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自貢榮縣的詩句
半城青山清秀典雅,半城樓宇嵌玉飛紅。
自貢諸井,年久歲古;因鹽設市,亂世濟楚;鹹輸九域,井鹽稱都。其西依嘉州之山,東歸重慶之海,北襟內江碧波,南帶宜賓雲翳。西北高而東南低,蜥伏鱷起,蛇臥龍踞。旭水威遠滋沱江之不足,釜溪穿境;溝穀奇峰添岷江之有缺,越溪纏臂。水網漁渠密布,巨石泉澗縱橫;河泊犬牙交錯,丘巒蜿蜒中分;濱湖風光之未老,洪荒孑遺之殘存。燈火舉而鹽鹵出,佛斷臂而飛龍升。富雄蜀南,壯邀天下。
陸遊在榮縣寫了哪些詩?
別榮州浮生歲歲俱如夢,一枕輕安亦可人。偶落山城無事處,暫還老子自由身。嘯台載酒雲生屨,仙穴尋梅雨墊中。便恐清遊從此少,錦城車馬漲紅塵。
榮縣大佛的詩文讚詞
大佛寺山門由榮縣人趙熙所題,山中也有較多趙熙書法題刻,清秀遒勁,每令遊人駐足雅賞。趙熙,字堯生,號香宋,是清末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有《香宋詞》、《香宋詩前集》等傳世,書法被譽為“榮縣趙字”,姿媚遵勁,碑貼合一,為晚清書法之集大成者,其晚年書法精品可與宋元人媲美。民國時,趙熙登臨大佛寺,在嘯台上賦詩道:金像巍巍入太清,元豐元佑八年成。
榮州不讓嘉州好,隻少陵雲風水聲。
廢台文獻久無征,宋代題詩屋幾層。
冷眼看穿司馬氏,山中一笑即孫登。
大佛崖的半山腰,有古跡曰“嘯台”。相傳黃帝之子玄囂打獵時在此小憩。是為“囂台”。又傳魏晉名士 孫登來榮,登台長嘯,其聲悠揚,有如鳳凰之音;故北宋《榮州圖經》稱此為“孫登嘯台”,崖壁上刻有“嘯台”二字篆書,字徑一米,為趙熙所書,趙熙極少寫篆書,實屬罕見。
山頂建有“放翁亭”,宋朝陸遊任榮州通判時,常登臨大佛山,留下眾多詩詞,如在他詞中所說:“客中隨処閑消悶,來尋嘯台龍岫”。後人為紀念陸遊,將他登山休息的亭子取名為“放翁亭”。
榮縣古詩朗讀有哪些
半城青山清秀典雅,半城樓宇嵌玉飛紅。
自貢諸井,年久歲古;因鹽設市,亂世濟楚;鹹輸九域,井鹽稱都。其西依嘉州之山,東歸重慶之海,北襟內江碧波,南帶宜賓雲翳。西北高而東南低,蜥伏鱷起,蛇臥龍踞。旭水威遠滋沱江之不足,釜溪穿境;溝穀奇峰添岷江之有缺,越溪纏臂。水網漁渠密布,巨石泉澗縱橫;河泊犬牙交錯,丘巒蜿蜒中分;濱湖風光之未老,洪荒孑遺之殘存。燈火舉而鹽鹵出,佛斷臂而飛龍升。富雄蜀南,壯邀天下。
四川古代有那些著名的詩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 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 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名句: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北風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蜀道難》
1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油天姥吟留別》
我國古代著名詩人中有沒有四川自貢的啊?
趙熙清末學者、詩人、書畫家
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他“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光緒十八年(25歲)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監察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