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在美文誦讀中學了不少的古詩詞,請把你最喜歡的一首默寫一下來。並說說
日照香爐生白煙,李白來到懸崖邊。臨死之前抽根煙,抱著老婆上西天。
,照亮了中華文化的天空.請向同學們推薦一位你所喜歡的古詩人.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誦讀是有聲的藝術,它不是靜寂的字符。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其樂趣,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在讀中還古詩以生命、活力。
關鍵詞:傳統 語感 積累 興趣 方法 創新 以人為本
一、經典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僅從《詩經》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這期間湧現出群星燦爛的詩人,創造出浩如煙海的詩篇。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們可以從這些優秀詩篇中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了解民族曆史的演變,感受漢語表達的豐富和美好,吟誦古詩能陶冶人們的情操,為審美打下基礎。尤其是古詩文的語言,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語言,是形式最優美的語言,是最具靈性和想象力的語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語言。學習這種語言,是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
中國的古詩文流傳了千百年,積澱了中華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既有助於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也有助於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誦是兒童的天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並要求小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60篇(段),此外還推薦了70首古詩文背誦篇目。《課標》中特別還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明確規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量,列出古詩文推薦篇目八十首,而記憶便是一種積累。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1至3歲即有顯著的發展,3至6歲其進展更為迅速,6至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13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高隻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後,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記憶的東西可能終生不忘。把握這一關鍵期,少記點廣告詞,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與修養,滋養心靈,以增強人文底蘊,提高綜合素質。
三、激發興趣,探究方法
1、古詩文與日常工作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誦古詩文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使學生有興趣堅持下去,就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努力為他們創設古詩文誦讀的時間、空間,完善各項措施。
l 定時間。我利用一個晨讀時間定為新詩介紹,每周五下午輔導班為交流欣賞,每課課前兩分鍾、每個中午都有十分鍾的集體誦讀。學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爭先競背的好習慣。
l 造氛圍。班級人手至少一本《中華經典誦讀本》;黑板一角開辟“每周一詩”,午間練字內容選擇名詩名句……讓學生處處都能見到古詩文,讀背古詩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誦古詩文的興趣。
2、加強方法指導,保證誦讀質量
開展古詩文誦讀絕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靈活多樣,幫學生巧背。“三分詩,七分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國學者克司......餘下全文>>
一首關於古詩文誦讀大賽的演講稿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複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複,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複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望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隻好把希望寄托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遊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讓我們感受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瓣瓣花香請寫出你課外背誦積累的一首古詩或一段古文吧
(一)古詩一首
春 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日裏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
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
昨天夜裏風聲雨聲一直不斷,
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二)一段古文
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嶽陽樓記》宋?範仲淹)
【譯文】
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5年級下冊 第五課 反複誦讀課文中的3首古詩詞,想一想 詩和詞有什麼不同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詩。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麵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廣義地說,楚辭和樂府詩也都可算作古體詩。
楚辭:原指楚地歌辭,經屈原創造,成為一種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篇幅、字句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語氣詞"兮"。如《涉江》。
樂府詩:"樂府"原指掌管製定樂譜、訓練樂工和采集歌詞的音樂機關(漢武帝時開始建立),後來也指采集來配樂的歌詞及後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所寫的作品。樂府詩一般是雜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樂府主要是民歌,如《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漢代以後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樂府寫的詩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樂府"(《賣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樂府詩的發展,寫時事、創新題。他們的作品都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通俗明快,富有音樂性。歌、行、曲、引、吟、歎、怨、操等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並沿用後代。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如《過故人莊》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等名稱。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係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隻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麵的基本特征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曲。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曲詞,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又稱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與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戲。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隻有幾句到十幾句,必須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填寫。
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兩支或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其組成有一定的規則。
雜劇是戲曲,有唱詞、科介、賓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般分四折加一個楔子。一折相當一幕,楔子在開頭或四折中間,相當於序幕或過場。全劇由科介、賓白、唱詞互相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淨、醜。全劇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我想找一首比較適合女生朗誦的長一點的古代經典的詩詞。
有很多,比如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麗人行》。。。或者選幾首李清照、李煜、納蘭性德等人的長調詞,我覺得女孩誦讀婉約詞比較有感覺。下麵就看朗誦技巧的安排了。
自由詩是現代流行的一種新詩,其字數、句數、行數、段數、平仄和音韻均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有節奏,大致押韻,朗誦時應注意幾點:
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詩歌一般融合著飽滿而豐富的激情,艾青說“:對生活所引起的豐富的、強烈的感情是寫詩的第一條件,缺少了它,便不能開始寫詩。”一首詩感情總有一定的傾向,要麼雄渾、豪邁,要麼哀惋、悲傷;要麼喜悅、歡樂,要麼憤慨、惱恨……,這就形成了詩歌的情感基調。
例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鄉愁》是一首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篇,它以一種民謠的形式,傾吐了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基調是深沉而憂鬱的。
2、理清詩的結構層次。
把握基調後,要進一步對詩歌的內容與結構進行分析,理清其情感變化的層次。
例如《鄉愁》這首詩采用了我國民族層層窄窄矮矮淺淺分別遞進、對比互襯的寫作方法修飾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短短的十六行詩就有八個“頭”字,顯示出鮮明的節奏感。
3、、運用想象,展示詩的意境。
詩歌是以最簡潔的形式反映社會生活,並通過典型畫麵激發讀者想象的方式來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朗誦時要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加之明朗的思想,飽滿的激情,便會展現出“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生動形象。
例如李白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意境雄渾而奇麗,朗誦時,我們要通過或輕或重,或抑或揚,高昂豪邁,迂回緩蕩的技巧聲聲傳情,步步入境,從而把詩中那種雄渾意境繽紛的形象展示給聽眾。
4、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富於音韻美的詩的語言節奏是由舒展的音節、恰當的停連、變化多姿的語氣共同構成的,把握節奏就是要對詩行中的音節進行恰當的劃分,以充滿變化的語調表現豐富、具體的感情色彩。
例:《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天上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亮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優美的語句展示著美妙無比的空中幻景,五顏六色,奇光異彩,輕鬆而舒緩
的節奏給聽眾帶來無比美好的遐想,朗誦前要細細品味,漸人意境。
例:《向日葵》
不知太陽上白天仰著臉——
有啥秘密,瞧呀,瞅呀,
引逗得你喲 夜晚低著頭——
那麼好奇?思來想去……
這是一首歌謠詩,這首詩的想象很新穎、奇特,能充分展現少年兒童聰慧敏捷的思維特點,因而充滿純真稚嫩的兒童情趣。這首詩開始就把向日葵擬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既是“我”的疑問,也會引起小聽眾認真地思索。朗誦這兩句時,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頓,以引起小聽眾的思考。 “不知/太陽上/有啥/秘密”,這一句重音應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兩個字的尾音可以適當拖長。 第二句要強調“好奇”,需加重語氣,“奇”字的尾音要漸弱。第三句可以結合兒童的天真、頑皮表現出來,語調輕快,頭部、眼神可適當轉動。最後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鮮明對比,速度放慢,語調輕緩,注意停頓,給小聽眾留下聯想和回味的餘地。總之,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一定的變化。...餘下全文>>
尋一首激情豪邁的古詩詞(古詩詞誦讀比賽) 10分
滿江紅
寫一個簡短的發言稿,談談你學語文的心得
很榮幸,我作為學生代表在此發言。借這個機會,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學習上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今天我就來講講“如何學好語文”。
我認為正確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是大量閱讀名著,大量閱讀書報、雜誌、小說、散文。這些課外閱讀與提高作文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很有幫助。
我在小學的時候,語文很薄弱,與我其它學科的成績相差一大節,所以,語文成績總是拖我總分的後腿。為此,我煩慮不已。
慢慢地,我在摸索中找到了方法。
第一步是進行語文知識的整理,注重課本知識。我在老師上課前先將課文預習一遍,注好生字詞語的拚音,標好段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我的語文就從這個概括開始的,因為概括不僅可以大致了解本篇課文,還能培養語言組織能力,也為作文打下基礎。在預習時,我還將自己不懂的詞語、句子、段落劃出來,標上“?”,帶著問題去上課,等待課堂上老師的解答。如果老師並沒有提及這個問題,那麼我可以再去問老師。這樣不僅上課有了很高的聽課效率,也增進了自己勤於思考,樂於問老師問題的學習方法。上課時,我勤於記筆記,因為“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每上完一篇課文,我就會自己複習一遍,主要是看自己的筆記——這些都是精華,一些不會的或不確定的題等自己做完後到書上去強化記憶,或者向老師請教,考試時基礎分一點都不能丟,這是我給自己定的目標。在大考前複習語文書時,我常常先看目錄,看到課文標題後馬上回憶本篇課文的知識要點,難記的生字詞語,文章的大致內容、作者、選自、朝代等文學常識。提煉出一些重點、難點,強化複習、記憶,再翻開重點課本的筆記,認真閱讀。
然後對詞語可以采取自己聽寫的方式,了解自己哪一些字詞不會或不夠熟練,然後將自己寫錯的字詞多抄幾遍,強化記憶。文言文字詞要放到句中去記憶,某些重點字詞的意思應整理到自己的記錄本中,常常翻看,作為自己的複習資料。
課本中的古詩詞在考試中必考,所以這些古詩一定要背得滾瓜爛熟,作者、朝代等內容應了如指掌,如這些在考試中失分,那麼高分就沒戲了。所以我把它們都抄下來,因為我發現抄寫比單純的死記硬背記憶更快些。我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古詩中的故事和意蘊,品味語文的美好,讓我增添了對語文的熱愛。
以上的第一步——對課本知識的鞏固,為我的第二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既是大量的涉獵,讀書。誦讀經典名著名篇,我先是讀詩背詩,因為詩是古人寫出的精華,讀起來朗朗上口,方便記憶,也美化了自己的語言,豐富課外知識。當我讀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時,我感受到了譚嗣同的自赴一死,慷慨激昂仰笑蒼天,凜然刑場!他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當我讀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時,我感到長江的豪邁、悲壯,又有著大英雄功成名就的失落、孤獨,又含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當我讀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時,我仿佛真看到了含睇一笑的西施麵影,我感受到了世間萬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機,一種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於是,我讀了許許多多的詩,這些都給了我美的享受,我漸漸增進了對語文的熱愛。
然後我開始讀名著,讀魯迅,讀郭沫若,讀泰戈爾,讀冰心,讀列夫托爾斯泰,讀馬克.吐溫……這些大文豪的文字如一顆顆珍珠,流光溢彩地展現在我眼前,我像發現新大陸一般興奮地讀著這些名篇名著。這些經典,在曆史上哺育了無數偉大的心靈,承載了人類文明的精華,經受了時間的反複檢驗,是可以傳之不朽的。通過誦讀,既可以培養語文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又可以增加感性知識,尤其是培養語感。這對語文方麵的進一步深造和提高寫作能力等都很有好處,而且可以提高文化素養。近年來,海內外一些教育機構興起讀經熱,加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的推波助瀾,我們又開始重視經典,我認為這是好現象,對弘揚傳統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高民族文化素質,都有好處。我經常通過演話劇、朗誦比賽、辯論賽、作文比賽等多種文學實踐形式來解讀名著,研習名著,這對提高語文水平效果顯著。除了誦讀經典著作,我還讀些報刊雜誌,時尚文章,因為語文是與時推移的,我們也應當與是俱進。
我在遇到一些好文章時,我會去“誦讀”它,語文是語言類學科,以讀為本,“速讀”有利於感知文本大概內容,“美讀”有利於增強文章感染力,“精讀”有利於品味語言,“默讀”有利於思維訓練……因此我常常閱讀,或吟或誦或默讀或三五成群地朗讀,都會樂在其中的。
由此,我完成了第二步的語文積累,開始納入了第三步——作文。
我的作文首先是摘記,摘記一些好句好段甚至是經典文章,然後反複誦讀記憶,將這些內容背誦下來,奠定我的文學功底,有利於我在作文中的表達。在寫作文上,我認為應自主學習,應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和盲從心理,不能認為“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錯了也算對。”那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我們應納眾人之長,解放自己的心靈,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在文章中才有創新的立意。
緊接著,我開始記日記,以此修煉自己的文筆,每一句話都仔細思考,如何寫得更好,更漂亮,更精彩。剛開始,我隻是平鋪隻敘,記錄一天中的事情,但隨著自己的積累,我開始去歌頌一些真情:親情、友情,人間的溫暖。開始描寫一個人,開始記敘一件事情。
然後轉到對人物細節的描寫,因為這對刻畫一個人物形象有著重要作用。接著我的文字漸漸成熟,從而轉向了抒情,在這個期間,我讀了許多冰心的散文與詩歌,這大大提高了我文字的運用能力,大量的修辭,將當時我的文章裝飾得很花哨,我漸漸覺得自己的文章內容過於空虛了,然後我去讀老舍,讀蕭紅,讀藏克家,讀馬克.吐溫,充實我文章的內容,我的文章又進入了新的境界,我從未到過的境界,一種充滿著真、善、美的世界在我手中被描繪出來。
我又開始讀大量的精彩作文,去學習他們的學材,因為我總找不到去寫什麼,寫什麼事和物。所以我就讀大量的事例,感人的世界,擴充我的選材範圍,由此我的文章充實了許多。
我的作文這時已屢次刊登和獲獎,但是我寫著寫著,發現自己的思想太淺了,我從那時,開始讀起了中國第一大文豪——魯迅的文章。
我的作文一下子又進入了一個有著深刻立意,不易讀懂的層次。
從此,我的作文常居全班之冠,我發現在我寫作的道路上總少不了讀書。
我的語文在經曆這三步之後,大幅提升,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現在我還常常將語文與生活聯係起來,學以致用,我敢於“顯露”,不怕班門弄斧,這樣既有利於演習、操練,鞏固已學知識,達到溫故知新,也有利於語文知識的提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看到一些成語典故,我常為別人解釋,在寫作中更能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在言談中,我也常有意識地引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歌賦等,增加語文修養。
以上是我個人學習語文的經曆,現在將它介紹給大家,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同學提高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取得更好的語文成績。
高中詩歌教學如何激趣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麵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麵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曆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曆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麵,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準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範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針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不高的現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要采取多種豐富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 興趣 習慣課堂教學
綜合實踐活動
《全日製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提出了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強調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什麼是語文素養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能力中心論的影響,過於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單一,忽視了教學中“人”的的主體地位,造成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語文知識麵狹窄、語文能力比較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文化修養及主動積澱吸收能力差等。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反思,尋找能夠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也有了一些心得。
一、興趣是基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老師的培養。隻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學生心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欲望,才會主動去探究、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同時,我也采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興趣和情感,進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播放了一段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到了血色很難過的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遊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曆。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采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紮實過硬的。
二、習慣是關鍵
好的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教師要努力從多方麵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既要正麵引導,也需要強製養成。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麵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說普通話,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例如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我在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本子上寫字時必須清楚整潔,有速度。每周一次評比,做得好的同學,我會在他的本子上貼上一個小的紅五星以示獎勵。每月一次總結,全部優秀的換成一個大大的黃色的五角星。這樣,在全班形成了一種風氣,學生也逐漸養成了認真書寫,整潔有序的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就穩步提高了。
三、課堂是主陣地
語文課堂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如何創設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教師的課前精心準備,課上靈活機智,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嚐到探求知識的樂趣,並努力把外在的興趣引向內在的興趣。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如學習童話時,我總是讓學生們自選角色表演課本劇,另外,我還經常采用猜謎語,分角色朗讀,小話劇表演等方式創設生動的文中情景,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個性,將個人愛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學設計中,使課堂教學既呈現出語文教學的共性,又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一定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鍛煉其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教《寓言二則》時,我讓學生結合注釋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要求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講故事,再互評出故事大王。每個學生都渴望當故事大王。自學時就非常用心,討論也異常熱烈,全班同學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對內容已了然於心,關鍵詞彙也掌握了,為下節課深入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平時,隻要涉及到啟示感悟的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言之有理即可,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並給與他們肯定的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樂於也善於表達了。
四、綜合實踐活動是催化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詩”活動,古詩名句、歇後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學生在積累展示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裏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經典誦讀活動。結合我校的“誦讀經典,文化健身”的主題活動,我在班內開展不定期的誦讀活動、朗誦會。結合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涉及寫景、立誌、惜時、做人、求學等方麵,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經典詩文,又鍛煉了朗讀記憶,還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深層次加深了學生的文化積澱。
3、開展閱讀文學經典子籍活動,倡導國學育人。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也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精選古代經典子籍,指導學生閱讀。
4、還可以指導學生辦手抄報、進行調查訪問等。辦手抄報可以鍛煉學生處理信息和運用媒介的能力,調查訪問則可以實地演練學生語言表達學會交流,讀書報告會是一種讀講結合內化閱讀體驗的實踐活動。
總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始終著眼於學生的自主發展,以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終極目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做起,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以愛促學,指導學生紮紮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讓學生憑借著堅實豐富的語文素養,放飛明天的夢想。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本學期在美文誦讀中學了不少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