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宋詞元曲能被流傳下來?但是當時相應的歌譜至今卻沒有留下一首? 10分
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宋詞唱法雖早已失傳,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裏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令人回腸蕩氣,別有一種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的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的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詞雖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係,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異,而於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們看到宋代許多詞人於此慘淡經營,創造出離合回旋、若往若還、前後映照的藝術妙境,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蕩漾波瀾。 大部分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押韻也變化多端。例如為唐宋詞人所常用的詞調《菩薩蠻》,係唐代時據從東南亞傳入的樂曲所製。北宋魏夫人依此調所填的詞雲: 溪山掩映斜陽裏,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本詞調全首八句,句句押韻。上片前兩句七言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上聲“紙”韻;後兩句五言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麻”韻。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兩句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的去聲“遇”和“禦”韻;後兩句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微”韻。通常近體詩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個韻,首句也有押韻的。兩者比較,詞調顯然別呈錯綜參差之美。本詞上片寫景色,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動與心理活動,環境與人物、人物的動作與內心,通過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麻”“微”平韻和“上”“去”仄韻的交替迭代,臻於多角度、多層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古典的宋詞、元曲的曲調流傳下來了嗎?可不可以聽?
至今唯一一為詞、曲皆流傳於世的詞人是薑夔。他的《揚州慢》應該留有相應曲譜。
我們學的宋詞都是古代的歌曲中的歌詞。古時的曲傳到現在沒,難道隻有詞曲沒傳下來?
曲隻有一小部分流傳下來了,但大部分還是流失了
為什麼隻有宋詞流傳下來而相應的曲子卻沒有?
還是有的,我們老師就教我們唱過李煜的《虞美人》。我也問過我們老師,怎麼沒有別的曲子啊。老師說不是沒得流傳,而是那時的曲譜都是采用我國古代音律來記錄,估計現代的人要“翻譯”過來得花不少時間(而且就是翻譯過來了也未必讓普通人見到,在人家專家手裏咧~);況且這本來就是市民文化,起初並不那麼受重視,可能當時有許多記錄下來的文獻都散佚了,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就更少了。。
這個解釋看起來還可以接受~
宋詞,元曲,當初都是用唱的,現在,文字上的詞和曲是傳下來了,但是唱法有傳下來嗎??
在唐朝以前,都是按歌詞來譜曲,同現在一樣。但是到了宋代則不然,宋代是先作曲譜,然後按譜填詞。這就形成了嚴格的詞調,又叫詞牌,也就是歌譜。歌譜由七音十二律組成。七音是:宮、商、角、ZHI、羽、變宮、變ZHI,也就是現在的:1234567。十二律是指:黃鍾、大呂等,也就是現代音樂的A調、B調等等。詞牌不同,就意味著唱腔不同,聲調不同,表達的內容也不同。如《滿江紅》慷慨激昂、悲壯;《雨霖霖 》和諧婉轉,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後來,由於聲譜失傳,漸漸失去了歌唱的特性而成為案頭文學。所以,填詞必須按譜填詞。詞譜有多種,詞牌也有多種變體,隻有讀的多,才能懂的多。詞譜裏暗含有變,這需要你深入的研究才能掌握。
宋詞 譜曲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
也就是說,又稱長短句,不同的詞牌,句子的長度是不同的。
下載及詩歌,無論是五言或七言,嚴格管製。
唐詩宋詞,古代的詞流傳下來很多,詞也是配合曲來傳唱的,我想知道配合詞的曲有沒有流傳下來?
唐宋詞作傳世約23000餘首,用800餘調,然其樂譜,除一二特例,今已不複可見。其原因主要是:唐宋詞作多為案頭作品,本不必歌或嘩曾歌,無需樂譜;傳唱之曲,無需書麵符號樂譜;部分詞作之唱法,可能是“依字聲行腔”,本無固定的旋律節奏,亦無需書麵樂譜;少數情況下雖有書麵符號詞樂譜,但僅在教坊、樂工處流傳,沒有或很少進入市場,因而不能大量存世,流傳下來的概率極低;唐宋詞樂譜作為符號手段不甚完善的“簡`化譜”,不能代替口頭語音符號譜,是否標譜意義不大,因而即便是用於演出的詞集亦不標譜。
在古代唐詩宋詞都可以唱的,為什麼一首歌都沒傳下來,隻能讀?
是你理解錯誤!
詩 是 吟; 詞 才可以 唱。古樂怎麼沒遺傳下來?有啊,多的是。指是你沒注意而已。
以下是參考網絡資料:
樂譜的價值之於音樂,猶如古籍的價值之於曆史。它把轉瞬即逝的古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刻寫下來,使後人得以部分地恢複原曲,“舊調重彈”。音樂史與其他學科史的區別,正在於它有聲響,而大量的古譜就是它的依據。如同文字的發明一樣,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記錄下來的樂譜的發明與完善,經過了漫長的過程。
前麵曾說過,上古音樂以打擊樂器為主體。因此,擊重節律的鼓點便成為中國樂譜最早的使者。《禮記·投壺》載有魯、薛兩國射禮時鼓的節奏譜:一種符號繪作圓圈,一種符號繪作方框。它們無疑就是兩種鼓形的象形摹畫。一般來說,無論何種譜式,都應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記音高,二是記節奏。中國早期的大多數譜式都沿用了以圓圈或圓點、方框“點拍”的方式。
現存曆史上第一次記下音高的樂譜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譜《碣石調·幽蘭》。該譜前“序言”說,《幽蘭》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傳。實際上,它是一首用4954個漢字詳細記錄了每個音在古琴上屬第幾根弦,什麼位置,用什麼彈奏法的文字諸。由文字譜發展成為采用文字中各種象形性的筆畫,拚成符號,並作為右手音位與彈法的減字譜,是依據樂器產生的記譜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創此法,晚唐陳康士、陳拙依此譜式整理了大量琴譜傳世。宋元以來,少琴家使其進一步完善。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瑰寶——古琴音樂所以能卷膚浩繁,保存至今,主要訂得益於減字譜。
唐代的“燕樂半字譜”也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複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工尺譜是我國應用最廣的唱名譜,規範的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漢字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兩種。記寫節奏的板(強拍)眼(弱拍)符號也發展得較完善。調號用正宮調、小工調等調名標示。宋、元以後,我國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樂譜是用工尺譜式記寫的。其中以器樂作品和戲曲唱腔為數最多。
古譜對於音樂傳播和記錄信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隨著古代文化研究領域的拓展,我們不僅從樂譜記寫的音調旋律中去體味傳統,而且還從記寫方式去考察傳統。中國曆代譜式中那種提示性多千明晰性,含蓄性多於嚴密性的象形簡筆,浸透著中國審美精神的獨特之處。先秦美學中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魏晉佛禪中的“不立文字,直接人心”,民間傳承習慣上“口授心傳、耳提麵命”的實踐精神都程度不等地體現在中國古譜節奏記寫“點到為止”,旋律繁簡足以備忘的方式之中。
有關唐詩宋詞元曲的知識。
1.平仄格式(一般歸為兩類,即首句押韻和首句不押韻兩種)
(1)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雙句押韻,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律詩除首尾外各句都應對仗);“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律詩的最起碼的要求。
3.押韻的字(雙句的最末一個字)一般用平聲韻(少數用仄聲韻),一般以“陰平、陽平”(第一聲和第二聲)為平聲,餘為仄聲。
4.平仄相反叫“對”(指出句和對句),平仄相同叫“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即:出句和對句平仄相對(反),如第一句(出)和第二句(對);第三句(出)和第四句(對);對句和下一句平仄相同,一句之中平仄既相重又相間。
5.押韻(韻腳):雙句的最末一個字。律詩八句的叫法:首、頷、頸、尾。
6.不能犯“三平調”(即一句之中最後三個字不能連用平聲或仄聲);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之中不能沒有兩個平或仄字聯在一起)。
7.絕句第三句不押韻,律詩的“一三五”句的最後一個字不能與本詩同韻(即全詩為平聲韻,那麼“一三五”句的最後一個字為仄聲;如全詩為仄聲韻,那麼“一三五”句的最後一個字為平聲)。
8.絕句一般是先寫景後抒情或先寫物再引出中心。
四.關於詞的一般知識
1.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樂用的。後來詞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
詞有詞牌和標題。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
2.詞的分類: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多少來劃分的。
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至九十字);長調(九十一字以上)
唐詩宋詞元曲簡介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裏,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曆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簡介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嶽飛、陳亮等。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裏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豔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於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麵,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鬱鬱不得誌,一生就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豔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隻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軾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於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麵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豔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編輯本段]類別
大致有5種: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隻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分。
[編輯本段]發展曆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餘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麵;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唐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為什麼那麼多宋詞元曲能被流傳下來但是