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知足的詞語
遂心滿意
【讀音】:suì xīn mǎn yì
【解釋】: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
【出處】:我們索性去截住他,奪了盤纏,搶了白馬湊分,卻不是遂心滿意之事
表示知足的古詩詞
1、智者樂山山如畫, 仁者樂水水無涯。 從從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陶淵明2、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曾國藩
3、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紀昀《訓次兒》
4、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英曾《聰訓齋語》
5、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
6、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
表達珍惜知足的詞語
用人所短,為己服務。
出處:《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從車百乘,猶嫌不足,其辟君三舍,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安貧守道安於貧窮,不過一枝;偃鼠飲河。
出處:《史記·遊俠列傳》:“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
與世浮沉隨波逐流,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笨。後因謂與世無爭,喪廉恥而習諂諛:“彼安分守己,恬於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安分知足安於本分,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守分安常信守本分,安於故常,故從仕數困。”
滑泥揚波指同流合汙:宋·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指沒有一定的主張,隨大流。
出處:《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與物無競指與世人無所爭競。
出處:《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誌於學,專精講習,不幹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知命樂天命:命運;天:天意。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出處:《周易·係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知足不辱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疏廣傳》:“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知止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
這山望著那山高爬上這一卒山,覺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環境不滿意,老認為別的工作、別的環境更好。
出處:清·李光庭《鄉萬解頤·地部》:“若這山看著那山高,畔援歆羨之詞也。”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趕不上前麵的,卻超過了後麵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出處: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謂之‘仁人’;輕祿重身。
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一。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這是一種消極的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與世偃仰偃仰:俯仰。同“樂天知命”
離世遁上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出處:清·範寅《越諺·附論·論墮貧》:“貪逸欲而逃勤苦,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隨遇而安隨,不求進取。
出處,由命運安排,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之: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臣恭惟皇帝陛下厲誌複仇、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誌”,避世金馬門,老一套:“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是有功於社稷也,隨俗浮沉。
渾俗和光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惠施為梁相,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安貧守道。”
安時處順安於常分:‘陸沈於俗,甘居人下,安之若素:“鷦鷯巢於深林安分守己分:“不成乎名,恪守信仰。
出處:“若是一個略略知趣的,見家主來光顧:隨波逐流。隨大流,大家怎樣,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見“避世金馬”,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不降誌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附和世俗。
出處。”
避世金馬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與世無爭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謂之‘高傲’;交爭逆令:用:與塵俗相同,謂之‘君子’;枉法曲親:“看風使舵,也便逆來順受。”
棄其餘魚比喻節欲知足。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安心在某一個角落。形容苟安一角。”
使貪使愚使,從其令?”《五燈會元》。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回......餘下全文>>
形容很滿足的詞語
心滿意得 心中滿足,洋洋得意。
趁心如意 稱心如意。指符合心意,滿足願望。趁,通“稱”。
趁心像意 猶言稱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滿足,遂。趁,通“稱”。
安分知足 安於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
安時處順 安於常分,順其自然。形容滿足於現狀。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趕不上前麵的,卻超過了後麵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超然自得 超脫世事,自覺快樂和滿足。
癡男怨女 舊指愛戀極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滿足的男女。
躊躇滿誌 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滿:滿足;誌:誌願。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得步進步 已進了一步,還要向前進一步。比喻野心大,貪心永不滿足。
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竿頭日進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供不應求 供:供給,供應;求:需求,需要。供應不能滿足需求。
驕傲自滿 看不起別人,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成績。
酒醉飯飽 比喻飲食得到了滿足。
聚斂無厭 聚斂:搜刮,盤剝。厭:飽,滿足。盡力收刮錢財,永遠也不滿足。形容非常貪婪。
攫金不見人 比喻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而不顧一切。
如願以償 償:實現、滿足。按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指願望實現。
三平二滿 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隨遇而安 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貪得無厭 厭:滿足。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貪心不足 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學而不厭 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眼饞肚飽 形容人貪心大,沒有滿足的時候。
怡然自得 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欲壑難填 欲:欲望;壑:深穀。形容欲望象深穀一樣,很難填滿。指貪心重,沒法滿足。
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自給自足 給:供給。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
知足常樂類似詞語
自得其樂_成語解釋
【拚音】:zì dé qí lè
【釋義】:自己能從中得到樂趣。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
【例句】:老頭兒有個老伴兒,帶一個夥計,就這麼活著,倒也~。 ★朱自清《雜文遺集·蒙自雜記》
形容滿足的詞語
形容滿足的詞語
比較常見的有 安時處順 安分知足 稱心快意 趁心像意 超然自得 躊躇滿誌 償其大欲 富在知足 酒醉飯飽 訖情盡意 如願以償三平二滿 隨遇而安 恬然自足 怡然自樂
描述幸福知足的詩句
1.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2.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
3.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4.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關於知足常樂的詩句】關於知足常樂的詩句。——紀昀《訓次兒》
5.智者樂山山如畫, 仁者樂水水無涯。 從從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陶淵明
6.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
7.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英曾《聰訓齋語》
8.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曾國藩
9.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10.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口樂意莫生嗔。
11.一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
12.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
說明知足的詞語有哪些
滿足
把詞語換一個位置如知足者常樂,常樂者知足
1、魯迅有一句名言:“不滿是向上的車輪”。2、"不知足者常樂'表明了一種時時進取,不滿足現狀的積極態度,它引導人們不斷向好的方向努力奮鬥,銳意進取,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3、社會是在不斷快速發展的,我們的知識的步伐也要跟的上社會潮流.例如我們要在知識的了解上要不知足,因為認識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一項正確的認識,尤其是對複雜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再實踐基礎上經過反複的認識才形成,是一個又淺至深,由比較深刻到更為深刻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改,增添新的認識的過程,對我國所有製結構的認識,就體現了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是不斷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結論的過程.所以在認識上麵要不知足,社會才能不斷發展,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常樂.4、人類的發展史證明,當人們看到天空,最初想到用望遠鏡遙望天際,進而用宇宙飛船在太空遊,用無線電信號進行星球對話。當人們看到足下的土地,建立茅棚小屋,進而創造出無數雄偉壯觀的建築。創造了金字塔、萬裏長城這樣的世間偉跡。正是由於人類的不知足才使世界變得如此包羅萬象,美麗斑斕。當今世界行進步伐如此之快,人類不可能一勞永逸,這就更需要我們有不知足的精神。不知足之所以常樂還緣於以下兩點。一是修身之道和生活之道。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同樣的艱苦的條件下,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卻奮起,因為立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立誌就是人們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一個有堅定信念的和遠大誌向的人,會認為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為自己的理想做出不懈的努力。誌不立天下則無可成之事。常樂更是無從談起。二是成才之道和求知之道。博學多聞總讓人敬慕。韋編三絕的孔子,讀書破萬卷的杜甫,馬背書館的顧炎武,正是由於他們對知識的不知足,才有了成就,才會有愛因斯坦對科學永不停歇。我對生活常抱樂趣。難道不知足者不應該常樂嗎?所以我方的觀點是不知足常樂。們常說:“知足者常樂”。意思是容易滿足的人總是很快樂的。我卻認為: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中,隻有不知足者才會常樂。物質生活上要想常樂就必須“不知足”。試想,如果原始人對生活都那麼知足,就隻能停留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土處穴居的水平,何樂之有?如果人們都有滿足於現狀,油燈就不會被電燈代替,折扇也不會被電扇代替,更不會出現代替畜力的汽車,生活得不到改善,社會將停滯不前,快樂從何而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從何而來?可見,知足者不常樂。恰恰相反,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才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社會財富的日益積累;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飛躍,使得人們常樂!對於人生的奮鬥目標,則更是不知足者常樂。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不斷進取的人在工作、學習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斷前進,取得成就,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而這些,不都是一個人真正常樂的基本條件嗎?不知足的精神,這無形的動力,推動人類進步,推動文明前進,推動社會發展,使每個不知足者常樂。當然,不知足者常樂,並不是對成功不予肯定,也不是說讓人對私利貪得無厭,而是指不滿足現有成績,不安於現狀。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知足而不求發展,就會被淘汰。隻有不知足,才會發展、進步,才會適應自然,才會常樂!古語有雲:“知足常樂。”有了足矣,何需。雖然千年古訓時常縈繞耳際,但一顆不知足的心還是讓我對此頗為懷疑。這隻不過是懦弱者的擋箭牌和懶惰者的借口。“知足”是裹足不前,是安於現狀,是甘於平庸;而“不知足”才能夠以一種持久不滅的熱情勇往直前,才能時時鞭策警示自己,不斷進取,不斷收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借酒消愁,以醉為樂。那酒醒之後呢?又將陷入無邊無際的憂愁中……知足者,樂一時矣。“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不知足者,常樂也。“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滿足於登上東山,看到的將是有限的魯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巔那樣把天下盡收眼底,心胸無比寬闊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戰生活的執著追求,是始終如一的人生信念。“滿招損,謙得益。”秦始皇的一統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無數次地改革,無數次地完善。倘若總是知足,今天或許還是刀耕火種。追求的過程是快樂的,盡管有坎坷有風雨,但我們總是在往前不斷走著,敗而無憾。世間,沒有哪項偉績會從天而降,沒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風順。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隻有懷揣一顆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樂。賈島吟詩,反複推敲。歐陽修行文“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正因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長期磨練,才有了千古絕唱,傳詠至今。愛迪生
關於知足的詩句
1、智者樂山山如畫, 仁者樂水水無涯。 從從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陶淵明
2、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曾國藩
3、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紀昀《訓次兒》
4、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英曾《聰訓齋語》
5、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
6、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
7、一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
8、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
9、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10、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口樂意莫生嗔。
11、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12、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13、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