統”的,從胡適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對孔子和朱熹都懷有敬意。又如當時對舊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錢玄同,他曾一度主張廢除漢字,但他在堅決反對學術、文化領域的專製主義時,又十分向往中國古人所幻想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寬闊而自由的世界。對於孔子本人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們主要是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利用儒家經典來箝製人的思想與個性。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個性解放。“五四”運動並沒有造成什麼“文化斷裂”或“思想危機”,而是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曆史過程中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至於解放後一度愈演愈烈的“左”傾思潮,最後導致“十年動亂”的發生,恰恰表現為文化專製主義,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精神相背離的,而且另有國際國內的社會思想根源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600字 9年級作文
己所欲,勿施於人
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隻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於人嗎?那麼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於人?
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傑倫,於是他把周傑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曆,終於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後還很委屈的說:這麼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傑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隻要大家克製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於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麼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隻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麼好的網站為什麼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網這樣能發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裏?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孟子仁
以孔子一句名言議論文作文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麵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臥薪嚐膽呢?不臥薪嚐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跡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鬥的精神。隻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拚命奮鬥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隻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幹群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係,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隻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衝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曆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隻要“為”,隻要奮鬥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隻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一篇以孔子名言為題的作文
第一篇:欲速則不達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劍術高人為師.他迫不及待地問師傅多久才能學成.師傅答曰:“十年.”少年又問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繼日要多久.師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還不死心,問如果拚死修煉要多久,師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謂是不惜一切想盡快成功,可是為什麼在師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離自己的目標越遠呢?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領,沒有平和的心態.努力本身並沒有錯,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態反而會使人欲速則不達.
說起欲速則不達,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麵這則小故事.
天色漸晚,一個賣橘子的想趕在城門關上之前走到前麵的一座城.小販問一位路人,他要什麼時候才能抵達城門.路人回答說:“如果你慢慢走,關門之前能到達.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販感到很奇怪,沒有領會路人的話,開始快速趕路,卻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來撿拾滿地的橘子,也最終沒能在關城門前到達.究其原因,是因為小販一心隻想著趕路與到達,沒有平和的心態,以至於最終自亂陣腳,打翻了貨物.
可見,急於求成,心態浮躁,會把最簡單、最熟悉的小事都辦糟,何況富有挑戰性的大事呢?
貝多芬寫《合唱交響曲》用了39年的時間,最終將無數次的靈感串聯成了曠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個小時作完曲子,我們還能聽見他發自內心的《歡樂頌》嗎?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受了多少年的淩辱,嚐了多少年的膽.他從來沒有草率地為報一箭之仇而出兵吳國,而是用平和、堅定的心對內不斷提升自己,對外等待最佳時機.可見,堅定而又平和的心態才是成功的前奏.
一針一線都是細心縫製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將我們送到成功的彼岸.
用焦急與功利心打造出的船,隻能將我們埋葬在失敗的大海中.
第二篇: 欲速則不達
1941年日本政府決定突襲美軍駐太平洋基地--珍珠港.12月7日日本發動的珍珠港戰役獲得巨大成功.美軍戰艦被擊沉4艘,重創1艘,炸傷3艘,炸沉其他船隻10餘艘,擊毀飛機260餘架,死傷人員4500多人.而日本僅損失飛機29架,潛艇6艘,死傷200人.日本在突襲珍珠港的同時,出兵五路,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進攻.英國2艘戰航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在新加坡附近被擊沉,失去了在遠東的主要力量.美國在菲律賓失守後隻得將遠東陸軍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亞.到1942年6月,日軍占領了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廣大地區.
但這一勝利,導致了日本甚至整個德、意、日軸心國更快走向滅亡.美、英在珍珠港事件後決心參加反法西斯戰爭.1941年12月,兩國首腦舉會“阿卡迪亞會議”提出組建反法西斯國家聯盟,後經中、蘇等國協商,1942年1月1日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告的第一事項是“每一政府保證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以對抗三國同盟成員及其仆從國”,隨後又有21個國家加入.法西斯的末日終於到來了.日本以珍珠港戰役的勝利換來了戰略的失敗.
更近的是拉登的基地組織.他們近十年來對美國發動了多次襲擊都沒有取得“輝煌勝利”:1993年2 月26 日,紐約世貿中心地下爆炸炸死5人;1995年4 月19 日俄克拉荷馬市中心的美國聯盟政府辦公樓被炸,死亡168人;1998年8月7 日,美國駐肯尼亞、坦桑尼亞兩使館被炸,有人員傷亡;2000年10月1日,美國導彈驅逐艦庫勒號被炸,17人死亡……但2001年9 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爆炸,戰績“特別輝煌”:建築物損失50億--100億美元,保險公司賠額約30億美元,死亡2000多人,人壽保險賠額預計6......餘下全文>>
關於孔子或孟子的議論文 及名言``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醜)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議論文我就無從下手了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一)、學與思 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隻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獲。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兩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那樣,隻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為”。隻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想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的時候,以**、**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與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怎能成功?文藝複興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裏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麵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學體製,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不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製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片麵性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麵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臥薪嚐膽呢?不臥薪嚐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跡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鬥的精神。隻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拚命奮鬥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隻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幹群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係,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隻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衝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曆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隻要“為”,隻要奮鬥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隻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求一篇以孔子名言為題的600議論文
【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很適合寫議論文,分三點議論“為人謀、與朋友交、複習知識”,具體段落論據可參考【百度百科: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出謀劃策而不忠誠嗎?和朋友交往不夠誠信嗎?老師傳授的知識不複習嗎?
用孔子名言怎麼樣寫一篇議論文
無論用誰的名言寫議論文,隻要能抓住重點,明白議論文是什麼,就可以寫好。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
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
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孔子名言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